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作者在安徽南部自然村——汪家村前后長達10年的田野調查為基礎,講述了一個集體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如何形成的故事。作者認為,集體制度雖然由國家推動和組織,帶有很大的強迫性,但是農民并不是完全被動的接受者,他們被裹挾到集體化的大潮中,同時,也以自己的方式、沿著符合自己利益的方向推波助瀾,甚至在可能的范圍內調整和改變了潮流的走向。
盧暉臨 ·社會學 ·16.2萬字
2014年以來,為更好推進新型智庫建設,更好服務于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和河南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緊緊圍繞事關河南發展的重大現實性、全局性、戰略性問題展開了深入研究。本書將河南省社會科學院2014年部分有重要參考價值和社會影響的研究咨詢成果匯編成冊,大體反映了2014年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參與政府決策、服務發展大局的總體情況。
喻新安 魏一明 ·社會學 ·30.8萬字
溫州的社會共治實踐探索緣起于社會改革的推動,它很好地將政府治理理念與民間社會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了獨有的共治路徑和機制?;谥卫韺嵺`,我們將溫州社會共治的路徑概括為以“推典型讓項目”、“推模式讓空間”、“推規范讓職權”為核心的“推位讓治”路徑。本書從溫州的社會開始談起,深入剖析溫州社會共治的社會基礎,分析溫州實踐的做法、特點,進而總結經驗。
王春婷 ·社會學 ·17.2萬字
本書以新中國職稱改革歷程中頒布的各類文件細則為依據,梳理了我國職稱制度經歷的由職務到學銜、學銜到職務、職務到資格的演變過程,并詳細解讀近年來,由于現行人事制度日益成為制約科技創新和人才成長的制度性因素,中央對加快職稱制度改革作出的一系列重要部署,分析規范專業技術人才職業準入,依法嚴格管理;完善專業技術人才職業水平評價辦法,提高社會化程度;完善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評價辦法,落實用人單位在專業技術職務(崗位)聘任中的自主權這些職稱改革中的要點問題。
冀雙彥 ·社會學 ·40.5萬字
《歷史教學論壇》由陜西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王雙懷擔任主編,收錄的是歷史學科質量較高的教學研究論文,以課堂教學方法和教學案例分析為主體,內容包括歷史學科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以及教師心理分析、學生能力培養、學生學習方法改進等方面。收錄的論文作者都具有豐富的一線教學經驗及一定的理論水準,這些論文也是他們多年的教學心得和研究心得,故而對于改進和提高歷史學科教學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借鑒價值。
王雙懷 ·社會學 ·34.1萬字
AI不僅能夠提高工作效率,還將改變工作性質,打破職場生存法則。AI時代,什么樣的人會被淘汰?AI時代,如何進行自我提升,更好地抓住就業機會?這是本書重點探討和要解決的問題。本書共分為7章,分別從AI引發的工作變革、如何應對AI時代的失業危機以及AI時代不會被淘汰的5種能力(專業頂尖、人際交流、組織管理、人機協作和終身學習)進行分析和介紹,幫助讀者在AI時代建立正確的職場觀,掌握AI時代必備的工作技能,成為AI時代不可或缺的人才!《無懼AI的5種能力:人工智能時代的職場生存手冊》適合即將步入職場的學生和初入職場者閱讀。
楊陽 ·社會學 ·10.3萬字
