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部專著通過研究20世紀美國文學中頗具影響的五位非裔美國黑人女性作家左拉·尼爾·赫斯頓、瑪雅·安吉洛、艾麗斯·沃克、托尼·莫里森和格洛麗亞·內勒及其作品,追溯并梳理了非裔美國黑人女性文學傳統。通過對黑人英語、黑人音樂、黑人口述傳統、黑人民俗文化和黑人宗教五個方面的研究為讀者呈現非裔美國黑人女性文學的基本創作模式,揭示非裔美國黑人女性文學創作機制和審美機制之間的聯系,為其他族裔文學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和啟示。
胡笑瑛 ·文學理論 ·23.8萬字
文學史料研究者的工作,是以文獻為建材,構筑已知和未知間的橋梁,而這個“橋梁”是否扎實耐壓,可否屹立長久,取決于“建材”的優劣與真偽。輯佚的任務即對已知者的辨證,對未知者的發掘,以博搜慎取的姿態,發現真實。本書正是作者近廿年埋首故紙、剝拂塵封、報海撈針的心血結晶,它呈現給讀者的,除了還原歷史鏡像、豐贍文學史料外,還有那些鮮活的、披沙揀金后的灼見,更重要的是一個青年學者追求真知的苦心和恒心。
郭建鵬 ·文學理論 ·25.1萬字
本書旨在對在華俄僑作家創作中的“中國韻味”和“中國色彩”做出整體考察,揭示“在華俄僑作家的中國書寫”這一文學現象所展現的獨特的精神內涵,從而進一步認識在華俄僑文學所蘊含的豐富而多彩的時代風貌。全書重點剖析了俄僑作家復雜的文化心態,從中國自然與民俗、中國城市、中國人三個層面分析了俄僑作家的中國書寫的具體表現,探討了俄僑作家與中國文化精神的內在聯系,最終認識到:在華俄僑作家的中國書寫是特殊時代背景下的特殊產物,是我們理解俄羅斯文化和民族性格的一個重要窗口,是我們觀察歐美俄僑文學的一個重要比照對象。
周青民 ·文學理論 ·19.4萬字
本書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試圖走進東北文學的微觀世界,在東北作家個體系統中逐步發掘東北文學大系統的完整風貌,結合整體地域文學發展歷史和中國文學整體發展狀況,探尋東北文學自身特殊的運行規律,挖掘東北作家在“文風不盛”的基礎條件下頑強而堅韌的文學探索精神。全書重點關注了20世紀以來的東北文學,在作家的選擇中兼顧了時代性和多元性,著重考察了東北作家與東北地域文化之間的內在關聯,努力廓清東北作家的創作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當中的價值和意義。
周青民 ·文學理論 ·20.1萬字
本書是國內首部王爾德童話研究方面的專著,概括了傳統童話向現代童話過渡時期的童話特征,系統研究了王爾德童話的創作動因、主題、文學形象和敘事藝術。作者認為王爾德是西方童話從傳統向現代過渡過程中的代表性童話作家,其作品體現了傳統童話與現代童話的分野,在西方童話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歷史地位。
王娜 ·文學理論 ·23萬字
世界文學現在已成為一個前沿理論話題,對于這個話題,東西方著名學者如弗朗哥·莫雷蒂(FrancoMoretti)、戴維·戴姆拉什(DavidDamrosch)、西奧·德漢(TheoD’haen)、王寧和張隆溪已經發表了大量的著述。凌叔華是一位不被中國現代文學史關注的重要作家。凌叔華在中國生活了很長時間,有著深厚的中國文化根基。在她從中國到歐洲的流散經歷中,凌叔華向西方讀者介紹中國現代文學,并以自己的方式讓西方讀者關注和閱讀中國文學作品,尤其是那些對中國歷史、文學、女性研究和自傳感興趣的西方讀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世界文學的發展過程可以被視為是流散作家和知識分子的流散寫作。基于這一點,本書試圖以凌叔華為代表的中國現代流散作家為例,來探討世界文學的雙向旅行,并對“世界文學”概念進行新的闡釋。
林曉霞 ·文學理論 ·20.3萬字
本書選擇1979年至2019年間,陜西新時期文學的四個話題,即“筆耕文學組”的活動始末、“陜軍東征”現象發生的過程及其意義,“博士直諫”的起因及其曲折、陜西民間文學社團與刊物的興起,通過采訪作家陳忠實、賈平凹、京夫、高建群、馮積岐、紅柯、吳克敬及評論家劉建軍、暢廣元、費秉勛、肖云儒、李星、李國平、邢小利等,試圖從歷史事件當事人的口述、檔案資料印證與研究者客觀審視的三維視角構建一種新型文學史的描述樣態。
邰科祥 ·文學理論 ·19萬字
