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作者能不能死——當代西方文論考辨》是張江教授的個人論文集。書稿分三個部分(當代西方文論的演變與趨向、當代西方闡釋:強制與獨斷、碰撞與論爭)展示了作者對當代西方文論的思考。書稿首先是從整體上指出西方文論的總體缺憾和問題;再通過對“強制闡釋論”的若干問題辨析,從細致處指出中國學界對西方文論的接受存在“強制闡釋”的問題,這種闡釋是獨斷而偏執的,這些缺陷需要學界更多的參與和反思。第三部分則是作者與當代西方幾位著名學者的對話。
張江 ·文學評論 ·27.7萬字
本書通過對小說家和評點家在儒學、史學、讖緯、術數、博物學、宗教(佛教與道教)以及文章學(古文與八股文)、詩詞駢賦、曲學等方面知識素養的系統綜合考察,從而深入揭示出中國古代小說文本的豐富文化內涵;探討了中國古代小說家的選材趨向、情節建構、人物刻畫手法、創作動機及其小說表現形態、藝術體制等多方面的文化淵源;論述了小說評點家的批評理論資源與其文化素養之間的密切關系,由此使我們對中國古代小說創作與評點得以發生、發展及生成的文化動因有了更為全面而深刻的認識。
陳才訓 ·文學評論 ·43萬字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當代少數民族小說的漢語寫作研究》的最終成果。本書梳理了55個少數民族作家在當代使用母語和漢語的情況,在學界第一次對當代少數民族小說的漢語寫作的整體狀況做了細致的分類和整理。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總體框架內采用比較文學的方法,對少數民族作家的漢語寫作和漢族作家的漢語寫作進行比較研究。研究當代少數民族小說漢語寫作的發展現狀、當代少數民族小說漢語寫作現象形成的原因、當代少數民族小說漢語寫作策略以及當代少數民族小說的漢語寫作對促進民族溝通理解和民族團結的貢獻,對于研究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是一種新的方法和角度。同時從文化語言平等的角度研究少數民族小說漢語寫作現象。研究族際共同語——漢語和各民族語言相互交融現狀。研究其增加漢語的少數民族文化內涵、增加漢語的少數民族的民族詞匯和宗教詞匯等貢獻,從而擴展漢語的研究范疇,打破以往研究中只是研究漢語對少數民族語言影響的單一性,形成漢語文化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化的雙向性研究,為語言研究提供少數民族小說的研究資料。
楊彬 ·文學評論 ·21.3萬字
本書為嚴家炎先生論述魯迅小說和魯迅思想的論文集,不僅較充分地論述了魯迅的小說,對其成就和特色做了一系列新的闡發,而且對魯迅思想特別是晚年思想的深刻性也進行了不少新的開掘和研究。
嚴家炎 ·文學評論 ·20.2萬字
本書分三部分:清代詞學篇、傳播篇和接受篇。“清代詞學篇”主要考察清代的詞學理論,對清代詞學的學術背景、清代詞話生成及演變的歷程等宏觀問題作了深入的探討,也對清代一些有代表性的詞學理論家如王士禎、張惠言、周濟、蔣敦復、譚獻等的詞學思想進行了客觀全面的闡述。“傳播篇”所收論文則分別從口頭傳播(男聲歌唱)、書冊傳播(別集、選本、序跋評論、藏書)、單篇傳播(題壁、題畫、題扇、題屏、石刻)等傳播形式,與宋詞傳播的途徑(售賣、傳抄、驛遞)、傳播中的特殊情況(誤傳、失傳)這五個層面就傳播主體(演唱者、刻書家、藏書家、售書人、傳抄者、驛遞員)、傳播媒介(紙、壁、畫、扇、屏、石碑)、傳播效果(聲名聞世、失傳)展開論述,將宋詞傳播方式的研究扎扎實實地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接受篇”則既有群體接受研究,也有個體接受研究,還有對詞人經典化歷程的研究。全書史料引證翔實,觀點提煉得法,是一部具有一定開拓性的詞學專著。
譚新紅 ·文學評論 ·22.9萬字
《唐詩百話》是施蟄存先生晚年創作的唐詩研究、鑒賞佳作。施先生也曾因此書的學術成就和廣泛影響而獲得了上海文學藝術獎的“杰出貢獻獎“。《唐詩百話》自面世以來,深受海內外學術界高度評價和廣大讀者熱烈贊譽,美國耶魯大學等名校也將這本書作為漢學研究課程的教材。施蟄存將數十年來對中國古典詩學的潛心探索,以嚴謹的考證和比較文學研究的方法融貫于一書,尤其是毫不因襲前人的選詩、說詩視角,既有宏觀的詩史梳理,又有詩體流變的辨析澄清,更有詩情盎然的品評。全書文字蘊藉儒雅,曉暢明白,有貫通中外古今的大家氣度,在唐詩研究上別開生面,極具新意。全書分初唐詩話、盛唐詩話、中唐詩話、晚唐詩話四編,全書共100篇,附錄施蟄存有關唐詩研究的9篇文章,全書以唐詩講解和專題兩大部分相結合,將唐詩的講解與唐詩創作方法、歷史知識的介紹相結合。分析中不乏研究,澄清了諸多歷史上眾說紛紜的唐詩難題。詩有絕句、七律、樂府的單篇賞析,也有將幾首詩歌組合起來的主題分析,專題則有關于唐詩作者的介紹,也有關于唐詩詩體問題的探微。全書有識見、有考據、有性情,被譽為一部“唐詩百科全書“。
