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歲月如歌》為作者在數十年的文學生涯當中所創作的詩歌、散文等文學創作的匯編。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收錄了作者自求學時期開始所創作的詩詞,或感人肺腑,或幽默風趣,展現了作者本人的文藝意趣;第二部分是作者創作的雜文,包括了他的對一些社會風氣的看法和思考,內容立體而又鮮活;第三部分作者數十年來所積累的散文,有對自己以及家族往事的回憶以及對家鄉景色的歌頌,抒發了對家人朋友的真摯感情和對家鄉歷史文化及自然風光的熱愛。
清河 ·文集 ·24.9萬字
《洛陽伽藍記》是北朝時期一部重要的文獻,本書運用文獻學考證的方法來研究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本書在四個方面對《洛陽伽藍記》進行了考證,主體部分為四章:一、考察《洛陽伽藍記》作者楊衒之的姓氏、籍貫和生平仕履。二、結合有關史料,考證《洛陽伽藍記》的成書背景。著重探析了《洛陽伽藍記》創作的歷史背景、學術背景和成書背景。三、《洛陽伽藍記》人物考述,將《洛陽伽藍記》所載的人物逐一與正史比勘,按照百官、皇族、庶民、僧侶、其他人物這五個分類標準,共計204人,著重考察了《洛陽伽藍記》所涉及的人物生卒年月、籍貫和生平經歷;考察其與正史、出土文獻之間的異同,判斷《洛陽伽藍記》補正史之不足的文獻價值。四、《洛陽伽藍記》佛寺考述。按城內佛寺、城東佛寺、城南佛寺、城西佛寺和城北佛寺這五類,共計44座,將其他文獻中所記述的佛寺資料進行搜集、整理、標點,對比《洛陽伽藍記》與其他文獻對于相同佛寺記述的不同,判斷《洛陽伽藍記》一書在佛教史、建筑史上的文獻價值。
袁洪流 ·文學理論 ·25.9萬字
本書討論了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六十年以來的文學發展狀況,呈現了寧夏地域文學總體風貌和歷史發展脈絡。分為“文學地理說”“文學分體論”“文獻資料編”三部分。
李生濱 ·文學評論 ·26萬字
《怡園藝話》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文叢”之一種,收錄了作者郭怡孮有關回憶畫家、記錄寫生、談論畫藝的37篇文章,書題取自作者畫集的一篇自序。郭怡孮先生為著名畫家郭味蕖之子,自幼受父母熏陶,耳濡目染,繼承家學,擅長花鳥畫。作品淳樸含蓄,富有生機。回憶畫家部分,作者主要回憶了自己的父母師友,他們多為畫家,對作者的繪畫生涯有深刻的影響。記錄寫生部分,作者以游記的方式,主要記錄了前往巴黎、琉球、非洲、漓江、潿洲島、廬山、雁蕩山等地的寫生經歷。談論畫藝部分,是作者對繪畫藝術的理論概括,尤其是對中國花鳥畫的理論概括。
郭怡孮 ·文集 ·22萬字
二十世紀初年中國思想界和文學史上成績與影響最為卓著的人物當推梁啟超。1929年1月,這位在中國近代史上叱咤風云的文化巨匠溘然長逝,國內文化名流追憶他襄助變法,歷經成敗風雨的一生,最為推重的是梁氏以書生救國,以文學新民的功績。梁啟超是中國二十世紀初思想啟蒙運動的主將和文學界革命的陶鑄者。本書包含了“梁啟超文學界革命的理論與實踐”“文界革命與新文體”“詩界革命與新派詩”“小說界革命與新小說”“戲曲界革命與改良新劇”“梁啟超與晚清文學翻譯”“文學界革命與‘五四’新文學”等六個章節,全面的呈現了梁啟超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發展與變革。
關愛和等 ·文學理論 ·29.4萬字
本套書為華語世界首部詩體莎士比亞全集。莎士比亞戲劇的原貌是詩劇,是以素詩體(blankverse)為基本形式的詩劇,以詩體譯詩體,盡量使譯文在語氣、語言節奏感上更接近莎劇原貌,是這個版本的最終訴求。“傳奇劇卷”包含莎士比亞創作的五部傳奇劇作品。傳奇劇《泰爾親王佩里克利斯》是莎士比亞晚年與人合寫的。《辛白林》是莎士比亞后期的喜劇作品。《冬天的故事》是莎士比亞創作的的浪漫傳奇劇。《暴風雨》是莎士比亞的最后一部完整的杰作。《兩貴親》是威廉·莎士比亞與約翰·弗萊徹合作的一部悲喜劇。
(英)威廉·莎士比亞 ·戲劇 ·25萬字
《我和慈禧太后》是美籍華人德齡以英文撰寫的回憶錄。書中采用西方文化的視角,以親歷者的口吻,詳細講述了她貼身服侍慈禧太后期間所觀察到的清宮生活實情,包括慈禧的飲食起居、服飾裝扮、言行舉止、乘火車巡游的經歷等。所涉人物有光緒皇帝、隆裕皇后、李蓮英、袁世凱及其他官員,并提及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的宮廷秘聞。本書既有文學趣味,又有史料價值。
德齡 ·紀實文學 ·22.4萬字
