登錄???|???注冊
“瑞安考據學第一人”方成珪延續乾嘉考據傳統,運用傳統語言文字學、文獻學考據方法,對經學、小學和文學等領域多部典籍做了細致考校。代表作《集韻考正》《字鑒校注》《韓集箋正》和《唐摭言校正》于音韻、訓詁、考據等方面均有獨到見解。本書以考據為切入點,以學派為觀察點,分研究、考校兩編,對方成珪考據學淵源、治學生平、學術特色與局限、考據學成就與影響等進行了考述,明晰了方成珪在清代考據學發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劉思文 ·史學理論 ·27萬字
本書為程妮娜教授的論文集,擇取作者40余年學術生涯中具有代表性的20篇論文,內容涉及中國古代王朝治邊思想、東亞封貢體制、東北民族史、遼金政治史、《金史》編纂等諸多領域,展示了作者在遼金史、東北史、邊疆史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學術貢獻。
程妮娜 ·史學理論 ·32.4萬字
本論文集由四個方面的研究論文組成:歷史文獻學術史研究、簡牘帛書研究、考古研究、先秦秦漢兵學文化研究。共選論文39篇。具體研究多偏重于早期中國的先秦秦漢時期。依照王國維先生倡導的“二重證據法”的學術方法,利用近年來出土文獻資料與傳世文獻相結合做研究是這本論文集的特點和努力方向。
田旭東 ·史學理論 ·28.4萬字
自張騫“鑿空”以后,綿延萬里的絲綢之路創造性地構建了東西方交流互動的網絡體系。而附著于絲綢之路上不勝枚舉的古文明遺址遺跡,則生動展現了五千余年的璀燦文明。本書對鑲嵌在絲綢之路上的古文明遺址遺跡進行了多角度描述,不僅使讀者領略到絲綢之路在東西方文化交流、文明互鑒中的橋梁紐帶作用,還有助于人們深刻理解東西方古文明的孕育發展、傳播交流、相互影響。
安文華 侯宗輝主編 ·中國史 ·14.7萬字
侵華日軍南京“榮”1644部隊是二戰時期日本在海外的6支細菌部隊之一,其建制規模、細菌武器研發及實戰能力僅次于哈爾濱731部隊。本書基于國際社會禁止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之和平愿景,通過揭露“榮”1644部隊生物細菌戰罪行史,達成警示世人、引為鏡鑒之學術目標。本書首選日本戰史文獻、蘇聯《伯力審判材料》、美國館藏相關解密資料,以此為主要依據,次及中、日、美學者研究成果為重要參考,探究“榮”1644部隊如何編成及建制規模,細菌武器的研制與實戰、覆亡諸問題;首選中國原始文獻,次及中、日、美學者和地方文史工作者之調研成果(含加害者、受害幸存者口述史),探究“榮”1644部隊與哈爾濱731部隊等日本細菌戰機構在華中廣大地區共同實施細菌戰造成的危害及中國防疫工作之得失等問題。本書文獻征引豐富,史料翔實,是目前國內外第一部系統研究侵華日軍“榮”1644細菌部隊的歷史學專著。
朱清如 ·中國史 ·25.2萬字
中國國家圖書館中文古舊地圖收藏首屈一指,本書在對國家圖書館所蔵中文古代地圖進行整理和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相關材料,對中國古代各專題地圖的發展脈絡進行深入探討,并以此為基石,從國家圖書館藏中文古地圖中揀選出可以代表各專題地圖發展脈絡的地圖加以專門介紹,由此更為全面、綜合地展現中國古代地圖的發展脈絡。本書共收錄國家圖書館輿圖組組員論文59篇,從國圖的業務工作、古舊輿圖的全面俯瞰、專題輿圖的源流考辨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傳統輿圖的面貌,也介紹了國家圖書館長期以來在輿圖方面的工作情況。
白鴻葉 翁瑩芳主編 ·文物考古 ·42.6萬字
書稿為論文集,是2004年至2019年,任職于世界歷史研究所老師的論文結集出版。論文均已發表。書稿分五卷,分別是“古代中世紀研究”“俄羅斯中亞”“歐美史研究”“亞非拉研究”“史學理論研究”。書稿主要包括了以下文章:易建平《關于國家定義的重新認識》、劉健《赫梯基拉姆節日活動的儀式特征及其功能》、呂厚量《雅典古典時期的埃菲比亞文化》、祝宏俊《古代斯巴達的公民大會》、王超華《中世紀英格蘭仆從的法律地位探析》等。
