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系統論述技術、讀者需求和產業融合等環境因素的變遷,以及傳統出版業數字化轉型的必要性和因應策略;探討數字出版的概念、類型,分析數字出版研究的框架,數字出版與出版學、傳播學、圖書情報學及其他相關學科領域的關系;描述數字出版的相關技術;討論數字出版的業務流程、產品開發和產品分銷問題;介紹與數字出版相關的權利管理系統和國內外標準;最后闡述數字出版對人力資源的新需求,以及國內外數字出版教育和人才培養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徐麗芳 劉錦宏 叢挺編著 ·新聞傳播 ·26.3萬字
此書旨在梳理和分析作為傳播學研究一大部類的媒介分析領域的成果,尤其是新成果,綜合探討了國外著名學者英尼斯、威廉斯、梅洛維茨、貝尼格、鮑爾-洛基奇、希勒、卡斯特爾等人的媒介理論和媒介觀,其中對卡斯特爾有關思想的綜合探討是新增內容。本書同時對我國的媒介研究狀況和傳媒實踐發展現狀,尤其是媒體融合的發展現狀做了調查分析,提出了鮮明的觀點。書中闡述了一系列重要的相關命題:媒介技術的沿革、各種媒介技術的特征及作用、媒介演變同人類社會變遷和文明發展史的關系、媒介發展與社會背景的互動等。
張詠華 ·新聞傳播 ·23.2萬字
本書運用項目教學法,將新聞采訪的實訓技能轉化成一個個大大小小的訓練項目;在每個項目中又通過一個個完整的實訓步驟,循序漸進地介紹了發現新聞、訪前準備、訪中提問、訪中記錄、訪后整理提煉等內容。在編寫的過程中,作者將理論講授融于項目訓練之中,變學生被動“學”為主動“學”,采用學生先“做”(增加興趣體驗)—教師引導“學”(主體變主導)—學生再“做”(鞏固正確的實踐技能),并運用角色扮演、現場體驗、案例導入、擴展小組法、博物館看展法、旋轉木馬法、完全行動法等訓練手段。
唐成英 ·新聞傳播 ·21.6萬字
媒介文化涉及的領域十分龐雜,它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本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是從理論方面來探討媒介文化的某些規律和特征。如:作為傳播中的開放體系,媒介文化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它與消費社會的互動是在怎樣的語境下達成;媒介文化的同質化現象及其產生的條件;媒介文化是如何制造現代神話的等等。下編中的個案分析包括:影視奇觀、網絡狂歡、網絡聊天、山寨文化、足球文化等等。通過對具體個案的描述和分析,使讀者能夠認識媒介文化的具體運作邏輯和構成方式,從面提高解析各類大眾文化和電子文化現象的能力。本書力圖通過揭示媒介文化的形成機制來引導讀者認識復雜的文化現象,培養理論洞察力和批判能力,拓寬視野,適合作為各類院校傳播學專業的教材,及其他專業的通識課教材。本書是在《媒介文化十二講》的基礎之上修訂的,新增的三章內容都是媒介文化研究領域的新現象和新發展,如對時下最流行的微博、微信等微文化的研究分析。
蔣原倫 王穎吉 ·新聞傳播 ·34.9萬字
本書是基于2016年的學術會議“首屆中國跨語際生命傳播思想峰會”的論文集,意在開拓性地探討一種將生命與傳播放置于核心位置的研究視角。本書將生命和傳播并列放在核心觀照的位置,來探索傳播過程與作為個體、群體、聚合的生命的境遇、意義之間的互構過程,并以此反思當下的傳播學(及其分支與關聯學科)理論與實踐。本書收錄了來自國內外中青年學者的論文20篇,作者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夏威夷大學、荷蘭鹿特丹大學、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以及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中國傳媒大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在哲學、新聞傳播學、信息科學的跨學科視角下思考以下話題:生命傳播、公共傳播,以及傳播研究視域下的技術與社會轉型、新媒介賦權、符號研究等主題。
師曾志等 ·新聞傳播 ·32萬字
本書第一次提供了一個新的構架和體系,提出了根據不同媒體(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的特點進行經濟新聞寫作,這樣一方面能夠突出不同媒體的各種經濟新聞文體的寫作特點,另一方面能夠提供多種寫作角度,整合多種經濟新聞資源,更好地滿足受眾的需求。全書共分四大部分,從傳統的報紙經濟新聞寫作、廣播經濟新聞寫作、電視經濟新聞寫作到新興的網絡經濟新聞寫作,探討了不同媒介傳播環境下經濟新聞的概念、特性、分類,著重闡述了它們各自的寫作規律和常用技法。本書是對當前不斷變化的經濟新聞寫作實踐進行總結、研究的最新成果,論述上注重貼近我國經濟新聞實踐的發展,實例鮮活典型,既有理論闡發,又有可操作性。本書既可作為高等院校新聞傳播學各專業本科生、研究生教材,亦可作為新聞傳播學各專業教師和媒介從業人員的參考書。
