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王鍾翰先生(1913—2007年)是中國現代著名清史、滿族史專家,該書對王鍾翰學術道路、史學成就進行深入分析與研究,揭示了其治史風格既植根于中國傳統史學,又受到近現代史學思想與方法的熏陶;既有時代特點,又富有個人特色。該書不僅是對王鍾翰個體的研究,更可以通過個案進一步探視中國近現代史學發展的脈絡與規律。
李春保 ·史學理論 ·24.4萬字
《周禮》載:“以嘉禮親萬民”,作為我國古代禮儀制度“五禮”之一,嘉禮是內容最為龐雜且關乎普通民眾的禮儀制度。本書以宋代嘉禮為主要研究對象,主要內容可分為三大部分。首章討論我國古代“五禮”制度的形成、嘉禮內涵的演變以及宋代文獻中嘉禮條目的分類。第二至第六章分門別類討論宋代登基禮與大朝會、上尊號儀與冊封禮、宴維與巡幸之禮、冠棄與婚嫁之禮、養老與鄉飲酒禮。最后兩章主要討論宋代嘉禮與宋代社會的相互關系。其中第七章從宋代科舉制度的完善、庶人社會地位的提高以及禮法關系的融合來論述宋代嘉禮所反映的時代變化;第八章則從強化皇權與基層社會控制來探討宋代嘉禮的職能。
張志云 ·史學理論 ·23.5萬字
本書是粵港澳大灣區區域歷史與文化研究叢書中的政治文化史卷。全書共分為上、中、下三編,上編“古代的粵港澳大灣區”,分四章敘述先秦秦漢、魏晉隋唐、宋元、明清四個時期大灣區歷史變遷;中編“近現代的粵港澳大灣區”,主要介紹近現代時期列強對大灣區的侵略,以及大灣區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求得解放的歷程;下編“當代的粵港澳大灣區”,著重闡述新中國成立后黨領導大灣區人民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艱辛探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成就,展現新時代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傲人成績。新時代,粵港澳大灣區正向著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目標加速邁進,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回顧千百年來歷史老人在這片沃土上一路蹣跚走來的足跡,我們感慨萬分,過去的坎坷仍然值得鑒戒,而過去的成功也依然值得我們堅信,前面的路將越走越寬廣!
李文益 張劍虹 ·地方史志 ·28.7萬字
“三集團”是指由曾國藩開創的湘系集團、以李鴻章為首的淮系集團以及最為后起的袁世凱北洋集團。本書在厘清它們各自群體狀況的基礎上,特別注重考察其間關系和走勢,揭示其“多邊互動”的復雜情狀。這就意味著,要有的放矢地將其做整合研究、比較研究、動態研究,以及對清朝權力格局“內外輕重”態勢影響的研究,打破對其各自孤立著眼的視域局限,拓寬考察范圍,提升立意高度,切實凸顯其整體演化特點。這可謂此項研究的意義和學術價值的基本點所在。
董叢林主撰 ·中國史 ·29.9萬字
本書以長期被忽視的古籍中收錄的輿地圖為主要對象,并結合各圖書館已經公布的繪本、刊本以及刻石的輿地圖,共收錄清代之前的地圖500余種。書中首先對收錄輿地圖的古籍進行了簡要介紹,然后以此為基礎,通過比照分析,按照譜系將具有淵源關系的輿地圖分類列出,并簡要說明各譜系所屬地圖之間的關系和重要差異。最后部分則以輿地圖為主要材料,對古地圖研究中被忽視或者有著錯誤認識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探討。
成一農匯編 ·歷史地理 ·17萬字
晚清湖北現代化歷史內容豐贍、氣勢宏闊,是中國早期現代化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不拘泥于現代化的理論詮釋,盡可能地搜集相關史料,著重陳述晚清湖北與現代化相關的歷史變相,兼及探討此種變相產生與運動的內在機制。就具體框架而言,本文分為兩部分,縱深面與橫切面兼顧,第一部分以時間為軸,著重論述晚清湖北現代化的歷史動態進程;第二部分橫向剖析,主要探討晚清湖北現代化的內在機制。
常城 ·地方史志 ·22.7萬字
本書運用地理學與歷史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在廣泛收集方志、民間文獻、域外文獻等各類史料的基礎上,結合田野調查,從地理環境與歷史維度探尋了福建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淵源及重要貢獻,繼而分別從福建的民眾生計、民風習俗、地域人群、民間信仰、政區變動等視角多維度剖析海上絲綢之路與近世以來福建社會變遷的內在關系,注重宏觀論證與微觀闡釋相聯系,并進行區域比較,考察地域社會分異,揭示海上絲綢之路對近世以來福建區域社會變遷的作用機制及地域性特征。
鐘羨芳 徐文彬 ·中國史 ·22.2萬字
