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日本在近年遭遇海嘯與核泄漏的雙重打擊之后,真的衰落了嗎?她的經濟現狀到底如何?其社會生活如今是什么樣子?索尼、豐田等日本旗艦公司的困境是什么?其業務的生機又在哪里?中國的企業又如何打開或深入這一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復雜市場?中國是否對當今日本的科技、人文、經濟和政治在全球格局中的作用與能量,有充分的認識和思考?基于這些問題,《商業周刊/中文版》從關涉金融、經濟、科技、生活的多個維度出發,精選24篇文章,輔助讀者重估這一重要的國度。
彭博商業周刊編著 ·國際經濟 ·5.6萬字
一直以來,科技似乎總是與人類戰爭形影不離。但就像鐵可以用來制作致命的刀劍,又可以用來建造鐵路,連接不同國家的人一樣,科技也可以是和平的捍衛者。本書創新地提出“和平科技”這一概念?!豆韫劝倌晔贰纷髡?、硅谷文化的靈魂人物皮埃羅?斯加魯菲與資深媒體人牛金霞攜手對話臉書、優步等世界名企,研究這些公司如何用“和平科技”創造大量財富,打造百億美元市值的公司。他們還深入斯坦福和平創新實驗室,獨家披露科學家們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測量“積極和平指數”的10年研究成果。此外,作者還采訪了多位世界知名教授、作家及科技界人士,向讀者呈現出地球上最有智慧的一群人有關“和平科技”的思想結晶,同時向我們描繪了下一個引領社會變革的“和平科技”產業雛形。《科技與和平》既是對人們單方面狂熱追求科技進步,有意無意忽略科技負面影響的冷靜反思之作,也是回答未來我們需要怎樣的科技和社會的前瞻之作。
(美)皮埃羅·斯加魯菲 (中)牛金霞 ·國際經濟 ·9.8萬字
當代中國,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是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而規制改革是中國經濟社會整體轉型的一部分,是轉變政府與市場關系的有效路徑。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在規制實踐領域取得了很大進展,但同時規制機構的設置不僅沒有獨立于政府,甚至有些領域仍沒有獨立于企業,政府在缺乏約束和監督情況下掌握大量審批權,政府尋租空間被拓展。政府以規制形式參與市場配置資源的過程,政府決定資源的投向和對象,從而造成資源錯配。本書試圖在研究日本規制政策歷史演進的經驗中,獲得對中國規制改革的有益啟示。
徐飛 ·國際經濟 ·12.9萬字
本書對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背景、內容和啟示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如何在推動世界經濟合作中實現共贏?海上絲綢之路——中國的答案。
姚勤華 胡曉鵬等 ·國際經濟 ·1.6萬字
近200年間,人類的經濟發展遠超之前數千年,是什么讓經濟加速發展?是什么讓大型企業甚至大國涌現?作者溫切斯特從美國近300年的斷代史入手,為讀者展開了一幅探索者、進取者、破局者、創新者、融合者的群像畫傳。人類是如何連接更緊密的?是什么塑造了今天人們所認識的現代國家?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溫徹斯特追隨重要的探險家、思想家和創新者的腳步,展示了近三個世紀那些改變歷史的人如何通過勇氣、智慧和勤奮在人類經濟史中留下他們的印記。在書中,溫切斯特介紹了在創造現代經濟的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作用的歷史人物。這是一部鋪天蓋地的敘事史詩,也是一部跨越時間和空間的史無前例的旅程,提供了全新的看待人類創新歷史的視角。閱讀本書,你能夠看到一部跌宕起伏的近現代資本主義狂想曲。以史為鑒,你可以了解土地帶來的生產力改變、鐵路的巨大力量、內循環等宏大經濟概念的真正含義。
(英)西蒙·溫切斯特 ·國際經濟 ·18.7萬字
新《日本銀行法》頒布以來,日本銀行(即日本中央銀行)獲得了獨立的貨幣當局的權力,從此成為日本貨幣政策的主角。本書回顧了幾任日本央行行長主導下的貨幣政策路徑,探討這些政策對于日本經濟以及國際貨幣市場與投資的影響。同時對比了2020年后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本書作者對于日本央行與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持批評的態度,認為其中的教訓多于成功,這值得其他貨幣當局借鑒,同時也值得投資者分析,以此判斷國際貨幣市場的未來走向。
(日)河浪武史 ·國際經濟 ·13.6萬字
國家是否應該干預經濟及如何干預,在經濟學界是一個持久的話題。但不可否認,在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過程中,國家干預經濟發揮了極為重要且無法替代的作用。本書以19世紀中后期中日兩國兩個典型企業的發展歷程為例,從縱向和橫向兩個角度對兩個企業進行長時段、多層次、多角度的比較,令人信服地論證了中日兩國不同的干預方式和目標,是兩國走上不同發展道路,且差距越來越大的重要原因。
朱蔭貴 ·國際經濟 ·15.3萬字
本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重大招標項目階段性成果,以“資本主義經濟金融化與國際金融危機”研討會論文為基礎修改完善而成。書中從三個方面論述了2008年國際經濟危機的成因、危機中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暴露出來的問題、中外學者對于危機的剖析、馬列主義對于危機的啟示、危機下資本主義將向何處去、如何在資本主義經濟金融化與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應對,如何切實維護我國的經濟安全等重要問題。
