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當代城市面臨的復合型風險及防災、減災、救災為背景,探討安全韌性城市建設的基本理論、經驗啟示、發展演進及評價。在此基礎上構建系統評價框架,以江蘇省域城市為例,應用量化分析方法評測韌性發展水平并結合安全韌性城市建設的前沿技術及國內外實踐,提出了綜合性的城市治理思路。本書可供城市規劃、應急管理、公共政策等相關領域的政府部門實務人員、科研人員、高等院校師生及其他感興趣的讀者參考閱讀。
劉澤照 馬瑞 ·社科總論 ·16.7萬字
該著探究了現代漢語與現代詩歌形式建構的關系,闡釋了現代漢語及其傳播在新詩發生期與轉型過程中的現代性作用與意義。具體論述了現代漢語白話、現代漢語虛詞、現代漢語人稱代詞在現代詩歌形式建構中的特征、功能與意義;分析了現代漢語詩歌對稱形式、分行形式、節奏形態、科學思潮與現代詩歌形式現代變革的關系。本項研究旨在從現代漢語詩學、語言學、傳播學與現代詩歌文體研究的結合中,推進現代漢語詩歌形式研究,深化現代漢語詩歌語言的學理探討。
王澤龍 ·語言文字 ·22.8萬字
“吟誦”是以一定的韻律和節奏等音樂手段來表現詩文情思和意境的有感情的讀書方式,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被譽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門絕學”。吟誦和音樂的關系非常密切,吟誦的音樂性使得中國深奧枯燥難懂的經典詩書,變得悅目娛心、活力十足。但是由于歷史原因,代代相傳的中華吟誦受到了很大沖擊,日漸式微,近乎絕學,基本淡出人們的文化視野,吟誦藝術開始從衰落走向瀕臨滅絕。隨著國家對中國傳統文化越來越重視,發揚、提倡、推廣傳統吟誦已迫在眉睫。但是由于吟誦特殊的載體和傳承形式,中途又出現斷裂,故目前關于吟誦的理論研究成果不多,屬于吟誦的音樂性分析就更少,屬于四川傳統吟誦調的音樂性分析則更是近乎為零。本書系統深入分析了四川傳統吟誦調的音樂性和文學性,試圖將這一文化傳統在新時期得以發揚、傳播。
王傳聞 ·語言文字 ·28.7萬字
中國西南地區具有鮮明的少數民族文化特色,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豐富且珍貴的歷史檔案遺產,對研究我國少數民族的形成、演化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了對西南少數民族歷史檔案有效、長久地利用,必須對這些歷史檔案自覺有效地進行保護。本書針對西南少數民族歷史檔案的鮮明特色,從西南少數民族歷史檔案的載體出發,分別揭示了石質、金屬質、陶質、木質、骨質等西南少數民族歷史檔案支撐材料的特性及其損毀規律,并繼而探討了其修護保護的技術方法。其目的亦是希望能夠從歷史檔案的載體材料角度,對歷史檔案的保護有所啟示。
胡瑩 ·圖書檔案 ·20.6萬字
大量現代漢語虛詞入詩是中國詩歌由古代向現代轉型的一個重要特征,帶來了新詩形式的變化,打破了傳統詩歌外在固有的格律,促進了文言合一的自由體詩體建構和新詩現代詩意的有效生成,對推動中國新詩的傳播與接受具有重要意義。該著以胡適《嘗試集》、郭沫若《女神》和馮至《十四行集》等為例,具體闡釋了中國新詩史上經典詩人詩作中現代漢語虛詞的使用現象與特征,考察了新詩史上西方科學主義思潮影響下大量虛詞入詩的歷史語境,闡釋了現代漢語虛詞入詩與現代漢語詩歌的產生,以及與詩體、詩歌功能、詩歌思維、詩歌美學趣味現代變革的關系等問題。
錢韌韌 ·語言文字 ·20.1萬字
本書是在北京高考實施3+3選科的背景下,面向高中生和家長的實戰服務指南。共11章,2個附錄,具體內容包括:考生家長必讀、新高考政策的新變化、如何選科、高中升學規劃、各類招生項目詳解、高考志愿填報之理念與知識結構、高考志愿填報之招錄規則詳解、高考志愿填報之熟悉招生資料、高考志愿填報之實戰、了解大學和專業的選擇。附錄分別是體檢要求和各類招生信息獲取方式匯總。本書著重介紹選科、升學規劃及志愿填報的思路、方法和策略,并附贈強大的用于分析的數據資料,讀者可掃碼獲取。本書內容對北京市高中各年級學生和家長都適用。
敖爸編著 ·教育 ·21.3萬字
本書以職業生涯規劃為目標,針對所有院校【本科院校、高職(專科)院校、獨立學院、軍事院校、港澳臺高校等】和全部專業進行了“三維立體”的剖析。●答疑解惑以提要和問答形式闡述高考志愿的填報方法、技巧、注意事項、疑難問題。●針對專業詳細介紹所有本科和專科專業的特點、就業前景、考研方向、頂尖學校等情況。●針對學校分省市繪制所有院校的地理位置示意圖,重點推薦實力較強的院校及其優勢專業。本書內容權威、全面、全新、實用、速查,考生及家長可在較短時間內迅速抓住高考志愿填報的重點和要點,順利實現考取最心儀大學和專業的理想目標。
