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簡要概述了軍旅文學的基本特征、價值取向及主要功能,重點介紹了古今中外軍旅詩詞、散文、小說、紀實文學、歌曲、戲劇、影視等經典作品的主要內容。全書共設七章。第一章簡要介紹了軍旅文學的發展脈絡、基本特征、價值取向和主要功能;第二章至第七章,分別介紹了軍旅詩歌、軍旅散文、軍旅小說、軍旅紀實文學、軍旅歌曲以及軍旅戲劇、影視的基本知識、審美特征和鑒賞方法。在此基礎上,對一些經典作品的主要內容做了簡要概述和分析鑒賞。
朱慧玲 蘇軍茹主編 ·文學評論 ·28.3萬字
杜拉斯作品因其多樣性、復雜性、深度和廣度而常常被認為晦澀,她本人也因此備受誤解甚至質疑。國內資深學者、杜拉斯研究專家戶思社對瑪格麗特·杜拉斯文字和非文字作品進行全方位解讀,為我們還原一個被熱愛也被誤讀的杜拉斯。這是一本關于杜拉斯的研究專著,也是關于法國文學研究的書——杜拉斯的生命和寫作見證了整個二十世紀法國文學。她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文學的,還有非文學的。她用文學來呼喚自己的信仰和良知。我們在閱讀中,體驗杜拉斯的精神世界,也在與作品的相互凝視中,遠遠地關注著外邊的世界,尋求著生命的方式,詩意地棲息在屬于自己的世界。
戶思社 ·文學評論 ·28.3萬字
思維方式的不同,是中西詩學最本質的差別所在。感悟,是中國詩學獨步世界的思維方式,也是中國詩學相對于西方詩學的優勢所在。立足于這一優勢思維,構建一種充滿現代性的感悟詩學,有可能在解決好民族性與現代性的理論關系后,為當下原創詩學的建構提供一條新的路徑。20世紀初,王國維開啟了感悟詩學現代轉型的發生。后起的一批理論家則進一步多向度地推動了感悟詩學現代轉型的深入展開,朱光潛和梁宗岱著手于對西方感悟觀念的醇化,宗白華則注重對傳統感悟資源的創造性轉換,朱自清、聞一多對感悟詩學方法論進行了有益探索,李健吾的印象主義批評堪為感悟詩學現代轉型的成功實踐。然而,感悟詩學現代轉型至今尚是一項未完成的工作。
歐陽文風 ·文學評論 ·29.7萬字
人到中年的作家丹比,帶著“解決危機”的隱秘期待,在畢業30年后選擇回到了母校哥倫比亞大學的課堂之上,重讀那些偉大的人文經典。荷馬、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莎士比亞、黑格爾、尼采、波伏瓦、伍爾夫……近30位西方人文傳統中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在他的講述中次第出現,勾勒出一幅概覽西方文學與思想、通讀西方文明史的清晰地圖。在重讀經典的過程中,丹比逐漸體會到,“回到純粹的閱讀”這件事本身,正在幫助他沖破二手信息織成的迷霧,帶來身心的平靜,也引導著他去不斷尋找和“試穿”不同的自我;而在課堂上參與師生之間的論辯,則讓他意識到經典正在反復的重讀中煥發出新的生機,既包含著千百年來傳承的人文精神,也映照出當下年輕一代的思考和判斷。這場重回校園、重讀經典的生活實驗,也是一場重新認識自我的偉大冒險。
(美)大衛·丹比 ·文學評論 ·35.6萬字
上卷主要是教育與文學方面的心路之語,其中收錄了作者的一些散文,小說習作與詩歌,還有關于高考作文輔導、學生文學成長和高考閱卷等方面的文章。下卷主要是文學評論,收錄了作者多年來發表在報刊雜志上的一些散文評論。全書情感真摯濃郁,語言流暢清新,內涵豐富深沉。
鹿丁聯 ·文學評論 ·34.3萬字
華語語系文學是新世紀以來西方現代文學界最令人矚目的理論創見,它在全球華語文學的視野下,強調中國大陸文學與臺港澳暨海外華人文學的對話、共存、協商的新型關系,反對將兩者對立的冷戰思維。本書將“冷戰文化”與“華語語系文學”相結合,力圖將冷戰視野觀照下的百年華語文學史進行嶄新的探討與闡釋,書中對“冷戰”“戰爭文化心理”“華語內比較文學”“南來文人”“文化中國”等華語文學的重要術語進行了新的語境下的創造性運用,在在展現出華語語系文學理論的鮮活生命力。本書也是中國大陸學界第一本關于華語語系文學的論著,將對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范式產生重大的影響。
金進 ·文學評論 ·22.7萬字
