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嚴格甄選了大連文壇近50名作家2012至2017年間發表于省級以上報刊發表的優秀作品,是對本市近年散文創作成就的一次巡禮和回顧,亦是對當下文學與散文創作生態的一次反思與自省。編者借此回顧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連散文創作從落后到崛起的總體狀況,在為如此豐碩的成果歡呼時也敏銳地意識到其中的問題,希望本市作家不辜負國運復興與文藝復興的歷史機遇,為散文藝術的發展與傳承做出應有的貢獻。
張金雙主編 ·文集 ·32萬字
本書為錢理群先生主編的“文學經典讀本系列”之一,叢書目標是從文學的角度,以文學的方式,有助于大、中學生和一般讀者的語文訓練和人文修養。具體編寫以文學經典為中心,選名家名作,力圖通過有線的選文凸顯一條文學史的線索,一種文化傳統,一種"層累"的過程。書前有總的導言,每篇選文前有編者撰寫的作家作品概論和述評,后有思考題、名家點評(部分存目)。本書為當代文學部分,由孫郁編著。
孫郁 ·現當代隨筆 ·27.5萬字
本書作者以生于斯長于斯的切近視野,來觀照陜北新舊時期的地域顯相和人文隱微,從人物、文化、古史和物象四個截面展開,分別探尋他們的人文氣質、文化內涵、歷史點滴和物質樣態,直觀性、記憶性、調適性地觸及陜北人的生命生存地墑和生命生存表征,力圖使一些深掩文明內部的“將死”或“已死”的陜北物事在拙樸字行間獲得一絲“喘息”、一隅“存放”,也力圖使這些廢墟式的陜北物事在自我的凝駐中煥發出新的生機、獲得更廣泛更普遍意義上的畿域融合和文明認同。
史翠萍 ·文集 ·20.5萬字
由文舒所著的《最是元曲銷魂》用一種風格獨特、感情豐富的散文隨筆,通過一個個曲人和一首首元曲,描繪出一幕幕古典詩詞背后唯美、動人的歷史愛情畫卷,引領讀者傾聽一段段經典、震撼的浪漫往事。它以浪漫的文筆漫談古今人事滄桑,寫作視角獨特,語言則更加洗練柔美,耐人尋味,值得細細品讀。
文舒 ·文學評論 ·20萬字
本書稿為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當代美國戲劇思潮研究”的成果。書稿對當代美國戲劇思潮和流派進行了比較全面和系統的介紹,包括奧尼爾與美國現實主義戲劇思潮、左翼戲劇與社會問題劇、美國地域文化與鄉土戲劇流派、謝潑德與信息部傳奇等。
韓曦 ·文學理論 ·32.5萬字
本書由實錄、創業、傾聽、見證、回訪等章節組成,以實地采訪、今夕對比的方式向讀者展示了閩寧鎮二十年來在閩寧協作平臺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作者采訪了大量閩寧鎮人,他們分別講述了閩寧鎮最初建設過程中的點點滴滴,移民閩寧鎮前后在衣、食、住、行和孩子教育方面發生的巨大變化以及閩寧鎮從荒漠變成現代化美麗生態城鎮的過程。
樊前鋒 ·紀實文學 ·22.4萬字
這是楊鐮先生文學和文獻學的學術論文集,凡二十余篇,凝聚了作者二十多年的治學經驗和筆耕成果。主要領域是元代作家和作品的研究,多集中于作家身世的考辨,文獻的輯佚和辨偽。對前人編纂的各類元代總集有所指瑕和考訂,在元代文獻的考證和輯存方面下了很深的功夫,為我們展現了元代文學的特色。
楊鐮 ·文學理論 ·22.6萬字
本書是王利明教授的隨筆集,體現了作者對法治建設的隨想和感悟。作者用其樸實、綿密的文字,分別講述了自己在法治一般理論、法治實踐、立法制度、司法實踐、法學研究和教育等方面的見解和觀點。書中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濃厚的人文關懷氣息,為推動立法、司法前進的積極努力,以人為本的鮮明立場態度,讓你感受到一位主張改革又不失穩健、思考理性但不乏人情味兒的法學學者鮮活的思想脈動。第二版對原書進行了修訂,增加了新的篇章,對過時的內容進行了刪減。
