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工業化和制度調整——西歐經濟史研究》著重研究了西歐工業化和制度調整之間關系。本書將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為分水嶺,分析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自由市場經濟向政府干預市場的混合市場經濟體制的過渡。作者延續了在《資本主義起源》一書中的分析方法,將資本主義分為剛性體制和彈性體制。作者認為,混合市場經濟體制的特征是政府調控市場,實行“福利國家”模式以及重視可持續發展,而這一轉變就是資本主義的制度調整。
厲以寧 ·經濟史 ·31.2萬字
柞蠶絲業是近代蠶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以近代中國的柞蠶絲業為研究對象,以唯物主義和歷史學等理論和方法為指導,采用地方志、近代期刊及相關文獻資料,試圖復原近代柞蠶絲業興盛和衰落的歷史面貌。近代柞蠶絲業的勃興一度與桑蠶絲業在國際市場上的頹勢形成鮮明對比,近代中國柞蠶絲業的興衰,既是外國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輕工業原材料掠奪和剝削的具體表現,又是近代中國在內憂外患局勢之下,充分利用本國資源優勢,與外國進行商戰、挽回利權的有益嘗試。因此,探討和研究柞蠶絲業在近代的勃興、發展和衰落,可視為考察近代中國經濟史的一個重要突破口。
丁德超 ·經濟史 ·22.7萬字
本書梳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產業結構的發展歷程。從四個時期考察了中國產業結構的演變,即新民主主義的產業結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產業結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時期的產業結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時期的產業結構。
汪海波 ·經濟史 ·42.7萬字
1870年以前,人類生活在極度貧困中,緩慢技術進步帶來的成果被不斷膨脹的人口吞噬。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世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發明創造加速推進,技術能力每過一代人得以翻番,最終改變了全球經濟生活的面貌。前人以為,這種力量將幫助我們建立起完美的理想社會。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在本書中,知名經濟學家布拉德福德·德龍講述了1870—2010年工業實驗室、現代公司組織和全球化如何帶來了史無前例的物質繁榮,它們給人類和全球帶來了何種變化,以及為何沒能幫助我們建立起理想社會,反而使全球陷入了氣候變暖、經濟衰退、不確定性與不平等加劇的困境。本書以令人驚嘆的廣度與深度,向讀者揭示了加長版20世紀的發展真相:遠非大幅躍進,而是蹣跚前行。
(美)布拉德福德·德龍 ·經濟史 ·30.8萬字
波瀾壯闊的保險百年,誰主沉浮?從現代保險鼻祖的海上保險入駐中國,到招商局開辦的保險公司成為中國近代民族保險業的先行者,到20世紀80年代高速增長的經濟裹挾著稚嫩的商業保險滾滾前行,再到2021年底,中國保險業連續四年成為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2009年至2023年的14年間,中國保險業強勢登上《財富》雜志“世界500強”評選,有10家以上公司先后登榜。沒有歷史的眼光,就不會有客觀的結論。或許只有縱切百年中國商業保險史,才可能探尋其崛起背后的真相。本書以厚重的思索、細膩的觀察及獨家的材料,生動活潑地描繪了一個行業的變遷歷程,記錄其中的著名事件、典型公司,以及獨具影響力的商業人物,進而延及資本之博弈、企業之興衰、行業之矛盾。同時,本書穿越制度的框架,關注這個行業龐大至過千萬的從業者,以及那些曾經的從業者,記敘他們的掙扎、奮斗,記錄這個行業最為鮮活的細節和畫面,以此追尋推動中國商業保險的向上力量。
陳懇 ·經濟史 ·44.6萬字
本書在宏觀經濟分析框架下,以一個地緣政治的視角審視經濟利益如何推動制度改進,進而惠及人類社會的長期增長,同時以系統性的計量考察為基礎,輔以有說服力的案例,挑戰、評價和重建一些影響深遠的定性分析假說。
(英)安格斯·麥迪森 ·經濟史 ·21.8萬字
本書勾勒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德國金融發展史,并通過翔實的歷史資料展現了法蘭克福交易所在不同時期的顯著特點。書中回顧了多個重要的金融事件,全面呈現了德國金融機構與金融監管體制的變遷。作者在書中講述了對德國金融交易市場的親身體驗與深刻見解,不僅有利于我們從歷史視角更好地觀察德國經濟,同時也為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提供了借鑒。