本書意欲突破習見的意識形態囿限,在歷史復雜性還原的語境中,展開文學-政治的關系性梳理,以1902-1911年間的新小說作為分析對象,討論滲透其間事關“現代民族國家”建構的政治文化心理。“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詩經?鄭風?風雨》),存現于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清末新小說,以其文化焦慮與文化自覺的雙重特質,開啟了“中國夢”的邏輯起點,正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詩經·大雅·文王》)。
鄭麗麗 ·文學評論 ·26.1萬字
本書作者聚焦于魯迅、胡適、劉半農、聞一多、沈從文、朱自清、朱光潛、葉圣陶等一大批重要作家的思想心態、文學觀念、治學方法和友朋交往,解讀著作版本、書信日記、報紙雜志等大量第一手資料,結合親歷所得,從歷史的縱深處揣摩和欣賞這批重要作家的境界、業績、風范、情誼,讓讀者從不同側面欣賞到他們的流光溢彩。
商金林 ·文學評論 ·32.9萬字
1946年春,我在家鄉一個小學當語文老師,時年19歲。在摯友的影響下,我接觸了大量的古典詩詞。但是我發現其多為男性作者的作品,而女性作者除了李清照、魏夫人、朱淑真之外,很少再見得到其他人的名字。從那時起,我就開始搜集中國歷代女詞人的作品,在搜集的過程中,我漸漸發現:在中國詞壇上,女性詞人人才濟濟、群星璀璨。于是我萌發了編寫一本《中國歷代女詞人作品選析》的念頭。直至1983年退休之后,我終于有了時間來了此心愿。此后近20年,盡管由于患腦溢血后遺癥臥病在床,但為了圓一個開始于青年時代的夢,我從無間斷地進行女詞的搜集、整理、撰寫注釋的工作。為成名媛集,不惜鬢毛衰。留得此書在,雖死也心慰。
董昭明 ·文學評論 ·20.3萬字
本書系曾揚華先生二十四篇論文結集,對中國古代文學、哲學、史學諸多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畢數十年研究功力于一書,古今貫通,視野宏大、觀點新穎、材料豐贍,內容翔實,不啻是思想性、學術性并重,有深度、有廣度的精湛論著。
曾揚華 ·文學評論 ·22.9萬字
本書為“2016聞一多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論文匯集,內容參見該研討會的學術綜述和書稿。2016年,是現代著名詩人、學者、民主戰士聞一多先生殉難七十周年。來自中國、日本等國家和香港、臺灣等地區的八十余位學者與會,提交學術論文五十余篇,議題集中在古今文化轉換中的聞一多、聞一多的學術思想與學術研究、聞一多的詩學思想與新詩創作、海外聞一多研究等,將聞一多研究推向了傳統話題翻出新意、前沿問題集中凸顯、跨學科研究成果顯著的新階段。
陳國恩 方長安 張園 ·文學評論 ·37.6萬字
在晚清救亡圖存以“變”來尋求民族、國家新生的時代背景下,傳統倫理文化的等級差序格局已不能激發國人的救國強國熱情,也有悖于現代文明的自由、平等觀念和權利與義務的雙向性。晚清新小說倫理敘事不僅提高了小說的地位,還以“新民”歷史使命積極參與到同時代倫理變革的時代大潮中,共同推動了中國倫理變革的發展。但在中國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型中,晚清新小說無論敘事內容還是表現形式都表現出亦新亦舊,新舊雜糅的特點。本書以倫理視角切入晚清新小說世界,一方面可以認識倫理變遷對小說產生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小說家怎樣借助小說表達倫理訴求,以及小說怎樣通過閱讀效應轉化為倫理變革的推動力量。
趙華 ·文學評論 ·26.3萬字
唐宋時期散文名家名作迭出,呈現出極為繁榮的創作局面。本書以“唐宋八大家”為主,通過對諸多唐宋著名散文作家作品進行講解與賞析,介紹該時期散文發展脈絡、作家的創作情況,以及各流派之間的繼承關系和獨特風格。本書撰寫秉持求真與務實兩大原則,在博采眾長的基礎上,吸收現有研究成果,以時代和人物為線索,分為十二講,每講下設若干小節。各講之間互相獨立又相互聯系,形成了合理的結構體系,既具有貼合專業特點的優勢,又能夠滿足當下社會大眾了解古代文學知識的需求。
高璐 ·文學評論 ·20.1萬字
