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小說形式,將中國文學的基本知識結合進小說情節中,尤其著重介紹中國文學中的情,包括父子情、爺孫情、手足情、師生情和兒女情。希望在輕松閱讀小說之余,能夠系統地吸收中國古典文學的知識,了解到文學作品中蘊藏的人生哲理,以及中國古典文學跟現代人生的緊密關系,從而對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有更深刻體會。本書可配合中學通識課程“現代中國”單元之“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及“個人成長與人際關系”單元。
賴慶芳 ·文學理論 ·13萬字
本書將從《敦煌綴瑣》的“五言白話詩”中選出二十八篇,稱之為“唐代民歌”并使用全部唐代文獻為這些民歌作出考證和注釋,由此勾勒府兵、貧雇農、逃戶、地主、官吏、和尚、道士、商人、工匠、后娘、男女二流子等各色人的生活形象。本書并對涉及的“變文”考證,認為“變文”就是圖文,乃是解說“變”(圖畫)中情節或景物的說明文。“變文”之所以使用散文、韻文合組的形式,乃是對我國古代“傳”(散文)“贊”(韻文)組合文體的承襲。本書篩選的唐代民歌和變文,具有高度的文學價值、歷史價值和民俗學價值。楊先生的考釋和考論,開拓了古代文學研究的新領域。
楊公驥 ·文學理論 ·17.7萬字
本書主要探討文學中的“罪”的問題。“罪”不僅是人類生活的古老話題,也是文學的永恒母題,作為人類“善”的對立面,“罪”與“惡”在某種程度上恰恰規定著人自身的邊界。本書關注的問題是,“兩希”傳統作為西方文學的發源地,在“兩希”文化的融合中,從文學的角度看,古希臘的“錯誤”是如何“演變”為基督教意義上的“罪”的?也即是說,希臘文化語境中人與宙斯的分離如何與希伯來文化語境中人與上帝的合一相統一?更進一步的問題是,在希臘化和古羅馬時期,詩人和城邦公民是如何在實踐中將一種對“罪”的倫理看法逐漸“變為”一種宗教看法的?與之相比,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罪錯”更多強調良心譴責,對“罪”的追究不像西方那樣偏重于靈魂的“負罪”式懺悔,而是注重一種功能性的對“罪”的消弭,其目的不是“負罪”,而是“減罪”,從而獲得心靈的安穩。本書將以中西方各時段經典文學作品中的“罪”的書寫來加以對比分析研究,試圖借此構建起文學中關于“罪”的觀念史。
李庭坤 ·文學理論 ·19.7萬字
本書在綜合概括牧歌概念的基礎上,梳理中西文學批評視野中的牧歌研究,分析古希臘牧歌的原創價值和古羅馬牧歌的經典意義,闡述西方牧歌的流變與發展、繼承與創新。本書指出,牧歌具有敬畏自然天道、依賴人情倫理、追求主靜心性等方面的哲理內涵,以及詩性寫意和世俗寫實的雙重性質。牧歌確立起與史詩、悲劇截然不同的文學傳統,在西方文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汪翠萍 ·文學理論 ·18.7萬字
《老舍文學十五講》本書系根據老舍先生在大學中的講稿整理而成。老舍先生綜合古今,以作家的視角對文學進行全面又獨特的思考,化呆板的理論為充滿智慧的思考,講文學的特質、文學的創造、文學的起源、文學的風格,分體裁論文學的形式,又談文學的風氣和傾向。此書不僅為研究老舍文學觀的重要資料,也是一部難得的文學理論入門書。此書為下冊。
老舍 ·文學理論 ·5.1萬字
“文人”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傳承久遠的獨特社會文化階層,伴隨著社會歷史的演進,其角色與身份也在不斷地衍變、轉型。而在衍變流傳中,文人階層的面貌保持了薪火相傳之連續性,此與中國社會的超穩定結構之間自有某種耦合與關聯。本書的研究時段集中在1840年至1945年,重點研究了近代揚州文人這一群體,對其進行了系統深入的挖掘和分析,考察了揚州文人之整體嬗變,及其與城市社會變遷互動的關系,展現出了近代揚州知識分子與城市文化命運之相關性。
王寧寧 ·文學理論 ·15.7萬字
本書基于夏目漱石所處的時代背景、受到的哲學科學等思想的影響、在倫敦留學期間構思《文學論》的過程等方面,揭示出夏目漱石在政治體制、“自我”和倫理思想等層面的文學思想,以及其中蘊含的文學理念和哲學思考。夏目漱石分析讀者意識與社會意識的創作理念,使其作品中蘊含著近代化以后的日本時代精神。夏目漱石精神活動的主要內涵是哲學和文學,本書立足于此,為夏目漱石的作品提供了另一重角度的讀法。
(日)赤木昭夫 ·文學理論 ·9.1萬字
