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獲得首屆“全國中小學生最喜愛的作家”稱號的著名作家肖復興散文隨筆精品集。作者博學多聞,涉筆成趣,從二十四節氣談到大千世界的林林總總,清新自然放達超逸。書中美文風格迥然,或富麗典雅,或深沉樸實,溫婉感人,體現了作者對于生活的熱情及觀察,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彰顯了肖氏散文的蒼韌協和之美,為廣大讀者認識文學大家提供了絕佳的一扇窗口。
肖復興 ·現當代隨筆 ·12.9萬字
這是一部隨筆集。作家馮驥才書寫了自己從上世紀90年代投身民間文化遺產的保護的心路歷程。馮驥才從情感上、使命上,把保護民間文化、傳統文化作為自己的天職。從一開始的自發行動,到后來的主動投入,馮驥才始終沒有離開作家的身份和作家的立場,這種立場不僅是思想的立場,而且還帶著一份濃厚的情感,而一件件具體的保護民間文化遺產的故事,體現出了他作為知識分子對文化的敏感與自覺,責任與擔當。
馮驥才 ·現當代隨筆 ·12.3萬字
《自己可以定義人生的輸贏》:好的情緒會把壞人變成好人,壞的情緒會把好人變成壞人!失敗和挫折,實際上是上帝包裝后的祝福!個性化時代,掌控自己和他人情緒,才是人際交往中最大的潛規則。人世間最高層的角逐,其實玩到最后的往往是心態,那是一種思想的較量、智慧的較量,更是心態的較量。
亞諾 ·現當代隨筆 ·5.9萬字
本書一部非常出名的愛情日記。本書收錄了從1946年1月1日至9月29日的日記,主要記錄了夏濟安29歲那年的一場苦戀。夏濟安的這種苦,不是來自任何外界的阻撓,也不見苦戀對象的拒絕,幾個月中,他沒有任何行動,掙扎于表達與不表達之間,基本上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后來終于寫了一封7000字的長信,很可能就把那女孩子嚇住了,隨即的拜訪又不容人家慢慢適應,反而跟她吵一架。此后,又是漫長時日的自說自話,自我分析——見,還是不見?跟那女孩子卻再也沒見面。作者真實的情感經歷足以給廣大讀者的帶來極大的震撼。
夏濟安 ·現當代隨筆 ·8.3萬字
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名優等生,考上理想的大學。要想成為一個優等生,除了學生自己的努力和老師的培養,還與家庭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我送孩子上北大》收集了四十多位已考上北大的學生的家長們撰寫的如何培養自己孩子的家教故事,通過這些故事,這些優等生的家長們介紹了他們教育孩子的不同的理念、方法、要求、心得體會,以及從家長角度觀察總結的孩子的理想、做人、學習方法等,對其他家長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
秦春華 ·現當代隨筆 ·14萬字
這是一封寫了32年的20萬字情書。身為兩個女兒的父親,普普通通,卻又情深似海。焦桐以半輩子的烹煮實踐,呵護生命中的女人,用最細的刻度記錄愛與成長。全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按照女兒們的成長時間為順序,由他家不同的家庭菜寫到生活和感悟,在日的陪伴中,用愛和美食見證女兒的成長。第二部分寫的是初為人父時對孩子出生的記錄和當時的感想,抒情、深情、細膩、綿密而笨拙。時光輾轉,重要的并非食物了,父女牽著手進餐館吃飯,再牽著手散步回家,空氣中充盈著幸福感。
焦桐 ·現當代隨筆 ·18.4萬字
