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比較文學影響研究從法國學派開始就注重文學文本之間的事實聯系,其研究“路線圖”和跨文化傳播學的研究范式有內在的一致性。本書分為:文本、傳播、對話三部分?!拔谋尽眹@文本概念的起源、內涵、發展和流變展開,認為比較文學批評要立足于文本研究;“傳播”分析了西方的一些概念、思潮、文學文本在中國的譯介、流傳;“對話”認為中西方文學最終要在互為主體的基礎上展開文本之間的對話交流,才能互相取長補短而得以發展。
梅啟波 ·文學理論 ·21.5萬字
《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集刊》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與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長期合作共同打造的學術品牌。該《集刊》得到諸多著名專家學者的高度評價,在國內學界產生了較大的學術影響,成為海內外學者致力于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的重要學術平臺。本書為該刊物的第八輯,共遴選20篇文章。該書的主體部分設計了六個欄目,分別為《民國巴蜀的湮沒文學》《江南文化與江蘇文學》《巴金研究》《區域文化與古代文學研究》《區域文化與比較文學研究》。來自南京大學、四川大學、西南大學、陜西師范大學等高校及研究機構的20余位作者,立足于區域文化視角,對巴蜀文學、江蘇文學、巴金、中國古代文學中的某些文學現象、作家作品進行了深入論析。這是學界集中從區域文化與文學的深層關聯角度,對古今中外的文學文化現象進行宏觀掃描與微觀論述的新收獲,是對前此已出版的七輯《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集刊》的繼承與拓展,是這一領域研究成果的最新結集。
周曉風 楊華麗 凌孟華主編 ·文學理論 ·21.5萬字
本書按時間順序呈現了《西游記》英文翻譯的發展情況,講述了英文譯作經由片段譯文、單行本,再到英文全譯本的發展軌跡,針對韋利、余國藩和詹納爾三個譯本,從跨語際、跨文化角度做出重點分析。同時,針對英語世界的《西游記》研究情況,將其劃分為三個時期,闡述了不同時期的特點。最后從兒童文學改編和影視作品改編兩個方面論及《西游記》在英語世界的改編。
杜萍 ·文學理論 ·21.5萬字
本書是國內第一次系統地采用后現代精神分析學理論對貝克特的小說進行綜合研究的成果,透過表層的頹廢和荒誕,充分、深入地闡釋了貝克特小說中多數其他方法論難以闡明的謎團,揭示了貝克特小說的內在連貫性和跨越性,認為它們呈現出一條從模仿到揚棄、從“全知全能”到“無知無能”、從現代到后現代、從外部到內部的螺旋式演進脈絡。本書在國內外首次對貝克特所謂的“失敗”進行了基于小說文本的深刻闡釋,并對其“失敗”小說做出了原創性的界定。本書在多個方面填補了國內相關研究的空白。
曹波 ·文學理論 ·21.5萬字
明代詩壇的宗派門戶之爭激烈,各流派都運用選本樹立典范、標舉主張和攻擊異己。本書以明代古詩、唐詩選本為對象,以各流派的詩學辨體觀念為核心,探討明代詩學論爭中關于詩體、詩人的熱點問題,強調選本是明代詩家相互批判、攻訐又彼此吸收、轉化的重要場域,既包含不同流派之間的對抗與同化,也承載同一流派內部的批判與交融。選本是具有辯證質素的綜合性載體,亦是彼時社會文化的表征。本書的研究希望通過分析、比較古詩、唐詩的評、選,以及與詩話、序跋等詩學批評方式的互文,在詩學批評和文化分析之間,盡力去豐富對明代學術與文化的理解與想象。
岳進 ·文學理論 ·21.4萬字
本書為“劉慈欣科幻小說與當代中國的文化狀況”研討會的成果。全書圍繞《三體》的文化政治、劉慈欣小說的文學文化意識、科幻小說的“寫法”、科幻小說的“文學”可能、科幻文學的政治哲學、當代科幻的20世紀傳統、科幻文學與當下中國文化狀況等主題展開討論。
石曉巖主編 ·文學理論 ·21.4萬字
本書從詠史意識、題材選擇、社會風氣、創作傳統、寫作技巧、文體互動等角度對中古詠史詩進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重點分析了中古詠史詩的兩大主題——士人主題和女性主題,深入分析了這兩大主題形成的時代背景,以及這兩類主題在發展中不斷拓展流變過程。同時,本書還注意到中古詠史題材的發展與其他題材存在著不同的互動關系,并著重討論了述德、贈答、懷古、邊塞、宮怨等題材和詠史之間的相互影響。