20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都市文化在現代文化中所具有的地位日益凸顯,它對中國文學所施加的影響也逐漸加深。基于此,本書選擇從社會文化轉型的角度,綜合運用文化研究與小說敘事美學相結合的理論、方法,對20世紀后半葉的中國當代小說進行全面剖析與深入考察,并側重對小說創作理論的探討,發掘小說寫作的歷史局限和現實問題。該研究具有文學生態與文學進化的探究價值,也具有現代文化建設方面的現實意義。
賈麗萍 ·文學理論 ·17.7萬字
《流亡者之歌》是現代著名詩人穆木天的詩集。全書共收錄42首詩歌,包括《我們要唱新的詩歌》《掃射》《兩個巨人的死》《流亡者的悲哀》《七月的風吹著》《她們的淚墜落在秋風里》等。這些詩歌的寫作時間主要集中于1932年至1944年,抗戰時期民族危亡的現實促使穆木天詩風由早期的象征主義轉向了現實主義。為家國生存和民族戰爭而書寫成為穆木天詩歌創作的主要宗旨。
穆木天 ·文學理論 ·5.8萬字
文學的表現在于語言,語言之于作者,猶如刀劍之于武者,但它到底是一種工具而不是目的,文學不應孜孜于修飾文辭,單以機巧為尚,它更應指向改變個體以至社會的局限,至少作為一種改變的能量,使微小的個人,那怕只是一種情感,也趨向于更大范圍的超越。——陳智德本書收錄四十七篇散文,分為四卷。卷一“啟悟之源”懷想敬慕的老師和前輩,卷二“方外同途”問道于同輩的文友,從他們的行止和著述中,標示出文藝所能達致的感悟,也渴求呼喚共同的路徑;卷三“這時代的文學”圍繞“香港文學”而發,當中有時代回溯、個人追憶、今昔反思和焦慮,可體會到作者長年仰視的文學理念;卷四“茶與書”以淡甘如茶的閑談開始,嘗試歸結談話,也借以抒解卷一至卷三散發的若干郁結。作者或抒懷或議論,文字蘊含煥發、感悟和超拔的力量,透過跌宕的思索、知性的筆觸,點染著今昔生活的種種。
陳智德 ·文學理論 ·8.5萬字
本書借助歷史學、社會學、文化學等學科背景,以現代性為主要理論工具,從啟蒙、意識形態、消費主義三種角度切入;縱向上系統、全方位梳理分析新時期電影中農民形象的演變,橫向上解剖社會、文化等宏觀因素如何通過創作團隊的中介,形成電影中的微觀農民形象;以別樣方式讓農村題材電影曾經的黃金時代重現于讀者腦海,對當下浮躁高調的商業電影,也有讓創作回到民間、親吻大地的努力。
謝曉霞 ·文學理論 ·19.9萬字
新世紀開始后,鄉土小說創作呈現出一個顯著的變化:關于田園詩意的表現越來越少,而對鄉村苦難的書寫越來越多,尤其是游走于城鄉之間的農民工的生存困境,成了鄉土文學關注的焦點。本書從這一文學現象出發,考察鄉土與城市、傳統與現代在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碰撞與融合,清理創作界比較混亂的鄉土與現代觀念,探討建構和諧城鄉文化的可能途徑。在對城市化時代的農民形象進行歸納總結的基礎上,本書力圖從歷史與文化層面揭示中國復雜的城鄉關系的形成過程,發掘城市與鄉土、傳統與現代深層的互補與融合,探索城市化背景下對傳統農耕文化更合理的認知、發掘和體驗途徑。
黃曙光 ·文學理論 ·15.4萬字
奧地利作家羅伯特·穆齊爾的代表作《沒有個性的人》以19/20世紀之交的奧匈帝國為背景,展現了一幅從具有啟蒙理性特點的大市民社會向現代大眾社會過渡階段的時代精神全景圖。小說主人公烏爾里希的“沒有個性”的生存姿態,作為一種心理防御反應,體現了以社會內在分化和多元化為特點的現代化進程所導致的個體身份認同危機,而“反諷”則是其表現形式,它預示了幾十年之后當世界進入后現代階段時全體“地球居民”普遍樂于采取的一種自我身份確認方式,那就是在面對一切民族的、政治的、倫理的身份質詢時,傾向于用一句驕傲的“什么都不是!”來回答“你是誰?”的提問,雖然他實際上可能什么都是。
徐暢 ·文學理論 ·19.8萬字
本書輯錄了桐城派作家姚永樸所撰寫的文學研究成果的內容,不僅在新、舊學術交替之際試圖以桐城派古文的“義法”說,重新闡釋文學的原理,以適應時代的需求,而且植根于經史傳統之學,從語義、語用及篇章結構、風格等方面,對作為“雜文學”特征的中國文章學體系的建構作出了有益的探討與貢獻。
姚永樸 ·文學理論 ·12.3萬字
《東大教授世界文學講義1》是“東大教授世界文學講義”系列的第一冊,該書是東京大學文學教授、日本著名文學評論家沼野充義的世界文學課講義。內容為作者沼野充義與23位當代知名作家、學者(來自日本、美國、中國、波蘭、保加利亞等國)的文學對談構成。該系列書為東京大學文藝理論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讀目,也是東大文學專業學生基礎讀本。本冊內容收入了美國當代作家利比·英雄、美國哈佛大學學者羅伯特·坎貝爾、日本芥川獎得主平野啟一郎、日本文學研究專家飯野有幸、日本俄羅斯文學研究第一人龜山郁夫的對話內容。