你現在過的是什么樣的生活?是望著茫茫人海,心生慌亂?是疲憊應付工作,內心感嘆?還是不停地用“佛系”來自我安慰?你常常把“世界”掛在嘴邊,說想去更大的地方看看,最后你終究會發現,你的世界就在你眼前。那些平淡無奇卻又拼著命用功的日子,那些充滿斗志卻又事與愿違的時光,你的世界里多的是遺憾、是慌亂。可是,南墻就是用來撞的,年輕就是用來試錯的,那顆不安現狀的心,請永遠為自己而奔跑。就算這個世界再傲慢,也不要輕易獻出你的膝蓋。無需出世的覺悟,也不用入世的精明,在自己的世界里,任性地不低頭,就很可愛。
劉空青 ·現當代隨筆 ·11萬字
《周作人俞平伯往來通信集》是20世紀兩位文化大家交往的精彩實錄。全書收入書信391封,其中周作人致俞平伯的書信210封,時間由1922年3月27日至1933年3月18日;俞平伯致周作人的書信181封,時間由1921年3月1日至1964年8月16日。兩位處于新文化運動的核心創作群內的文化大家,往來書信談論創作、學問之處頗多,蔡元培、錢玄同、胡適、葉圣陶等教育界、學術界、文壇重要人物及相關事件也時有出現,足以反映那個時代的社會形態、文化背景、教育狀況、學者之間的交往以及他們的學術觀點和文化追求,展現了他們及其周圍人們的生活圖景。
周作人 俞平伯 ·現當代隨筆 ·9.2萬字
生命猶如海洋,生活恰是輕舟,揚起思維的風帆,穿梭于人生的海洋。白帆迎接的是狂風和浪花,而思維碰撞出的是或幸福,或憂傷;或積極,或消沉……
劉燁 ·現當代隨筆 ·16.1萬字
本書匯集散見于數十種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出版物刊載的文人原創作品,包括魯迅、梁遇春等多位大師和學人,他們共同學習文化的本質,學習哲學的本義,學習研究國故的方法,了解科學以及科學研究的含義,了解心理學的真正意義。這是一本圍繞文化、哲學、科學、心理學等諸多常識和新知而展開討論的文集,是大師和學人奉獻給我們的新知盛宴。從中我們不僅能夠看到他們對于科學對于真理孜孜以求的認真負責的態度,也看到了他們對于各種知識不止步于權威和眾論的可貴思想。
倪雪君 ·現當代隨筆 ·10.9萬字
本書是上海師范大學教授、中國宋史研究會理事虞云國的一本文史隨筆集,收錄了作者近年來的讀史札記、雜感、懷人與書評等文字。本書以著者書齋命名,典出東林書院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以時評、小品、書話等形式表達了作者“讀書,讀史,讀人,讀世”之感及其人文情懷。
虞云國 ·現當代隨筆 ·15.4萬字
《小糊涂蛋》是魯獎作家龐余亮“小先生三部曲”的第三部,是一部鄉村孩子如何將滿身傷疤作為獎章授予給了童年歲月的長篇散文。作為家里的第10個孩子,幾次“分家”讓作者面臨無床可睡的困境。窮家越分越小,也越來越空。只剩下了無人可要的存貯糧食的黃泥甕,也是作者每晚寄居的地方。越來越狹小的居住地,越來越強烈的生存欲望,讓童年的他無師自通地走向無邊的曠野,土地上的植物們、小動物和野果們一一成了他的啟蒙課堂。《小糊涂蛋》接續了《小蟲子》的樂觀和幽默風格,是一部童趣十足的“泥孩覓食記”,也是一部第二人稱敘述的別致散文文本。與《小先生》《小蟲子》巧妙構成了一套“你我他”文學系列。
龐余亮 ·現當代隨筆 ·8.2萬字
《月光不是光》是陳倉最新散文集,共收錄七篇大散文,包括《我有一棵樹》《父親的風月》《哥哥的遺產》《月光不是光》等。作品描述的是改革開放至今城鄉變遷給身在其中的主人公們帶來的各種情結,是鄉愁、是親情,是對過往生活的依戀、是對當下瞬息萬變生活的恐懼與適應。其中,《我有一棵樹》講述了一個農民、一個村莊和形形色色的樹木之間的命運糾葛的故事;《父親的風月》描繪出一個農民父親進城以后發生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喜鵲回來了》則寫了一個卑微的無依無靠的農民后代尋找失蹤的伯父也就是尋找靠山的故事;《月光不是光》描寫的是進城打工者帶著孩子回鄉尋根的時候發現農村變成了一個回不去的故鄉的故事。作品反映出脫貧攻堅的征途中,農村的巨大變化給遠離故鄉、重返故鄉的人們帶來的心靈的震動。
