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所謂透視,其實首先包含了著者的立足點、視角或“期待意圖”等。其次,也是由中國當代文學的復雜性所決定的。因此本書以多重文化視角,以文化研究、美學探查、精神分析、敘事細讀等方式,對當代工業文學創作、城市文學創作、70年代文學的民間形態、當代作家創作經驗的復雜性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具有一定的知識性和學理性。本書邏輯嚴謹,文字樸實。其中大多數篇章都巳經在《當代作家評論》《文藝爭鳴》等核心學術刊物上面發表,有些被較載引用,具有一定的學術反響。
巫曉燕 ·文學理論 ·22.8萬字
1954年江淮大洪水、1976年唐山大地震、1998年長江洪水、2003年“非典”、2008年南方冰雪災害與汶川地震,當代中國災害不斷,當代文學中出現了一大批反映這些重大災害的文學作品。本書搜尋、匯集了眾多的當代文學作品,征引了政治、社會、經濟等不同學科的大量資料,運用歷史學、文化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與分析方法,對當代文學中描寫自然災害的作品進行了全面具體的考察,對自然災害下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梳理,探究當代作家面對自然災害的主體意識與歷史姿態,總結災害文學的理論特征,展現當代文學自然災害書寫的廣闊畫卷,以期構建一幅多層次、立體的當代文學史圖景。
張堂會 ·文學理論 ·23.7萬字
中國詩學的緣事理論研究包括范疇研究、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三個部分。緣事理論的基本范疇是“事”,基本概念是“緣事”。從緣事的角度看,詩歌就是源于事感、形于事象、成于事境的。緣事理論研究主要探討詩與事的發生、創作、流變、審美及批評等一系列詩學問題,繼而形成了緣事發生論、緣事發展論、緣事創作論、緣事詩體論、緣事詩法論和緣事詩評論的體系結構。應用研究主要通過個案分析將緣事理論應用于當下的詩歌創作與批評、詩學建構與比較、詩學文化與詩學史重建等領域,從而使中國詩歌與詩學能古今通變、中外融合發展。
殷學明 ·文學理論 ·25.1萬字
本書將39種宋僧詩文別集、總集資料作為一個研究整體,搜集調查其在日本現存的各種不同版本,共索得300余種版本資料,對其在日本的刊刻流傳情況加以研究,增加了中國古籍版本研究的新內容和新認識,是對古籍版本研究的重要補充。
許紅霞 ·文學理論 ·39.2萬字
本書以影響研究為切入點,運用翔實的史料,深入分析祖國大陸母體文學對臺灣現代文學的影響,在20世紀中國文學的整體框架中展開臺灣與大陸文學的比較研究,積極探求中國現代文學精神、中國現代文學思潮和現代經典作家對臺灣文學發展的意義。本書較為系統地梳理了臺灣文學與大陸母體文學深刻的淵源關系,探討了臺灣文學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五四”以降的中國現代文學對它產生的恒久而深刻的影響;通過對兩岸文學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立體的比較研究,在20世紀中國文學的宏闊視野中,探討了臺灣文學的特色和價值,這將有助于推動學界建構多元共生、整合兩岸、兼容雅俗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觀。
方忠等 ·文學理論 ·34.2萬字
本書立足于谷崎短篇小說,以其短篇小說的藝術研究為對象,以文本細讀為基本方法,從谷崎短篇小說的題材處理、心理描寫、敘事人稱、語言藝術、其他藝術以及對中國現代文壇的藝術影響六個方面,深入、系統地闡述谷崎短篇小說的藝術特質,掲示谷崎短篇小說創作精美的主導藝術風格,展示其“東西結合以東為主”的藝術創作道路,以此呈現谷崎短篇小說獨特的藝術魅力。
張能泉 ·文學理論 ·20.8萬字
先秦漢魏六朝敘事詩是中國詩歌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著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內涵。本書試圖對這一時期的敘事詩進行系統的梳理。全書確定敘事詩的內涵,分析敘事詩產生的原因以及先秦、漢代、魏晉南北朝等不同階段的敘事詩的基本情況。圍繞不同時期敘事詩發展的內在理路,就熱點與焦點問題展開研究,描述與把握這一階段敘事詩的演進軌跡。并借鑒西方的敘事理論,從敘事模式上總結先秦漢魏六朝敘事詩。
李鴻雁 ·文學理論 ·24.3萬字
本書引用綜合性視角和系統的方法,針對本質主義的文學觀念和文化研究的視野缺失,從關系反思和理論建構的意圖出發,透過三個層面(形式表現、關系形態、原因闡釋),對西方文論史上五種最主要的文學觀念(模仿說、實用說、表現說、客觀說、接受說)下的文學接受、文學形式、意識形態三者的復雜關系作了比較全面、深入的辨析、論述和新闡釋,提出一系列獨到的見解。通過剖析,指出古今主要文學觀念的核心要素是“關系”,提出走向“關系詩學”的理論主張。
陳長利 ·文學理論 ·24.2萬字
范曄有些才華,因卷入劉宋皇族內訌而被殺。其所處之南朝著史風氣興盛。受家學影響,其《后漢書》重儒術,崇王道,尊仁政,頌忠節,要“正一代之得失”。全書體例及人物,承自《東觀漢記》及諸后漢史著。范曄吸收前人成就,化為己用,新設類傳,人物類型的豐富性、人物形象的感染力直逼《史記》;采用“牽連法”,使合傳更像一個整體;人物傳記,雖頭緒較繁,但前后關聯,雜而不亂。敘述語言簡中見密,簡中見麗,序、論為其親筆,傾向駢偭化,頗具婉轉頓挫之氣韻。這與宋初文學風氣、風格頗相一致,反映出南朝文史創作的相互影響與借鑒。
程方勇 ·文學理論 ·22.3萬字
本書以俄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經典文學最后一位偉大作家契訶夫的創作思想為例,結合對他與同時代經典文學另一位偉大的代表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比較研究,闡述俄國文學與俄國思想的內在關系。表明俄國文學本質所固有的人民性、倫理性、批判性和強烈的人道主義色彩,使俄國人即使在國力衰退的背景下仍然保持著文化自信。通過對生活意義的反復追問,契訶夫為人類打開了從閉塞狹隘通向遼闊遠方的道路。在契訶夫無情地加以呈現的冷酷乏味的地平線上方,思想的閃耀如同霞光一般輝映在人們的心頭,溫暖著每一個渴望尋求真理的生命。
徐樂 ·文學理論 ·23.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