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收錄孫甘露上世紀90年代至今與多位友人的三十多次對話,時間跨越三十余年,對象既有毛尖等學者,也有小白、王朔等作家,此外還有徐靜蕾等電影人,談話的主題既涉及上海、小說、寫作等與作者相關的內容,也涉及當時流行的電影、文學風尚的變化等時代元素。三十多次對話反映對話雙方不同時期所關心的問題,與滄海桑田的社會變化互為見證。本書是茅獎作家的閱讀史、觀影史、寫作史、心靈史,一部記錄文學黃金時代的“口述史”。
孫甘露 ·文學評論 ·17.3萬字
本雅明在本書開篇即坦承其所作是批評而非評論,“批評所探尋的是藝術作品的真理內涵”,他試圖揭示隱藏于作為實在內涵的歌德作品中的意義之維。在他看來,開啟了古典主義潮流,它試圖弄清的并不是倫理的和歷史的,而是神話的及語文學的問題。它所思索的不是生成中的意念,而是已成形的、蘊含著生命與語言的內涵。這些豐富而復雜的層面,在歌德晚期作品尤為突出。
(德)瓦爾特·本雅明 ·文學評論 ·13.6萬字
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除了唐詩、宋詞中一些廣為流傳的篇章外,在當代讀者中影響最大的,恐怕還得數小說。小說中除了《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這四大名著外,讀者群較大的還有“三言二拍”、《金瓶梅》、《儒林外史》、《聊齋志異》等。《儒林外史:名士與名利》旨在用有趣的觀點、明快的語言、活躍的思路,建立起溝通學者的案頭研究與大眾閱讀之間的橋染。本書作者張國風先生,對《儒林外史》有著深入的研究,對小說中所涉及的人物、藝術內涵、科舉制度等方面有獨到的見解,發人深思,富有興趣性。
張國風 ·文學評論 ·13.4萬字
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在其生前就成為文人吟詠的題材,馬嵬兵變后,唐詩對李楊故事的書寫更是盛況燦然。《〈長恨歌〉及李楊題材唐詩研究》是以李楊故事為基礎,以《長恨歌》及李楊題材唐詩為研究對象,成體系有針對性的學術論著。作者結合李楊故事的發展脈絡和唐代社會文化的特點,從文本結構、主題走向、文心詩情、藝術魅力、創作個性、后世影響等多個層面,描畫了以李楊故事為題材的唐詩的整體風貌,透視了李楊題材唐詩背后的文化內涵,論辯了《長恨歌》的主題歸屬,研究了眾多名家關于李楊題材取舍的視角和褒貶的態度,考察了李楊故事的唐詩書寫對后世同題材文學創作的影響。
付興林 倪超 ·文學評論 ·19.1萬字
本書作者選取二十一位中國與外國文學大家的優秀作品片段,引領讀者從字里行間細味經典的深意。讀者從中不僅能開拓閱讀文學作品之眼界,提高賞析文字之能力,更能領會到這些文學大家的關懷國家、關顧人民、關心全人類文明發展的廣闊胸懷。
余非 ·文學評論 ·9.6萬字
本書是一部兼具科學性與藝術性的中國古典文學賞析類書籍,由浦江清先生編著的古典文學史講稿整理而成,涵蓋了他在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北京大學任教多年所積累的文學思想薈萃。歷經反復推敲與修改,見解獨到,論點新穎,娓娓道來。兼具深度與廣度,思想性與藝術性,從宏觀的古代政治思想到微觀的故事情節、人物分析,全方位揭示四大名著的精髓和真義。用你看得懂的語言,帶你穿越時空,與明清大師巨匠們促膝長談,真正領略“四大名著”不朽的古典魅力。
浦江清 ·文學評論 ·10.6萬字
不同于傳統的德國文學史的寫法,本書突出了對于兩大文學思想史的梳理,聚焦了20世紀最重要的兩個文學思潮:象征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思潮在德國文學中的歷史發展,從宏觀的概念史的角度來觀照德國文學思想史中的象征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特性與共性,對有關作家的文學思想進行較為詳細的梳理和介紹。
張弓 ·文學評論 ·15萬字