施蟄存 ·文學評論 ·43.3萬字
本書從文化研究的視角對加拿大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幾部重要作品進行了解讀,探討了小說中體現的作者對社會、主體精神狀況和人類生存狀況等方面的思想,闡發了阿特伍德對于文學的社會和文化職能及其人文表達之間的內在關系的思索。本書對阿特伍德的文化社會思想研究包括了個體精神、社會存在和人類狀況三個層面的立體剖析,主要以法國哲學思想為基礎,并結合加拿大的社會和文化現實,解讀了阿特伍德小說中的社會和人文關懷,涉及民族與國家、權力結構、精神分析、社會和意識形態、科技人文、后人類主義等主題。通過闡述寫作和社會關系及作家責任的論述,本書闡釋了阿特伍德作品中的倫理和社會責任。阿特伍德不僅對人性的本質表示極大關懷,而且對于加拿大的民族、國家身份、人類的精神狀況,乃至環境倫理、生態危機以及后人類未來社會表示關注,通過對現實中社會、政治問題文化危機的揭露,阿特伍德展望了未來的烏托邦理想,對人性和文化做出深刻的思索,這些體現出作者對文學社會功能的思索和執行。
丁林棚 ·文學評論 ·21萬字
納博科夫的長篇小說《洛麗塔》出版六十年來,一直是世界各國數百萬文學愛好者的心頭好,關于它的話題也是層出不窮,常說常新。美國出版的《洛麗塔重生》是《洛麗塔》美國出版商的女兒組稿、編輯,集合了30位作家對小說的分析和閱讀記憶。該書試圖揭開《洛麗塔》的主題悖論:為何小說在道德上有爭議,卻能無休無止地激發讀者的熱情?這些作家在為納博科夫高超的藝術成就折服的同時,也試圖探究這本書與自己的關系,探究讀者心理和閱讀的秘密。
(美)珍妮·明頓·奎格利 ·文學評論 ·25.7萬字
本書將越南漢文小說置于政治倫理、家庭倫理及個體之間人際準則等方面進行考察,從中提取“忠”“孝”“節”“義”“信”等核心范疇,考察其在越南漢文小說文本中的反映,可以看到儒家主要思想觀念在古代越南社會得到比較全面而深刻的流播與滲透。不僅如此,越南漢文小說中的作者、引文用典現象也是對越南漢文小說的具體補充,是理解作品主旨內涵、文化意蘊的重要途徑。最后通過比較中越兩國小說在接受儒家思想中體現的異同,表現出文化接受下的變異和背離,交融中的磨合和吸納。
朱潔 ·文學評論 ·26.5萬字
漢唐小說在文體構成上“雜糅眾體”。目前學界多關注史傳、詩歌、辭賦等與漢唐小說之關系,公牘文、書牘文、祝文等文體則較少關注。本課題在對融入漢唐小說“眾體”統計、分類的基礎上,考察其融入漢唐小說的具體方式;以敘事學和文體學交融的視閾,剖析各“文體”在小說敘事中的功能,揭示其融入漢唐小說的原因、規律;最后比較“眾體”在漢唐小說中的組合方式,探討漢唐小說文體建構的特點,及漢魏六朝小說過渡到唐傳奇的深層原因。
何亮 ·文學評論 ·22.2萬字
本著選擇20世紀80年代以降在中國文論領域中具一定影響力的8個論題,即文藝活動論、文學人學論、文學主體論、理性主義與非理性主義文論、本質主義與反本質主義文論、重寫文學史以及文學史本體問題論、文學史方法問題論等進行研究,分別從史與論兩個視角切入當代中國文論的局部流變,進而對之進行深入的探討,力圖從一個側面勾畫出當代中國文論的歷,史性與當下內涵,一也為讀者了解當代中國文論的學科理念、知識結構、演進路徑,進而把握其內在的邏輯理路提供一個可資借鑒的知識學圖景。
朱首獻 ·文學評論 ·28.8萬字
本書以英國當代著名女作家多麗絲·萊辛的系列科幻作品《南船星系的老人星座:檔案》(又統稱為“太空小說”)為研究對象,運用多種文學理論,試圖揭示萊辛的英國白人身份及其殖民地成長經歷之文化政治意義,對“太空小說”中蘊含的宏大敘事進行解構,發掘其中隱藏著的殖民主義思想。
陶淑琴 ·文學評論 ·23萬字
《漢水流域新時期小說研究》的研究對象是漢水流域新時期小說。在對陜南、南陽和武漢三大板塊小說創作概要描述的基礎上,選取代表性的小說家如賈平凹、姚雪垠、周大新、喬典運、池莉、方方等,對他們的重要作品,從文本的敘事方式、人物形象、語言風格、文學原型等向度進行細致解讀。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從地域文化的角度切入,對漢水流域新時期小說中的方言、民俗、民間文藝等獨特的文化現象給予特別關注。《漢水流域新時期小說研究》的文學地理學視角凸顯了漢水流域文學在中國文學版圖中的獨特地位和價值。
李仲凡 費團結 ·文學評論 ·23.4萬字
本書以當代臺灣少數民族漢語文學創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運用族群、文化人類學等理論知識,在全面把握中國多民族文學發展以及臺灣地區社會和族群關系變遷的基礎上,對當代臺灣少數民族文學的歷史成因、發展規律、美學品質、發展困境及其文學史意義等方面展開了研究。本書深化了對臺灣文學的認識,開拓了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新領城。
