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分上、下兩篇,上篇為中國古代貨幣金融史,下篇為中國近代貨幣金融史。全書綜合運用了歷史學、錢幣學、經濟學等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將我國兩千余年的貨幣金融史,提綱挈領地作了概括論述,闡明了歷代貨幣和信用機構的源流及變遷。本書在2006年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此次修訂,豐富修正了原有內容,同時增加了最新出現的區塊鏈技術下的數字貨幣等新內容。既回顧貨幣歷史,又展望貨幣的未來。本書是一部比較系統地講述中國貨幣金融歷史的專著,是作者多年貨幣學術研究的結晶。
戴建兵 陳曉榮 申艷廣 ·經濟史 ·45.6萬字
近代貴州商會是在晚清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動下建立起來的。自產生后,就成為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力量。在經濟方面,商會通過協助企業融資、免費提供各種信息、參加博覽會、創辦發電廠、為工商業者申請減稅、整頓市場秩序、調查農村經濟信息、推廣良種及經濟作物、化解農村手工業品、農產品運銷難題、建構農產品“質量安全”制度和農產品“合營”制度等,推動了近代貴州經濟的轉型與升級。在教育方面,商會興辦基礎教育、發展職業教育、創辦高等教育、參與社會教育。除直接辦學外,商會向各學校捐款、捐助教學設備和圖書以及捐建圖書館等,推動了近代貴州教育變革與發展。在地區公共事業方面,商會參與河道疏通、籌措近代水陸交通建設經費、創建消防隊、救濟災民與難民等,推動了貴州公共事業的近代化。近代貴州商會也是抵御外敵入侵,捍衛近代中國國際權利的重要力量。在日本侵華期間,商會不僅參與抵制日貨,發展國貨,承擔捐款,認購公債和慰勞抗戰將士及家屬,號召工商業者積極執行國民政府戰時經濟政策,還與越南華商會聯動,督促法國政府承擔起給予中國從法屬越南過境的條約義務。
王建 ·經濟史 ·17.7萬字
宋代鄉村在土地制度變革、人地矛盾和政策引導等多重因素下出現了以鄉村各級市場發育為標志的商品化趨勢,鄉村各等民戶從事專業和兼業經營成為較為普遍的社會現象。宋代鄉村經濟與農商社會互動的顯著特點是其鄉村民戶經營方式的改變與分化以及基于鄉村各級市場進行的要素交換,而鄉村各級市場的發育則為其經營方式分化和要素流通提供了基本平臺。宋代鄉村經濟與農商社會的互動形式對后世鄉村經濟社會發展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張倩 ·經濟史 ·24.7萬字
本書主要關注自中世紀晚期到17世紀的英國對外貿易,全面考察了這一時段英國對外貿易由弱變強,從受外國商人經濟殖民到初步獲得世界海洋控制權和貿易控制權的整個崛起過程,以及在這一過程當中英國政府、外國商人、外國移民和本國商人等因素所起到的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這一過程中,英國對外貿易港口格局經歷了由以東南為主,到以倫敦為中心,再到以利物浦為代表的西部地區的變遷,最終形成了以倫敦為主的全國商業網絡體系。其主要對外貿易方式也經歷了初期出口羊毛等紡織品原料,后來出口成品呢絨,最終形成了以奴隸、蔗糖和煙草為主的大西洋殖民地貿易之過程。
康瑞林 ·經濟史 ·17.2萬字
本書運用馬克思的亞細亞生產方式理論,政治經濟學與歷史學相結合的基礎上閘述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性質、主要特征與歷史發展規律。本書內容主要包括五個方面:一是運用馬克思亞細亞生產方式理論閘述中國古代社會生產方式的基本性質,認為中國古代社會是以亞細亞生產方式為基礎的社會形態——亞細亞社會,亞細亞生產方式及其社會形態的長期存在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情況。二是闡明中國古代亞細亞生產方式的主要特征,包括亞細亞君權專制制度、土地國有制與依附性小農經濟等。三是分析中國古代亞細亞生產方式發展的歷史進程及其主要歷史階段與中國亞細亞社會的各種歷史形態。四是閘明中國古代亞細亞社會的運動規律,中國亞細亞社會歷史演變的基本特征。五是闡述中國亞細亞生產方式的發展趨勢:通古今之變,探析三千年大變局與中同社會的現代化轉型;究中西之際,闡明中國生產方式、中華文明與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
于金富 ·經濟史 ·24.6萬字