欒文蓮等 ·國際經濟 ·18.6萬字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正在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新的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正在重塑,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以中高速增長為特征的新常態。在這種背景下,智能制造、智能技術、大數據、綠色制造等熱點頻出。本書以智能技術、智能制造、綠色制造、中國制造業創新、大數據助力智能制造為關鍵點,講述了全球制造業的發展趨勢,力求為我國制造業發展提供可行性指導建議。《智造熱點一本書圖解全球制造業大趨勢》適合制造業企業管理者、政府機構相關產業研究人員、相關研究機構人員以及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師生閱讀。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賽迪研究院) ·國際經濟 ·8.6萬字
本書主要內容分為五部分:第一篇是總報告,綜合分析阿拉伯國家亂局縱深發展的態勢;第二篇是專題篇,剖析當前阿拉伯世界的若干地區熱點問題;第三篇是國家篇,評估阿拉伯世界主要國家當前形勢;第四篇是國際關系篇,探討美國、俄羅斯、歐盟等外部大國及國家集團與中東的互動;第五篇是“一帶一路”專題,重點分析了“一帶一路”倡議實施與中國中東戰略的關系。
羅林 田文林 涂龍德 ·國際經濟 ·17.5萬字
本書通過深入機械制造、再生能源、食品加工等多個領域對“鈦經濟”企業進行調研,展示了這些高科技制造企業是如何獲得長足發展的,其特點包括:技術驅動,即利用人工智能、機器人、自動化等先進技術,提高生產效率,提升產品質量,為客戶創造新價值;利用微觀垂直市場,即專注于特定細分市場,深入了解客戶需求,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在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脫穎而出;關注人性,即注重為員工提供良好的發展機會,欣賞員工;重視可持續發展,即積極探索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例如利用廢棄物資源、發展清潔能源等,致力于建設綠色未來。書中強調了發展高科技制造業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探討了先進技術與制造業相互交織、相互促進的方式,并展望了如何共建更宜居、更可持續、更繁榮的社會。
(美)阿蘇托什·帕迪 (美)戈拉夫·巴特拉 (美)尼克·桑瑟蘭姆 ·國際經濟 ·9.3萬字
本書主要分為理論梳理、政策實踐、未來展望三個部分。理論梳理部分,從第一代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中非關系的論述入手,重點關注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非合作的理論發展,從而為十八大后“中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分析奠定堅實的邏輯起點和論證基礎,既體現理論的時代性和創新性,又客觀反映其歷史性和延續性。政策實踐部分,以打造中非命運共同體最重要的政策工具:中國對非洲的發展援助為研究對象,研究其政策實踐及效果評估,并與同期發達國家對非洲發展援助政策進行對比,以期客觀、全面。未來展望部分,從政策評估視角,提出改進中非發展合作的政策建議,進而從全球治理維度,探討中—美—非三方合作的可行性。除此之外,針對當前中非合作存在的具體問題以及國際輿論焦點進行評論,從而使得本書兼具現實性和趣味性。
宋微 ·國際經濟 ·19.2萬字
在國際經濟制裁中不斷會遇到一個棘手的問題,這就是既要追求制裁有效又要確保制裁人道。然而,魚和熊掌不可兼道理常常使得制裁政策的制定者陷入了兩難困境。傳統理論認為,制裁損失是決定經濟制裁成敗的關鍵因素,當制裁損失足以讓目標國無法承受時,制裁的政策目標才能得以實現。然而制裁實踐表明,通過讓目標國承受巨大的代價來提高制裁的效果,其結果常常事與愿違。尤其是對于國際組織這類多邊經濟制裁而言,不僅制裁沒能獲得成功,而且還會給目標國造成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本書的研究重點聚焦于經濟制裁有效與人道的二者權衡。無論是在追求制裁的有效性,還是在給予相應的人道主義考慮,觀眾成本為制裁雙方的決策者提供了更多對抗博弈的機會。筆者認為經濟制裁中的人道主義措施并不制約制裁有效性的發揮,將人道主義考慮納入到制裁的過程中將有助于降低觀眾成本的壓力,有助于維系多邊經濟制裁合作。如果制裁政策已經使得目標國爆發了人道主義危機,那么向目標國提供人道主義援助要遠好于采取人道主義的例外措施。此外,人道的權衡不應只停留在文字的表述上,例如當前所謂的“針對性制裁”和“聰明制裁”,而應該在實際制裁領域的選擇上給予更為人道的關切,在一些關乎目標國“生計”的領域和商品上應盡量避免“一刀切”式的貿易禁令,在制裁之初就應留有一定的彈性空間以防止“政治獲益、民眾受苦”的悲劇一再加重。
田斌 ·國際經濟 ·11.8萬字
本書從新經濟史視角考察了阿根廷獨立以來的發展歷程,揭示出阿根廷的危機主要是制度的失敗,阿根廷的衰落的根源在于產權得不到政治制度保障。形式上的民主和市場經濟并不必然帶來經濟繁榮,經濟繁榮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權力如何運作和政府的類型。阿根廷的特殊還在于這個國家幾乎探索了發展中國家所有可能的制度選擇,研究阿根廷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有很大的借鑒價值。
姜涵 ·國際經濟 ·16.3萬字