王帥 ·文學理論 ·21.4萬字
本書重點以蘇聯解體以后二十年的小說為研究對象,將其劃分為現實主義、后現實主義和后現代主義三種流派,每一流派都從發展歷程、現階段發展的新趨勢等方面詳細闡述,同時結合具體作品進行深入解讀,對該流派未來的發展前景進行展望。
侯瑋紅 ·文學理論 ·21.4萬字
《西方敘事學:經典與后經典》深入淺出地系統評介敘事學的有關理論和研究方法,評介敘事學與相關學科之間的關系,使學生能全面、清楚地了解敘事學的目的、性質、特點、作用以及學科定位,較為準確地把握有關概念和方法,注重介紹切實可行的敘事學研究方法,以及與敘事學方法構成互補關系的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同時將對中國敘事作品的分析和對西方敘事作品的分析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對中外敘事作品的結構技巧均能有較好的了解。
申丹 ·文學理論 ·21.4萬字
本書是“身體”意義的呈現,它在立足性別的基礎上,又將關注的目光投放到“歷史”“民族”等領域,突出女性視角在探析解決這些問題中的獨到價值,給女性文學研究和相關歷史、民族研究等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參考,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是優秀的女性文學研究著作。
邱慧婷 ·文學理論 ·21.4萬字
當代英國著名小說家繆里爾·斯帕克被著名評論家大衛·洛奇和弗蘭克·克莫德分別譽為“她那個時代最有天賦和創新精神的英國小說家”和“她那一代人中最有魅力的作家”。斯帕克曾經3次獲得布克獎提名,并且都進入了最后的6人決選名單。本書結合社會歷史批評、女性主義批評、文學倫理學批評、空間理論及文本細讀的方法,在介紹了斯帕克的生平與創作生涯之后,總結了她的小說美學和創作理念;并探討了斯帕克的小說主題及小說藝術;最后將斯帕克置于歷史坐標中,縱向梳理和探討她與其他小說家相互影響的關系,全方位地探索她創作中的文學淵源,把握她的創作理念和美學思想的形成軌跡,從而理解斯帕克對于傳統的繼承與創新,并且探討其創作對同輩和后輩作家的貢獻和意義。
戴鴻斌 ·文學理論 ·21.3萬字
本書以現代詩歌文本呈現的“時間觀”為依據,辨識出中國新詩“時間抒寫”的多重取向,在此基礎上解釋新詩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與動因。在作者涉獵大量理論與詩歌文本的基礎上,本書提煉出新詩的若干時間主題,對新詩的時間意象進行詳細闡釋,對何其芳、穆旦、洛夫、歐陽江河等個案展開深度剖析。本書旨在闡明中國新詩與現代時間觀念的深層互動關系,以及新詩在這一過程中對生存現狀的體認、表達和對生存困境的詩意洞察,為考察中國新詩史提供新的視野與方法,進而總結出富有啟發性的歷史經驗與藝術法則。
馬春光 ·文學理論 ·21.3萬字
通過對中外詩歌作品的細致講讀,結合對各種詩歌群落和詩歌觀念的評析,伊沙提供了一種可實踐的現代詩教學樣本,激發了一大批青年學生進行詩歌寫作的熱情。
伊沙 ·文學理論 ·21.3萬字
本書從對于舒茨的研究開始。作為西方社會理論領域中的一名重要人物,舒茨的與眾不同之處,不僅僅在于其流亡者和哲學家的雙重背景。而這種獨特的生命經歷,也使得舒茨有了對于普通行動者在日常生活中的主體性、自我認同和意義問題的切身細膩的把握。舒茨將這一工作與對于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反思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對于現代人與社會科學的獨特反思。對于舒茨這方面工作的討論,將成為本書前半部分的主要內容。不過,本書希望不僅僅將研究置于舒茨工作的基礎上,而是希望能夠進一步考察作為一個學術流派的現象學社會學的核心議題。□□這一流派在其新近討論之中所表現出來的一個重要的走向,是重返對于經典的理解。在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奧尼爾。奧尼爾以社會理論重新解讀弗洛伊德經典精神分析的工作,并在此基礎上將社會學本身置于西方文明史的傳統之中。這也是本書在上述兩重緯度之外,從奧尼爾的工作中所提煉出的,每個現代意義上的普通人,在其日常生活之中的第三重生存狀態的緯度,是懺悔者。
