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巴黎地下鐵》講述一位年輕人在異國他鄉的淘金夢想和青春困惑。普通的中國青年紀國慶,盲目的成為出國淘金者中的一員,在經歷了被抓入獄之后他來到了時尚之都巴黎。然而生活并不如他想象中的美好,邊緣化社會里疲憊壓抑的生活讓他開始困惑和懷疑出國的意義。他在地鐵里遇見了凱霖,并與她開始了一段愛情。然而,在經歷了喪母等一系列變故之后,他開始在感情的漩渦里掙扎,最終選擇回國。追隨愛情的凱霖之后也來到中國,并與紀國慶一起留在中國生活。
姚中彬 ·社會 ·13萬字
霍恩比經典代表作,都市男性版“BJ日記”,休·格蘭特銀幕演繹“最重磅的英國喜劇片”。《非關男孩》是霍恩比最重要的代表作,以典型的英式幽默講述了兩個人物——一個是沒有童年、“全世界最老的”十二歲男孩,一個是“拒絕成長”、最不愿成熟的三十六歲男人——的成長和成熟。背景就是我們這個紛繁嘈雜的后工業時代。故事里有情,有搖滾,有謊言,更有真情歡笑,被稱為都市男性版“BJ日記”。休·格蘭特主演的同名電影被譽為一部“最重磅的英國喜劇片”。
(英)尼克·霍恩比 ·社會 ·15.3萬字
雪窩是坐落于東海之濱的歷史文化古城,傳說是雪神官邸所在地。明朝末年雪窩人張顯祖和滿族貴族后裔麗珠結親繁育子孫,從軍衛國,抵御倭寇。清末,社會動蕩。雪窩后人張寶麒的叔父張福成回到家鄉發動實業救國,雪窩有識之士紛紛響應。寶麒和兒子拋家舍業奔走在全國各地和革命黨人一起開展推翻清帝振興中華的活動。在漫長的歲月中,雪窩人一直有著愛國的熱忱。
木刀 ·社會 ·15.8萬字
父母雙亡的男孩塔沃特在嬰兒時被狂熱的基督教徒舅爺爺偷走,在荒林里當作先知的接班人培養。老人死后,他回到城中舅舅家,努力在否定自己先知的命運,卻被內心不知名的力量左右,陷入宗教迷狂的同時,也犯下了暴力犯罪。作家一方面為我們展現出基督信仰對于人性的扭曲,盲信而虔誠的信徒在現代教育、科技和文明的沖擊面前人生圖景變得困惑、頑固、荒誕,另一方面,不管信教與否,潛藏于生命個體的暴力和自我毀滅傾向促成了家族成員之間互不接受、無法寬容相待導致釀成最終的悲劇。
(美)弗蘭納里·奧康納 ·社會 ·9.7萬字
這是一個佰水人闖蕩上海灘從事不銹鋼加工創業故事。故事主人公姚承均,姚承湘和母親來上海與已經散伙且擁有客戶資源的表親畢國偉一道繼續經營不銹鋼剪折加工廠,他們一起走出困境但是不得不面臨搬遷的現實,因為黃梅的摻合,畢國偉挪用合伙資金,而讓這個合伙生意難以為繼。姚家兄弟回到上海繼續慘淡經營,姚爹也來上海幫兒子張羅生意,尋找好地段。一次外出找門市,姚承湘騎車出車禍,被撞傷。次日中秋節,忽然來了上門生意。讓這個小店出現轉機,這種狀況維持到年底。年末回家,家里商議換地方開業。年后他倆離開上海,回到武漢創業;畢國偉因為開車撞成植物人,結束了這段糾纏的創業故事。
程道江 ·社會 ·12萬字
《死水微瀾》小說創作于1935年,剛一出版,便轟動一時,郭沫若甚至稱李劼人為“中國的左拉”。《死水微瀾》曾頻頻被搬上戲劇舞臺和影視屏幕,引起社會各界極大關注。在李劼人先生創作小說已經70年后,《死水微瀾》被搬上熒屏。《死水微瀾》跳出中國傳統小說重情節、重故事的框框,通過一連串的故事,將一幅生動形象的天回鎮“市民階層”的群畫像呈現于讀者面前,對市民心理的刻畫細微入理,惟妙惟肖。
李劼人 ·社會 ·13.6萬字
如果追求幸福的過程扼殺了幸福,那么幸福還值得追求嗎?本書是法國天才作家喬治·佩雷克的成名作,1965年首次出版,當年即獲勒諾多文學獎。小說描述了一對來自中產階層的年輕夫婦的日常生活、這對年輕人對幸福的想法,以及他們無法獲得這種幸福的原因:因為幸福與一個人所獲得的物相關。我們可以將佩雷克的這本小說與1960年代社會學的蓬勃發展聯系起來,社會學開始討論孤立的個人在消費社會中的地位問題,然而這個問題從未成為文學的主題,這本社會學小說就是因此而寫成的。
(法)喬治·佩雷克 ·社會 ·6.4萬字
《裁·縫》主要以以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為歷史背景,塑造了主人公虞懿琳這一集寫作和裁衣的技藝于一身的民媛形象,表現了她的愛國精神與民族大義。
崔天醍 ·社會 ·18萬字
本書是阿微木依蘿的一部中篇小說集,收錄了作者近兩年內最新的小說作品,包括《蟻人》《摔不死的人》《人子》等篇,均已發表于《人民文學》《鐘山》《小說選刊》等文學期刊。本書所選《蟻人》等篇,多為講述小人物的生活和夢想,刻畫了他們奮斗的經歷。他們或為生活終日忙碌,或為壓力所迫尋求解脫,卻最終沒有放棄夢想,感受生活中的小確幸。小說浸潤著作者本人的生活經歷,有著個人獨特的風格,在緊張的都市生活中依然保留著家鄉的藍天白云。