王志彬 ·文學評論 ·20.1萬字
本書主要闡述了單獨撰寫一部獨立于英國文學史的蘇格蘭小說史的必要性,并首次全面展示了蘇格蘭小說的發生、發展和演變的歷史過程,清晰地勾勒出了蘇格蘭小說的全貌。采用了史料考據和文獻閱讀相結合的方法,重新發現和評價了被英國文學史主流敘述忽略了的一些蘇格蘭小說家和小說流派,資料豐富,論述清晰,引證規范,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王衛新 ·文學評論 ·32.9萬字
新時期以來,當大部分作家致力于向西方文學學習藝術經驗的時候,以孫犁、汪曾祺為代表的一批作家,卻創作了數量不菲、深受傳統文學藝術影響、尤其是受到傳統筆記小說影響的小說。這些創作使傳統文學的影響在八十年代由潛流再度變為一股文學創作的明顯潮流,并產生了一定影響。這些小說被一些評論家和讀者稱為筆記體小說或新筆記小說。新筆記小說形成了八十年代文壇上一個獨特的景觀,不僅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產生了一些優秀的作品,而且為中國文學如何繼承傳統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其中的經驗教訓,都值得認真總結。本書稿對新筆記小說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上編對四位有代表性的新筆記小說作家孫犁、汪曾祺、林斤瀾、賈平凹的創作做了細致的探討。下編分別從審美范疇、作家的主體精神以及新筆記小說的文學史意義幾個方面對新筆記小說繼承中國傳統文學藝術的創作成就及文學史影響進行了綜合論述。
張舟子 ·文學評論 ·20.5萬字
本書作為一本評論集,文學、電影、文壇代表人物以及文學現象、潮流等構成了作者評論的主要方向,對象有軍旅文學作家新秀、文學評論界名家,又有莫言、周大新、張藝謀等文藝界知名人士,為讀者呈現一盤犀利、獨特的麻辣大餐。
柳建偉 ·文學評論 ·30.2萬字
本書曾獲國家級的“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本書共為三篇,分別從綜論(1-4章)、作家論(5-10章)、作品論(11-25章)三個方面對中國當代的新潮小說進行了分析和論述。綜論部分梳理了各種新潮小說潮流,發現其中隱含的規律,勾勒出一幅當代新潮小說的發展圖;作家論則重點分析了新潮小說的代表作家,歸納他們的寫作特點和文學風格;作品論從作品的角度,對當代新潮小說進行了評價。
吳義勤 ·文學評論 ·35.6萬字
沈天佑先生是我國著名的紅學家及文學史家,本書是他的論文精選集。沈先生的學術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領域:一是明清小說的研究,尤其是《金瓶梅》與《紅樓夢》的研究,著有《金瓶梅紅樓夢縱橫談》(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歷代小說選》(與吳組緗等合著,中國青年出版社1982年)。先生一生發表了五十多篇論文,絕大多數為小說論文。二是文學史的撰寫,著有《宋元文學史稿》、《中國文學史》(游國恩等主編,為主要撰稿人)。更重要的是學術研究方法的影響。吳組緗先生說:“沈天佑同志在北大教書多年,他對這兩部書的研究大都是關于思想藝術方面的,走的就是鑒賞派的路子。”
沈天佑 ·文學評論 ·37萬字
20世紀的百年歷程,既是俄蘇思想界彷徨和困惑的百年、艱辛與痛苦的百年,也是探索和追求的百年、顛覆和創新的百年。此間,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審美觀與思維方式發生了巨變。本書是我國第一部對20世紀俄蘇文學批評理論進行完整研究的學術專著,較為全面地論述了原蘇聯版圖內和流亡海外的各主要俄蘇文學批評理論流派,特別是對一些以往鮮為人知的批評家及其代表性成果,進行了客觀的評述,并努力從方法論的視角來審視這部文學批評理論的歷史畫卷,盡可能嘗試運用宗教和審美批評理論的方法,剖析具體的文學作品,以期達到理論聯系實際的目的,揭示文學批評理論對文學創作的指導作用。本書對于反思20世紀俄蘇文學與意識形態之間的關系,了解現代西方文藝批評理論的起源,感知20世紀俄羅斯民族的精神生活,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張杰等 ·文學評論 ·4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