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百年中國新詩史略》共十章,前八章把20世紀的中國新詩發展分為八個十年(20-90年代)進行描述分析,后兩章分別為理論和史料梳理。《百年中國新詩史略》的特殊之處在于,各章都是由對該領域擅長的學者獨立撰寫。自總序開始,各部分作者依次為謝冕、姜濤、孫玉石、吳曉東、洪子誠、程光煒、王光明、張桃洲、吳思敬、劉福春。他們各自的思路和風格不同,進入問題的角度不同,有的甚至相互沖突,但整體上形成了一部堪稱完美的新詩史“合唱”。
謝冕 ·現當代詩 ·27萬字
清詞之盛,號稱中興。本書對首開詞風轉變的云間詞派代表人物陳子龍、浙西詞派創始人朱彝尊、詞壇巨擘納蘭性德、常州詞派領袖張惠言這四位巨子在清詞發展史上的地位及價值,作了深入的探究,并借以展示了清代詞苑的繁盛景象。
葉嘉瑩 ·現當代詩 ·26.8萬字
五千年的中國文學,猶如綿延之群山,在唐宋時期奇峰突起,形成唐詩、宋詞兩座高峰。因為它們的成就,中國才當之無愧地被譽為“詩國”,詩詞才成為中國文學輝煌的部分,唐詩、宋詞加《紅樓夢》是中國文學可以“頡頏西域”的主要資本。《唐宋詩詞鑒賞》對唐宋詩詞進行鑒賞,可供大學生提高自身文學素養之用,也可作為大學語文的教材。
王步高 ·現當代詩 ·26.6萬字
六盤云高,長河靜流,在文學地理現場塞上寧夏考察新中國文學的地方經驗,觸摸每一個詩人或溫柔、或深情、或細致、或熱忱、或靜穆的生命體驗和審美顯現。在時代語境里考量一百多位寧夏詩人的精神遇合,從歲月滄桑與時代頌贊、塞上風物與人生情志、家國情懷與文化書寫、后鄉土時代的悲辛觀照、玫瑰花冠與心靈的倒影、先鋒姿態或日常化紀事等路向上透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寧夏地區70年詩歌創作的總體收獲,對不同歷史時期的審美風貌、抒情風格和個人創作,以及各種文學思潮對寧夏地域文學書寫的影響等,多有學理的探討和把握。內容涵蓋當代寧夏詩歌、今人寫的革命情志和現實意義并重的舊體詩詞。本著“不能讓詩歌批評遠離了作品和讀者”的原則,特別重視個人詩集的搜集、考證和批評細讀。進而在中西詩學在場批評視域里對當代寧夏詩歌進行“詩與史的辯證”討論和現代性省察,并對寧夏詩歌的未來發展趨向作出某種預想。這是一次沉浸于語言藝術的詩意之旅,亦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西部五省區當代漢語詩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李生濱 ·現當代詩 ·26.3萬字
呂碧城,原名賢錫,字圣因,一字蘭清,法號寶蓮。曾任天津《大公報》編輯、天津女子師范學校校長。1918年赴美留學,就讀于哥倫比亞大學,回國后在上海參加南社。與秋瑾為摯友,力倡女權運動,反對封建專制。中年以后旅居歐美,精研佛學。著有《曉珠詞》《歐美漫游錄》《名學淺說》《文史綱要》等。其詞清麗明快,多有描寫異域風情及當時新事物之作,既有古典文學的底蘊,又頗具現代氣息。李保民先生長期致力于呂碧城研究,以收詞較為完備的《曉珠詞》為底本,復校以英斂之《呂氏三姊妹集》等多種版本,參考了近代詩文別集及各類報刊雜志數百種,詳加箋注,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學術價值。
呂碧城著 李保民箋注 ·現當代詩 ·26萬字
節奏是中國現代詩歌詩體建構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本質性詩學元素。該著從中國現代詩歌節奏的性質、組織、形態與功能等方面闡釋了中國現代詩歌節奏的原理機制;采取理論梳理、文本考察和形態比較的方式,對中國現代詩歌史上代表性的節奏詩學理論和創作實踐進行了考察分析;將中國現代詩歌節奏置于比較視野中進行觀照,探討了中國現代詩歌節奏在新詩傳播接受的語境中,對中外詩歌節奏傳統的繼承和轉化,揭示了中國現代詩歌節奏形成的鮮明的“中國”底色和“現代”特征,嘗試建構一個研究中國現代詩歌節奏的理論體系和闡釋平臺。
