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俄羅斯文學是該國思想文化的載體。本書研究了“布克獎”“巨著獎”得主弗·馬卡寧、維克·佩列文、塔·托爾斯泰婭、尤·波利亞科夫等作家代表作中由“新多余人”、沉淪者、“地下人”和傳統守望者構成的“現代知識分子”成長圖譜,以及“現代知識分子”之信仰異變、反烏托邦思想、虛無主義思想和后現代思維。本書透過文學中的知識分子問題,闡釋了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對以知識分子為代表的俄羅斯人精神世界產生的影響和俄羅斯社會文化生態的異變。
姜磊 ·文學理論 ·22萬字
《文學評論》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主辦的全國性文學研究和理論批評的大型學術刊物,主要內容為關于文學理論、中外文學史上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學史問題、中國社會主義時期的文學創作和理論的研究和評論文章。本書匯總了《文學評論》創刊六十周年以來刊物的總目錄索引和編后記。全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文學評論》六十周年的目錄;第二部分為六十年以來的編后記匯總。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文學理論 ·36.9萬字
中國傳統文學史書寫研究是一塊具有獨特價值與重要意義卻未經充分耕耘的研究領域。本書以先唐時期為時間斷限,選擇傳統文學史書寫最具代表性的兩類范式作為研究重點:其一,分期,作為面向內容的時間層面的選擇范式;其二,編撰方式,作為內容在空間層面的構建范式。通過分析有關書寫實踐的大量例文,導出各自通過數代文學史家的書寫所形成的范式經驗,意欲引導社會正視中國傳統文學史書寫之本,創造既符合中國學術傳統又具有時代視角的文學史佳作。
任慧 ·文學理論 ·22.1萬字
作者將手稿、版本、語言、作家論、原典、文本細讀等若干關鍵詞,作為一種觀照視角、介入方式、研究方法,構成把握中國當代小說發展歷程及其得失的方法論體系;堅持文獻史料與論點的彼此互證、問題發現與闡釋的同場生成等原則從事小說研究,并由此展開對中國當代小說重要思潮、現象、作家作品的價值重估。
張元珂 ·文學理論 ·29.4萬字
《文質彬彬》是《中國美學范疇叢書》中的一種。該書分為上下兩編,分別對“文”“質”“藝”“道”四個觀念及形成中國美學中兩對最基本的審美范疇,從發生、發展、傳承、演變的全過程,進行由微而宏觀的全面系統的觀照,又從美學、文學、造型藝術等領域以及哲學、心理學、倫理觀念等方面進行論述和評價。學體系論》《中國詩學批評史》。
陳良運 ·文學理論 ·23.9萬字
《知行天下:110位北大畢業生的職場奮斗歷程》是北大學生記者團對110位北大畢業生職場奮斗經歷的采訪文集,采訪對象主要定位于已在各領域嶄露頭腳的年輕校友群體,這些校友積累了寶貴的職場經驗和人生感悟,《知行天下:110位北大畢業生的職場奮斗歷程》以人物訪談的形式,圍繞人生規劃與發展問題,真實呈現了他們的成長經歷和職場發展經驗。《知行天下:110位北大畢業生的職場奮斗歷程》的110位人物分布于IT、金融、文化等各個領域,他們的經歷對當代大學生和初入職場的人士求職就業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對中學生選擇專業方向、確立人生目標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希望職場精英們從親身經歷中提煉出來的智慧,會給您的職業和人生規劃帶來有益的啟發。
方偉 ·文學理論 ·37.5萬字
本書稿收錄吳義雄教授研究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十四篇論文。根據不同的研究角度,分為四組。第一組四篇文章以晚清來華西人與西學輸入為主題,作者主要探討西學輸入過程的階段性特征,即傳教士前期比較注重介紹西方科學觀念和方法,到20世紀初更重視傳播西方社會科學。第二組三篇文章以西人對中國的認識及其背景為主題,作者主要探討西人對中國政治體制變革的觀察,及其對臺灣問題的知識建構過程。第三組四篇文章以較早與西人、西學接觸的中國官員和知識分子為研究對象,作者考察林則徐、徐繼畬、梁發、洪秀全、容閎等人與西人交往的諸多細節,挖掘出一些此前尚未被充分注意的史料。第四組三篇文章以傳播媒介和語言工具為主題,作者考察馬六甲、澳門等地的新式報刊,對其創辦背景、內容、特點等方面情況詳加評介,一窺彼時的社會狀況,還以“廣州英語”為研究對象,考察其流變過程,分析其在近代中西交往進程中所產生的影響。
吳義雄 ·文學理論 ·24萬字
元嘉文學是南朝文學的開端,也是中古文學擺脫玄言文風影響的第一個階段,被人稱為“詩運一轉關也”。這一時期涌現了諸多深具影響力的著名作家,各體文學都取得了一定成就。本書對元嘉文學作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包括儒學興起與文學變化的關系、元嘉文學思潮對文學發展的影響、元嘉詩歌演進過程、“元嘉體”的體制特征、元嘉散文在中古散文發展中的地位、元嘉文學與永明文學的關系等,并指出了它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白崇 ·文學理論 ·20.5萬字
