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全面系統地描述了西南聯大戲劇、音樂、美術、舞蹈等各科藝術的面貌,梳理出各科藝術的發展歷史,著重研究了各科藝術的重要社團、代表作品和代表作家,對西南聯大藝術的成就、貢獻、特點、規律、地位、影響等作出了評價,并總結了西南聯大藝術的歷史經驗,論述了其藝術成就與其藝術教育的關系、藝術與社會的良好互動等。
李光榮 ·教育 ·33.9萬字
《大學有精神》的特點,除了歷史與現實對分,再就是論文及演講各半。后者既指向“目光”,也牽涉“文體”。演講訴諸聽覺,需要大白話、新見解,引證不能太多,切忌滿篇咬文嚼字、引經據典。這樣一來,對于問題的深入探討與徹底解決,多少總有些限制。演講鼓勵現場發揮,一旦說開去,常常“搖曳多姿”,這與史學論文之講究準確、嚴謹,不免有些差距。還有一點,演講時,不能假定聽眾熟悉你的以往著述,且一書在手隨時翻查,為了辭能“達意”,往往自我引用。單篇看沒問題,集中起來閱讀,就會略嫌重復。如此“文體辨析”,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自我辯解。《大學有精神》收文十一篇,另加三則附錄。上編觀歷史,下編談現實。至于“遠行留‘背影”與“荷戟獨‘彷徨一,除表明論述對象及作者心境,還隱含了兩個書名,即1926年北新書局刊魯迅小說集《彷徨》,以及1928年開明書店刊朱自清散文集《背影》。如此“拉大旗當虎皮”,主要指向二書的“卷首語”。《彷徨》無序,引《離騷》句為題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背影》序言提及當今散文大發展:“有種種的樣式,種種的流派,表現著,批評著,解釋著人生的各面,遷流曼衍,日新月異。”一力主求索,一明辨文體,這也是《大學有精神》的特色與追求。
陳平原 ·教育 ·20.4萬字
大學生是國家與民族的希望,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的價值取向關乎國家、民族的命運和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然而,在西方“意識形態終結論”思潮的影響下,部分大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表現出明顯的淡化意識形態、去意識形態與非意識形態的傾向。因此,批判并揭示這種錯誤社會思潮的實質,引領大學生正確認識和批判這種錯誤社會思潮,消除其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課題。
杜朝舉 ·教育 ·22萬字
我們曾經也是孩子,孩子終將是我們,真正“發現”孩子的教育,才是教育之根本。發現孩子,尊重孩子,成就最美教育。
張振鵬 朱永新等 ·教育 ·45.9萬字
在當代人關注道德進步、關注青少年兒童道德的成長、關注德育如何調整和改革的氛圍中,重溫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情感思想體系,深刻體會他的全部教育思想的核心和立場,是一件有意義的工作。蘇霍姆林斯基是扎根中小學校進行教育科研的偉大典范,他的教育研究以情感性實踐為基本模式,克服了理論與實踐的二元對立。回歸生活、關注體驗、追究“關系”的道德性等都在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情感思想和實踐中有大量豐富而奇妙的體現。他很少受教育中“科學主義”的影響,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情感起點和終點永遠是孩子,他只為改善教育、為孩子而工作、而研究。
烏云特娜 ·教育 ·27.1萬字
本書從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思想政治課熱點難點問題、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四個方面,對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關系、深化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等內容進行研究,涉及社會轉型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許多方面,具有較強的學理性和針對性。
秦宣 ·教育 ·20.3萬字
澳大利亞的教師教育在歷經200余年不斷借鑒國外先進教育理論、結合自身國情加以利用的過程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現已躋身世界教師教育的前列。其多樣性的教師專業標準架構、頗具特色的教師職前教育實踐、程序嚴密的教師教育認證機制、較為完備的教師入職教育制度以及卓有成效的教師職后更新教育體系,都為澳大利亞的師資隊伍建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更為該國教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也為我國教師教育實踐的改進與完善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趙凌 ·教育 ·22.1萬字
本書全面指導學校如何制定各項科學的管理規劃、如何明確學校長遠的內涵發展目標、如何制定合理的管理計劃和規范管理的每個細節、如何規范管理思想和提升管理理念、如何規范化管理的全過程等內容,具有很強的系統性、實用性、實踐性和指導性,是大中小學學校領導、教師,在校專業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以及有關人員進行學校管理和研究的最佳指導讀物,也是各級圖書館珍藏的最佳版本。