《水滸傳》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主要描寫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條好漢在山東梁山泊聚義的故事,屬于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水滸傳》問世后,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水滸中的眾多人物,也受到歷代人們的月旦臧否。本書是作者多年思考、研究的結晶。全書以隨筆漫話的形式,分天罡篇、地煞篇、諧趣篇和泊外篇四部分,對《水滸傳》人物以現代人的觀念與思維,分別闡釋書中近百位人物的身世、經歷、性格、能力與結局。
李劍冰 ·文學評論 ·18.6萬字
書以漫談的隨筆形式,分析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中的各種問題,包括《幸與不幸》《門第傲人》《六朝情結》《魏晉風度》《人貴有自知之明》《雜覽和雜學》《理法與才氣》《勝者王侯敗者賊》《正途和異路》《船到碼頭車到站》《何吝之有》《好名之累》《金錢、才藝和門第》《全在綱常上做工夫》等篇,非評點而有評點的趣味,非考證而有考證的深度,非史學而有史學的嚴肅,不拘一格,拒絕程式,縱橫捭闔,涉筆成趣,如戲曲之有打諢,武術之有醉拳,書法之有狂草。一卷在手,使人忘懷得失,陶醉其中。
張國風 ·文學評論 ·12.1萬字
《古代文學前沿與評論》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優勢學科文學研究所古代文學學科主辦,以組織、發表學科內各類學術評論(特稿、筆談、書評、訪談、專題評論、前沿綜述、會議紀要、項目動態、論點匯編、新資料或特藏文獻等)為基本方式,致力于追蹤中國古代文學學科的前沿狀況、反思學術史經驗、前瞻未來動向。本書是第一輯,分為“十年前瞻”高峰論壇、特稿、專題:《古本戲曲叢刊》與戲曲文獻研究、特約訪談、新著序跋、前沿思考、會議綜述七個專題。
劉躍進 ·文學評論 ·16.5萬字
20世紀文學旗手,也是各自時代掉隊的人。“經典領讀人”楊照日本文學名家十講系列:以文學,傾聽他們的掙扎與回答。本冊“經典領讀人”楊照ד正視人間的狠厲文豪”芥川龍之介:夢想或期待實現了,不見得都是好事,有可能是災難一場。芥川龍之介是日本近代作家中,最具世界性的一位。從超越傳統的《羅生門》,到展現藝術魔性的《地獄變》,及《河童》《齒輪》等遠離日常的瘋狂書寫,讀他的作品,有如置身人性迷宮,站在理所當然的對面,去探索理性和感官都到達不了,卻是現代生活不得不面對、處理的混亂與茫然。他反復在作品中呈現的,是被“人情義理”深深滲透的人們,如何徹底混淆了自我的外在與內在。很多時候人們根本弄不清楚什么是自己真正的感受、想法,什么是配合外界其他人期待做出的表現。只有在少數靈光乍現的時刻,人突然洞見了他人復雜的心理運作,或突然了解了自己的幽微心思。而那些靈光乍現的時刻,就是芥川認為小說要捕捉、應該捕捉的。
楊照 ·文學評論 ·8.1萬字
美國猶太作家善于從表現空間規范的性別、族裔、階級、倫理等審視自身存在或民族的空間生存狀況,他們將自身的空間體驗和猶太民族的空間變遷以小說敘事的形式參與到小說主人公空間身份的建構之中,揭示了猶太主人公在異族空間條件下從個體走向主體之成長的復雜與艱辛。本書主要借用梅洛-龐蒂的身體空間理論、列裴伏爾“空間三一”理論以及福柯的空間權力理論探討美國猶太成長小說中猶太主人公在美國社會空間關系中從個體走向主體的空間生成過程和生成機制。
寧云中 ·文學評論 ·6.2萬字
美國公眾的良心,永遠的知識偶像桑塔格著名批評文集。當代文藝批評的經典之作,文藝青年引經據典的寶藏之書。本書是桑塔格最著名的批評文集之一,收錄了作家1972至1980年間發表的最重要的批評文字,凡7篇。作家在書中懷念古德曼,談論阿爾托的“殘酷戲劇”,分析卡內蒂的宗教性,論述巴特的審美意識,品味本雅明的惆悵詩意,縱論里芬斯塔爾和西貝爾貝格的電影。文集標題(書名)取自書中一個同名篇目,源自星相學,照該篇傳主本雅明的說法,土星是“一顆充滿迂回曲折、耽擱停留的行星”。桑塔格遂用“土星氣質”來描述以本雅明為代表的這類思想家的精神風貌。除本雅明外,本文集還深入評論阿爾托、巴特、卡內蒂等她本人引為榜樣和同道的思想家、藝術家的作品、鮮明地描畫出他們的精神肖像,桑塔格對他人的評論由是亦成為她本人的一種精神自傳。
(美)蘇珊·桑塔格 ·文學評論 ·12.5萬字