朱鈞鈞 ·經濟史 ·40萬字
在計劃經濟時期,曾被譽為“共和國長子”的東北工業基地以“出機器、出經驗、出人才”大力支援了共和國的經濟建設。改革開放后東北經濟卻日漸衰落。特別是在當下,東北經濟社會似乎被鎖定在一個轉型艱難的狀態,發展乏力。其原因究竟為何?不知今者察之古,“東北現象”的答案或許就隱藏在東北經濟史特別是東北工業歷史的脈絡中。本書以時間為線索,從19世紀60年代東北工業發軔寫起,收筆于20世紀改革開放之前,時間跨度長達一百余年。該書重點考察了計劃經濟時期東北工業發展的情況,分析了東北工業的特點,探討了東北工業的歷史地位,并對東北經濟困境的歷史成因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石建國 ·經濟史 ·21.9萬字
本書以中國古代社會的依附型政商關系作為切入點,通過梳理歷代專制王朝的各類抑商制度與政治文化,對依附型政商關系進行歷史溯源。之后闡述晉商在明清時期從興盛到衰落的具體發展狀況并深入分析晉商的政商關系,探討他們如何通過依附皇權、利用國家政策、投靠官府、官商結合等政治手段實現商業的繁榮。再回歸政商關系作為本書的落腳點,結合晉商作為權貴政治商幫的歷史定位分析中國古代社會商業的權貴化與商人階層入仕背后的政治動因。最后基于晉商興衰的歷史教訓為中國今后良性政商關系的構建提出理論建議。
王帥 ·經濟史 ·22.6萬字
本書著眼于當今經濟史學人的治學需求,全面回顧了經濟史學發展史,總結了研究方法論之大要。傳統形態經濟史學的產生,以中國為典型,發端于西漢司馬遷所著之《史記》,成型于東漢班固所著之《漢書》。現代形態經濟史學以西歐為典型,發端于16世紀的荷蘭,成型于兩百年后的英國。兩個傳統的合流,形成了今日經濟史學的主干。作者積六十余年研究之功,對經濟史研究的旨趣、目標、主題、方法等諸多方面,做出全方位的梳理和檢視。海內外前輩學人的掌故點綴其間,讓經濟史學科的前世今生纖毫畢現。
易棉陽 趙德馨 ·經濟史 ·32.3萬字
本書介紹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第1章“概述”從整體上介紹西方經濟學,第2章到第8章是微觀經濟學部分,第9章到第12章是宏觀經濟學部分。本書簡明扼要、通俗易懂,對日益龐雜的西方經濟學體系內容和結構刪繁就簡,做到以實用為綱,以夠用為度,力圖使讀者容易上手,看得懂、易領會。本書適合作為應用型本科經管類相關專業的教材,還可供經濟管理人員在職培訓、經濟學愛好者自學使用。
張忠德主編 ·經濟史 ·28.6萬字
本書研究了過去200年中部分偉大科技發明的歷史進程,及其給金融市場和投資者財富帶來的影響,并深刻剖析了這背后的基本規律。本書探討了不同的技術創新,并針對如何利用這些經驗與教訓評估未來的“新技術”企業提供了寶貴洞見。作者完整且深入地研究了行業和投資的歷史,書中充滿了迷人的和有益的細節,包括托馬斯·愛迪生如何對他的公司失去控制,標準石油公司解體的影響,早期的無線產業,計算機和互聯網革命的進程。當下一輪技術創新徹底改造市場時,不要成為落伍者。通過《泡沫逃生:技術進步與科技投資簡史》一書,我們將認識到如何在當下的經濟發展中發現曾經出現的規律,并學會從這些影響市場的事件中發掘財富。
(美)阿拉斯戴爾·奈恩 ·經濟史 ·37萬字
《二十世紀的英國經濟》上編從四個方面說明了“英國病”的由來,即“世界工廠”地位的喪失及其留下的遺產,殖民擴張給國內經濟帶來的嚴重后果,福利國家、財政負擔和低效率的經濟,以及傳統精神對經濟穩定和增長的消極作用。下編則說明了英國“國有化”的試驗,需求管理的演變,“計劃化”,收入政策及其在新形勢下的運用,調整工會、企業界、政府三者之間的關系,以及繼續調整對外經濟關系,等等。作者認為這些措施都未能奏效,英國經濟將繼續在“病態”中遲緩地走向未來。
厲以寧 ·經濟史 ·33.6萬字
《世界經濟簡史(從舊石器時代到20世紀末第4版)》由美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由埃默里大學龍多·卡梅倫和伊利諾伊大學拉里·尼爾的兩位資深經濟學教授合著,是供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閱讀的經典教科書。該書簡要而系統地介紹了從舊石器時代至20世紀末的人類經濟發展歷史,分析了經濟發展和增長機制,揭示了世界各國、各地區形成今日之不平衡經濟發展格局的內在原因,并探討了如經濟增長極限等未來經濟發展的一些問題。本書自1989年出版以來一直受到廣泛好評,其間反復修訂和增補,保持了資料的新穎性和完整性,至今已被譯成13種文字,暢銷全球,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權威經濟史教材。
(美)龍多·卡梅倫 拉里·尼爾 ·經濟史 ·33.7萬字
