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新世紀以來國內外的敘事學研究呈現出多元發展的局面,在研究對象、研究范圍、研究范式等方面都出現了一些引人矚目的發展和變化。本書涉及作者近年來在敘事學研究中的最新關注,包括審美文化敘事學、比較敘事學、詩歌敘事學等方面所進行的討論。相關論述力圖在敘事學的多重視野下,展開不同學科的交叉研究、比較研究、跨文類與跨學科研究,結合文本實踐,展開理論探討,以期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對所論述的問題作出合理的闡釋。
譚君強 ·文學理論 ·16.4萬字
本文出發點在于探討蒙太奇與德布林“整體性”思考、主體性批判、語言哲學以及和他的小說詩學之間的關系,旨在揚棄“蒙太奇源自電影攝影術”的陳詞濫調。顛覆性的假設需要有另類的理論視角,借助德布林和中國道家哲學之間的親密關系,以及與作家同時期其他思想家的哲思相通性,文章將莊子的“卮言”銳化為一種理論工具,一反常見的以西方理論指導中國文學現象的普遍做法,逆向性地用極具民族特色的文論話語去剖析一種典型的西方現代文藝現象。為充實闡釋的理據性,文章給出了一些新概念,如“文化同位素”,并對一系列看似無異議的概念進行了全新梳理與界定,如“蒙太奇”、“整體性”、“混沌”等等。文章分為兩部分:哲學比較和文學比較。
張暉 ·文學理論 ·19萬字
本書講述了新時代“鐵人精神”代表的鋼鐵1205鉆井隊可歌可泣的傳奇故事。該作品講述了“鐵人”王進喜帶過的大慶鋼鐵1205鉆井隊,作為“鐵人精神”的發源地,作為鐵人鉆井隊,68年來始終銘記黨的恩情,轉戰南北,為國找油,創出了4項世界紀錄、15項全國紀錄,累計鉆井315萬米,為祖國的石油工業立下了赫赫戰功,揚威海外,為民族爭氣,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持續奮斗,創造了驕人的成績。?
陸有軍 張嘉孝 ·紀實文學 ·16萬字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消費社會的興起、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文化研究思維的盛行,當代中國文學批評面臨著新的時代機遇和挑戰。本書主要立足當代中國社會語境,從政治文化生態的理論視角切入,系統考察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文學批評。主要觀點如下:當代中國的文學創作呈現出主旋律文學、精英文學和大眾文學“三分天下”的局面;文學批評類型中,“自發的批評”以“自媒體批評”的形式正勃然興起,“職業的批評”和“大師的批評”也呈現出新的時代特色;文學批評精神呈現出判斷與創造、堅守與錘煉、平民與世俗等時代特點;文學批評生產體制發生重大變革,網絡平臺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此外,文化批評的出現也改變了文學批評的生態體系。
張貞 ·文學理論 ·18.8萬字
竹枝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文字載體之一,其形式固定、內容龐雜、風格諧趣,為廣大民眾所接受和傳承,成為我國古代文獻資料的組成部分,具有相當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意義。本書從民俗學的角度出發,以元代至民國時期京津竹枝詞文本為主要研究對象與范圍,初步探析京津竹枝詞的形成與發展歷程,描摹其中所記述與呈現的城市民俗生活與城市民眾類型。在此基礎之上,通過引入民俗文獻的體例與立場問題,重點探討以詩體形式存在和流傳下來的京津竹枝詞文本的價值與功能,進而嘗試構建民俗詩的概念與內涵。
鄭艷 ·文學理論 ·18.8萬字
《蒙古英雄史詩的詩學》漢文譯本,由序、漢文譯序、正文8章、文獻目錄及蒙漢術語對照表組成。8章分別為:導論、宇宙結構、黑白英雄形象體系(1,2)、駿馬的形象、人與自然的深層關系、文化變遷中的史詩發展和意像韻律風格。本書是蒙古族著名詩人、學者巴·布林貝赫先生最重要的史詩研究著作,是蒙古英雄史詩研究經典理論著作。該書成功地運用文學、美學、文化人類學等多視角的方法,展現了蒙古英雄史詩的美學特點,建構了蒙古族英雄史詩的詩學理論,將蒙古英雄史詩的研究上升到新的高度。
巴·布林貝赫 ·文學理論 ·10.7萬字