《人文》學術輯刊由河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編輯,《人文》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堅持社會效益第一。《人文》以人文關懷為中心,突出學術原創性與新知傳播,注重實證研究,鼓勵綜合創新,力圖融通各學科,探討各種學術思想和歷史文化問題,展示中國思想學術界新成果?!度宋摹妨帪閷W術界提供一個優質學術成果發表平臺。文章以學術文章(論文)為主,也發表歡迎思想學術隨筆及其他形式的學術文章。另設“對話”“學林”“札記”“書札”“書評”等欄目,以求多形式、多層面地反映學者們的研究成果。
《人文》編輯部編 ·文學理論 ·25.6萬字
本書在“現代”與“反諷”兩個關鍵詞的觀照下,既討論中國禪宗思想,又討論武俠文化,還兼及當下各種典型文學案例。目的在于,將某種文化內的最高精神產品,與普通的、世俗的精神產品進行并置解讀,在公認懸殊極大的不同對象中尋找共性,探討他們是如何又為何同樣始于“現代化經驗”,而終于向“反諷美學”開掘的。以此種種,本書期望通過觀察文學與文化中相反相成的側面,及其在中國的“歷史”與“現實”、“真實”與“虛偽”交錯相關的寓言結構里所制造出的不馴意義,借以理解中國文學的某些類型的中國文明的某些方面。
孫金燕 ·文學理論 ·20.2萬字
青木正兒是日本中國學京都學派的重要代表之一。本書以青木正兒為主要研究對象,結合近代日本文化語境,集中考察了青木正兒在中國戲曲史、文學史研究方面的一系列成果,明確了其獨特的研究視角及研究方法,辨析了近代日本中國學是如何通過回歸中國文化的本原來確立中國之“差異性”以及如何尋求“自我”本質的努力過程。
曹莉 ·文學理論 ·16.8萬字
本書較為系統地梳理了北美敵托邦文學的發展軌跡,力圖多向度地展現北美敵托邦文學中的環境想象及書寫策略,使讀者對北美敵托邦文學的經典作品及其環境敘事有一定了解。書中探討了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經典之作《使女的故事》《羚羊與秧雞》《無水洪災》所蘊含的生態思想,從青少年視角分析了《饑餓游戲》《丑人》等作品中的環境敘事,揭示了技術統治下自然、人性的美好價值。
譚言紅 ·文學理論 ·18萬字
本書從敘事學領域來系統研究現代中國小說近百年的藝術創新,提出癡狂敘事這一概念,歸納出敘述癡狂者、狂者敘事、狂歡化敘事等三種癡狂敘事模式。作為一種獨特的敘事藝術,癡狂敘事始終隨著現代中國小說的發生和發展,它實現了現代中國小說從內容到形式兩個層面的變革,改變了傳統中國小說藝術形象設置層面的簡單化和機械化現象,也改變了情節構筑層面的單線或直線的敘事模式。這一敘事模式的出現是對以理性見長的常規寫作方式的沖擊和顛覆,其深層的敘事預期是以敘事方式的變革達到反道統、反常規的目的。癡狂敘事是現代中國文人面対一個多世紀以來社會現實的深刻變革和中外文學的深度交流做出的主動性選擇,折射出現代中國知識分子追求獨立和創新的勇氣和理念。
裴爭 ·文學理論 ·26.3萬字
明代哲學家王畿(號龍溪)推崇“自然”、“真狂”、“無欲”、“自悟”,創立了“龍溪心學”。嘉靖、萬歷年間,龍溪心學在國內廣泛傳播,并遠播到日本等國,這使得《西游記》的作者接受王畿哲學思想,并在以往“西游”故事基礎上以龍溪心學為哲學起點進行主旨和人物形象的再創造,《西游記》由此誕生。本書從傳播學角度出發,以哲學與文學的關系為切入點,展開龍溪心學的傳播與《西游記》研究。在厘清龍溪心學學術個性基礎上,分析《西游記》主旨和人物形象的哲學意蘊,揭示了《西游記》高揚主體人格、崇尚真性自由、追求狂狷率性、否定世俗鄉愿,并主張主體以自省的方式展開心性修持、頓悟徹悟,而達到自然無欲,回復本體至善的主題思想。
薛梅 ·文學理論 ·19.1萬字
本著選取啟蒙詩歌、象征詩歌、左翼詩歌、中國現代小詩與日本俳句的審美勾連、20世紀留日潮與中國新詩藝術形象共振等詩壇重大文學現象,系統地梳理和論述了中日現代詩歌頻繁影響與交融的歷史事實,探尋雙方文學現象表層下的文化動因和變異。運用多種行之有效的比較文學研究方法,對中國和日本共時性和歷時性文化語境中的詩壇景觀進行考察,探討文學與文化差異,刻畫中日相互作用下的文學溝通和交流所形成的文化意義上的良性循環圈,推動文學和文化向更遠、更高、更廣的空間發展。
劉靜主編 ·文學理論 ·18.8萬字
本書以新時期以來的寧夏文學批評為研究對象,梳理了1978—2018年寧夏文學批評的歷史演變,從“話語形態”“文化心態”“典型現象”“作家的批評研究”“批評個案”五個方面展開論述,力求實現對寧夏這一時期文學批評的宏觀把握與微觀審視。本書總結了這一時期寧夏文學批評在寧夏文學整體發展中所做出的獨特貢獻及存在的歷史遺憾,以期探尋當代文學批評突圍的路徑,為當下文學批評的發展提供建設性參考。