王雪松 ·現當代詩 ·25.8萬字
本書以近代楚辭學為研究對象,力圖全面系統地展示近代楚辭研究的成果,并對這些成果加以評析,建構古代楚辭學史的最后歷程。全書以研究者時序為經,以不同類型的重要楚辭研究著述為緯,既展現出不同時期楚辭研究的狀況和特色,又反映出楚辭研究與時代變遷的聯系,做到了宏觀把握與微觀剖析相結合。
吳慧鋆 ·現當代詩 ·25.8萬字
《中國詩歌研究》系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集刊,內容涉及古今中外的詩歌研究。欄目設置有中國古代詩歌研究、中國現當代詩歌研究、中國詩歌理論研究、中國少數民族詩歌研究、當代海外華人詩歌研究及中西比較詩學研究、詩學史及詩學文獻研究、青年論壇等。在海內外學術界有很好的聲譽,是廣大詩歌愛好者和廣大師生的重要參考書。
趙敏俐主編 ·現當代詩 ·25.7萬字
《明代復古的眾聲與別調》,余來明撰。是書意在改變現明詩研究以作家作品為主體、按時代展開的敘述方式和研究思路,通過對明詩演進歷程的總體把握,發掘明代詩歌演變背后的歷史軌跡。作者力圖突破以往以作家、流派的排比建構明代詩史的結構,在歷史演變的進程中把握明代詩歌創作風尚的變化,詩壇的興衰,詩人群體的流動,詩歌理論的轉換,將明代詩史作為一個動態的歷史對象加以考察,由此厘清明代詩史流變的歷史過程。通過對作家作品、理論主張、交游唱和、群體活動等與明代詩歌相關的各個層面加以剖析,以展現一個立體、豐富的明代詩史圖像。
余來明 ·現當代詩 ·25.7萬字
詠史詩是歷史與文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獨特詩歌體類,透過詠吏詩可以窺探到歷史在文學傳播接受中的共性與差異性,是以文學方式研究歷史的重要媒介。本書首先通論清朝各時期詠史詩創作的發展情況,其次選擇明末清初文人的詠史詩創作、清代皇帝皇室和大臣羅惇衍的詠史詩創作為例進行專題研究。意在探索在朝代更替、思想文化演進中詩人的歷史文學觀念的變化軌跡,兼論詠史詩歌中歷史意象的獨特含義及社會主流文化觀的歷史評價問題。
張海燕 ·現當代詩 ·25.1萬字
《名家通識講座書系:唐詩宋詞十五講(第2版)》主要內容是唐詩宋詞作為中國古典詩歌的杰出代表,標志著詩和詞這兩種詩歌樣式的全盛時期。《名家通識講座書系:唐詩宋詞十五講(第2版)》截取中國三千年詩歌史上瑰麗輝煌的唐詩宋詞為代表,通過對其自身發展演變的描摹,對其詩歌潮流嬗變的分析,并結合對李白、杜甫、蘇軾、李清照等杰出詩人詞人作品的分析,全面展示了唐詩宋詞的風貌與流變。本次出版修訂版,糾正了首版的錯誤,并增加了近年來新的研究成果,尤其對詩詞文本的闡釋更加細致、深入,更具閱讀吸引力。
葛曉音 ·現當代詩 ·25.1萬字
本書分上下兩卷,一卷詞存,一卷文存。詞存是一部歌詞專集,書中所輯錄歌詞主題鮮明,題材寬泛。整部作品立意高遠,詩意濃郁,大氣豪放,既有傳統藝術創作理念的賡續,又有現代藝術創新思維的拓展。文存是一部薈萃歌詞評論、媒體訪談、人物專訪、隨筆散記等多種文體,將理論性與史料性熔于一爐的綜合藝術專集。充分展示了作者創作的心路歷程和歌詞創作理念,尤其是真摯感人的隨筆散記,描敘馳騁詞壇過往交誼,追思緬懷尊師摯友,凸顯出作者仁義感恩之心和坦誠為人之德。
鄺厚勤 ·現當代詩 ·24.8萬字
本書根據作者給研究生講授“中國賦學研究”課程的課堂錄音整理而成,共有十講:賦韻、賦法、賦詞、賦藝、賦家、賦序、賦注、賦類、考賦、習賦。作者依據文體論的原則,對辭賦的韻律節奏、格法技術、修辭風格與空間藝術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探尋與講述,以展現賦體文學的基本特征和精神氣貌。書中著重發現的一個學術視點是楚漢賦家以第一代署名文士身份的出現以及與大漢帝國文化構建的關聯。本書也開拓了一些賦體文本的外圍研究新視野,如序、注與賦代類書及賦創作之“類化”。至于考賦所涉及到的文學與制度的關系,習賦對創作技法的要求于當今辭賦寫作的指導,亦融織于講述者的學理與趣味之中,給人以悅讀的情韻。