在接近一甲子的時間里,海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從草萊初辟到自成一格,邊緣位置雖未曾改變,但學科面貌卻逐漸得以廓清。它沉思、辯論種種可能與不可能的“相遇”,穿梭在各類不同的議題和方法之中,為“中國”“現代”和“文學”投下巨大變數,同時也泄出無可遮藏的細節。漢學、中國學乃至西方人類學所開啟的研究范式,既為其所宗也為其所破;理論的訴求與現實的交鋒,不僅見諸地理和義理的層面,更是為召喚新一輪的文學批評預留了倫理空間。“中國文學的世界化”注定一波三折,唯有歷史化地重思和重構這段特殊的閱讀史和批評史,我們才得以親近那個非地緣意義上的西方和中國,并從中透視出一個基于想象界面的學術共同體和文學共和國。
季進 余夏云 ·文學評論 ·31.1萬字
本書以文學批評為研究對象,以批評機制作為研究視角,聚焦批評在當代轉型發展中的原動力、內驅力、外推力、綜合力之動力機制的功能作用研究,既著眼于批評機制本體論研究,夯實其認識論、實踐論、價值論的理論基礎,又立足于批評與創作關系的文學動力學研究,闡發批評經驗、文學制度、評價體系及機制、價值觀及價值源、批評倫理與批評自律、批評美學精神等內涵構成及理論實踐意義,以文學批評機制論豐富拓展批評理論研究空間,旨在提升批評生產力、評價力、影響力,以達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文學批評創新發展的目的。
張利群 ·文學評論 ·31.6萬字
《紅樓夢》不是史書,卻書寫了歷史。由此開放出一個全新的歷史語境。它使得家天下和家族世界的界限高度重合。可謂,一家一天下,一花一世界。本書通過對《紅樓夢》這部家族小說作“歷史語境學”的解讀,揭示出皇權和家族的復雜關系,以及大家族內部的權力結構、自我管理、人際關系、日常生活等豐富細節,從而勾勒出奴性社會的基本輪廓。
雷戈 ·文學評論 ·38.7萬字
《孫枝蔚與清初揚州詩群研究》講述,明清易代之際的揚州,在動蕩的政治局勢下,因其特殊的地理條件、深厚的人文積淀,吸引了四方詩學名流云集于此,形成一個地域性群體。這一詩群陣容龐大,他們交游唱和,操持選政,繁榮一時。流寓揚州的遺民詩人孫枝蔚是其中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以他及其交游圈為切入點來考察揚州詩群,具有典型意義,藉此可觀照置身于夷夏、滿漢、新舊、朝野等多重文化、民族、政治沖突中的江南文人復雜多樣的立場、信仰、心態、情感、價值觀,探究處于跌宕起伏的政治環境中的文學生態。這是一個非常的歷史階段,一個特殊的空間視域和特定的詩人群體。
楊澤琴 ·文學評論 ·20.9萬字
本書對莫言的11部(全部)長篇小說進行了研究,包括總體研究和個案研究兩部分:總體研究把莫言的11部長篇小說作為一個整體,從內容、美學特征、主題、藝術表現、傳承、意義和價值等方面對之進行了研究;個案研究對每一部小說分別從其內容梗概、人物形象、主題、藝術表現、不足之處等方面進行了研究;既有研究者的個人心得,又有對小說文本以及學界專家真知灼見的引述……因此,既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它既是對莫言全部長篇小說的一次“集約型”、全方位的研究,又是對莫言長篇小說進行進一步研究的基礎;又具有普適性——它語言通俗流暢,內容全面而又簡明、扼要,既可供莫言的研究者用作研究的參考,又可供各類學生、文學愛好者,普通讀者閱讀。
廖四平 ·文學評論 ·49.6萬字
本書以中國古代文學作為切入點,聚焦傳統文化,解讀中國思想與文學之美。內容包括了世、家、情、理、人等幾個古今中外共同的文化主題。通過對《西廂記》《說苑》《東周列國志》《顏氏家訓》《世說新語》以及《金瓶梅》幾部古代文學作品進行重新解讀,引導大家對其進行深入的賞析與理解。
吳定海主編 ·文學評論 ·33.6萬字
本書是作者為學三十來年撰寫的關于文學的論文和評論的結集,共計三十八篇。作者秉持和踐行“掐尖兒式”研究的理念:選擇頂尖級的名家、最優秀的經典和具有重要意義的文學現象作為研究和闡釋的對象,以實現研讀經典、走近大師、與大心相遇的目標。文章雖類分三種(經典細讀、名家評析、現象透視),時跨三代(古代、現代、當代),但卻以人這根紅線使其彼此融為一體:探究人心的玄奧幽深,體察人性多維百態,關注人生的處境出路,禮贊人道的平等、寬容、仁愛、自由;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人學作為觀照、研讀和闡釋交學的觀念、角度和理論:將人作為考察的對象和目的,用人的情感、心靈和價值立場賞析、闡釋文學的深度內蘊,經由人學的觀念、理論抵達了文學那豐富多彩、多維多棱、立體交叉的藝術世界。
李永建 ·文學評論 ·38.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