汪朝光 羅文東主編 ·世界史 ·29.8萬字
這是古代中國的黃金時代!300年間,有眾人皆知的繁華盛世——人才輩出,萬國來朝,一切生氣蓬勃;300年間,有令人心痛的動蕩亂局——閹黨亂政,藩鎮割據,王朝逐漸頹靡。大唐是如何步入輝煌盛世,又是如何陷入混亂泥潭?本書以時間為脈絡,以事件為銜接,輔以豐富的歷史細節描述、人物形象刻畫,生動講述大唐王朝的繁華與衰敗、太平與亂戰。書中從唐高祖李淵和楊氏家族的恩怨情仇、奪取江山的創業歷程,到馬嵬坡之變的驚天內幕,再到梁代唐興的悲愴故事,前后涉及22位帝王,重點講述11個關鍵節點,完整再現李白筆下的盛景、杜甫筆下的亂世!
覃宜明 ·普及讀物 ·26.2萬字
本書以杜甫生前流寓所經及卒葬地為線索,以流傳后世的故居、祠、墓、亭臺樓閣等杜甫遺跡為研究對象,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結合杜詩學、文獻學、沿革地理學等方法,深入考辨了西安、鄠縣、鄜州、延安、秦州、成州、栗亭、成都、梓州、閬州、夔州、偃師、鞏縣、耒陽、平江等十五地杜甫遺跡的創建源流、歷史變遷及文化價值。全書章節各自獨立又彼此勾連,描摹了有唐至今杜甫遺跡宏闊多彩的歷史畫卷,展現了杜甫千載以來歷久彌新的社會影響,是目前對杜甫遺跡最具系統性、綜合性的研究。
王超 ·文物考古 ·23.4萬字
本書是一部人類發展史,也是一部世界變革史。內容上,我們接受了社科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專家們的建議和審讀,將全書分為八個篇章、八個階段,講述了從史前到21世紀人類發展的全部歷史。圖片上,我們與華蓋創意及世界五大博物館等優質圖片提供商合作,引進了大量珍貴而精美的圖片。本書將學術性的世界歷史,豐富化、生動化、趣味化,圖文并茂、給讀者提供了一部優秀的歷史普及讀物。
郭方編著 ·普及讀物 ·43字
本書以馬克思所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為緣起,結合哲學闡釋學,考察思維形式與闡釋行為的理論關系,對闡釋學的基本概念進行語義辨析,檢視人類闡釋行為的發生與初形,引出人類思想的發生機制及原初形態問題,提煉出文明發展的跳躍性特征,揭示感性直觀與“觀看”行為在早期人類思想中的奠基作用,描述從語言發生到文本出現的基本過程,再現人類第一次政教大分離以及人神關系第一次大更新的觀念事實,探究漢字的表意性質與認知意義,考察歷史學的原生形態及早期的質文遞變關系,指明以詩記事是世界初期史學的公例。全書以考察闡釋行為的生成為主線,通過中西比較,在多學科融通中引證中西經典,突顯人類觀念的統一性與共通性。作者站位高,視野廣,史論結合,思考深入,力求做到思想性與學術性的有機結合,對于史學理論、史學史、思想史、闡釋學等相關研究具有參考價值。
李紅巖 ·史學理論 ·24.9萬字
袁世凱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的重要人物,對清末民初社會發展與進步有著重大影響,并影響到中國近代歷史的進程,非常值得學界廣泛而深入地研究,但目前學界對袁世凱的研究仍不充分,局限于政治史、革命史觀的研究視角,忽略了袁世凱對經濟世情的掌控與把握。該著擷集了作者20余年在袁世凱、北洋史方面研究的論作,可為研究者提供更加多維的視角觀察袁世凱。該著分七個部分,分別探討了袁世凱研究的理論、方法與研究現狀,袁世凱與清末民初社會變革研究,袁世凱與中國軍事現代化研究,袁世凱與中國教育現代化研究等方面,對袁世凱作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在當下的袁世凱研究中,可謂領風氣之先,且獨樹一幟。該著以歷史檔案文獻為基礎,立論持平,分析全面,代表了目前袁世凱研究的前沿水準。