近年來,金磚國家在貨幣互換、本幣結算與貸款業務、開發性金融、危機救助、資本市場以及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等金融合作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進展,同時也面臨來自金磚國家內部、發達經濟體、其他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以及國際金融機構的諸多挑戰。作為金磚國家中最大的經濟體,中國積極應對挑戰,在金融合作機制建設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推動和引領作用。在分析金磚國家金融合作的現狀與問題的基礎上,本書提出:在合作主體上,應堅持適度有序開放,主體參與多元化;在合作目標上,應堅持經濟增長與可持續性發展;在合作策略上,應堅持抓大放小,牢牢把握主導權;在合作領域上,應堅持以開發性金融為突破點,逐步擴大合作范圍。
徐秀軍等 ·國際經濟 ·17.8萬字
近十幾年來,美國擺脫了高對外依存的能源狀況,迅速實現了“能源自給”,重塑了世界能源市場,并給既有的地緣政治格局造成了沖擊,導致了今天產油國之間更加激烈的廝殺。為什么美國能夠實現這一“華麗的轉變”?這一切的背后,都要從本世紀初爆發于美國的頁巖革命說起。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油氣逐步取代煤炭成為世界一次能源的主導力量。冷戰期間,兩次石油危機的發生使很多國家將能源安全上升到國家安全的高度。進入21世紀,美國頁巖能源革命取得成功。原本能源對外依存度較高的美國,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了“能源獨立”。2020年1月的美國伊朗沖突事件表明,美國在石油價格的問題上不再受到中東地區牽制。美國是如何從依賴石油進口成功轉型為石油出口國的?中國能否復制美國頁巖能源革命的成功模式?本書作者畢業于美國萊斯大學經濟學系,其博士論文得到了朱棣文的指導。曾在全球四大石油服務公司之一的威德福國際副總裁KarenDavid-Green手下工作,任世界第一能源智庫的美國貝克公共政策研究所研究員。本書是國內非常優秀的關于能源革命的原創作品,既有理論分析,也有行業、企業研究,適合相關產業研究人員,以及對能源行業變革有興趣的讀者閱讀。
龔斌磊 ·國際經濟 ·10.4萬字
本書分析了進入新世紀后,一是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國家在參與全球治理上的意愿和能力不斷增強,成為全球政治經濟事務上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二是在參與全球治理的具體實踐中,金磚國家依托二十國集團平臺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促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改革,建立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及應急儲備機制作為對現有國際金融機制的補充,對全球經濟治理變革做出了巨大貢獻。
欒建章 ·國際經濟 ·1萬字
《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2015)》圍繞如何通過加強科學與政策對接推動可持續發展以及如何實現后2015發展議程和可持續發展目標兩大主題展開,討論了可持續發展問題高級別政治論壇如何促進科學與政策對接,以推動可持續發展。報告提供了關于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綜合觀點。報告還考察了海洋及海洋資源和人類福祉之間的關聯,把減輕災害風險作為可持續發展議程中一個重要的跨領域問題加以討論。推動工業化是促進包容性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戰略,考慮到日益擴大的不平等、氣候變化和不可持續的消費與生產模式,工業化的挑戰與機遇正被重塑。此外,這份報告還討論了三類特殊狀況國家(最不發達國家、內陸發展中國家和小島嶼發展中國家)的科學與政策對接情況。
潘家華等 ·國際經濟 ·15.9萬字
國際氣候會議對國際碳減排合作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仍存在大量無法解決的爭議問題,談判各方形成不同的利益群體。在各方博弈過程中,核心焦點在于各個經濟體的減排目標和任務分配,其背后隱含的意義是各個經濟體可以獲得碳資源決定的經濟利益,而減排目標和任務分配首要問題就是碳排放責任的界定。本書嘗試在貿易隱含碳分析基礎上把碳泄漏效應納入碳排放責任界定方法改革,在解析貿易隱含碳、碳泄漏效應與排放責任界定邏輯關系基礎上,構建統一分析框架,通過模型推導分析碳泄漏正負效應并進行實證檢驗,設計并以模擬結果修正碳排放“共擔責任”界定方法,最后提出動態優化政策建議。
張云 ·國際經濟 ·8.5萬字
本書重點分析了亞洲區域合作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探討了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構建亞洲區域合作新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能路徑。文中認為,互聯互通概念包含亞洲一體化的各項元素,從構建亞洲新型區域合作模式高度推動互聯互通建設、搭建具有亞洲特色的一體化平臺,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實現亞洲一體化和共同繁榮,既是“一帶一路”建設應該追求的目標,也將是中國對亞洲政治經濟格局最重要的重塑。
王玉主 ·國際經濟 ·2.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