本書匯集了作者研究中國近代手工業及其在中國資本主義產生中的地位、中國現代資本主義的產生、民族資本主義現代化、中國工業生產力變動、中國工業資本估計問題、中近代的產業革命精神等中國近代工業化問題的主要專題文章,主要文章有中國近代手工業及其在中國資本主義產生中的地位、中國資本主義現代企業的起步、1933年中國制造所得、中國工業資本估計等。
汪敬虞 ·經濟史 ·27萬字
晚清時期被稱為“千年變局”,中國逐步被納入世界體系之中。這一時期,思想、觀念、制度和環境都逐步發生變化,巨變、緩變與不變交織一體。本書所關注的主題,始自“思想與觀念”,繼之“輿論與社群”,終于“制度與體制”,主旨在于矚目晚清思想、社會與經濟領域一種“嬗變之境”發生衍變的復雜走勢,大致反映了本人踏入晚清史研究后的興致所在。各篇研究風格雖有較大差異,且不乏粗疏陋見,但均系僻居鄉野發覆學術過程中的所得所知,部分問題當然還可深入討論,故本書暫命名疏稿,聊作初入晚清史研究歷程的一種資證而已。
劉增合 ·經濟史 ·27.1萬字
本書以中國古代社會的依附型政商關系作為切入點,通過梳理歷代專制王朝的各類抑商制度與政治文化,對依附型政商關系進行歷史溯源。之后闡述晉商在明清時期從興盛到衰落的具體發展狀況并深入分析晉商的政商關系,探討他們如何通過依附皇權、利用國家政策、投靠官府、官商結合等政治手段實現商業的繁榮。再回歸政商關系作為本書的落腳點,結合晉商作為權貴政治商幫的歷史定位分析中國古代社會商業的權貴化與商人階層入仕背后的政治動因。最后基于晉商興衰的歷史教訓為中國今后良性政商關系的構建提出理論建議。
王帥 ·經濟史 ·22.6萬字
本書選取宋代淮南地區經濟開發進程中的水利、漕運、鹽產為著眼點,對淮南地區的經濟開發加以考察,并選擇淮南地區的泰州作為個案進行研究,試圖揭示宋代淮南地區經濟變遷的內在邏輯與貫穿線索。
張勇 ·經濟史 ·13.4萬字
本書由兩篇專題論文組成。兩篇論文考察的都是唐宋家庭的繼承問題:一般家庭留給子孫田宅財物,藉此傳延血緣和門戶,叫做分家或家產繼承,是正篇“唐宋時期的分家方式”的內容;到了上層士族家庭,傳承田宅財物的同時還要把祖傳學問和優秀素質傳延下去,藉此保持社會地位,表現為家學的傳承,是續篇“家學傳承與唐宋士族”的內容。兩篇論文的論題也是合乎邏輯的延伸——從人的經濟活動的考察進入到了人的自身素質的關注。附錄的“求學三憶”追述了作者讀高中、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情景,并交代了學緣和師門之所系。
邢鐵 ·經濟史 ·17.8萬字
滿族經濟史論述了自周代至新中國成立止,滿族從氏族到部族再到部族聯盟,最后到民族的經濟史全程,重點關注了滿族人口遷移、生產方式、經濟制度及與其他民族之間經濟關系的變遷。
楊思遠 ·經濟史 ·53.9萬字
新大陸的貴金屬,推動了公共金融的誕生。從1557年里昂的垃圾債狂熱開始,跟隨荷蘭、法國、英國等西方殖民者的腳步,金融危機如同周期性的“病毒”,逐漸爬滿世界的經濟肌體。從此,金融危機不再是單一的概念,而是一系列事件的集合,一連串歷史的演義。18世紀以來,伴隨工業革命的發展和經濟的擴張,金融體系日益專業、復雜,貨幣的創造既成為時代的福音,讓人們從中受益,獲得更加便利低廉的融資成本,更高的交換生產效率,也成為惡魔的詛咒,讓經濟金融體系變得更加脆弱。規??涨暗耐稒C活動,瘋狂、驚恐、崩潰以及令人膽寒的金融危機,成為近代世界經濟的“標配”。本書主要以金本位為線索,串聯起1500—1970年間歷史上重大的金融危機,并把歷次危機的起源、過程和影響,納入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的大視野中去進行思考和分析。金本位制度雖創造空前財富,卻也成為制造動蕩蕭條的罪魁禍首。金融危機的出現以及相應救市措施的出臺,促進了金融體制的發展,也推動了現代世界的誕生。應對金融危機,表面上是要構建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恢復人們對市場的信任,但根本上卻是要找到新增長點,實現價值增值,重建人們對未來的信心。作者透過歷史表象的洞察,能為我們了解當下經濟金融形勢提供有力參考。
彭興庭 ·經濟史 ·23萬字
波瀾壯闊的保險百年,誰主沉???從現代保險鼻祖的海上保險入駐中國,到招商局開辦的保險公司成為中國近代民族保險業的先行者,到20世紀80年代高速增長的經濟裹挾著稚嫩的商業保險滾滾前行,再到2021年底,中國保險業連續四年成為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2009年至2023年的14年間,中國保險業強勢登上《財富》雜志“世界500強”評選,有10家以上公司先后登榜。沒有歷史的眼光,就不會有客觀的結論。或許只有縱切百年中國商業保險史,才可能探尋其崛起背后的真相。本書以厚重的思索、細膩的觀察及獨家的材料,生動活潑地描繪了一個行業的變遷歷程,記錄其中的著名事件、典型公司,以及獨具影響力的商業人物,進而延及資本之博弈、企業之興衰、行業之矛盾。同時,本書穿越制度的框架,關注這個行業龐大至過千萬的從業者,以及那些曾經的從業者,記敘他們的掙扎、奮斗,記錄這個行業最為鮮活的細節和畫面,以此追尋推動中國商業保險的向上力量。
