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全面展示了寧夏回族自治區計生委在2012年的成就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的計劃生育工作,并對寧夏人口總量、素質、結構、分布的變動趨勢以及對經濟、社會、環境等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研究。
王儉 ·人類學 ·20.4萬字
部分學者、政府部門和民間力量已經開始關注農村留守人口問題、農村教育問題,相關的研究成果也正在積累。本書匯集了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舉辦的“農村留守人口、農村教育:反思發展主義的視角”研討會的研究論文16篇,共分為流動與留守、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四個部分,可為從事農村留守人口研究的機構和個人提供第一手的資料和學術參考。
葉敬忠等主編 ·人類學 ·15.8萬字
本書分為總報告、技術報告與綜合分析、省域報告三大部分,其中,總報告基于2000~2014年民生指數檢測,對全面小康集成中人民生活發展進行了總體評價;技術報告與綜合分析報告分別就指標體系闡釋以及全國省域居民收入、總消費、物質生活消費和非物生活消費、積蓄五個子系統進行了評價排行;省域報告選取方式為:橫向測評中直轄市、東、中、西部和東北四大區域各自范圍省、自治區排名首位,共6篇以位次排文。
王亞南主編 ·人類學 ·17.1萬字
本書將新中國以來的人口生育制度劃分為四個階段:初步探索階段、謹慎推進階段、嚴格控制階段、逐步放松階段。對每一個階段的人口生育制度內容、制度特點、制度產生的經濟社會背景及其人口條件、制度作用和人口變動效應都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評估,對中國當前的人口生育政策和生育管理服務制度進行了重點分析和討論,并對未來中國人口生育制度的變化發展趨勢和方向進行了展望和建議。書中也對涉及人口生育制度變遷的若干理論問題進行了討論。
楊成鋼等 ·人類學 ·20.9萬字
本書系統介紹納米比亞農村在變革中所面臨的各種社會問題。作者彭佩拉尼·瑪菲尤恩(PempelaniMufune),納米比亞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社會學博士,曾就讀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并獲取博士學位。作者從農村的定義出發,介紹了農村的社會學含義和農村社會各個群體,包括婦女、青年和老人。還詳述了土地、土地使用權、土地分配及土地改革等問題。作者還深刻探討了納米比亞農村的貧困問題、農村到城市的移民問題和農業及其發展問題。
(納米)彭佩拉尼·瑪菲尤恩 ·人類學 ·13.5萬字
人口流動作為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必然現象,一直是學術界研究和政府社會管理共同關注的議題。本書以北京、上海、廣州三個特大城市流動人口為研究對象,以城市功能定位和產業結構發展為切入點,基于城市人口增長的一般規律——城市的人口規模需要和經濟發展相協調的相關理論和經驗對城市功能定位下的特大城市流動人口調控模式進行了研究,對特大城市流動人口的現狀、產業發展對流動人口就業的影響、特大城市面臨的人口問題,流動人口居留意愿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
周爽 ·人類學 ·6.6萬字
本書詳述了上海兩租界鐵門的設置及開關的歷史變遷,著重于抗日戰爭時期戰事的發生、難民潮的出現、鐵門的設置與開關等內容進行深入的闡述。從1925年首先由法租界開始醞釀籌建鐵門,后來公共租界也效仿法租界建立鐵門,直到抗戰將近結束時拆除。抗戰時期鐵門經歷了全面封閉、部分開放與最后陸續拆除的過程。建鐵門也成了戰時外國租界阻擋難民涌入的手段,其對抗戰時期上海城市的正常秩序產生過較大影響。本書通過詳實的資料及大量的圖表,全面論述了外國殖民者由最初的反對中國建立城墻、城門,到在租界各個路口設置鐵門,配置沙袋,派兵把守,到最后把這些鐵門撤除,反映了近代上海被侵略者打開大門后,租界歷史的一個縮影,也反映了上海從封閉到開放的歷史進程。
馬軍 ·人類學 ·6.9萬字
殘疾人事業的發展藍圖已經繪就,要把藍圖變為現實,需要我們進行不懈的努力。我們要更加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牢牢把握工作主動權,以釘釘子精神推進各項工作,團結帶領廣大殘疾人共同參與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來,共同投身到湖北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中來,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真抓實干、埋頭苦干,為譜寫新時代湖北殘疾人事業發展新篇章而努力奮斗。
湖北省殘疾人事業發展研究會 ·人類學 ·18.8萬字
國內有關老齡健康的相關研究中,多以生病的老人為研究對象,但是在醫療技術不斷進步的情況下,老年人的平均預期壽命逐漸延長,當人口老化浪潮襲卷著全球,各國都開始面對老齡化社會的現象時,如何能健康、順利、成功的老化,成為各界重視的焦點方向,健康老化也成為新興、具前瞻性的焦點議題。本書借鑒Anderson健康行為模型、Berkman模型與責任內化理論嘗試性地構建了一個分析健康老化影響因素的理論框架,然后利用全國老年人健康長壽影響因素調查數據對該理論框架的相關問題進行實證分析。
穆瀅潭 ·人類學 ·13.2萬字