民國時期是西安城市由傳統向近代轉型的重要階段,道路作為城市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其發展演變往往是城市變革的先導。本書運用歷史地理學及相關學科的理論方法,以民國西安城市道路系統演變為切入點,從復原城市道路系統演進過程、分析道路系統演變與市政管理變革的關系、探察道路利用過程中路——車——人三者之間的沖突和管理所體現的城市治理轉型等三個層面展開論述,以期深入理解民國西安城市近代轉型歷程。本書以道路系統演變為載體,嘗試從物質實體建設、上層制度演變、城市社會變遷三個層面,為近代轉型視角下的歷史城市地理研究探索新的思路。
郭世強 ·歷史地理 ·18萬字
《撫東奏稿》是山東巡撫閻敬銘于清同治二年(1863)至五年(1866)間向清朝中央政府奏報的文件,內容涉及這一時期山東政治軍事、地丁錢糧、吏治民生、漕運漕務、災賑詞訟、雨澤糧價等各方面內容,是了解與研究晚清歷史的重要史料。閻敬銘是晚清著名督撫,也被視為理財能手。他在山東巡撫任上的種種作為,既是研究晚清時期山東地方事務以及中央與地方關系的重要史料,同時對于了解和研究他以后擔任戶部尚書,主管清廷財政的措施、方法以及作為,也極有參考價值。本次點校,系將近代史資料編譯室所存抄本與近代史所另存抄本核校,修訂錯誤,增缺補漏;重新編排次序。
(清)閻敬銘著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議室點校 ·史料典籍 ·84.1萬字
新中國世界史研究已走過七十年歷程,從學科建設、體系創立到教學科研、人才培育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本書以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為指導,將七十年來我國的世界史研究分成三個階段——新中國成立、“文化大革命”時期和改革開放新時期——作了精要概括。綜述每個階段涉及的領域、重點和問題,對比國內前輩及國外學術研究進展,指出各階段世界史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差距,探究其主客觀原因,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然后,逐一評介世界史各分支學科,包括研究理論與方法、世界通史、斷代史、地區史、國別史、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專題史研究的深度和特點,以及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國內外文獻資料的整理、引進和翻譯。書稿觀點正確,資料扎實,填補了國內世界史學史研究領域的空白。
于沛 ·史學理論 ·50.9萬字
簡帛學是20世紀創建并取得豐碩成果的一門重要學科。百年來發現的大量簡帛,彌補了傳世文獻資料的不足和缺失,勘正了傳世文獻的誤記或謬篡,是研究中國古代政治史、法制史、經濟史、軍事史以及語言學、文字學、哲學、醫學、地理學乃至天文學等學科的重要資料,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多種學科的發展。本書全面展示了百年來出土的簡牘與帛書概況,包括出土地點、數量、形制、主要內容等,解析簡帛自身包含的各種規律,包括材料應用的規律、文字演變的規律、符號應用的規律、編聯形式的規律、典籍及文書分類的規律、收藏保護的基本常識等,以及百年來特別是1949年以來簡帛研究的曲折歷程,取得的成就,各種觀點的交鋒,代表人物等。
李均明 劉國忠 劉光勝 鄔文玲 ·文物考古 ·66.1萬字
本書收錄了包括由哈佛大學汪悅進教授、復旦大學葛兆光教授、南京大學周憲教授,ITatti研究中心喬納森·納爾森教授、FabrioNevola教授、佛羅里達大學鄒暉教授、清華大學劉晨教授以及幾位青年教授的論文。這些論文是從“意大利文藝復興與中國文化振興”國際學術研討會的20多篇論文中挑選出來的。此次國際學術研討會由南京大學藝術研究院與哈佛大學意大利文藝復興研究中心(ITTATI)聯合主辦,以“中國的意大利文藝復興研究”為主題,圍繞中國學術史對意大利文藝復興的譯介和接受兩個方向展開,旨在探索文藝復興在不同時空下的不同內涵,為全球語境下振興中國文化的提供可能路徑。
(美)喬納森·納爾遜 周憲主編 ·世界史 ·14.5萬字
民國時期甘肅地方精英是一支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面對時局變動,他們表現出強烈的責任意識,借用其擁有的社會資源,努力地踐行經世理念。在強權政治環境中,他們始終不能擁有獨立的社會地位,但正是這一群體,極大地維護了地方社會秩序的相對穩定。作者從眾多材料中爬梳、整理出民國甘肅地方精英的社會活動軌跡,透過紛繁復雜的現象,觀照群體與時局、群體與社會、群體與新舊轉型,力圖通過社會群體的研究,體現社會史研究之旨趣。
謝羽 ·地方史志 ·16.7萬字