張華騰 ·中國史 ·42.2萬字
全書通過十二位中國“慰安婦”幸存者的證言以及豐富的史料和調查實據,揭露了日本侵略軍對眾多女性的殘酷蹂躪,揭示日軍為推進侵略戰爭而有組織、有計劃地設立慰安所的事實。本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戰爭記憶”概述了日本侵華戰爭與“慰安婦”制度的緊密聯系、日軍大規模強征“慰安婦”的事實、慰安所實況調查,以及“慰安婦”制度下駭人聽聞的性犯罪。第二部分“幸存者證言”記載了十二位日軍慰安所幸存者的口述史。著者把個案置于戰爭宏觀背景之中,揭示中國女性在日軍侵華戰爭中所遭受的殘害,以及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巨大苦難。第三部分“追索正義”綜述“二戰”后國際戰犯審判對日軍性犯罪的忽視、“慰安婦”受害群體的生活狀況,及近二十年來“慰安婦”的索賠運動。此部分深入分析國際社會上有關“慰安婦”索賠問題的法律爭論。作者廣泛搜集了相關的第一手中、日文史料,匯同當代中、日、英文的研究成果,包括調查報告、地方史志、目擊者證詞等諸多中、日文珍貴檔案,對“慰安婦”問題的歷史與現狀進行全面和嚴謹的梳理,深入、翔實地記述了中國婦女在日本侵略戰爭中的苦難經歷,以及她們在戰后追索正義的坎坷道路。
蘇智良 陳麗菲 丘培培 ·世界史 ·15.9萬字
歷史是一面鏡子,只有以史為鑒,才能面向未來。作者從事中日關系史研究40余年,本書精選其部分研究成果。全書分為四編,第一編以史為鏡,論述中國與日本互相認識和互相比較的歷史經驗教訓。第二編以事為鏡,論述近代中日兩國重大歷史事件的互動影響及其經驗教訓。第三編以書為鏡,論述近代中國日本研究的重要著作的成書過程及其歷史意義與評價。第四編以人為鏡,論述近代中日兩國一些著名歷史人物的互相交往與促進中日友好的事跡。
王曉秋 ·世界史 ·28.5萬字
本期共刊載資料6篇,其中中文文獻4篇,譯稿2篇。《恩澤存札有關甲午戰爭史料選編》,內容為曾任黑龍江將軍的恩澤所存長順、安定、依克唐阿、劉坤一等在甲午戰爭期間來函,內容多與軍務有關,尤詳于各方應對方略,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顧肇新家書》收錄曾任總理衙門總辦章京的顧肇新家書19封,涉及膠州灣交涉、戊戌年張之洞入樞受阻、翁同龢開缺、總署議復康有為《第六書》、政變后張蔭桓被革職、光緒皇帝下詔求醫等內容。《中蘇關系檔案選譯(1924—1932)》,選自俄羅斯檔案館及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后出版的文件集,內容主要為蘇聯對中東鐵路、九一八事變后的中蘇關系、新疆問題等的態度,對了解這一時期的中蘇關系很有參考價值。《張太雷在青年共產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發言》來自俄羅斯國家社會政治歷史檔案館,系1924年張太雷在青年共產國際大會上的發言記錄。本期將繼續刊載《錫良函稿》及《六二回憶》。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部編 ·中國史 ·17.9萬字
本書提出了關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1+2+3+4+5+6”知識框架,即將該地區看作1個整體,將該地區的國家分為2組(拉丁美洲國家和加勒比國家)。從空間維度,按照地理位置,將該地區分為3個次地理區域(中美洲地區、加勒比地區、南美洲)。從時間維度,將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發展進程劃分為4個歷史階段(土著人古代農業文明和土地共有制形成時期、殖民統治和大地產制形成時期、考迪羅主政和初級產品出口繁榮時期、民眾主義和發展轉型時期)。對于主要拉美國家,本書重點介紹經濟、自然環境、社會、政治、國際關系5方面的內容,同時突出不同國家的各自特點。土地共有制、大地產制、考迪羅主義、民眾主義、結構主義、新自由主義是影響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發展的6條重要歷史和現實線索。