王利明 ·現當代隨筆 ·27.7萬字
有唐一代,詩人們在浙東七州秀美的山水之間往來穿梭,流連忘返,吟詠不絕,不但留下了一千多首詩歌,而且塑造了一條詩意的文化古道——浙東唐詩之路。南開大學教授、唐詩之路研究會會長盧盛江從《全唐詩》《全唐詩補編》《會稽掇英總集》等文獻中輯錄與浙東,特別是與其人文風光相關的唐、五代詩詞,按作者生年先后編成《浙東唐詩之路唐詩全編》一書,并簡要介紹作者的生卒年代、籍貫或出生地、是否曾游浙東以及何時曾游浙東等情況。本書為目前所見最為全面的浙東唐詩之路唐詩集,是浙東唐詩之路研究的基礎性、資料性著作,預期將會成為該領域的重要參考文獻。
盧盛江編撰 ·古詩詞 ·26.3萬字
本書是宗璞先生自選散文集,除題記與后記之外,共107篇文章,分作9組。第一組文章圍繞家庭與親人所作,第二組專為其父馮友蘭而寫,第三組系回憶與聞一多、張岱年、陳岱孫等老一輩知識分子的交往與情誼,第四組圍繞著作者生活了數十年的燕園里的風景古跡與人事代謝,第五組是作者關于四時花令與良辰美景的美文,第六組是作者尋訪世界各地名人故居的游記,第七組是作者對日常生活與個人經歷的反思,第八組是作者的讀書心得,第九組只有兩篇,系作者對于畢生創作的總結。宗璞先生出生于清華園,成長于西南聯大時期的昆明,返京后又在燕南園生活了數十年,學養融匯中西,交游遍及士林,文字含蓄蘊藉,耐人尋味。
宗璞 ·現當代隨筆 ·23萬字
本書從“五四”后鄭振鐸、沈雁冰等人建立的社會學性質的文學批評觀始與成仿吾、穆木天的現代審美理論建設始,梳理出一條由文學研究會與創造社社會性與審美性的斷裂、三、四十年代“十字街頭”與“象牙之塔”的截然對立以迄1949年后的革命文化整合與1978年后學院文化的重建的線索,而魯迅則通過將社會文化與革命文化、學院文化的“相對統一”推動了中國文學批評和理論建設的發展。
陳方競 ·文學評論 ·42.7萬字
本書為國家一級作家和谷先生文集,共14卷本,收錄了作者在不同時期公開發表的重要作品,分為散文、詩歌、紀實、傳記、小說、劇作、文論若干分卷。其中包括了原版于陜西人民出版社的《原野集》《市長張鐵民》《和谷詩選》《1983安康大水災》,作家出版社的《柳公權傳》《還鄉》,人民文學出版社的《遠行人獨語》《國風》,上海文藝出版社的《無憂樹》,百花文藝出版社的《野生地》等,反映了作者四十多載文學寫作收獲之概貌。
和谷 ·紀實文學 ·24.4萬字
英國19世紀浪漫主義詩人拜倫的長詩《唐璜》是聞名遐邇的英國詩壇巨著,其篇幅長達16000個詩行,且未完成。該詩以歐洲史上的唐璜傳奇為載體,卻突破各類界域,故事的走向常出人意料,局部文脈也旁逸斜出,頻頻匯入貌似無關的內容,包括詩人本人對時下熱點議題的快意感評,終自成一體,既屬于自己的時代,又融之不入,因“異類”而成經典。作品之如此,仍留有解讀的空間。這本學術著作以“跑題”概念涵蓋這部長詩中的種種相關現象,將廣義上的跑題行為視作富含文思和哲思意義的探究對象,并借助思想史、西方史詩傳統、文藝潮流、反諷手法、宗教文化、表意套式以及女性焦點人物等維度,挖掘不同層面、不同規模、不同性質的跑題脈絡所具有的特定意義。本書推進過程與國際上有代表性的評論觀點亦有較多互動,并借此勾勒作者自己的思考角度,總體上形成一則以西方重要文學著作為工作面的跨越文化界線的學術言說。
丁宏為 ·文學評論 ·32.1萬字
本書考察美國文學(1832-1918)中帝國話語與民族敘事之間的互動與張力,探討作為意識形態表征的美國文學如何反映帝國的政治文化和權力關系。通過分析美國文學作品中的地域想象、表意方式和神話建構,探討帝國話語與民族敘事在美國文學中的呈現方式。美國民族國家的發展史也是民族建構與帝國想象相互交織的歷史,二者之間的張力貫穿始終,使其發展的各階段都攜帶著帝國話語政治的印記,不僅彰顯了美國社會觀念的變化,還反映了美國人的疆土意識、帝國想象和民族身份建構。
王建平 ·外國隨筆 ·20.8萬字
