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問學:思勉青年學術集刊(第2輯)
會員

華東師范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青年研究員團體編輯的《問學》第二輯,共有8篇,其中,專題論文6篇,學術訪談1篇,史料整理1篇。全書約19萬字。第二輯從2015年3月至2016年7月,共收到來稿27篇,其中,歷史類15篇,文學類5篇,哲學類7篇。來稿作者,包括國內各著名大學碩士生、博士生、年輕教師,也包括海外高校一些年輕教師和博士生。每篇稿件,先由本輯執行編輯李文杰、劉彥文初步審核,認定符合基本學術標準、征稿范圍(文史哲類)、基本學術規范(未發表、注釋規范清晰等),然后作技術處理,送兩位相關領域專家進行外審。如果兩位外審意見為否,或者有一位強烈否定,則作退稿處理;若兩位外審意見有肯定及修改意見,則返還作者按意見進行修改,修改后再送審。經過初審、外審的論文,最后挑出6篇,組成本輯。從稿件內容來看,本輯論述范圍主要集中于中國近現代史或近現代文學史,只有1篇為中國古代思想史(何繁:《“不臣天子”:漢晉之際禮制與經典詮釋中的王權觀念》)。論題范圍包括近年學界關注度較高的中朝宗藩關系、近代中西法律史、環境史、文學(詩)史,另收錄華東師范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教授楊國強早年習作一篇《曾國藩與傳統文化》,因《問學》鼓勵刊登年輕學人代表作,故選用楊教授此文,以作示范。本輯學術訪談《吉澤誠一郎教授訪談錄》,與第一輯學術訪談《岸本美緒教授訪談錄》相承接,內容是對日本東京大學中國史學科代表人物吉澤誠一郎教授求學經過、當前治學及日本的中國研究的相關采訪,涉及日本中國學學術史、當前眼光聚焦等學界關注的問題。本輯另增加史料整理一篇,內容是晚清時期蔡鈞于1884年前后所著《出洋瑣記》一書的整理。因該日記為使館下層官員記錄,寫作時不像一般的出使日記那樣顧忌較多,在晚清日記中很有特點,具備較高的史料價值,故選擇在此刊登,作為近代史研究的參考。從所用稿件的風格來看,以扎實的實證研究為主,例如王元崇《屬國名分辯——1876年中日交涉朝鮮地位問題再研究》一文,運用了豐富的中日韓各方史料,對近代中日關系中的涉朝問題進行了深入辨析,取材豐贍、精當,說理充分。又如李欣《晚清在華西人視野中的中國監獄與獄政——以嘉約翰等人在廣州城的觀察為中心》一文,較多使用19世紀外人在華主辦的英文報刊,探尋西人眼中的中國獄政問題。部分稿件也緊扣學界新視角與方法,例如穆盛博的《戰爭、洪災與饑荒:1938年至1947年河南省的生態環境》一文,能將抗戰期間及之后一段時間的河南災荒放在戰爭史、環境史及世界歷史的背景下考察。從所用稿件的作者來看,包括海外著名高校英國牛津大學、美國特拉華爾大學的青年教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澳門大學歷史系研究生,也包括國內著名大學研究生,在優秀的年輕學者中,具備一定的代表性。

華東師范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圖書檔案 ·18.3萬字

海源閣史
會員

清道光年間楊以增在山東聊城建海源閣以儲江南故家舊籍,自明以來以江浙為私家藏書中心的格局始有突破。其與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錢塘丁氏八千卷樓、湖州陸氏皕宋樓,形成鼎立之勢,史稱清末四大藏書樓,而海源閣和鐵琴銅劍樓則又以所藏珍本豐富存續時間長亦得“南瞿北楊”之美譽。本書首先就海源閣形成的背景加以分析,得出清季齊魯大地嗜書風尚與楊氏之善學家風相結合,加之友朋襄助是海源閣出現,并能持續近百年的原因所在。而后,對海源閣楊氏三代的聚書活動內容、過程和特點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又在此基礎上分析了楊氏海源閣善本典籍之遞藏關系,總結歸納出海源閣善本典籍入藏的兩大基本特征。并就以海源閣為主體的楊氏藏書集合進行了描述,同時再以藏書保護為題,從楊氏四代藏書印的內容、對待藏書謹慎封閉的管理方式等入手探尋楊氏四代在藏書事業上追求完美,希冀家藏世代永保的美好心愿。其后,根據相關的目錄統計分析了海源閣興盛時期書藏的大致規模與結構特征,并對其所藏著名的“四經四史”十三種鎮庫珍本典籍進行了輯錄體的介紹。最后,論述了楊氏對藏書整理的目錄學成果,以及基于保守藏書理念下的藏書對外有限利用,捋清了海源閣藏書散佚的基本過程、去向與大體歸宿。

李云 ·圖書檔案 ·15.5萬字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伦春自治旗| 元江| 鹿泉市| 衡山县| 曲麻莱县| 鄂州市| 忻城县| 武威市| 嫩江县| 葫芦岛市| 沂源县| 太原市| 乐平市| 抚州市| 上思县| 恩施市| 资源县| 普宁市| 普陀区| 贺兰县| 廉江市| 广德县| 抚松县| 兰州市| 德格县| 富锦市| 舞阳县| 宿松县| 丹阳市| 象山县| 乌拉特中旗| 观塘区| 禹城市| 海晏县| 新巴尔虎右旗| 北碚区| 昭通市| 搜索| 中西区| 青龙| 龙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