(日)沼野充義編著 ·文學理論 ·19.7萬字
在臺馬華文學肇始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臺灣的僑生教育,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歷史。本書抓住離境與跨界兩大特征,深入在臺馬華文學產生的歷史、文化和文學語境,通過對其文學創作及論述的分析,厘清了在臺馬華文學傳統及其譜系生成演變的歷史軌跡,闡述了臺灣作為在臺馬華文學依附的場域及中介對(在臺)馬華文學的影響,探討了在臺馬華文學南洋情境與臺灣色彩相結合的另類美學風格,以及臺灣場域內的馬華文學論述對當代馬華文學產生的深刻影響。
溫明明 ·文學理論 ·16.2萬字
書院是中國教育史上極具特色的一種制度,對文化發展關系甚巨,并且影響到東亞、東南亞的不少國家。凡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的人,都不能忽視書院所起的重要作用。“中國書院文化建設叢書”包括5種,由鄧洪波教授擔任主編,從書院歷史、書院教育、書院經費、書院精神、書院建筑等方面總結傳統書院精華,探討書院千年來弦歌不絕的原因,解讀新時代下書院的時代價值和文化教育使命。《價值追求:書院精神初探》梳理書院在千余年的發展歷程中所積淀的文化精神,介紹了自由講學、追求真理、躬行實踐等書院精神,并以朱張會講、王夫之、左宗棠等歷史事件以及人物為例,進行生動詮釋。?
鄧洪波 曾歡歡 ·文學理論 ·15萬字
二十世紀初葉,自魯迅率先從文學上對“隔膜”這種社會和精神現象表現以來,“隔膜”就成為作家進行書寫和闡釋的主要主題。本書主要研究了魯迅、葉圣陶、巴金、丁玲、賈平凹、劉震云等現當代作家對“隔膜”主題從各個方面的表現。“隔膜”既是精神問題,又是社會問題,既是古老問題,又是現實問題,既是文學問題,又是人性問題,因此對二十世紀中國小說“隔膜”主題系統而深入的研究,必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的人與人友好相處,和諧共生的社會關系提供豐富的文學形態及人生形式,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精神、思想、心靈等方面的可資借鑒的人性資源。
郭運恒 ·文學理論 ·15.8萬字
《東大教授世界文學講義5》是“東大教授世界文學講義”系列的第四冊,該書是東京大學文學教授、日本著名文學評論家沼野充義的世界文學課講義。內容為作者沼野充義與23位當代知名作家、學者(來自日本、美國、中國、波蘭、保加利亞等國)的文學對談構成。該系列書為東京大學文藝理論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讀目,也是東大文學專業學生基礎讀本。本冊內容收入了日本人氣作家川上弘美、小野正嗣,保加利亞作家茨維塔娜,烏克蘭翻譯家烏亞切斯拉維,捷克翻譯家艾盧西皮埃塔的對話內容。話題圍繞“從世界到日本”和“從日本到世界”兩個主題,探討了如何將日本文學介紹給世界各國,以及如何閱讀世界不同國家的文學。
(日)沼野充義編著 ·文學理論 ·14.9萬字
新詩選在現代白話新詩傳播和經典化的過程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目前已知最早的新詩選集《新詩集(第一編)》出版于1920年1月,比胡適《嘗試集》早兩個月。相較于個人詩集的出版,集諸家新詩的各種“新詩選”不僅在當時文壇影響深遠,其研究價值更值得當今學者重視。然而,早期白話詩選尚屬稀缺文獻,除少數詩歌文獻專家外,大多數讀者都不曾得見。《早期白話詩選三種》包含《新詩集(第一編)》(新詩社出版部1920年1月出版)、《分類白話詩選(一名:新詩五百首)》(上海崇文書局1920年8月8日出版)和《新詩年選(1919年)》(上海亞東圖書館1922年8月出版),這三種詩選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白話詩選,其選取的對象正是“五四”時期的白話新詩,這三種文獻對詩歌愛好者及現代文學研究者重新認識早期白話新詩大有裨益。為方便讀者計,本書將原著繁簡轉化的同時重新進行整理編排,在遵守新出版規范的同時盡可能的原文原貌呈現這三種詩選以饗讀者。
周文 ·文學理論 ·15.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