哈佛大學20年研究表明,我們80%的人格生機,取決于人際關系的質量。在親密關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以下幾類問題:爭權:過于強勢或討好;糾纏:指責、爭吵、攻擊;疏離:愛無能、冷暴力、逃避、述情障礙。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渴望被愛、被傾聽、被理解、被尊重,但若不懂與人交往的藝術,即使被愛著,也仍感覺孤獨;即使很在乎對方,也會因為相處方式不對,和親近的人互相傷害……當親近的人不再單純地是心靈的港灣時,我們會感到患得患失、缺愛、受傷、無助、失望、憤怒甚至絕望。人的世界,其實就是關系的世界。而當我們缺乏發現問題本質的能力時,溝通就會出現問題,我們便很難與對方擁有深度的聯結與磨合,關系也就無從維系。在本書中,當代心靈導師蓋伊·芬利就如何與身邊的人建立一段美好而持久的關系分享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本書通過分析與實踐,巧妙地傳達了如何習得相處的藝術,幫助讀者完成關系創傷的自愈,并擁有持久、穩定的親密關系。
(美)蓋伊·芬利 ·社會學 ·11.4萬字
城市規劃聚焦于城市空間的使用和分配,為城市人提供效率的生產和美好的生活空間?!杜f概念與新環境》一書討論了古哲的思維如何幫助我們解讀現代城市現象和實踐現代城市規劃,并以此為參照去重新思考人類聚居的意識和意義。作者梁鶴年還提出了“城市人”的理念——以人為本的城鎮化就是通過服務和發揮人的本性(理性和物性),去建設配得上人為萬物之靈的人類聚居之所。
(加)梁鶴年 ·社會學 ·19.4萬字
社會史的研究越走向深入,“田野歷史學家”的工作就越顯重要。這部論集是以近代山西社會的水災、水案,集體化和晉商等專題為中心的區域社會史研究,注重在田野調查中搜集史料、解讀史料,展現出歷史學對地方社會變遷的理性關懷。對于近代以來山西社會歷經劇變所產生的深刻變化,本書從多個側面做出了細致的觀察和解析。
行龍 ·社會學 ·34.6萬字
民主國家的人民應有一切的自由,同時國家應有整個的秩序,自由是有法律保障的,亦是有法律范圍的。官吏應有執行法律的訓練,人民應有尊重法律的習慣,即使沒有法官裁判,亦有輿論裁判,即使沒有警察干涉,亦有旁人干涉,法律乃能徹底發生效力。立法之前,應即審慎,立法之后,應即森嚴,不準任何人違反,整個國家秩序乃能建設起來?!R作孚
錢理群 ·社會學 ·8.6萬字
本書的基本思想在于承認貴族制度衰落的必然性和平等與民主勢不可擋的發展趨勢。它既是第一部對美國社會、政治制度和民情進行綜合研究的著作,也是第一部記述美國民主制度的專著。作者把民主作為一個對象來觀察,沒有摻雜自己的觀點加以論證,使讀者得以看到那個時代美國社會的真實面貌。
(法)阿·托克維爾 ·社會學 ·19.2萬字
本書將給你一雙社會學的“眼睛”,教你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看待身邊的人和事,如何了解生活環境、生活空間和社會秩序,如何發現普通現象背后隱含的社會和人性規律,如何用社會學的思維洞察事物表象,發現本質,幫助你更深刻地認識這個世界。
宿文淵 ·社會學 ·11.3萬字
在這個知識焦慮的時代,人人都在說“改變自己”,渴望自我管理,試問:成效如何?經常聽到很多人下決心改變,好好健身、減肥,開頭激情澎湃,一上陣卻立馬敗下陣來,舊態復萌如同變臉。這究竟是為什么?我們終其一生,不過是尋找自己,活在未來。寫給想要改變,渴望真正自由的你。本書從11次認知糾偏,9大踐行路徑,幫助你實現深度改變,活出真正的自己,過上想要的生活。
俞菲爾 ·社會學 ·12.1萬字
美國關于城市開放空間領域最有影響力的評論家威廉·懷特代表作;入選美國《新聞周刊》雜志“我們這個時代的50本書”《城市:重新發現市中心》是威廉·懷特16年直接的和持續地觀察城市公共空間的結晶。懷特使用錄像機,記錄下城市中心地區的廣場、街道、小公園和市場里人的行為,然后再做具體分析,從整體上評估城市中心的健康。本書可謂美國城市思想核心中的一部分,其重要性堪比《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模式語言》和《城市史》,至今仍然是許多國家城市規劃協會推薦給它們會員們必讀的經典著作之一。
(美)威廉·H.懷特 ·社會學 ·27.7萬字
清華大學社會學家嚴飛,以沉淀百年的經典社會學理論作地基,從構成社會的秩序與人性出發,探討和理解當下中國。從社會學家的專業視角,視察最普遍、熱門的社會現象,剖析社會問題,重新審視我們熟悉的世界。從熟悉的生活場景出發,揭示背后的社會問題。以七位社會學奠基人的經典社會學理論,結合30多個案例現象與分析。讓讀者了解社會現象的核心本質,同時理解其中的社會學規律。帶領讀者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穿透生活日常,觀察人性的幽暗與良善,理解社會秩序的構成與意義,培養獨立思辨的品質與勇氣,從理解社會蕞終走向理解我們自己。
