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墩墩野事記
三十歲上班族,搬離鬧市,住進城郊小鎮車墩墩,從此靠小火車通勤,周末在野地里遛達,看云看花看動物,也看人。車墩鎮位于上海外環線以外,松江區的邊緣。一個“墩”字又土又憨,兩個“墩”字就有點可愛,于是“我”隨同樣熱愛觀鳥的人,親昵地稱它為“車墩墩”。這里離城市很近,發展的腳步時刻在逼近;又仿佛被城市拋棄,留下了很多隱秘的角落。這里有戴勝、白鷺、獐、貉、兔,水塔、水閘、小破屋;114種可見的鳥類,93種可嗅的野花。“我”用雙眼觀察萬物,用雙腳丈量身邊的世界,決心像一條野狗般,在車墩墩的16個村子中逡巡探索。起初,“我”只看鳥,不太看別的,更不想看見人。漸漸地,也順便看鳥吃什么,看鳥住什么,看鳥干什么。從鳥開始,慢慢也看蟲、看花、看天、看水、看火車、看船。時間一長,發現萬物皆可觀察。鳥不再是一部分被獨立出來的觀察對象,而是屬于一個巨大整體中的小小一角。人作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再被排除在外。于是“我”開始重新看人。春夏秋冬,四季往復。“我”和這里的花鳥魚蟲、村道河流一起經歷了衰長,為它寫下一百篇觀察手記。這并不是一本“清新祥和”的田園之書,“我”的鄉下生活沒有那么便利,甚至有時灰頭土臉、怪里怪氣。別人覺得“噫——邋遢!”,而我卻覺得——自由。本想像一條野狗一樣活著,在田野里撒歡、亂吠,卻發現“狗”起來了,才真正成為了一個“人”。
·13.8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