作為滿族史詩,《天宮大戰》保留了大量滿族先民記憶中的創世神話、洪水神話、盜火神話等內容,以三大女神為主的三百女神更是構筑了神奇的女神殿堂。三百女神作為善神與惡神耶魯里神系經過多次爭斗后,女神取得勝利從而奠定了天庭秩序及人間秩序。《天宮大戰》最初以滿語演述傳誦,后因滿語式微,民眾將文本以漢字記音滿文的形式記錄下來。《天宮大戰》原為9腓凌,本譯注將迄今保留的7腓凌翻譯出來,以期還原滿語樣貌。
高荷紅編著 ·民間文學 ·10.4萬字
本書對中唐詩僧和僧詩進行了系統研究,中唐詩僧和僧詩既是佛禪文化的表征,又是中唐文學不可缺少一部分。它的存在是唐代佛教興盛、詩歌繁榮相互影響的結果。中唐詩僧有著亦僧亦士的雙重人格,其詩以其獨特的文學品格對唐詩的繁榮起著重要作用。本書從總體上把握中唐詩僧和僧詩的共通特征,并劃分為通俗派和清雅派。重點研究了寒山、拾得身世及唐末宋代,寒山在士林、緇流被廣泛傳播。對皎然等中唐清雅派的代表人物的出身、學識、思想以及與世俗文壇保持著密切的聯系進行了系統考察。并對中唐僧詩對唐詩的繁榮、文人詩品格的確定中發揮的作用以及在詩論和詩歌創作方面的開拓之功對后世詩僧的發展起到模范作用進行了客觀評價。
楊芬霞 ·文學理論 ·18.6萬字
本書以陸游文為研究對象。首先指出陸游志士之文的特點,即鋒穎銳利、情感濃郁、立意高遠、見識卓異、文備眾體、風格朗暢、文采飛揚。主體部分分別論述陸游文中最有文學價值的序跋、書啟、雜記、筆記、史傳、碑志和頌贊等七種文體。最后將陸游文置于兩宋文發展的宏觀背景中,認為陸游可人兩宋一流古文家之列,是南宋中興文壇的杰出代表。
倪海權 ·文學評論 ·16萬字
《南宋淳熙四家的詩歌與書法》對南宋淳熙四家陸游、范成大、朱熹、張孝祥的詩歌與書法進行綜合研究。淳熙四家作為在宋室南渡后成長起來的一批文人、書法家,他們詩歌及書法的創作成就、藝術風格、思想理論等均與作者的學識、閱歷、性格、藝術修養密切相關,且呈現出與歷史文化背景、文藝審美思潮等因素相依相成的時代性特點。本書重點關注南宋淳熙四家詩歌與書法交融會通的思想藝術,時人及后世不同角度的評價和論述,對淳熙四家詩歌與書法進行多維度、多方面的綜合分析,研究創作主體豐富的內在精神世界,探析其詩歌與書法共通的藝術情感和審美意蘊。
路薇 ·文學評論 ·18.6萬字
該著作為作者的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研究成果的深化,意欲在成果累累的“魯學”研究之中,另取文藝民俗這一獨特的視角,從文學和民俗兩個方面對于魯迅作品的民俗表現給予觀照,借助于一個具體的個案,在個體和群體、精英與民眾、本土和外來、文學和社會、傳統和現代等多重張力關系的營造之中,探究和思考中國現代文學現代性生成的努力和艱難。全書由引言和數個章節組成,分別從課題研究的意義、魯迅民俗興趣發生的內外因素、民俗文化在其寫作中的具體表現、其寫作表現的價值和意義等方面,對魯迅創作和民俗文化的關系進行了多方面的考察和分析,對于讀者理解魯迅精神和作品世界的構成以及中國現代文學的現代性建構可以提供有益的幫助。本書視角獨特,文本分析細致,理論思考系統而深入,文學表達嚴謹且富有文學性,是一本適合于廣大魯迅作品愛好者和研究者閱讀的好書。
王元忠 ·文學理論 ·15.9萬字
本書匯集了作者精干短小的時論,深度觀察的事論,替其他作家寫的序論,以及部分關于閱讀和寫作的演講稿,雖時間跨度長達數十年,讀來仍然見血見肉,趣味橫生。作者以思想兼文藝性的隨筆寫作見長,有文有思有趣。本書從書名到結構,都充滿著一種機智。《春意思》,作者名字有春,“春”指代作者,是他表達的各種觀點,是他對當下社會的有趣解剖,是他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對現象做的一種深度詮釋。
陸春祥 ·文集 ·15.8萬字
本書以宋代禪宗書寫的個案為研究對象。上編以襌宗詩文傳統為主,研宄了襌宗世代相傳的詩歌範式在宋代所呈現的特殊樣態,內容包括十二時歌、山居詩、牧護歌、“瀟湘八景”詩等,同時也研究了宋代襌林筆記的書寫特徵。下編以襌宗書寫慣例與民俗禁忌為主,內容包括襌僧的法名與表字、庵堂與道號、忌日與生辰、鎖骨與栓索、奪胎與轉生等特殊語言現象。
祁偉 周裕鍇 ·文學理論 ·14.5萬字
《愿力的奇跡》為四大佛教名山中的九華山(地藏道場)之參訪記,共有九章:“在大覺寺醒來”“靈山九華”“明月前身”“歡喜地”“愿力的奇跡”“陪云漫步”“地藏本愿”“寂靜的流水”“林下相逢,山中作伴”。作者以游記的形式,借由在九華山山居數日的所見所聞,既介紹了九華山的歷史人文、自然風光,又借景抒情、借事顯理,一路感悟人生、體會處世哲學。書中結合一個個發人深省、啟人心智的禪宗故事,系統地介紹了“佛教的智慧與慈悲”,“給人信心,給人勇氣,給人歡喜,給人力量”,為讀者解決現實生活中所要面對的種種問題提供了有益的參照,能助人凈化心靈、脫離煩惱、心生菩提。作者相信“有愿望就有力量”。此書還推出了繁體版《人間何處不靈山》,受到海內外讀者的廣泛關注。