嚴飛 ·社會學 ·16.4萬字
創新是如何被扼殺的?美國許多大城市正在挑戰“郊區是未來的社區”這一傳統觀點。但隨著這些城市中心的繁榮,它們日益面臨嚴重的限制。在《城市的界限》中,杰拉德·弗拉格和大衛·巴倫通過“城市建構”“七座城市的規劃案例”“城市的未來”三個單元,以波士頓、紐約、亞特蘭大、芝加哥、丹佛、舊金山、西雅圖這七座城市為對象,探討了在區域自治、城市規劃的政府開支、土地開發與利用、地方教育等問題上,美國的州立法是如何促進和限制城市發展的。最后,《城市的界限》針對最流行的四種規劃方案——全球化城市、旅游城市、中產階級城市、區域化城市——給出了具體的操作建議。本書是寫給“所有關心城市發展的人”的,不僅面向政治學者、規劃師、建筑師、律政人士,也面向普通市民。
(美)杰拉德·弗拉格 大衛·巴倫 ·社會學 ·20萬字
中年是人生的黃金階段,卻常常因內心的憂慮和自我懷疑而蒙上陰影:我要怎樣才能看起來年輕一點?我變得不愛交新朋友,是我老了嗎?到了這個年紀才想生小孩,是不是有些不切實際?面對工作和家庭的雙重壓力,我比以前不快樂嗎?孩子們即將離家了,我該怎么辦?在我身邊的這個人是誰,我們為什么不像以前那么恩愛了?作者從人類學、神經科學、生物學和心理學等視角透視中年,以清晰、優美而流暢的文筆,闡述了人到中年所經歷的身體、心理和情感變化背后的科學根據,揭示出人類之所以形成動物界獨有的中年現象,是數百萬年演化出的完美禮物,它將中年人推向人生,并賦予他們無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英)大衛·班布里基 ·社會學 ·14.4萬字
別出一格的人類學著作,堪比一部杰出的小說。一部極具革命性的“貧窮文化”自白書,曾入選《時代周刊》“近十年最佳圖書”,引發“墨西哥史上最為激烈的一次公共辯論”?!渡G兴沟暮⒆觽儭分v述了墨西哥城一個貧困家庭的故事,目的是向讀者們呈現,在經歷社會和經濟巨變的拉美大城市中心區的貧民窟,住在一居室的出租屋里長大成人到底是怎樣一番景象。奧斯卡·劉易斯采用了一種全新的方法,讓讀者對一個普通家庭進行更深層次的查看,每一個家庭成員會用他們自己的語言講述他們自己的生活經歷。這種多人自傳體的方法也易于減少調查者的偏見,并同時為讀者帶來情感上的滿足和理解。因為人類學家在直接和受訪對象接觸時能夠體會到這樣的滿足和理解,可在充斥了專業術語的人類學專著中卻很少傳遞出來。自1961年初版以來,《桑切斯的孩子們》被公認為深情而直白地講述了貧窮所帶來的極大不公?,敻覃愄亍っ椎抡f它“是對人類學的一次杰出貢獻——并將永遠如此”;路易斯·布努埃爾說,制作出如此忠實于這部原著的電影將是他職業的“頂峰”;菲爾德·卡斯特羅說它“具有革命性”,“價值超過五萬份政治傳單”。
(美)奧斯卡·劉易斯 ·社會學 ·41.2萬字
成功學專家卡內基說:“成功20%靠聰明才智,80%靠人際關系。”本書首先提出了人脈資源就是聯結力的思想,結合心理學、社會學理論揭示了人際關系的奧秘,分析了人脈通道技術,接著指出了提升聯結力的三種方法——會做人、會識人和會管理,最后構建了一套應用體系,幫助讀者在現實社會中打造自己的六度人脈資源網絡,充分實現人脈聯結力的信息聯結、情感聯結和價值聯結功能,創造更多的財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丁偉明 ·社會學 ·19.5萬字
張康之教授的《走向合作的社會》是一部立足于全球化、后工業化運動而構想未來社會的著作,在政治學、社會學和公共管理學的基礎理論和基本原理方面都提出了諸多新見解。在本書中,作者提出,人類社會正處在從工業社會向后工業社會轉型的運動中,這是一場只有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才能夠與之相比的偉大的社會變革運動。20世紀后期以來,人類之所以陷入“全球風險社會”之中,遭遇危機事件的頻繁造訪,都是這場歷史性的社會轉型運動所致,它使工業社會所建構起來的制度模式、治理方式和行為模式都陷入了失靈的境地。在這種情況下,作者探討了人類走向合作社會的可能性路徑,努力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社會變動中去發現支持社會變革的新因素,并從制度、社會治理方式以及人的行為模式等方面描繪了社會變革的前景,提出了基于信任的合作治理理論,展現了對合作社會的基本構想。
張康之 ·社會學 ·31.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