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行動的根本是順應人性
為何有些人能夠堅持不懈,而另一些人卻容易半途而廢?根本原因在于,我們對人性的理解和運用不同。順應人性是指在行動過程中,依據人類本性的基本特征和規律來制定自己的行動策略。順應人性是實現持續行動的關鍵。
對安全的需要:小步迭代
在個人成長中,當我們面對不確定性或復雜任務時,過于激進的目標容易引發我們的焦慮和抵觸。因此,將目標分解為小而可行的步驟,盡量簡化,能降低行動的心理阻力。前文所討論的各種極簡行動的方法,就是考慮到了人類天性當中對于舒適與安全的需求。
剛開始健身的時候,很多人會一次性買很多課程,但目標過高會讓人產生恐懼,不符合人性對于安全的需求。萬一遇到健身房突然倒閉、老板跑路等情況,也會有財產損失的風險。健身這件事正確的做法是,最開始只要求自己每天去十分鐘就可以。如果連十分鐘都覺得長,那就調整為去健身房打卡一分鐘就可以。當你覺得這件事情是安全的、舒適的,就會持續做,自然會不斷“迭代升級”。
對反饋的需要:主動制造成就感
持續行動的過程很漫長,能堅持下來的一個重要支撐就是能夠不斷獲得反饋。人對反饋的需求,本質上是因為需要安全感和掌控感。長時間看不到成果,行動就容易喪失動力。反饋既可以來自外界的評價與互動,也可以來自自己看到的進展。
在行動剛剛開始的時候,給自己制造成就感是非常關鍵的。如果達成一個簡單的目標,就給自己獎勵,這樣更容易獲得心理滿足,從而堅持下去。
如果你堅持做一件事情,度過了一些里程碑式的時間點,比如100天、300天、1000天,就可以給自己一個獎勵。寫一篇文章、出去旅游一次、吃一頓大餐,都可以作為一種獎勵的方式。
等到后期,你已經把事情做成了,收到了大量外界的正反饋或者賺到錢了,這些結果就更會激勵著你不斷向前。
對積極情緒的需要:創造儀式感
積極情緒能夠拓寬思維,使我們在面對困難時更有創造力。當我們感覺自己有能力做成一件事情時,這種正面的情緒可以增強我們做事的動力。我們需要有一些固定的動作或者行為來讓自己快速獲得積極的情緒,這就是儀式感的意義。
你可以每天早上固定一小時,專門做你喜歡的事情,這件事讓你身心愉悅,就可以成為你的生活儀式之一。你也可以在工作前靜坐五分鐘,調整呼吸,讓自己進入最好的工作狀態。當你每次都重復這樣的動作以后,它就可以在你的大腦里固化下來,讓你更快進入狀態。每次工作結束后,也可以安排一個小的儀式,還能收獲到滿足感。
培養習慣:讓大腦自動執行
當你持續做一件事情,經過一段時間之后,大腦就會發生改變,你就養成了行為習慣。習慣就像自動程序一樣,到了某個條件就會自動觸發,讓你能夠想到自己要去做某件事情,并且會自動調整好你的狀態,做好準備。這個過程無須你主動干預。
養成一個習慣,有些人說是要21天,也有人說是要100天。從持續行動的角度來說,如果我們做好了長期投入的準備,無論到底多少天,習慣一旦形成,就可以幫我們節省一些精力,節省下的時間可以用于更好地改進我們的行動。
習慣可以給人帶來安全感和確定性,因為你相信自己的大腦會在生活中的特定時刻想起該做的事情,這種確定感會讓人感到很安心。
發現內驅力:將他律轉化為自律
我們最開始行動的時候,動力可能來自外部。短期來看,外部力量的他律作用可以激勵我們前進,讓我們走上行動之旅。但是長遠來看,持續行動要基于我們內在的真正渴望,而非外在的強迫或壓力。
當我們的行動源于內心真正的向往時,我們更容易克服困難,持續前行。這種內在動機能夠給予我們持續的力量。持續行動的關鍵在于將外部要求轉化為內在需求,使之與個人的價值觀或興趣相吻合。
例如,一位討厭跑步的人為了健康被迫鍛煉,這是他律。但他發現,換一個視角,將跑步看成自己喜歡的探索城市新路線的活動,跑步變得更有趣了,也慢慢形成了習慣,自然更愿意跑步了。
被認可的需要:借助社交力量強化行動
人的天性包含了對社交認可和歸屬感的需求。加入志同道合的社群,融入一個組織,不僅能收獲歸屬感,還可以增強行動力。在社群中,我們可以和其他與我們同頻的人產生聯結,獲得支持,滿足自己的社交需求。
當我們在這個群體里公開我們的行動目標,表達我們的承諾,我們的行動力會大大增強。其他人的存在讓我們感覺不再孤單,在遇到困難時大家能夠互相扶持,共同前行。這種扶持并不一定需要別人手把手幫忙,我們只需要知道,那個之前看起來很渺茫、不確定的目標,居然有人做到了。而僅憑這一條信息,就足以讓自己比以前更有動力。這就是社交力量對我們的行動強化作用。在這個時代,一個人的奮斗不再只是單打獨斗,越能和他人溝通交流、產生聯結,成長速度就會越快。
雖然個人成長涉及對我們自己的改造,會有一個不舒服的過程,但是行動之所以能持續下去,是因為我們知道經歷過這樣一段考驗,能收獲更多。我們對天性的改造并不意味著否認天性本身,而是在更高的層面上,更好地發揮天性的作用,讓自己擁有更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