李慕楠編著 ·教育 ·22.3萬字
讀《生命,在語文教學中拔節》,好像看見了秀玲老師其人。清新雋永的文字,似她精神煥發的妝容;行云流水的語言,似她奔放灑脫的性情;鞭辟入里的論述,折射出她冷靜練達的睿智。或針砭語文教學的時弊,或贊美優秀語文教師的教學藝術,或探尋中外教育的差異,或思考生活的點點滴滴,或與兒子促膝感談……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一個祥和的學者,一個慈愛的母親的形象躍然紙上。
吳秀玲 ·教育 ·21.2萬字
基礎教育哲學屬于教育哲學的分支學科,本書旨在系統地討論基礎教育領域的哲學問題。首先,書中介紹了哲學與教育哲學的基本情況。其次,分析基礎教育的內涵、目的與價值,對基礎教育問題進行哲學探討,并討論了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知識價值取向與教育、人的主體性與教育、教育方法的哲學思考、休閑與教育、社會哲學與教育等話題。最后,討論了如何形成教師的教育哲學與學校的教育哲學。本書在結構上追求合理和創新,在內容上強調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并重,對教育學專業大學生,以及對基礎教育研究感興趣的教育實踐工作者和教育理論工作者,均會產生有益的啟示與幫助。
陳建華 ·教育 ·31.8萬字
本書以實證分析為主要取向,結合個體主義、新結構主義和新制度主義三種分析闡釋框架,較為系統地分析和研究了中國社會變遷過程中教育獲得與教育分層的基本特征和變化趨勢。本書實證研究內容涵蓋了兩個主要方面。首先,關于教育獲得機制的研究,比較不同歷史時期社會階層背景因素對不同教育階段、不同類型教育的不平等的影響及其變化,揭示教育擴展對中國教育公平的影響特征,同時對制度性因素,如地區差異、城鄉差異對教育機會的影響也進行了一定的探討。其次,本書還集中討論了中國社會變遷過程中的個體教育水平與社會地位之間的關聯特征,特別就具有質性差異的不同教育形式與個人社會地位之間的關系進行了一定的比較分析。
劉精明等 ·教育 ·32.7萬字
本書匯集了南昌職業學院科研人員近期80篇文章,內容涵蓋了學院教研人員在思政研究、育人創新、專業建設和文化探究等諸多領域和多個專業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充分展現了學院在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中取得的新成績。
周金堂 ·教育 ·36萬字
本書圍繞職業生涯規劃理論,科學規劃大學生活,合理制定人生目標,不斷進行自我調適,為人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主要內容為大學生職業生涯的啟蒙、職業認知、職業演變與環境分析、自我認知、大學生綜合能力培養、職業生涯規劃、評估與調整、就業實踐與指導。
宋元明 趙明鍇 ·教育 ·20.1萬字
全書共十卷,其中第一卷至第三卷為外國古代教育思想史;第四卷至第八卷為外國近代教育思想史;第九卷和第十卷為外國現代教育思想史。該書全面系統地展現了外國教育思想發生、發展的歷史進程,深刻揭示了各個歷史時期推動不同國家和地區教育思想向前發展與變化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因素及其作用機制,認真總結了外國思想家和教育家研究與解決教育問題,指導教育實踐的經驗,并在此基礎上對外國教育思想發展趨向作了預示性展望,從而為我國教育理論建設和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啟示與借鑒。本書的一個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通過追索人類發展的遠古時代和古代東方文明中教育思想的起源,闡述不同時期外國教育思想家對他們所處時代教育問題的反思,來探索教育的深層本質。通觀外國教育思想的歷史發展過程,我們不能不驚嘆24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和教育家盧梭從“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三方面對教育精髓的深刻洞察和繼往開來的恒久意義。
李明德 楊孔熾主編 ·教育 ·46.1萬字
語文教科書內容選擇與呈現方式是語文教科書研究中的兩個關鍵性問題。當前對這兩個問題的研究存在著“內容選擇”的研究力度不夠、分領域教材研究相對薄弱、語文教科書的內容要素缺乏整體研究、語文教科書的結構體例缺少深入分析以及對教科書話語缺少關注等。本研究針對上述問題,綜合運用文獻法、文本分析法、比較研究法以及個案分析法,圍繞語文教科書的內容選擇與呈現方式,探索改進語文教科書建設的可能途徑,探尋教給學生什么樣的語文?怎樣教給學生語文?及其在教科書中的呈現。論著對百年來語文教科書內容進行描述和歸納,分析影響教科書內容的主要因素,探討語文教科書編制內容演進與語文自身現代化之間的基本規律,以展示存在的合理與疏漏。在分領域教科書內容研究中,分析語文教科書閱讀內容的對象性知識與主體性知識,探討寫作內容三種范式的知識整合。圍繞語文教科書呈現方式優化,探討了結構體例、選文、知識、活動、教科書話語、插圖的呈現方式,對理想的語文教科書以勾畫和闡釋,并分析了語文教科書內容選擇與呈現方式對語文教學實踐改革的啟示。
李金云 ·教育 ·26.9萬字