本書為四川省社科規劃項目的結項成果,四川省是我國農業大省,是我國鄉村振興的重要戰場。2017年自國家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省委省政府全力推進本省的鄉村振興戰略,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四川省鄉村振興戰略要取得可持續成功,需要高度重視鄉村人才在鄉村振興中的基礎性作用。鄉村振興所需要的各種人才需要有合適的人才成長生態環境才能成長起來。在鄉村振興人才培養上,我們需要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培育。加快農業生產經營人才培養、加強鄉村實用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強化科技人才支撐作用、大力培育鄉村社會治理人才、大力培育鄉村基層公共服務人才、大力培育本土人才和鼓勵社會各界投身鄉村建設。
王素君 ·人類學 ·19.7萬字
本書主要依據地方志、文集和族譜、墓志銘等民間歷史文獻,考察明清河南歸德府的地方望族,探討軍事權貴與士紳階層的地域支配體制,揭示明清河南的基本矛盾與演變趨勢。明清歸德府地區的地方望族,是在河患頻繁的生態環境和國家權力的有效干預下形成的社會權勢集團。這種以軍事權貴和士紳階層為中心的地方望族,不同于華南地區的民間宗族組織,呈現出河南地域社會的特殊發展形態。
李永菊 ·人類學 ·16.8萬字
“一帶一路”倡議是促進沿線國家共謀人口經濟社會發展的千年大計,包括中國在內的65個經濟體,20個為高收入,20個為中等偏上收入,22個為中等偏下收入,3個為低收入;處于前工業化時期1個,工業化初期階段14個,工業化中期階段16個,工業化后期階段31個,后工業化時期3個。人作為一個特定的社會群體,是經濟發展過程屮的重要影響因素。本書基于人口經濟學視角,運用人口效率、人口與經濟發展耦合等指標,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口變動與經濟狀況,特別是其人口與經濟協調發展程度和結構性特征進行綜合分析,為開創地區新型合作關系、推動全球再平衡發展,提出可行性發展路徑,這對“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具有重要實踐意義。
晏月平 ·人類學 ·25.1萬字
湖北省殘疾人事業發展研究會 ·人類學 ·47.7萬字
本書重點聚焦人口老齡化新國情背景下老齡健康的新形勢、新政策、新挑戰與新思路,并特別強調以創新老齡社會公共治理的視角提出新時代提升老齡健康水平的總體思路與戰略選擇。與此同時,本書還就人口老齡化新國情宏觀背景下公共政策制定者、理論工作者、公眾所關注的與老齡健康相關的老年慢病變化特征及其規律性、健康老齡化與中醫藥事業發展、老年心理健康、“互聯網+”與老齡健康等核心議題做了詳盡的專題性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關的政策框架。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主編 ·人類學 ·20.1萬字
《城市化與城市適度人口》主要從中國城市化進程面臨的問題出發,研究城市化進程中城市適度人口動態測度體系和路徑實現機制,為解決中國城市化發展問題提供理論和實證支持。
王婷 ·人類學 ·15.6萬字
本書是由山東社會科學院路遇研究員領銜,組織國家人口計生委、國家統計局、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首都經貿大學等單位的23位資深研究員、教授聯合攻關,歷經四年的艱苦奮斗和辛勤創作的成果。本書是經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批準的人口學界第一個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
路遇 ·人類學 ·88.9萬字
在全球體系重新構建、民族國家激烈競爭的當今世界,如何講好“中國故事”、使國民知曉自己、讓世界認識中國,已成為關涉甚廣的重要議題。本書立足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及其與世界各民族的跨文化交往,梳理和總結人類學的中國故事。全書內容包括對西學東漸后人類學本土化問題的學科性思辨,同時也涉及了與之相關的的個案論述。其中既有關于多民族中國的總體論述及夷夏關聯的田野調研,也包括了以北美、不列顛及俄羅斯等地為例所做的跨文明比較。
徐新建 ·人類學 ·22.3萬字
在這項令人振奮的新研究中,作為全球最杰出人類學家之一的;莫里斯·布洛克向我們提出,對認知科學的理解將會豐富(而非削弱)社會科學家的研究。他對社會與文化人類學的自然主義進路進行了論證,向我們介紹了各認知科學學科的發展(如心理學和神經科學),并探討了這些發展對人類學的各種核心議題而言有何意義。
(英)莫里斯·布洛克 ·人類學 ·14.5萬字
北京作為城鎮化過程中的主要人口流入地,在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教育服務方面,面臨極大的挑戰。另外,常住人口生育周期波動、“全面二孩”政策實施、“非首都功能疏解”等因素,對北京基礎教育階段的學位需求也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從這些實際問題出發,本書闡述了學齡人口預測的基本概念、影響因素、數據特征、預測方法等諸多方面,并對北京基礎教育階段適齡人口及教育資源需求進行了預測。
趙佳音 ·人類學 ·7萬字
《當代北京人口(上下)》采用人口學和歷史學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在對政府發布的各類統計數據、檔案資料和學者研究成果進行考證、比較和研究的基礎上,采用人口學學科體系,分人口規模、生育、死亡、遷移與流動、人口分布、性別年齡結構、文化素質、勞動力人口、少數民族人口、婚姻與家庭、人口與資源環境和人口管理十二章,對1949—2010年北京人口與發展變遷進行了系統描述和分析。本書適合從事人口及相關專業學習和研究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學者,以及從事相關工作的實際工作者作為參考書和工具書。
馬小紅 胡玉萍 尹德挺 ·人類學 ·33.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