中南銀行創建于1921年,結束于1952年公私合營,是民國時期著名的僑資銀行,也是典型的私營銀行,而且是北四行聯營集團的中堅力量,在中國金融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的治理模式既具有鮮明的家族色彩,也滲入了近代化的公司制度。本書在近代中國金融制度發展與變遷的歷史背景中,通過闡述中南銀行30余年發展歷程中的制度安排,探討制度對中南銀行經營績效的影響,并分析了影響中南銀行制度執行效果的原因,及其制度安排本身的利弊。以期達到制度研究與經濟史或金融史相統一的目標,并為當今民營銀行的發展提供一些有價值的歷史借鑒。
馬長偉著 ·經濟史 ·21.9萬字
本書所選論文在內容上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比較宏觀的,如在2010年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行的國際歷史學大會開幕式上的主題講演《WaterandtheHistoryofChina》(后來發表于《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和在2019年日本大阪舉行的第四屆亞洲世界史學會大會開幕式上的主題報告《TheTerminationoftheSilkRoad:AStudyoftheHistoryoftheSilkRoadfromaNewPerspective》(后來發表于《AsianReviewofWorldHistories》)。另一類是是經濟史專題研究成果,特別集中于明清江南經濟史和中西比較經濟史。這些發表于不同刊物、不同場合的論文在海外一經發表,立刻在學術界引發積極的反響。此次匯成文集出版后,將促進中國經濟史的國際交流,以及提高我國年輕一代經濟史學者的國際視野。
李伯重 ·經濟史 ·25.1萬字
本書主要分為五個部分:制度與產權,創新與制度激勵,中國經濟問題的制度分析,尋租、腐敗與制度約束,低碳經濟與制度安排。作者將近年來發表的與制度安排有關的文章集合在本書中,主要側重于對現實中問題的分析解讀,通俗易懂,適合對制度感興趣的讀者學習研究。
盧現祥 ·經濟史 ·39.3萬字
以歷史為經,以經濟為緯,從財政視角探究各王朝的興衰起落。以歷史為經,以經濟為緯,從財政視角探究中國各王朝的興衰起落!豆瓣熱門經濟史圖書TOP1,萬人評分8.3分,紙書暢銷超15萬冊!郭建龍“密碼三部曲”之一,另有《哲學密碼》《軍事密碼》以財政為主題,全新梳理從秦至清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用講故事的方式,以現代的經濟理論來梳理古代中國的財政邏輯,分析歷代財政得失。從土地制度、貨幣壟斷、官營產業三方面說明中國兩千余年的王朝興衰與財政之間的關系。
郭建龍 ·經濟史 ·28萬字
繪畫是人類凝固的歷史,是無聲的語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在繪畫藝術發展與變革的同時,金融的內涵與形式也在隨著時代的步伐而逐漸變化,由最初簡單的物物交換的媒介,變成了決定上層建筑的經濟基礎,成為跨時空價值交換的手段,影響著社會的發展。而從歷史與地理的角度出發,藝術的發展也離不開經濟、金融的影響。在前攝影時代,畫作承擔著記錄歷史的功能,在每一件藝術品的背后,又深藏著理念與人文的變化。只有將繪畫藝術與金融置于具體歷史與現實的紛紜而復雜的相互關系中,與創作者本身交匯于當時的時空之下,才能挖掘其內在隱含著的因果關系,重構歷史圖景,給出令人信服的獨到的歷史解釋。《名畫中的金融史》即以此為出發點,以世界名畫為切入點,通過“名畫賞析+歷史故事+金融視角”的跨界融合,講述了貨幣與金融簡史、金融機構的產生與金融體系的形成、金融制度的建立與金融危機等內容,用跨界的視角闡述金融的演變和應用,揭示了金融發展的邏輯,以期給我們當下的金融生活帶來啟示。
劉曉樂 ·經濟史 ·29.4萬字
1966年,薩繆爾森與弗里德曼先后加盟了《新聞周刊》雜志。他們被指派的任務是,就商界和經濟學界的議題展開爭論。薩繆爾森是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旗幟人物,他遵循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指引,贊同對經濟進行管理。而此時的弗里德曼在保守主義學術圈之外,仍然籍籍無名。他堅決捍衛“貨幣主義”的觀點,堅持美聯儲應當對流通的貨幣數量進行嚴密的控制。在本書中,身為作家和記者的尼古拉斯·韋普肖特講述的這兩位現代經濟學巨匠的故事傳神而又詼諧,他們偶有交叉的生活經歷和史詩般的智力對決引人入勝。他們爭論的核心議題是,是否應該或者應當如何管理經濟。這場爭論讓人們得以窺見美國那段最為持久的經濟動蕩時期。20世紀50年代是經濟增長的黃金時代,但是此后的數十年經濟由盛而衰,并深受“滯脹”之苦,也正是在這一時期,經濟學理論與實踐吸引了政治家們幾乎全部的注意力,同時也成為全球爭論的焦點。時至今日,這場爭論仍在繼續。
(美)尼古拉斯·韋普肖特 ·經濟史 ·20.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