本書是一本教師論文集。本書收集了200多篇教師的作品,共分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仁愛之心四篇,文集中的故事或是師生情誼的點滴片段,或是母校發展的動人記憶,或是教育理念的理性總結,或是學校管理的真知灼見,故事感人,既是工作的總結,也是經驗和學習的交流,就教學育人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王海榮等 ·文集 ·40.1萬字
人間詞話精讀——詩詞品鑒圣手蘇纓,解讀不朽詞話經典。從《詩經》到納蘭詞,欣賞最美中國詩詞,聆聽大師美學絕唱。
蘇纓 ·文學評論 ·36.3萬字
20世紀是一個西學東漸、中西文化交融的時代。浸潤湖湘地域文化因子的湖南女作家同樣是一個具有世界眼光、接受西方文明的杰出群體。她們大多有留學國外的經歷、精通外語,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甚至有的就是作家兼外國文學研究專家、翻譯家與教育家。本書從時代、地域、性別等視角入手,運用比較研究,選取10多位湖南女作家與外國文學的關系進行專題研究,論析她們對西方文化文學的選擇與取舍以及她們在世界文壇所具有的影響和地位。本書不僅有利于譜寫湖南女性文學的歷史,促進湖南女性文學和中國女性文學的發展,而且有利于中西女性文學之間的交流與對話,更好地促進湖南女性文學走向世界。
羅婷等 ·文學理論 ·46.5萬字
本書為中國俗文學文獻的考訂研究提供了一個平臺。書中以古代戲曲和俗文學研究為主要對象,以實證研究為特色,重視第一手文獻資料的發掘與利用,強調對基本文獻的調查、編目、考釋,尤其強調文獻資料考證研究,即集中于作者考、重要事件考、版本文獻考索、海內外藏家目錄編集、稀見文獻考述、新文獻材料輯錄考釋等。戲曲、俗文學、文獻、實證,便是本書有別于其他同類刊物的關鍵詞。
黃仕忠 ·文學理論 ·22.2萬字
本書從美學、哲學、文藝學、審美學、心理學等視角,以“五四”新文學的誕生及其發展為背景,以朱自清為個案,對其美文創作進行學理性解讀;進而對其散文創作的文化價值、詩性價值和美學價值進行史識性的闡釋,同時對朱自清個人在“五四”新文化誕生期,在理論與創作上所踐行的特殊貢獻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描述。
吳周文 張王飛 林道立 ·文學評論 ·21.2萬字
本書聚焦于自然主義在英國的歷史存在和動態發展,緊扣英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以英國小說與自然主義密切相關的社會認知、人學審視、審美追求、修辭藝術、形態嬗變為切入點,采用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研究視界,深入評析了自然主義在英國的傳播接受、名稱實指,剖析闡述了英國小說中自然主義的多維存在形態,探究了自然主義在英國小說中的獨特蘊涵、文本形態和藝術價值。本書對系統地認知和把握英國小說中自然主義的存在形態、藝術價值及其文學史書寫等可以提供有益的參照,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宋虎堂 ·文學評論 ·20.4萬字
本書試圖以一種開放的視野追尋鐘嶸《詩品》中核心概念其生成的具體文化情境和理論基因,并著重闡發它們所包含的美學意蘊與生命體驗,使其在與研究主體的對話中重新活躍起來,從而把傳統的詩學智慧與當下的生存體驗結合起來。因而,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主要將《詩品》中的核心概念放在中國美學和文論之縱向的歷史長河和魏晉六朝之橫向的文化氛圍中加以考察,在對具體概念的研究中體現出對象的時代精神和歷史文化底蘊。同時,在分析《詩品》核心概念各自內涵時考察它們之間的聯系,把《詩品》的諸概念看作相互關聯的理論整體,這樣即跳出單就某一個別概念進行研究的視域局限,避免割裂其理論的完整性與有機性。
孟慶雷 ·文學評論 ·21.7萬字
從晚清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改革開放,中華兒女歷經一輪史無前例的精神涅槃。鐵與血的磨礪不僅鑄煉了筋骨,也奠定了國人奮進不屈的精神底色,成為當代中國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的偉大源泉。本書精選一百多年來的華文傳世名篇,為讀者展現出這部波瀾壯闊的中國精神進化史:一度“萬馬齊喑究可哀”的中國,是如何“換了人間”,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又是如何眾志成城,踏上有著光明未來的社會主義道路!