本書立足史實與文本解讀,大膽探索,謹慎求證,提出明代詞史上“四派”(明初遺民詞派、明代前期吳門詞派、晚明艷詞派、晚期柳洲詞派)、“二體”(臺閣體、理學體)之說,勾畫出每一個群體或流派的時空邊界與基本輪廓,使原本看上去一團混沌的明代詞壇彰顯出主次分明、群落清晰的格局,為更進一步的細化研究提供了新的坐標譜系。
張仲謀 ·現當代詩 ·27.7萬字
一部漢字史,就是一部中華文化變遷史;盡管外在的形態有所改變。但內在的精神一直延續至今。漢字獨有的文學、書法和對聯等藝術形式,得益于漢字中所蘊含的哲思以及漢字的讀音和構造,漢字廣博如此,甚至在一筆一畫間都能發生一個有趣的故事。《中華字源(超值金版)》力求詳盡介紹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讓讀者在充滿趣味和智慧的語言中了解漢字,更加準確、靈活巧妙地使用這門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
雅瑟 毅然編著 ·古詩詞 ·28.3萬字
該書為全集,收錄了張中行先生的所有作品,編排的順序為“成名作”、人生哲學、學術著作,包括佛學、語言、語文,再次為詩詞,自然接合自作詩集、自傳,后面是雜文。全集主要包括先生最有影響力的負暄系列作品,即《負暄瑣話》《負暄續話》《負暄三話》,人生哲學《順生論》,佛學著作《禪外說禪》《佛教與中國文學》,學術著作《文言和白話》《文言津逮》《作文雜談》,詩詞著作《詩詞讀寫叢話》及其習作《說夢草》,自傳《流年碎影》,雜文《散簡集存》等。這些作品或記舊人舊事,或談學論理,或探究人生……鉤玄提要,百煉工純,以其見識之深邃,文筆之獨特,受到海內外廣泛關注。
張中行 ·文集 ·25.9萬字
收錄了陳岱孫先生的親友、學生等數十人對陳岱孫先生的回憶文章,其中包括厲以寧、張友仁、王夢奎、劉偉等著名校友。文集對于研究中國早期經濟學教育有著特殊的意義,且收錄了陳岱孫先生的數十張珍貴照片,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和史料價值。2020年是陳岱孫先生誕辰120周年,《岱宗仰止——陳岱孫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文集》在第一版的基礎上,增加了20篇情真意切的緬懷文章以及若干張此前未公開過的照片,更加全方位地展示了陳岱孫先生的方方面面。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 ·文集 ·36.3萬字
《跨文化視野下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收錄21篇暨南大學文學院教師的文章,共分為四輯,包括文化學與古代文學研究、文藝學與古代文學研究、古代小說及傳播研究、文獻學與古代文學研究四個方面,內容既涉及具體的文本研究如《離騷》《釋名》《讀書堂杜工部詩文集注解》等,又有文學歷史脈絡、文學現象的研究如明代七子、竟陵派、明清通俗小說等;還有對社會文化與文學現象關系的探討如北宋文人士大夫穿道服、早期《申報》作者的唱酬之風、佛陀“相好”與六朝男性審美形象女性化等,以及文獻學的考證如周邦彥晚年事跡二考、晚明作家五考等。本書內容豐富,視野開闊,學術規范,展現了暨南大學文學院教師豐厚的學術成果,有助于中國古典文學跨文化視野的進一步研究。
程國賦 何志軍 ·文學評論 ·26.5萬字
本書選擇了中國古代詩學部分重要范疇、命題,從歷史文化語境、詩歌創作狀況、哲學社會思潮、道家禪宗悟性、文學傳播接受、詩學內在結構等方面,闡釋了詩學理論歷史生成的動因緣起和原始意義,辨析其繼承中衍生的新意義及其體系的建構過程。
張蓉 ·文學評論 ·20.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