嚴三九 ·新聞傳播 ·29.7萬字
本書分為緒論篇、環境資源篇、生產流程篇、營銷經營篇和發展理念篇,共計15章。本書試圖以全新的視角來建構現代傳媒經營管理的內容和體系框架。書中既講述了傳媒經營管理的基本知識,又結合具體的傳媒實踐,深入剖析了現代傳媒經營管理的基本規律,融理論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于一體,力求能學以致用。同時,書中既吸取了傳媒經營管理已有的理念和共識,又大量吸收了當今國內外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本書既可作為高等學校新聞傳播學專業教材,也可供新聞從業人員和新聞愛好者閱讀參考。
譚云明 ·新聞傳播 ·37.4萬字
《新聞傳播學系列教材·中國新聞傳播史》主要內容:歷史研究與新聞報道的魅力在于用變焦鏡頭對準某一時期的某一事件,以不同的尺度、從不同的層面觀察,進行深入的剖析。歷史的實在性在于不斷改變焦距時看到的各種景象的綜合。新聞報道也同樣如此,單方面的一種觀點的解說,絕得不出真實的結論。同時,任何一個有價值的見解的形成,應該是通過不受限制的各種思想的辯論,而不是只聽取單方面的意見。由此可知,只有在思想自由、文化多元的開放型社會中,人們在各種思想觀點的參照比較中作出理性的選擇,才能有成效地推動社會的進步。一些重要的思想知識的進步,往往都要靠獨立思考,不受主流思潮的影響。在像服從上帝的意志那樣服從某個人或多數人意志的地方,這種對真理探索的科學態度是不可能存在的。
楊師群 ·新聞傳播 ·35.8萬字
《跨文化傳播學導論》系統梳理了跨文化傳播研究的理論進程,積極納入了國內外跨文化傳播研究的最新成果。主要特點在于:立足中國社會、文化的語境之中,以跨文化傳播學的基礎概念、主要理論、研究方法、基本命題為核心,全面呈現理解跨文化傳播實踐、開展跨文化傳播研究的符號、文化、社會、心理、技術、能力和全球社會等層面的認知視角和分析范式。跨文化傳播學是一個闡釋全球社會中不同文化之間社會關系與社會交往活動的知識系統,其學術旨趣不僅指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個人、群體、組織、國家之間交往的特點和規律,不同文化之間的意義闡釋和理解,人類各個文化的創造、分野和變遷的進程,還涉及文化及民族心理的差異、文化休克與文化適應、技術發展對文化的影響、文化的延續和變遷、傳播的控制和管理、民族文化自立與發展等諸多議題。
孫英春 ·新聞傳播 ·30.1萬字
《傳播學核心理論與概念》提供由淺入深、由此及彼地理解并把握傳播學的概念系統和理論框架的路徑。新聞、廣告、市場營銷、公關等行業的從業人員,也可以將這《傳播學核心理論與概念》作為簡明易懂、體系完整的案頭工具書,通過簡易的目標檢索對自己置身其中的行業環境背景獲得更系統、更深層次的認識和把握。
董璐 ·新聞傳播 ·27.6萬字
《全球傳播》從全球化與大眾媒體的關系八手,首先介紹了全球化及其相關概念,接著從經濟全球化、政治全球化進而論述到文化全球化,重點探討了文化帝國主義、全球化與媒體政策、跨國傳媒集團、全球化時代的媒體內容和受眾等現象,深刻分析和解釋了全球傳播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以及它帶給我們的影響。無論我們對全球化持什么態度,全球化已經來到了我們身邊,我們正身處一個全球化的社會之中。衛星通訊、廣播電視、計算機網絡等新媒介的發達和普及,使得信息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夠瞬間傳播到全球的各個角落。
陳陽 ·新聞傳播 ·21.2萬字
《鄉村傳播學》從鄉村傳播學的學科建構出發,在界定了鄉村傳播學的內涵和外延之后,簡要論述了鄉村傳播學在中外的發展歷史、研究意義和研究方法。繼而分別從鄉村傳播學的傳者、信息內容、傳播模式、受眾理論、傳播制度、效果研究角度進行了論述。最后對鄉村傳播學在中國的發展趨勢作了概括。《鄉村傳播學》的主要特點:一是,國內第一本系統論述鄉村傳播學理論的著作;二是,對認識中國鄉村社會的歷史和現實提供了新的視角;三是,堅守歷史視角,將鄉村傳播學的學科建設放置在宏觀的社會發展背景中,在豐富了鄉村傳播學學科內涵的同時,又延展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潛在可能性。
李紅艷 ·新聞傳播 ·22.4萬字
