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與再生產:吉登斯的社會理論(社會學文庫;“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北京市社會科學理論著作出版基金資助)
作為英國著名社會學家以及結構化理論的創始人,安東尼·吉登斯的社會理論所提供的分析視角富含動態的結構化過程分析,使原來通行于社會科學領域的結構功能論視角得到了補充和完善,在一定意義上具有顛覆性作用。吉登斯將此動態的結構化過程分析運用于近現代以來世界范圍內的社會轉型歷程,并關注晚期現代性之下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及歷史變遷。從對個人情感的微觀考察到對民族國家的宏觀把握,再到對包括氣候變化問題在內的全球化社會后果的鞭辟入里的種種分析,均可見吉登斯結構化理論的深刻影響。20世紀最后四分之一的時間是吉登斯結構化理論從嶄露頭角到漸趨成熟的時期,而到了21世紀初,我們開始看到其關于世界社會轉型發展的預言在全世界范圍內紛紛實現,在這一點上中國并不例外,且表現更為突出。吉登斯基于其結構化理論提出的“第三條道路”的觀念,也許會對中國當下以及未來匯入世界發展大潮流的道路選擇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因為在任何極端道路上都無法看到真正的希望。
·21.8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