王蒙 王紹光主編 ·名家作品 ·30.1萬字
《名人傳》所述,是人類歷史上三位極富天分而又成就至偉的人物,但羅曼·羅蘭沒有拘泥于對人物生平瑣細考述,也沒有對他們的作品作一般性的追溯,而是緊緊把握這三位不同領域藝術家的共同之處,著力刻畫他們憂患困頓的人生際遇,及其在孤獨和痛苦中不倦追尋的心路歷程,以此凸顯他們純凈的人格、博愛的情感和廣博的胸襟。
(法)羅曼·羅蘭 ·名家作品 ·25.6萬字
《美國的智慧(典藏版)(套裝共2冊)》包括《美國的智慧·上》《美國的智慧·下》共2冊。《美國的智慧(典藏版)(套裝共2冊)》介紹了美國建國以來的許許多多的重要哲學家、作家,如富蘭克林、愛默生、梭羅、桑塔雅那等,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生命、情感、自由、幸福、自然、宗教、幽默與諷刺、愛情與婚姻、戰爭與和平,等等。閱讀《美國的智慧(典藏版)(套裝共2冊)》,無異于與眾多偉大智慧的頭腦在交流,心靈會得到凈化和升華。
林語堂 ·名家作品 ·36.2萬字
中國內地的臺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傳播與研究已有30多年的歷史,對這段歷史的回顧反思也成為新的學術增長點。本書立足于跨語境傳播的視野,試圖從理論意識、傳播個案、文本細讀、綜述訪談等層面敞開臺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內地傳播史中值得挖掘的現象和學術問題,揭示內地臺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及研究所具有的風景性質,為相關研究提供新的切入路徑。
顏敏 ·文學理論 ·20.8萬字
《見證:紅寺堡開發建設之路》是一部文化力作,薈萃了寧夏移民歷史與文化的豐富內涵,鐫刻著紅寺堡淵源悠久的歲月留痕。全套書深入挖掘了寧夏移民歷史和黃河文化、回族文化、移民文化、慈善文化的豐富內涵,全面梳理了紅寺堡從古到今的歷史脈絡,集歷史、政治、經濟、文化于一體,是一部反映移民文化的力作。
《見證:紅寺堡開發建設之路》編委會 ·紀實文學 ·24.1萬字
本書圍繞四卷本“科學院版”《俄國文學史》的翻譯工程如何全面呈現蘇聯時期一流學者所描述的從10世紀至十月革命前俄國文學的發展進程,梳理展示了這一千年間俄國文學的歷史演變、藝術成就、思想價值、文化蘊涵和美學特色;在和國內外同類著作的比照中,揭示這套具有代表性的文學史著作所體現的文學史觀念、主導思想和編撰原則,發現其結構方式、方法論特點和話語特征,探明文學史研究、文學理論建構和文學創作之間的互動關系,為我國學界和廣大讀者進一步全面認識俄國文學的成就、面貌和特色,為更新文學史觀念、優化文學史研究方法和推動文學史編寫水平的提升,為建構科學的、完善的文學史學、文藝理論與文學批評話語體系提供有價值的參照。
汪介之 ·文學理論 ·31.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