陳倉 ·現當代隨筆 ·16.3萬字
本書為作家子衿近年的隨筆結集。她生活經歷豐富,數十年如一日勤于閱讀和書寫。本書主要由“我讀”和“我寫”兩部分構成,前者主要是作者對自己多年所閱讀的文學作品的感悟和評論,后者主要書寫其對時間、生命、愛情等方面的思索,兼有思辨和文采,是一部美文集。
子衿 ·現當代隨筆 ·14.8萬字
從公元八世紀到十五世紀,在長達七百年的統治中,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土地上創造了輝煌的文化奇跡。坐落于格拉納達城的赭城,是這一奇跡的象征。赭(zhě)城,意即“紅色的城堡”,音譯為阿爾罕布拉宮(Alhambra),也即華盛頓·歐文筆下的“大食故宮”。赭城既是一處真實的古跡,也是一座文字之城、想象之城。從雨果、拜倫、安徒生,到莫扎特、德彪西……一代又一代作家與藝術家為它贊頌、為它嘆息,他們創造了赭城不朽的形象。哈佛大學中國文學教授田曉菲,一次以赭城為終點的旅程,串起了西班牙安達露西亞平原上的三顆明珠——柯爾多巴、塞維拉、格拉納達。這三座深受阿拉伯文化影響的西班牙城市,好像三扇美麗的灰墁雕花的窗子,展露了一個燦爛、神秘而深邃的古老王國。這是一次文明之旅,也是一次文學之旅。
田曉菲 ·現當代隨筆 ·8.8萬字
《我的便攜式生活》是閆紅作品之一種,分為《小確幸》《小城文青在省城》《我的便攜式避難所》《日本系列》等六輯,收錄了作者在騰訊大家、在行、天天快報等平臺上的專欄作品,夾敘夾議地記錄了生活中的薄物細故、少時的求學經歷、當下的世態輿情、讀書的心得筆記、日本之行的所見所聞,以及作者由此而生發出的感悟和見解。作品多由點滴小事切入,以小見大,視角時尚新穎,分析犀利透徹,文筆風趣溫和,充滿了優雅的知性氣息。
閆紅 ·現當代隨筆 ·11.2萬字
本書以親切不失風趣的語言,記錄下平凡生活中易被忽略的瑣事家常,描寫了作者的人生經歷與感悟。在六十余年間,郭強從牙牙學語的幼兒長至花甲,其中包括十年的鄉村生活、十四年的讀書經歷以及近四十年的工廠人生。每每回想起經歲月沉淀的往事碎片,既有感慨與懊悔,更有欣慰與釋懷。
郭強 ·現當代隨筆 ·19.2萬字
世界上的城市,大多因人而名,因人而興,因人而富,也因人而隳。她是一個絕色女人,原本生在越地山村中,采桑養蠶。因為浣紗洗衣裙而香了一江的水羞愧了一江的魚,也因為腹痛而羨煞了滿村的婦姑。她上山了,雀鳥爭相為她獻歌;她進城了,親手織出的綢緞被搶購一空,其實,人們并不只為買她的綢緞。不小心地一現身,她便傾倒了整座杭州城。
米運剛 ·現當代隨筆 ·10萬字
該書在理論層面上系統地總結了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家對文體基本結構各個層次的構成、特征和功能等方面的精到論析,從作為行為方式的文體分類、作為文本方式的文體分類和文章體系內的文體分類三個方面,清晰地勾勒出獨具特色的中國古代文體形態學的基本面貌。并且,通過對《后漢書》列傳著錄文體及《文選》類總集的編纂體例的詳細考論,探討了中國古代文體分類的原則和規律,以及文體分類生成方式的文化背景。
郭英德 ·現當代隨筆 ·16.2萬字
結束了一天的生活,匆忙的人們,因為想做點兒什么而游蕩在這城市中,他們來到不打烊書房,卸下一天的疲憊,獨自閱讀,或是談論遇到的趣事。在那里,脆弱和力量、柔軟和堅硬、深情與絕情,天天都在上演。那里有大多數人不了解的黑夜。本書為城市里疲憊的人們帶來溫情而真實的故事。
蔣瞰 ·現當代隨筆 ·7.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