陳懇 ·經濟史 ·44.6萬字
本書分為基礎篇、傳統制造業篇、先進制造業篇、制造業創新篇、展望篇五篇,具體內容包括:建設現代制造業體系的內涵和時代意義、廣州建設現代制造業體系的歷史進程、廣州現代制造業體系構建的基礎等。
劉帷韜 ·經濟史 ·17.8萬字
繪畫是人類凝固的歷史,是無聲的語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在繪畫藝術發展與變革的同時,金融的內涵與形式也在隨著時代的步伐而逐漸變化,由最初簡單的物物交換的媒介,變成了決定上層建筑的經濟基礎,成為跨時空價值交換的手段,影響著社會的發展。而從歷史與地理的角度出發,藝術的發展也離不開經濟、金融的影響。在前攝影時代,畫作承擔著記錄歷史的功能,在每一件藝術品的背后,又深藏著理念與人文的變化。只有將繪畫藝術與金融置于具體歷史與現實的紛紜而復雜的相互關系中,與創作者本身交匯于當時的時空之下,才能挖掘其內在隱含著的因果關系,重構歷史圖景,給出令人信服的獨到的歷史解釋。《名畫中的金融史》即以此為出發點,以世界名畫為切入點,通過“名畫賞析+歷史故事+金融視角”的跨界融合,講述了貨幣與金融簡史、金融機構的產生與金融體系的形成、金融制度的建立與金融危機等內容,用跨界的視角闡述金融的演變和應用,揭示了金融發展的邏輯,以期給我們當下的金融生活帶來啟示。
劉曉樂 ·經濟史 ·29.4萬字
如果說中國近代社會經濟是由傳統經濟向近代經濟轉型的過程,那么無疑民國時期是一個重要階段。本書正是在社會轉型和近代化的大背景下,對北洋政府時期、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全面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河南經濟進行了全面論述,其中也包括中共蘇維埃區域、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以及全面抗戰時期的日偽淪陷區的經濟,涉及內容包括每個時段的農業、工業、商業、財政、金融、畜牧業、林業等。全書資料基礎扎實,內容全面,豐富了民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宿志剛 黃正林 張艷 ·經濟史 ·88.7萬字
華北財團投資高潮興起于1918年前后,依恃雄厚的資本優勢以及特權保護,至20世紀20年代初期已形成覆蓋大部分工礦業門類,各類金融形式的龐大資本群體。20世紀20年代中期以后,華北財團因政治經濟形勢變化逐漸出現分化,京津地區官僚家族企業多因北京政府政治失勢,特權喪失向普通私人資本轉化;東北奉系資本集團則因政治地位穩固而愈益膨脹,且呈現公私混同,以私控公的發展趨勢;晉系資本集團因閻錫山公營思想逐漸向官辦方向演化。本書對華北財團從軍閥發展到資本雄厚、實業大規模發展的富豪群體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康金莉 ·經濟史 ·16.6萬字
漢陽鐵廠、輪船招商局、日升昌、盧九家族、太古集團、英美煙草公司、美商上海電力公司、廣九鐵路、匯豐銀行,作為近代企業的杰出代表,在近代那個充滿變數的時代,與政府、官員、民眾、外國勢力進行了激烈的博弈,留下了深深的商業印記。商學院學者劉威漢從其“商道”出發,書寫了一段激蕩的大歷史,進行了一場精彩的商業評論。
劉威漢 ·經濟史 ·17.7萬字
本刊是計量經濟史研究的園地,主要刊登中國計量經濟史和外國計量經濟史研究的論文,也歡迎專門做經濟史數據挖掘與估算的論文。本刊意在探討歷史經濟運行的基本規律,崇尚從歷史角度修正、補充和完善經濟學理論的探索精神,為之努力的方向是推動學界深入研究經濟史,發現經濟學說暗含的前提假設與當代經濟的差異,使經濟史真正成為經濟學的“源”而不是“流”。
陶一桃主編 ·經濟史 ·10.4萬字
本書著眼于當今經濟史學人的治學需求,全面回顧了經濟史學發展史,總結了研究方法論之大要。傳統形態經濟史學的產生,以中國為典型,發端于西漢司馬遷所著之《史記》,成型于東漢班固所著之《漢書》。現代形態經濟史學以西歐為典型,發端于16世紀的荷蘭,成型于兩百年后的英國。兩個傳統的合流,形成了今日經濟史學的主干。作者積六十余年研究之功,對經濟史研究的旨趣、目標、主題、方法等諸多方面,做出全方位的梳理和檢視。海內外前輩學人的掌故點綴其間,讓經濟史學科的前世今生纖毫畢現。
易棉陽 趙德馨 ·經濟史 ·32.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