《組織傳播學:結構與關系的象征性互動》以綜合交叉的知識視角,梳理了組織傳播理論發展的思想脈絡,討論了組織傳播學的主要范疇,研究了潛藏在組織傳播表象背后的深層規律,建構了以結構與關系象征性互動為內涵的組織傳播學理論體系。《組織傳播:結構與關系的象征性互動》可以作為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教學用書,也可以為組織傳播領域的研究者提供有意義的理論線索;對黨派、政府、工商企業及學校等機構和部門的各類管理者、從業者了解組織傳播學原理、做好組織傳播與溝通工作也會有所幫助。
胡河寧 ·新聞傳播 ·24.5萬字
法治行業新聞,作為法治新聞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依法治國和司法公開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正在成為法治新聞中的熱點與焦點。但是,從目前國內法治行業新聞采編和報道的基本情況來看,存在選題不準、寫作不深、文字不美、觀點不新、分析不透等問題,亟待改進。本書作者曾有著十年的法治行業新聞的采編報道經驗,所在期刊是全國百強報刊。全書從新聞理論入手,結合具體采編實例,分國內編、國際編和訪談編三編,集中闡釋了法治新聞報道的方法,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和參考價值。本書既可以作為法治新聞從業人員的業務指導書,亦可以作為新聞類院校的培訓和授課教材。
宣海林 ·新聞傳播 ·21.9萬字
本書分上下兩編。上編介紹了新聞評論的基本概念及其內在的學理問題,包括基本概念、選題問題、標題問題、結構問題等;下編對新聞評論的幾種體裁樣式以及電子媒介等新媒體的新聞評論樣式與特點和要求作了介紹。本書作者作為資深新聞從業者和教師,對該領域內容有較好的把握,并把理論與實踐進行了較好的結合。
徐兆榮 ·新聞傳播 ·20.3萬字
《大眾傳播學:媒介與人和社會的關系》以大眾傳播媒介為切入點,對現代大眾傳播學進行一般的介紹,突出研究媒介特別是大眾傳播媒介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以及媒介與人類社會的適應和反作用關系。同時介紹了現代大眾傳播學產生發展的基本過程,代表性人物及其主要觀點,以及傳播學的主要內容和學術流派,并結合大眾傳播的實踐過程分別對傳播者、受眾、傳播過程、傳播效果、傳播方法與技巧等進行了通俗講述。《大眾傳播學:媒介與人和社會的關系》適合作為大學生教科書,同樣適合從事大眾傳播專業工作的人員閱讀。
段京肅 ·新聞傳播 ·28.8萬字
《媒介文化十二講》內容簡介:媒介文化涉及的領域十分龐雜,它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媒介文化十二講》分為上下兩編。上編是從理論方面來探討媒介文化的某些規律和特征。如:作為傳播中的開放體系,媒介文化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它與消費社會的互動是在怎樣的語境下達成;媒介文化的同質化現象及其產生的條件;媒介文化是如何制造現代神話的等等。下編中的個案分析包括:影視奇觀、網絡狂歡、網絡聊天、山寨文化、足球文化等等。通過對具體個案的描述和分析,使讀者能夠認識媒介文化的具體運作邏輯和構成方式,從面提高解析各類大眾文化和電子文化現象的能力。《媒介文化十二講》力圖通過揭示媒介文化的形成機制來引導讀者認識復雜的文化現象,培養理論洞察力和批判能力,拓寬視野。適合作為各類院校傳播學專業的教材,及其他專業的通識課教材。
蔣原倫 ·新聞傳播 ·26.8萬字
《全媒體新聞采寫教程》是在“全媒體、大傳播”業界變革的背景下和培養“全媒體記者”新聞教育改革的前提下編寫的教材,旨在培養學生在全媒體時代新聞采訪、采集、寫作、制作的理論知識與綜合技能。《全媒體新聞采寫教程》以清晰簡約的觀點和豐富新鮮的案例,介紹了全媒體產生的背景、全媒體背景下新聞采寫的共同規律以及不同媒體的新聞采寫技巧。本教材可用作高等院校新聞與傳播學科教材、新聞愛好者自學讀物。也可用作新聞工作者的業務參考書。
張從明 ·新聞傳播 ·29.1萬字
全書以媒介生態學和文化共處雙重理論視角切入華萊塢電影研究,既在文化多樣性、身份表達、中國夢構建等多重維度上追尋華萊塢電影在全球化語境中的實踐,也聚焦黃土地電影在華萊塢電影生態中的生態位變遷與文化景觀呈現。本書融合了中外學者的新穎觀點,致力于探尋華萊塢電影在工業、美學、傳播的變身路徑。
邵培仁 ·新聞傳播 ·27.3萬字
以浙江長興傳媒集團的實踐為例,分析研究了中國縣域媒體發展的狀況。長興傳媒集團打造了全媒體新聞刊播“中央廚房”,建立了靈活的“小組作戰”采訪模式,對全媒體渠道內容做高度有效融合,并以用戶和市場思維為指引,在產品、團隊、渠道、技術等多個層面進行改革創新,已經成為浙江乃至長三角和全國縣域廣電媒體融合發展的一個創新代表。
王文科 ·新聞傳播 ·21.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