馬明博 ·現當代隨筆 ·11.5萬字
清代詩歌、詩學之盛及其風氣的轉變與幕府甚為相關,清代文學的發生、發展乃至繁盛也與幕府的作用密不可分。本書以清代乾嘉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四大幕府為研究對象,以點帶面地論述了乾嘉幕府對詩學演進以及文人生存狀態的影響。將乾嘉“幕府”與“詩歌”的狀況全景展示于筆下,既描繪出四個幕府中文人群體的“群賢圖”,又呈現了詩學演進的“眾生態”。
侯冬 ·文學理論 ·18.1萬字
本書是梭羅的最后力作,是他傾注其生命最后十年的全部心血,陸續寫成的一組有關野果的散文。與《瓦爾登湖》中的哲人不同,在本書中,梭羅就像一位和藹可親、知識豐富的游伴和植物學老師,他滿懷對大自然的神圣摯愛,以其仔細考察野外行程為線索,娓娓動聽地詳細描述了各類野果在北美地區的分布狀況,它們的花期、結果的具體時段和各自形態等生命藝術,以及當地各類昆蟲、鳥獸(如各種鳥、黑熊、松鼠、牛羊等)與之的自然關系。讓人感到身邊一切草木的和諧、可愛和寶貴,各類生命間的相互依賴、相互扶持的重要。
(美)亨利·梭羅 ·外國隨筆 ·14.4萬字
《我的中國故事》選取近三年來參加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的615位漢學家中具有代表性的46位青年漢學家撰寫的“我的中國故事”結集出版。這些青年漢學家來華研修的課題涵蓋文學、哲學、宗教、歷史、藝術、語言、政治、當代社會、國際關系等諸多領域。研修形式分為集中授課、專業研修和實地考察。邀請了厲以寧、王蒙、葛劍雄、肖云儒、熊月之等著名專家學者為各位青年漢學家開設專題講座,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故宮博物院、北京大學、北京語言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復旦大學、陜西師范大學、浙江工商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學者一道開展為期兩周的課題研究。學習之余,還組織學員到各地實地參觀,切實感受中國的文化和人文魅力。三周研修學習生活結束后,每位學員提交一篇研究論文,后來又增加撰寫“我的中國故事”,介紹自己與中國、中國文化的淵源。
文化和旅游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局 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編 ·文集 ·10萬字
本書稿是湖南女子學院《中外女性文學研究叢書》中的一本。書稿關注英語世界的張愛玲研究。英語世界的張愛玲研究是自20世紀末以來成為張愛玲研究的前沿課題,是一個嶄新而且相當有意義的課題。雖然關于張愛玲的研究成果非常豐富,但是尚沒有中國學者對英語世界張愛玲研究進行系統的搜集和整理。作者從此點出發,廣泛搜集英文原始資料,自己翻譯成中文,在文獻材料上具備一定的原創性與稀缺性,通過對英語世界一些學者尚未被廣泛介紹的張愛玲研究成果的介紹,為國內的張愛玲研究填補一些資料的空白。
柳星 ·文學理論 ·18萬字
本書結合明代各時期的文學風尚、哲學思潮、地域文化、藏書印刷以及接受主體自身的經歷、交游等因素,以在歷史上起過較大影響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人、學派或專著作為重點考察對象,深入闡釋明代不同時期對《文心雕龍》的接受狀況,分析“龍學”在明清時期逐漸成為“顯學”的清晰脈絡和深層原因,及其對明代詩學發展的影響和價值。以傳統文論參與當代文論話語建設,將兩者加以有機結合,實現對這部經典名著的再認識。
楊倩 ·文學理論 ·18萬字
威廉·福克納是美國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對中國當代作家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書從敘事語言、視角、作品結構和約克納帕塔法世系的架構等四個相關聯的結構性層面,對福克納小說的敘事藝術進行了整體、系統的研究,深入考察了其藝術風格的本質特征,其藝術創新在整合文學傳統與現代主義先鋒實驗方面的成就,其藝術創作與美國南方社會的現代化轉型之間的交互關系,以及其對當代中國文學的影響和啟示等一系列重要問題,在總體上顯示出全面理解和深入評價福克納創作的鮮明意識。
張曦 ·文學理論 ·1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