孫飛宇 ·文學理論 ·21.3萬字
安徽自古為中華文學大省,時至民國,因天時、地利、人文諸原因,更加成就斐然。本書突破以往“現代文學史”在時間、內容上的局限,重點關注新舊文學轉型期的安徽文學風貌,論述了皖籍南社成員文學成就、清末民初皖籍才媛文學風采、五四績溪作家群的形成、民國皖籍軍事將領的文學著述、民國皖人通俗文學、皖籍文學譯者群等問題,力求從一個個特定角度展示民國安徽文學風貌,提請讀者關注在以往各類文學史上無人予以系統闡述的文學現象。全書以史料為依據,以地域文化為中心,抓住安徽人文歷史這一線索,追根溯源,探索究竟,志在對中國地域文學史的寫作有所補益。
傅瑛 ·文學理論 ·21.3萬字
本書為中國俗文學文獻的考訂研究提供了一個平臺。書中以古代戲曲和俗文學研究為主要對象,以實證研究為特色,重視第一手文獻資料的發掘與利用,強調對基本文獻的調查、編目、考釋,尤其強調文獻資料考證研究,即集中于作者考、重要事件考、版本文獻考索、海內外藏家目錄編集、稀見文獻考述、新文獻材料輯錄考釋等。戲曲、俗文學、文獻、實證,便是本書有別于其他同類刊物的關鍵詞。
黃仕忠 ·文學理論 ·21.3萬字
作者堅持人文學者的學術責任感,以1920-1937年間中學國文教育中的新文學為中心,在全面搜集材料的基礎上,還原歷史現場,從教育制度的演變、新文學法定知識身份的形成、選目更迭、課堂內外的新文學知識傳播等角度展開研究,探討了新文化、新教育與新文學三者之間的關聯互動以及知識生產與轉換的內在過程,詳細闡釋了文學與教育、媒介環境之間的共生關系,既有對新文學建構本身的思考,亦有對文學教育實踐的文化考察。
劉緒才 ·文學理論 ·21.3萬字
魯迅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基石和巔峰,其文學背后的思想同樣具有基石和巔峰性的意義。但不管其思想和文學孰先孰后,何者更為重要,對于讀者來說,無法避開的纏繞是,魯迅的思想往往是從具體的文學形式中表達出來,魯迅的文學也往往根跡于其思想中具體的邏輯常項。因此,如何通過魯迅創造的文學形式來抵達魯迅思想的隱秘所在,就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本書著眼于此,用心淘洗魯迅留下的各類文本的文學形式與思想之關系,究明魯迅文學的一個重要思想脈絡,即在現代中國,面臨古今中西之間交錯所帶來的變革和動蕩,行動如何可能?本書首先討論的是魯迅留日時期思想的基本面貌,勾勒的是與章太炎的“自性”的關系,彰顯魯迅在思想層面對于行動的理解和渴望,接著討論與“自性”關聯的主體建構問題在《野草》、《故事新編》和舊體詩中的展開,著力分析思想與文學之間的關聯,顯影魯迅重建行動之可能時的思想困局、歷史哲學和自我安慰,最后是接續文學分析的脈絡討論魯迅在《吶喊》《彷徨》等小說集中的部分小說,展開具體歷史語境中的小說細讀,澄明魯迅對辛亥革命的理解,討論其在歷史實踐的維度對行動如何可能的思考及相應的文學形式的特質??傊?,本書試圖以“行動如何可能”為基本問題,追蹤魯迅文學背后的基本思想脈絡,以期引發對于魯迅及中國現代思想與文學的不同討論。
李國華 ·文學理論 ·21.3萬字
清初承明制,以八股取士。乾隆二十二年丁丑會試,朝廷下旨增五言八韻律詩一首,試律取士遂成定制。目前留存的清代各種詩話、選集、別集序跋和詩文批評中都保存了大量試律詩學理論資料。本書以清代試律詩學發展為線索,考察其初期發軔,中期完成到清末新變三個發展階段的理論特點和成就,深人剖析其階段性特征,并對核心理論觀點進行闡釋,全面梳理和展現了清代試律詩學發展脈絡。
梁梅 ·文學理論 ·21.3萬字
本著基于張愛玲1955年赴美之后的文學創作和文學行為,從張愛玲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生命哲學的形成及表現形式入手,系統展開張愛玲晚期文學研究,全面探討了張爰玲人與文的絕望、虛無和頹廢內涵,動態地呈現出其對中華民國深沉絕望的過程,尤其在“港戰”敘事上以國家不幸自家幸的妥協與投降意識,導致其人與文底線一再下滑。這些深刻地影響著張爰玲創作格局的拓展和境界的提升。本著能在張愛玲的文學文本和成長體驗的對讀中進行勾連,在當前“張愛玲熱”的背景下堅持文學的國家、民族、時代之立場,揭示出張愛玲晚期文學缺乏開拓、為人與為文均存在重大錯失和以文學筆法敘寫人生的創作特征。
程小強 ·文學理論 ·21.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