《“絲綢之路的互動與共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是在2016年10月,由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與大連大學中國東北亞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的“絲綢之路的互動與共生”學術研討會的會議論文中,精心選擇出的20余篇論文組成。論文集在國家倡導“一帶一路”的時代背景下,從全球史的視野出發,審視了絲綢之路上,不同文明不斷互動、實行共贏共生的歷史現象與軌跡,尤其著重討論了東北亞、中亞、東南亞國家與文明,在絲綢之路上扮演的重要歷史角色,在當前絲綢之路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學術推動,對于當前國家“一帶一路”的方針政策,也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萬明主編 ·歷史地理 ·18.4萬字
抗美援朝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一段重要歷史,為紀念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0周年,著名中共黨史專家石仲泉立足于多年來對中共黨史與抗美援朝戰爭的深刻研究,寫作了關于這段波瀾壯闊歷史的黨史通俗讀物——《毛澤東、周恩來與抗美援朝》叢書,《周恩來與抗美援朝》即為該叢書品種之一。
石仲泉 ·普及讀物 ·8.2萬字
《全球史評論》由首都師范大學全球史研究中心于2008年創辦,劉新成教授擔任主編,致力于在中國歷史學界推進全球史的研究視野與方法,提倡有關跨文化、跨國家、長時段的歷史現象的研究,注重揭示全球視野中的文明互動與交往,探尋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的全球化進程,及其與地方特性的相互影響。
劉新成主編 ·世界史 ·26.7萬字
本書論題涉及“唐宋社會變革”假說的反思與區域視域下的“歷史中國”、宋朝的鄉村精英與社會控制、官治與民治視域下宋朝村民的日常生活、男性書寫取向的宋朝女性對儒家綱常理念的墨守與突破、區域史取徑下的宋朝東南“地方社會”、鄉胥在賦役征派過程中的表現等,所收書評類文字,是作者近年“精讀一部書”計劃下教導模式的一項探索。本書在整體史觀下思考“歷史中國”視域下的“區域”與“中國”,矚目問題意識、視野、文獻、架構、文辭,顯現出作者承繼古典傳統、思考文獻數字化、學科整合時代歷史研究的既有與未來路徑,如何更好在當今現實境況下追求精深之作和培養高質量研究生的努力。
刁培俊 ·史學理論 ·55.9萬字
《看得見的日本史》是一部以日本時間發展為脈絡,以人物、事件、經濟、政治、外交等富有影響力的關鍵詞,結合圖文并茂的表現形式,通俗風趣的故事來講述日本從神話中的神武天皇一直走到今天明仁天皇成為帝國榮譽的悠悠歷史,給讀者提供了一部優秀的歷史普及讀物。本書讓人告別枯燥、干澀的歷史,感受別樣的歷史讀物,書中幾百幅的圖片更是彌足珍貴,其中有日本的名勝古跡,也有文人墨客留下的珍貴墨寶,令讀者在學史之余,也能感受到日本的文化學術之燦爛。
周杰編著 ·普及讀物 ·39字
本書為中國歷史研究院近代史所的連續出版物。本卷本期將刊載7篇資料,其中5篇為未刊手稿或原始檔案,2篇為翻譯稿,1篇資料輯錄。主要篇目為:《張之洞督鄂時期未刊函札》,共收錄光緒十七年至光緒二十二年張之洞致惲祖翼、陳寶箴、瞿廷韶等人的親筆信函39封,內容涉及張之洞督鄂期間的洋務措施、周漢案、李洪反清起義、武穴教案、張銘案、甲午戰時借款、湖北官錢局的設立、丙申湖北水災等問題,對于張之洞及晚清史研究有所補益;《梁啟超致康有為未刊手札》,本篇收錄甲午至辛亥間梁啟超致康有為手札17通,主要涉及保皇會時期康、梁的政治活動和思想,于晚清史研究頗具史料價值;《山西大學堂西文史料一組》,本組資料由時任西齋教習的西人撰寫,內容涉及山西省城興辦新式教育的情況、山西大學堂的設立過程、師資狀況、教學活動、建筑的設計及建造始末,以及譯書館出版譯著書目等,不僅反映了西人對當時山西教育的認知,且可與中文文獻互補。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部編 ·中國史 ·18.9萬字
《大有莊漫志》記述的是海淀大有莊這個小村落的歷史。大有莊位于青龍橋街道辦事處轄域的中南部,明代形成村落,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村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是“三山五園”歷史文化景區的有機組成部分。本書記術了大有莊的地理位置、社會歷史等方面概貌。整理編輯了大有莊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活動,以及民間傳說、古跡遺址。大有莊屬于三山五園的規劃范圍內,書中結合這方面的情況做了簡單的介紹,并展望了大有莊的未來發展。
王秀華 ·地方史志 ·16.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