謝文澤 ·歷史地理 ·16.2萬字
本書對秦人族出東夷特別是西遷以來至德公都雍之前的早期歷史進行了系統研究。運用歷史文獻和考古新材料與多學科方法,圍繞贏秦的起源與族屬,贏秦始祖事跡鉤沉與贏姓封國探尋,五次西遷與贏秦入居西垂,中潏歸周與秦人興起,非子封秦和襄公建國,文公入關與秦人崛起等歷史謎團和重大問題,通過多方向挖掘、多角度分析和多層面探究,梳理了秦人由東夷部族到贏姓封國再到秦人形成和興起建國的發展線索,揭示了秦人曲折艱辛而又波瀾壯闊的崛起軌跡和演進過程,初步構建了秦人早期歷史發展的時空坐標和邏輯框架。
雍際春 ·中國史 ·24.4萬字
本書匯聚了于可先生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研究成果,主要從歷史學視角剖析了中世紀西歐和中歐的信仰問題及相關思想運動的影響。改革開放后,我國學者在這一領域的研究逐漸深入,于可先生便是其中的領軍人物。本書以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為基石,展現了中國特色的研究成果,不僅標志著中外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的新篇章,還聚焦于人們的精神生活,理性探討了西歐社會的思想歷程。本書的學術性和歷史深度,對于研究相關問題及了解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進展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于可 ·世界史 ·25.2萬字
本書主要研究有唐一代的軍禮內容及其實施情況,無論是被載入《大唐開元禮》等禮典的軍禮還是未被著錄的其他軍禮,均需要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理清其禮制內容與實際實踐之間的辯證關系,并對其特點與意義進行深層次的解讀與闡釋。雖然本書的討論重點是唐代的軍禮,但在敘述的過程中不僅僅囿于唐代,而是前后延伸,以求將其置于整個中古時代的軍禮演變與發展的脈絡之中,充分顯示其繼承演變的具體細節與歷史地位,并對于唐代軍禮與軍法的關系、軍禮與軍樂的關系、唐代以兵入禮的社會現象以及唐代軍禮中的車服、官僚、與其他吉兇禮儀的雜糅現象等內容展開詳細論證,全面認識唐代軍禮的實施范圍與特點,以及它所反映的唐代社會歷史原貌。
陳飛飛 ·史學理論 ·21.4萬字
本書收錄作者征集的一百篇日軍暴行口述檔案,征訪對象遍及城鄉,口述內容絕大部分為口述者的親歷親見,也有少部分聽長輩憶述。2017年是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80周年,也是中華民族爆發全民族抗戰80周年。這百篇口述檔案史料豐富,主題鮮明,文風樸實,記敘生動,除記錄日軍暴行下人民生命財產蒙受巨大損失的同時,還記載了日軍推行奴化教育和建辦慰安所的真實情況。該書的出版,意在為中國抗日戰爭史提供一個地區性的個案資料,這不僅是對侵華日軍在常熟暴行的挖掘,也是一部生動的當代人口述檔案,它不但對研究揭露侵華日軍在常熟所犯暴行,而且對研究常熟地區的抗日戰爭乃至整個江蘇地區的抗日戰爭均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由于口述者大多為耄耋老人,他們既是日本侵華戰爭的親歷者,更是日軍暴行的受害者,對他們的采訪征集具有搶救的價值。
沈秋農主編 ·口述史 ·18.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