李慕楠編著 ·教育 ·43萬字
本書從理論、實踐以及研究方法三個方面系統介紹了新時代尤其是近十年來英語教學研究的發展概況。理論層面,本書不僅介紹了傳統教學理論的新發展,還介紹了近年來興起的新理論(如動態評估)以及國內本土化理論(如產出導向法、續論)的發展脈絡。方法層面,本書涵蓋了英語教學研究中的常用方法,包括描述性研究和實驗研究等。實踐層面,本書梳理了近年來不同模式的英語教學以及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研究概況。本書理論、方法、實踐部分形成一個有機統一體,適用于各層次的英語教師、英語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能夠為廣大外語師生從事外語教學與研究提供新視野。
徐錦芬 龍在波 ·教育 ·27萬字
本書針對“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四個方面問題: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相對滯后;創新創業教育師資力量薄弱;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有待健全;創新創業教育理論與實踐脫節。理論聯系實際從“創新”“創業”與“人生”三個角度分別闡述這些問題的解決策略,注重案例教學、實踐教學,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力求學以致用。本書適用于所有大學的專科生、本科生及研究生。
黃遠征 陳勁 張有明 ·教育 ·24.3萬字
本書緊密結合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對自媒體時代高校宣教網絡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展開研究,對于新時期基于自媒體特點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難點和現實問題進行了方法研究和對策研究,以期為高校更好地運用自媒體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增強科學性和有效性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本書是目前國內為數不多的以新興自媒體為視角的研究高校宣教網絡的成果。本書突破了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分析框架,綜合運用新聞傳播理論、社會學理論、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學基本原理,采取理論綜述、訪談調研、案例分析、熱點研究等方法,甚至在相關領域中首次使用系列計量方法,對自媒體視域下的高校宣教網絡建設及其模式進行了全方位的剖析與解讀,具有較好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丁凱 ·教育 ·29.4萬字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一套叢書給我們提供了兩面鏡子,不僅帶你領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教育學的發展史,更能讓你清楚地看到,中國教育學人以前做了什么,現在還需要做些什么。本叢書系統梳理前人之思,深刻反思未來發展,有利于進一步明確中國教育學的發展方向,推進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的教育學。按照教育學科發展的歷史邏輯,分階段、分專題、分學科全面系統地總結了新中國教育學70年的發展成就,匯集了教育學界各個學科領域知名專家的最新學術研究成果。叢書是國家重點課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學史”的研究成果,也是“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叢書的出版既是對共和國教育學70年發展成就的回顧,更是對新時代教育事業的助推。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70年來,中國教育學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展望未來,新時代背景下中國教育學如何繼往開來,接力發展,需要我們很好地去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準確定位中國教育學的發展歷程和水平,明確未來的研究方向。該套叢書以國家重點課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學發展研究”為依托,集合全國教育學科各學科專業領軍專家,作者隊伍強大。從學理層面來看,教育學史越來越凸顯其在教育學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對中國教育學史的研究,既是為了鏡鑒現實,為了推動教育學術的傳承和發展,又是為了推動我國教育學術的傳承和發展以及為了保存和傳播教育學發展的積淀。從讀者需求方面來看,研究和學習教育學的人需要很好地了解本學科的發展史,明確自己研究的基礎和學科定位。
張忠華 ·教育 ·2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