阿微木依蘿 ·社會 ·13.8萬字
《受命》是止庵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小說的故事發生在八十年代的北京,兩個大學剛畢業的年輕人冰鋒和葉生,在一場詩歌朗誦會上相遇。因為共同的愛好,兩個年輕人開始了逛書店、走胡同、談文學的交往。但伴隨著交往的不斷深入,橫亙在兩人之間的是雙方父母的一些陳舊的恩怨。冰鋒每天懷揣著這樣的一個秘密,面對活波開朗的葉生,一面感到難以割舍,一面感到難以繼續交往,故事就在這糾結的情感和交錯的人生中起伏展開。小說采用冰鋒的視角,為讀者細致講述了一段承受不起的愛,還有一段不斷追趕過來記憶。作者的文字表述盡管冷靜克制,正好與熾熱的情感形成某種張力,這增加了小說的閱讀體驗,既舒緩又緊張。小說中間還穿插有冰鋒弟弟和葉生哥哥南下深圳創業的支線,為小說作了進一步擴容。為了真實還原1986年的北京街巷風物,止庵特別去圖書館做了兩年的查資料功課。
止庵 ·社會 ·18.5萬字
主人公家騮自幼癡迷于古物,后遇到高人虞老師,兩人惺惺相惜結為師徒,虞老師將畢生所學傳于家騮,二人更是在起落的人生中結下深厚的情誼。家騮在時代洪流中成就了一番事業,卻也在浮華世相中迷失了自我。遲暮之年,家騮將多年收藏鑒賞的心得整理成書,與耗費巨資的家藏一并獻予國家,以此告慰先師,重歸自我。書中不同人物命運交相鋪展,如多棱鏡般折射出歷史與時代的熠熠光彩,不僅對古玩行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刻畫,更飽含家國情懷與深刻哲思。
蘇迅 ·社會 ·10.3萬字
一對跳出農門的青梅竹馬的戀人在七年戀愛之旅中,兩人真摯的戀情是怎樣受到殘酷現實的沖擊以至于瀕臨破碎的。女主人公石玉萍在物欲中彷徨、迷茫,用青春賭明天,幾乎走入萬劫不復的深淵。是家鄉的巨大轉變和生機讓她看到了希望,找到自身定位,毅然回歸家鄉和戀人懷抱,完成了精神的自我救贖。
王子群 ·社會 ·16.7萬字
《逃之夭夭》是德國文壇泰斗馬丁·瓦爾澤創作的一部充滿哲人智慧、具有高度自傳性的小說,回顧了作家一生與政治、愛情、文學批評的斗爭總結。閱讀《逃之夭夭》,很難將小說中的敘述者與作家本人截然分開,他們更像是互為代言人,共同面壁思索一生參與的政治斗爭和文藝批評活動,回顧追逐過的那些戀人,他們擅長雄辯和戰斗,也在一次次傷害后學會了逃之夭夭。“我遭受的痛苦,無一不來源于自身。”這是馬丁·瓦爾澤在《逃之夭夭》中寫到的一句話。盡管向他發起猛烈攻擊的文學批評、政治斗爭以及愛情中的苦悶似乎都來自外部及他人,但是瓦爾澤以他耄耋之年的智慧道出:真正的逃之夭夭,仍是自身的精神超越。要實現這種超越,瓦爾澤選擇了卡夫卡式的反諷之路、荒誕之路。在瓦爾澤充滿變形、夸張和大膽想象的情節中,閃爍著寶貴的幽默品質。
(德)馬丁·瓦爾澤 ·社會 ·6.2萬字
中年男人牛頓是京城里一家報社的副主編,因為報社倒閉在家失業兩年。正當他準備“重出江湖”時,后院著了火,面臨離婚帶來沉重的打擊。恰逢此時,牛頓接到了一個來自上海的工作邀請。大學同學、舍友、好哥們卡耐基一直生活在西安,他經營著一家入不敷出的廣告公司。因為不得不親自出馬參加國際車展,卡耐基也要去趟上海。于是牛頓先飛到西安,兩人決定索性開車走國道去上海,算是半出差半散心。結果一路上囧事連連、各自的家里也狀況頻出,讓兩位中年男性焦頭爛額……
侯亮 ·社會 ·16.1萬字
2009年,一群中冶建設者,響應國家號召,踏上了斯里蘭卡的這片紅土地,他們憑借中國人特有的勇敢、智慧、以及技術,頑強拼搏,奮戰了四年,圓了斯里蘭卡人民期盼了四十六年之久的高速公路夢。這是斯里蘭卡境內的首條高速公路,也可以說是斯里蘭卡的一條黃金通道,更是中斯人民的友誼之路。這條路歷經英國、日本、韓國幾家承包商的有償修建,但都沒有完成。是中國中冶,用了四年的時間無償完成了。它不僅向世界證明了我們中國人的智慧和技術,同時,中冶人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的博大的胸懷。作品以吳春、劉紅、趙永剛、張繼民、趙亞明等為代表,描寫了中國中冶人“一盤棋、一股勁、一條心”的樸實的家國情懷。他們為了使命而堅守崗位,為了夢想而矢志不渝,從不懈怠。他們是中國中冶信譽豐碑的締造者,是中國品牌的傳播者和維護者,是海外開拓進取的排頭兵和領頭羊,是中國改革開放后的又一面鮮紅的旗幟——冶建中魂!