許結 王思豪 記錄 ·現當代詩 ·24.4萬字
本論著所要研究的基本對象為現代歌詞,共5章:第一章:學堂樂歌與現代大眾詩學話語的發生;第二章:歌謠運動與大眾詩學的最初構想;第三章:上海流行歌曲的歌詞創作與大眾詩學的空間開創;第四章:延安“歌唱”與大眾詩學的嬗變;第五章:離開“現場”后的思考。
傅宗洪 ·現當代詩 ·24.4萬字
《重振中華詩魂》由中國社科院秋韻詩社詩友們學習、研究我國傳統詩詞和歷代名家詩論中,以新的視角、新的認識撰寫的部分文章匯集而成。寫作時間前后相隔較長,可以說,是經過長期醞釀、逐步積累起來的集體性的學術成果。文集共選入19位作者的42篇文章,內容較為廣泛,包括對傳統詩詞的研究論述、詩詞的評介與賞析、個人學習創作的心得體會、對傳承創新的探討以及對當下詩壇熱點問題的爭鳴等等。
孫景超 秦麒明 梁星彭 ·現當代詩 ·23.7萬字
李清照的詞、詩和文,在中國古代文學的歷史長廊中,占有不容忽視的重要位置。《李清照集校注》對其作品做了認真全面的整理,細致注釋,附錄翔實的資料和年譜。自我社出版以來,得到了讀者廣泛的肯定和推崇,曾重印數次。今列入“中國古代名家集”叢書。
王仲聞校注 ·現當代詩 ·23.2萬字
為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70周年,新平先生歷經三年多,以詩歌形式創作《華夏史詩》,深情謳歌了五千年華夏歷史。這是一部全面記述中國歷史的長篇抒情敘事詩,計13700行、225532字。它以華夏歷史的發展脈絡為依據,以詩歌的語言和故事性的情節展示了五千年來華夏歷史的風云變化,體現了一種全新的閱讀歷史、思考歷史的方式。它對于中國歷史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的重大事件、風云人物、輝煌成就和燦爛文化,以尊重歷史為原則,用富有激情的詩歌語言進行形象描述。它俯瞰了綿延不絕的歷史傳承,歌頌了燦爛輝煌的華夏文明,描述了中華民族頑強抗爭的奮斗歷程,弘揚了懲惡揚善的浩然正氣。
王新平 ·現當代詩 ·23.2萬字
《20世紀的詩心:中國新詩論集》作者把詩歌研究理解為對“文學性”的探索、對詩人精神的懷想以及對千載“詩心”的領悟,在對詩歌藝術佳構的精細閱讀以及詩人心靈世界的深入解析中,力求捕捉和傳達內在的詩性,并試圖展示中國新詩百年歷程中的詩學軌跡與精神側影。
吳曉東 ·現當代詩 ·23萬字
本書的研究重點是現代漢語詩歌“詞的歧義性”問題。以現代漢詩語言中的“詞”為立足點,以漢語詩歌話語范式的古今轉變為研究起點,以古典漢詩和現代漢詩的差異性為大前提,以古典漢詩為參照系,以現代漢詩的實存為研究落腳點,在詩學觀念闡述和詩歌文本細讀相結合基礎上,從縱向(史和變)與橫向(具體詩歌文本)兩個向度,宏觀和微觀雙重維度,由現代漢詩的“詞”入手,系統論述了“詞的歧義性”的內涵、特質、功能、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生成原因、運作機制、表意策略、意義及影響。
范云晶 ·現當代詩 ·23萬字
本書是《南開詩學》第三輯,分“詩潮透視”“詩學與佛學”“詩人解讀”“比較詩學”“詩學文獻”五個欄目,論題涉及百年新詩流變、中國古代詩學、中西詩學比較、詩學與佛學的聯系等多個方面。既發掘20世紀的中國先鋒詩歌和邊緣生存狀態的聯系,又深入詩歌現場對其相關特質等展開論述;既闡述“本性情而發”的詩學追求及禪心與詩思互通的詩作,又關注中英浪漫主義詩學的比較和現代詩人對象征主義的接受。
羅振亞 孫克強主編 ·現當代詩 ·22.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