吳梅俏 陳紅雨 周密編著 ·教育 ·53.1萬字
在漫長的書籍媒介時代,中國文人在書寫實踐中形成“立言不朽”“文質彬彬”“重義輕利”等價值觀念,這些價值觀念一直規范指導著文人群體的日常書寫行為。然而,報刊媒介的崛起引入新的價值尺度,引致文人書寫觀念的轉型和價值信仰的革命。本書結合媒介史與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剖析晚清文人在媒介轉型中的書寫選擇、身心陣痛和權力博弈,并嘗試對人類歷史中“媒介與書寫”之關系做出詮釋性理解。
褚金勇 ·新聞傳播 ·20.5萬字
明清時期是近代漢語過渡到現代漢語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的范圍副詞體系是不同歷史和不同方言產生的范圍副詞融合成的整體。本書以明清時期白話小說中的范圍副詞為基本語料,采用共時與歷時相結合的方法,從共時角度分析所出現范圍副詞的語義指向、組合功能、句法分布和語體選擇;從歷時角度利用語法化理論和語義研究理論分析其來源,力求對這一時期漢語范圍副詞使用概況做一個較為系統、全面的考察研究。
鄧慧愛 ·語言文字 ·10.4萬字
科技小院是建立在農村生產一線,集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示范推廣于一體的基層科技服務平臺,由研究生和教授常年緊密聯系農業生產一線,解決農業研究與生產應用脫節、農業人才培養與農業生產結合不緊密、農業技術轉化效果差的問題,并在生產一線開展實用技術創新。將科技小院培養模式應用到非洲高校人才培養體系中,了解非洲農業生產需求,適應非洲農業生產一線的工作,將中國先進農業技術應用于非洲并進行創新,培養知華、友華、愛華、親華的高素質人才,大范圍的服務非洲地區農業、農村和農民,改善民生條件和水平,推動非洲地方經濟發展。本書描述了非洲留學生在科技小院的成長歷程與故事,記錄了他們扎根農業生產一線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思,通過以科技小院模式培養非洲研究生的新做法,探索了服務非洲農業綠色發展的機制。
郭宇 姜姍編 ·教育 ·7.2萬字
現代人稱代詞大量進入現代詩歌,多方位地影響了現代詩歌的傳播與形式特征,成為中國現代詩歌區別于古代詩歌的一個突出標志。該著從考察漢語詩歌人稱代詞的歷史演變、現代人稱代詞大量入詩的歷史語境入手,系統地探討了現代詩歌人稱代詞入詩的基本特性、形態功能、生成機制,闡釋了現代人稱代詞大量入詩與現代詩歌形式變革的關系。人稱代詞在現代詩歌中不同語法功能上的表現,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現代詩歌表達策略的多樣化。現代人稱代詞的大量入詩促成了詩歌散文化句式的形成與擴充,影響了自由體詩體的建構。古文和歌謠中人稱的常見用法為現代詩歌中人稱代詞的運用提供了歷史參照,“五四”白話新詩對西方詩學及以英語為代表的西方語言詞匯與語法體系的自覺接受及有意模仿,帶來了詩歌創作觀念和思維方式的現代性轉變。
倪貝貝 ·語言文字 ·16.7萬字
文學會議是共和國文壇的特有制度,是引導中國當代文學生成與流變的隱形之手。本書融合思想與史料、理論與實證、歷史與當下、整體與個案,對中國當代文學會議作一種全局性和系統化的專門研究。既建構一個囊括身份、性質、功能、組件、歷史、運作等多個元素的文學會議知識體系,也發掘部分重要文學會議的特殊性及其學術內涵,著力開拓當代文學會議的學術空間。
斯炎偉 ·社科總論 ·28萬字
蔡家藝先生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蒙古史及西北民族史的研究。他參加故宮滿文檔案漢譯的整理工作多年,積累了大量資料,在西北民族史的研究中做出了卓越貢獻。1982年參加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與新疆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聯合組織的調查組,到新疆蒙古族地區進行考察。本書是蔡家藝先生精選的文集。
蔡家藝 ·民族學 ·29.6萬字