西南大后方詩歌是中華民族全面抗戰背景下中國現代新詩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本書借鑒文化生態學思想和文學生態學方法,將西南大后方詩歌文學生態的考察分解到詩歌創作活動要素之中,力圖呈現出這一時期詩歌創作的生態圖景。
荀利波 ·文學理論 ·20.5萬字
家庭是20世紀中國文學的一個貫穿性的書寫對象。本書以20世紀中國文學對家庭的建構為線索,以中國現代化過程中民族國家、個人、家庭之間的關系為出發點,以80年代小說為研究對象,選取有代表性的文本,探討了民族國家話語和個人話語如何在80年代小說中建構家庭表象。一方面,80年代小說存在著一個“回家”的方向和情結,人道主義思潮重新賦予了家庭倫理以“人性”的正面價值,家庭成為反思的載體和“人性”復歸的家園,拯救了歷經劫難的個人。另一方面,家庭表象的卑微瑣屑顯示了啟蒙視野之下日常生活的異化,個人又尋求超越家庭走向自我實現的道路。
王莉 ·文學理論 ·20.2萬字
本書內容涉及古文獻學理論研究、傳世文獻整理與研究、古文字與出土文獻研究、海外漢籍與漢學研究等中國古文獻研究等相關領域。收錄了《夏禹劍考》《洪汝奎刻書及相關文獻整理活動考論》《宋代江西詩派詩集合刻考》等文章。
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編 ·文學理論 ·24.4萬字
本書主要針對西方文化批評理論的發展和目前學界理論話語的言說狀況,依據當代西方權威的工具書和有定評的理論專著,對文化批評中最主要的28個關鍵詞,從基本界說、文化研究及文學研究的相互關系、文化批評理論話語的問題性等方面進行了梳理、甄別和學理分析,每一關鍵詞后附有中英文參考文獻及有關研究狀況介紹,各詞的論述在客觀上形成了有機聯系,達到整體的認知作用。本書是四川大學211重點項目之一。
王曉路等 ·文學理論 ·28.5萬字
宋代的隱士和居士利用相對自由的生活方式,主要從文化、審美的維度實現人生價值,豐富人生實踐,他們創造了富有生命激情和審美意趣的文化藝術成果,其中,政治、文化、歷史、文學藝術的內涵異常豐富,稱得上是寶貴的精神遺產,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本書的上編為專題論述,是從文學、史學、哲學等多個角度探討宋代隱士和居士的文化與文學。下編為宋代隱士、居士的敘錄,收錄隱士570人、居士291人,對每位都撰寫小傳并注明其主要文獻線索。
張海鷗 ·文學理論 ·34萬字
本書鉤稽魯迅雜文內在的修辭邏輯、文章形式、生成語境及作家的主體位置,以魯迅雜文中固有的“生產者”“消費者”等概念為核心,開拓研究的新視點,追求構建對魯迅雜文的“整體性的認知”,再一次在不斷試錯的意義上接近甚或進入魯迅雜文,創新我們走進魯迅及20世紀中國的理論資源和話語資源。
李國華 ·文學理論 ·29.7萬字
《莫言研究年編(2013)》分為“莫言聲音”“諾獎反應”“莫言研究”“媒體之聲”四個部分,收入了莫言本人的演講詞,當代文學研究者等對于莫言獲“諾獎”一事以及對其創作的分析和評論,既囊括了陳思和、程光煒、謝有順、楊揚等重要批評家的論文,但為了照顧資料的全面,也收羅了一些一般的批評文章,可以說,基本反映了本年度莫言研究的全貌。
張清華 ·文學理論 ·34.6萬字
本書圍繞文學圖像的生產、呈現、消費、傳播、演變等歷史語境,探索圖像敘事的功能,以及梳理不同文化語境中文學圖像的交流與互動情形,從而為建構新的學科分支“文學圖像論”奠定基礎。
陳明主編 ·文學理論 ·23.7萬字
本書以敏銳的學術眼光捕捉到常為愛倫坡小說研究者忽略的語義邏輯問題,在確定了坡的小說邏輯詩學這一基本框架之后,分別圍繞“文學與控制論”“視差與表層閱讀”“文類能量與進化”“語言游戲與語義增殖”“新媒介與秘密寫作”“文學與儀式”以及“雙重束縛與替身結構”等七個層面對坡的小說加以重新闡釋,凸顯其寓意賴以發生的邏輯機制。
于雷 ·文學理論 ·23.6萬字
湯顯祖是站在明中晚期轉折點上的文學家,在文學史、戲曲史、詩學理論史方面都值得對其進行全方位綜合研究。本書以廣義詩學的視角來研究湯顯祖詩學理論的基本內核,從其詩學形成的哲學基礎,歷史文化背景入手,著重分析其詩學理論中的情理辯證、歷史詩學觀、詩歌主體論、詩歌創作論、詩歌美感論等,并且對湯顯祖創作的其他文體以及戲曲的中外接受等作了一些嘗試性的研究。
萬文斌 ·文學理論 ·28.2萬字
全書體例分為“莫言聲音”“諾獎反應”“莫言研究”“媒體之聲”四個部分,收入了莫言本人的演講詞,當代文學研究者對于莫言獲“諾獎”一事以及對其創作的分析和評論,除囊括了陳思和、張清華、趙勇、何懷宏等重要批評家的論文外,為了照顧所討論問題的全面性,也收羅了其他一些有代表性的批評文章,可以說,基本反映了2014年度莫言研究的全貌。
張清華 ·文學理論 ·32.7萬字
本書從理論與實踐這一兩分法出發,嘗試界定法國兒童文學的文體外延,并借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學實踐來剖析該體裁的共性特征,以強調兒童文學作為“兒童文化最重要的載體”的特殊屬性。
章文 ·文學理論 ·22.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