許峰 ·文學理論 ·20.1萬字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世紀英國左翼文學研究”的最終成果,分為20世紀英國左翼文學綜論、20世紀英國左翼文學的主體思想研究和20世紀英國左翼文學的藝術特色探討三編,論述了20世紀英國左翼文學各個階段的經濟、政治、歷史、文化背景及主要特征,從整體上勾勒出20世紀英國左翼文學的發展階段和演變脈絡;闡釋了20世紀英國左翼文學的思想內涵,歸納、提煉出八大主體;探討了20世紀英國左翼文學的藝術特色,勾勒出其從現實主義到現代主義再到后現代主義的發展演變歷程。本書對于重新認識英國左翼文學,從而比較全面地認識20世紀英國文學的發展狀況、演變脈絡、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和重要的參考意義。
陳茂林 ·文學理論 ·29.1萬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年來,文藝理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在中國人的社會和文化生活中,起過極其重要的作用。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一些文藝論爭對當時的政治走向的影響,到“文化大革命”期間文藝進入到思想文化領域的核心地帶的狀況,到改革開放初期文藝對推動意識形態轉型的重大意義,再到新世紀頭十年文藝學研究在當代社會文化建設中所扮演的角色,本書都作了認真的研究。本書的特點在于,作者并不是將主要注意力放在七十年的歷史過程描述之上,而是以問題為綱,選取七十年來文藝學論爭的中心問題進行專題探討,努力做到以論帶史,以論見史,深入這些論爭的內部進行資料的梳理并提出自己的見解。因此,本書不僅對這七十年文藝理論的歷史進行記錄,更重要的是要通過溫故而知新,對新時代建設新的文藝理論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思路。
高建平主編 ·文學理論 ·96.8萬字
延安文學是一種較為獨立的文學形態,在現代中國文化語境中具有更為真切和久遠的當代價值。延安文學研究自其誕生伊始就已經開始了,而把它跟中國社會主義70年的發展歷程聯系起來,可知延安文學研究不僅是一部有著特定研究對象的學術史,更是一部文化思潮和文學觀念變遷史。本書不僅為人們深入而準確認知延安文學提供了有益借鑒,而且為撰寫一部較為全面而具有學術內涵的延安文學研究史,提供了富有價值的學理思考和參照。
袁盛勇主編 ·文學理論 ·22.5萬字
作為與袁枚、趙翼、蔣士銓、王文治、姚鼐等乾嘉名家大體生活于同一時代的四川著名詩人、文藝理論家、民俗學家李調元,學術界對于他的研究還不太充分?;谶@點考慮,本書從生平學述、詩歌創作、詩學理論、戲曲美學、民俗學等方面對李調元進行了比較全面的研究和評價,并將當時和后世研究他的相關資料文獻作了分類整理。該書的內容對當代從事清代學術文化和文學藝術等領域研究的學者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孫文剛 ·文學理論 ·21.9萬字
西南聯大與“魯藝”同年成立,兩者都在戰爭的硝煙中守護和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有著共同的推動社會進步的精神向度,但兩校文學在主題內容、文體類別、話語風格方面大相徑庭。西南聯大秉承學院派的通識教育,延續并發展精英文學傳統,希冀以優美的文學作品改造人心,影響社會;“魯藝”堅持實踐化教育,形塑的是解放區新生活、新人物和新秩序,把文學的社會動員功能放大到極致。雖然,兩校的文學取向明顯不同,很難用統一的尺度衡量,但它們都在中國新文學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并對此后的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梳理和解讀其背后潛隱的信息符碼,不僅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也能為未來的文學創作提供話語支持。
施新佳 ·文學理論 ·20.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