越來越多的家長和學生更加關注多元升學規劃、高考志愿填報、選院校和選專業的問題。如何選擇合適的升學路徑,如何填報高考志愿,怎樣才能選擇合適的學校和專業、不踩坑,成了困擾千千萬萬個高中學生和家長的問題。本書結合作者多年高考志愿填報資源經驗,從高報實戰角度出發,詳細介紹20多種升學路徑,2800多所高等院校+高職高專院校,14個大類800多個專業,手把手教讀者如何填報高考志愿。可供高中生,尤其是高三學生及其家長參考閱讀。
敖爸編著 ·教育 ·29.2萬字
跨語言文化研究涵蓋中國語言文學和外國語言文學,不僅是這兩個學科之綜合,而且邊緣交叉學科之特性。它與哲學、人類學、社會學、交際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除了語言學和文學這兩大支柱學科之外,還涉及語言哲學、語用學、修辭學、文體學、翻譯學、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認知語言學、跨文化交際學、人類文化學以及語言教學等學科方向。本書旨在向廣大讀者,尤其是跨語言文化研究學界和第二語言(外語)教育界的學者、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展現的視角,提供具有全新參考價值的學科研究信息。
王啟龍 曹婷主編 ·語言文字 ·21.6萬字
本書作為一部聚焦新一代赴美中國留學生的教育社會學著作,有效填補了國內外學者在留學研究領域的空白。作者采用問卷調查、深度訪談和實地考察相結合的社會學研究方法,以詳實的數據和扎實的第一手材料呈現了新一代中國留學生群體的多樣性。本書在國外出版時,得到了多位美國學者的好評,中文版的推出,不僅為國內教育學界提供了豐富的有關留學生的素材,使其對留學生群體的多樣性、中美兩國教育體系的優勢和不足有更直觀、更深刻的認知,同時也有助于國內公眾擺脫“中國留學生都很有錢”或“赴美留學是最好的選擇”的刻板印象,從而以一種更為理性和客觀的視角看待留學生群體以及他們的雄心和憂慮。
(美)馬穎毅 ·社會學 ·16萬字
敘述聲音是一種比喻意義上的聲音,有多重內涵。它隱喻作者意識在敘述話語中留下的跡象,這些話語跡象可為讀者感知,體現著敘述主體與敘述行為的關系。敘述聲音是重要的敘事學術語。出于多種原因,此概念長久以來未被準確定義,因此有必要對敘述聲音理論進行深入研究。本書在全面梳理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敘述聲音的概念、來源、構成、分類、特征和功能等方面開展研究,闡釋了它在文本建構、讀者接受和文化交流中的意義與價值。
劉碧珍 ·語言文字 ·21.4萬字
中國當代小說作為中國文學的重要表現形式,已成為我國文學在美國譯介數試最多、受眾面最廣的文學載體。本書運用譯介學和接受學相關理論對我國當代小說在美國的譯介和接受過程進行梳理,以此分析美國讀者和研究者對中國當代文學乃至文化的態度、誤讀及其原因,從中折射出符合譯入語語言文化要求的譯介規律,為研究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傳播提供理論和實證分析,同時也為全球化時代中國文學走向世界,樹立中華文化自信,增強中國文學的國際影響力,提供學術和應用雙層面的借鑒。
劉堃 ·語言文字 ·18.5萬字
本書稿主要研究一是整理總結薩特后期(1945~1980)發端于《什么是文學?》的大眾傳播思想,即面對“讀者群”如何利用大眾媒介形成關于傳播媒介、大眾文化的態度立場和言說策略;二是分析研究他依托于《現代》雜志的實踐文學活動,即通過媒體機構、媒介技術生產出來的文學產品特色。將薩特“什么是文學”的問題深化為“什么是文學性”的學理思考,薩特后期強調文學的社會性因素,關注文學性與社會生活、歷史事件和文化實踐的指涉關系,由此形成新的文體形式和創作風格。通過媒介和文學關系的跨學科研究,發現薩特的媒體活動與實踐文學的互動關系,為建構媒介時代的文學場,創立開放性的文藝學學科體系提供新的思維進路和理論資源。
閻偉 ·新聞傳播 ·23.7萬字
中國女性解放與民族國家建構、左翼革命的關系構成了現代以來中國文學與文化的焦點問題之一。本書以1898—1949年為歷史跨度,以中國現代革命女作家的創作為研究對象,全面梳理現代女性革命話語的變化歷程,從宏觀把握和個案分析并重的角度論述“性別政治”在不同的社會歷史和政治時空而呈現的不同表征與特點,嘗試對其中蘊含獨特“中國特色”的現代性經驗和歷史遺產價值加以探討。從“性別”維度打開討論左翼實踐的新空間,可以重新審視被簡單化約的歷史整體敘事,意味著對中國左翼革命被忽視的豐富、復雜面貌的呈現與存在的合理性與合法性的發現。
楊晶 ·社會學 ·19.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