止庵是國內知名的張愛玲研究專家,曾主編簡體字版《張愛玲全集》。本書精選止庵近二十年所作有關張愛玲研究文章,是其此類作品的首次結集。所論切實深入,多言人之未言;作者又是散文大家,文字精致雅正,謂為“文質彬彬”亦不為過。所收包括《張愛玲文學的與眾不同之處》《張愛玲的殘酷之美》《后記》《人物圖贊》《浮生只合小團圓》《再談》《女作家盛九莉本事》《與》《張愛玲與視覺藝術》《關于“南玲北梅”》《〈小團圓〉原稿校讀記》《〈重訪邊城〉原稿校讀記》等,近十萬字。
止庵 ·文學評論 ·9.8萬字
本書主要包括中國文學發展歷史、民族與民間文學、香港與臺灣文學、神話與傳說、詩歌與文賦、散曲與曲詞、小說與散文、寓言與小品、筆記與游記、楹聯與碑銘等內容,具有很強的文學性、可讀性和知識性,是我們廣大讀者了解中國文學作品、增長文學素質的良好讀物,也是各級圖書館珍藏的最佳版本。
蕭楓主編 ·文學評論 ·15.5萬字
本書為初中生閱讀輔導類書。以經典名著為閱讀材料,通過填空、閱讀理解、寫文配圖等形式,讓學生加深對經典名著的理解,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鍛煉寫作和表達能力。內文配有插圖,精致活潑,能夠鍛煉學生的聯想能力。
北京景山學校遠洋分校 ·文學評論 ·3.1萬字
李之儀因《卜算子》(“君住長江頭”)而鳴世,他是蘇軾文人集團的一員。曾因入蘇軾幕府而罷官,又因為范純仁作遺表、行狀,被逮入獄。晚年謫居當涂。李之儀一生輾轉南北,游歷豐富,曾融入元祐詩歌創作的洪流,與蘇軾文人集團的諸君相唱和應答。晚年定居當涂,以蘇軾門人的身份受到青年學子的仰慕。該書以翔實的史料,闡述了北宋文學家李之儀的生平及與蘇軾、秦觀等人的交游情況,論述了李之儀的學術思想、文學思想,對其樂府詩、古體詩、律詩和絕句的藝術特點和影響置于北宋詩風的大背景下做了細致的鑒賞與分析,既見出時代風氣,又闡釋其個人特色,突出他在田園詩、詠史詩等方面獨開風氣的特色。對李之儀的詩論,以其詩、信札、題跋等有關論述為基礎,結合宋代詩話的記錄和李之儀詩作本身的特色,進行了全面論述。李之儀在《跋吳思道小詞》中提出了詞“自有一種風格”的看法,表現了堅持詞的特質的詞學思想。他的詞作,該書考辯史實,涵詠其藝術特色,做了深入分析。
韓華 ·文學評論 ·12萬字
本書是武漢大學教授吳根友在對清代著名文人畫家鄭板橋的人生與作品進行研究后創作的文化隨筆。全書共分為九章,分別從鄭板橋的生平、詩詞、書法、繪畫、篆刻、士人理想及對后世的影響等方面進行了深入而富有創新性的研究,全面展現了鄭板橋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他對文學、藝術的卓越追求,體現了他對中國傳統士人文化與士人風骨的繼承與創新,能為后人了解、研究鄭板橋提供有益的參考。
吳根友 ·文學評論 ·14.4萬字
《歌德談話錄》是德國偉大的文學家歌德晚年思想和實踐經驗的總結,其中涉及哲學、美學、文藝理論、創作實踐以及日常生活和處世態度,是一座“象征歌德思想和智慧的寶庫”;它曾被挑剔的尼采譽為用德文寫出的最重要的散文,是一部體味智者之言、走近世界著名文學大師歌德的世界文學經典。
(德)愛克曼輯錄 ·文學評論 ·18.9萬字
中山大學教授、著名學者、“最后一代傳統文人”陳永正教授重磅力作——《“三言”“二拍”的世界》,帶你看宋元浮世繪中平凡庸碌的、市井小民的不平凡人生起伏。“三言”“二拍”是流傳頗廣的五部中國古代白話短篇小說集,其中,“三言”是馮夢龍編撰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是凌濛初編撰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在這本書里,作者不拘一格地談論“三言”“二拍”的中的故事與人物,作者及作品影響力等,將文學鑒賞與歷史考證相結合,解讀點評深入淺出,且生動耐讀,引導啟示讀者于細微處一步步探究“三言”“二拍”;既充滿奇趣,又有社會現實意義的獨特文學魅力。是一本雅俗兼顧、能讓人輕松讀懂的名家鑒賞辭典。通過對這些故事及人物的解讀,探究其中的人生哲理、看透人性百態。既能學到很多為人處世之理,又能get古代文人思想之趣!
陳永正 ·文學評論 ·10.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