深谷幽蘭 ·社會 ·8.8萬字
《榮耀》是二十世紀公認的小說大師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創作的一部俄語小說,后與其子德米特里·納博科夫共同將此書譯成英文,于1971年發表。這是一部敘述成長的絕美之書,是納博科夫筆下難得的頗具青春氣息的“純真年代”。主人公馬丁因俄國革命隨同母親開啟流亡生涯,輾轉于希臘、瑞士、英國、德國和法國南部;伴隨著若即若離的愛情完成自我成長,逐漸從勇氣和怯懦間的躑躅徘徊中走出;由幻想家和空想者蛻變成行動者和現實的冒險家,聽憑來自遙遠深處記憶的召喚,服從內心沖動和浪漫激情的指引,不顧一切穿越邊境,最終通過實踐勇氣獲得榮耀。此版本由著名翻譯家石國雄老師由俄語譯出,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文的韻味與美感。
(美)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社會 ·13.1萬字
《馬人》是厄普代克確立其大師聲譽的重要作品,他因此而第一次拿到國家圖書獎,也是他所有作品中最具有藝術性的代表作之一。《馬人》的故事并不復雜,它講述了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愛。但這是一部極富情感力度的作品,在小說中將這份父愛寫得沉蘊有致,富有悲劇的深度。這本書幾乎是在提醒我們注意兩點:其一是怪異的馬人形象中所蘊含的非凡主題,其二是主題與表現形式所達到的珠聯壁合的效果。它將神話與現實交織在一起,既有象征的寓意與美感,又兼具現實的尖銳與殘酷,以超現實主義與立體主義繪畫的方式將一個父與子、愛與犧牲的故事講述得優美、深刻、感人肺腑。一部不折不扣的“杰作”。
(美)約翰·厄普代克 ·社會 ·17.6萬字
一位飽經滄桑的老婦人走進了一所中學的課堂,她的名字叫作安卡。七十年前,她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十二歲女孩,和父母、弟弟、朋友幸福地生活在羅馬尼亞的寧靜小鎮,渾然不知外面的世界已經天翻地覆。直到納粹的鐵蹄踏破了她的家園……地獄般的景象一次次展現在十二歲的安卡眼中,充滿體液和尸臭的牲畜車,槍淋彈雨下血紅的地獄,充斥著陣陣惡臭的死亡集中營。從羅馬尼亞到波蘭的布加勒斯特,再到臭名昭著的奧斯維辛,十二歲的安卡,幼小的弟弟尼古拉,還有九歲的猶太女孩伊洛,在尋找親人的道路上相依為命,弱小而又勇敢,正直而又無知,如同一曲殘酷的童話,而等待著她們的,會是怎樣的結局呢?
(英)馬克·威廉姆斯 ·社會 ·11.1萬字
《驟雨中的陽光》是一部小小說集,收錄了作者創作的四十余篇小小說作品。其突出特點是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關注小人物,傳遞正能量,鞭撻假丑惡,語言敘述上也具有鮮明的嶺南地方特色。作品從謀篇布局到主題挖掘、人物塑造,都顯得成熟老到。在作者的筆下,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形形色色,活靈活現。作者正是通過對這一群體命運的描述,表達出一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作家悲天憫人的情懷。
莫樹材 ·社會 ·7.9萬字
第一次世界大戰被認為是所有戰爭的終結,因此得名“GreatWar”。從德國的視角看,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個糟糕的開始。計劃本是抵御法國和俄國,而主要目標就是幫助奧匈帝國對付塞爾維亞。第一次世界大戰喪生的人數不計其數。
斯科特·默克 ·社會 ·1.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