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
在生活中有一類人,他們最愛說的話是“道理我懂”。不管你和他們聊什么,他們都說“我懂”。但你看他們的生活就會發現,他們眼高手低,過得并不好。
朋友“小明”就是這類人,我與他對話的“畫風”是這樣的。
我:“剛才聽你說了那么多,我認為你并沒有真正理解你說的那些道理。人只有通過行動才能改變自己,不能眼高手低。”
小明:“哦,這個道理我懂,只有行動才能讓我改變。但是我就是無法行動呀,我就是缺少一個好方法。”
我:“行動的關鍵在于開始做事。開始做事以后,你會發現方法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哪怕一開始方法不好,你也能邊做邊改進。而且做得越多,自己也越能發現新方法。”
小明:“這個道理我懂,方法可能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如果沒有合適的方法,我怎么知道自己有沒有走錯方向?”
我:“開始做事情時,你可能看不出方向。你持續做事,很快就能在行動中發現方向。”
小明:“道理我懂,方向總是在行動的過程中明確的。但是,如果一開始不是正確的方向,那我豈不是要走很多彎路?我不想走彎路,感覺很吃虧。”
……
與小明這樣的人溝通讓人感到心累。你掏心掏肺地幫助他,但他的第一反應永遠都是“這個我懂”,然后把自己原有的觀點強調一遍。這樣的對話,每多經歷一次都是對友誼的傷害。
因為根本不懂,所以過不好
網絡上“道理我都懂,卻仍舊過不好這一生”的話題討論,總會引起很多人的共鳴。許多人都想問,“我們知道這么多道理,怎樣才能過好這一生呢?”于是人們又開始研究有沒有更多讓人“過好一生”的道理了。
如果一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那么你一定要停下腳步,看看前提有沒有問題。“為什么道理我都懂,卻仍舊過不好這一生?”很簡單,因為道理你并沒有真正地懂。
當你把注意力從“過好這一生”轉移到“懂”上,問題就能迎刃而解。當問題變成“道理我不懂,卻過不好這一生,這是為什么?”,這就像問“三天沒吃東西,為什么肚子餓”一樣,答案簡單明了:你不吃東西,不餓才怪!
那要怎么辦?既然不懂,那就去搞懂,問題不就解決了。利用常識思考,讓我們頭腦清醒;而脫離常識,會蒙蔽雙眼,導致我們迷失方向。
自以為懂的幻覺
為什么我們會對自己不懂的東西自以為懂了呢?這種“不懂裝懂”背后的動機是什么?到底什么才叫作“懂”呢?感覺懂了,是真的懂了嗎?
回憶一下,上一次我們感覺自己“懂”了,大呼“醍醐灌頂”,是什么時候?
場景一:有個問題一直困擾你,而你百思不得其解。你查閱了大量資料,反復分析挖掘,經歷了煎熬與痛苦后,終于在某天睡前靈光一現,才發現答案竟然如此明顯。那一刻,你覺得自己懂了!
場景二:你讀了一本科普書,其作者是專家。專家寫得深入淺出,你很快就讀完了并感覺良好。你覺得自己已經搞懂了,整個過程沒有費多大力氣,你感覺很開心。
在這兩個場景中,哪一個是真懂,哪一個是自以為懂呢?如果你真正懂了,那就能經得起實戰的考驗,否則這個懂就是幻覺。
我曾經發起過一期關于“讀財報”主題的讀書活動,目的是讓大家通過刻意學習,看懂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具備基本的財務分析能力。為了能夠讓大家入門,我在這一期書單中選擇了一些通俗易懂的財報入門書。有些同學在活動開始前,用一個晚上讀完了兩本,興高采烈地告訴大家:“這期的書比較簡單,我已經看完前兩本了。”
在讀書活動正式開始后,我會出題請大家回答,題目涉及財務指標的計算、行業與公司的調研以及對投資決策的看法。有意思的事情發生了,最初認為這些書很容易讀的同學,其態度無一例外發生大反轉。
“我原來以為財務報表真的很簡單,沒想到一動手計算,卻發現大腦一片空白,其實自己并沒有看懂。”
“看書學了一段時間后會產生自滿的心態,覺得書看懂了,很有成就感,但拿到作業后立刻被‘打臉’,離看懂還差得遠呢。”
“一開始,我認為這些書肯定比《資本論》簡單,也沒太上心,一做作業才發現自己原來是‘讀了個假書’啊!”
“雖然一個晚上讀完兩本書,也覺得書中的內容并不難,可是做起題目來,一點兒也不輕松,太‘打臉’了。”
“回答問題的時候,我發現根本不能直接從書上找到答案,必須把書全部認真再看幾遍才行,原來自己之前壓根兒沒有抓到重點。”
我曾經調研過本節在開篇列出的兩個場景,哪個對提升學習效率更有效,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場景一”,但實際上,他們自己卻還堅持以“場景二”的方式學習,說一套,做一套,大致翻翻,隨便看看,就以為懂了。不經歷考驗,大家都以為自己是學習高手。一上“戰場”,全部“原形畢露”。
大家同樣是學習,有一種人經過刻苦鉆研最終學懂了,還有一種人隨便翻翻就感覺學懂了。他們都以為自己學到了,都在某一瞬間醍醐灌頂。但是事實上,二者之中必然有一方的情況是產生了幻覺。
答題這種方式,能夠在第一時間讓我們發現“懂了”的幻覺,可以及時進行干預,讓自己清醒。但我們若在生活中出現了“懂”的幻覺,卻沒有及時到位地改正,那我們很容易犯錯誤。
生活有一定的容錯能力,你做一兩件傻事,也未必會立刻得到懲罰,可能也沒有人說你不行,有時候甚至還有意想不到的正面反饋。生活像一場漫長的考試,我們不停地寫,卻不能馬上看到標準答案,也不知道錯了沒有。突然有一天,你發現涂錯了答題卡,卻馬上就要交卷了。
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困難,其實都是這樣慢慢堆積出來的。最開始問題并不明顯,雖然也來得及修正,但是常常被忽略。直到問題變得嚴重,我們才注意到,但這時已經錯過最佳修正時間。每一個中年危機的背后,都有一個曾經犯傻的少年。時間的審判經常會遲到,但是不會缺席。
不要輕易說自己懂得某個道理,雖然道理中的每個字你都認識,但是連在一起代表的含義,可能會大不相同。
別輕易說你都懂
對于“懂道理”這件事,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層次。
(1)一聽就懂,感覺良好:道理通俗易懂,聞者會心一笑,聽完腦海瞬間蹦出兩個字——“懂了”。這就很像看著答案做題目,感覺自己每題都會,能拿到滿分。
(2)似懂非懂,不能深究:能說出個大概,但是缺乏足夠的原理支持,也難以靈活使用。就像欣賞一幅畫作,如果沒有真正理解,就只能說“畫得真好,像真的一樣”。
(3)深刻體會,細節支持:這個階段的體會來自實踐,當你發現自己通過行動領悟到的道理,別人早已總結好了,你非但不會覺得自己笨,反而會有英雄所見略同之感。同時,還會有大量的細節能夠支持你對道理的理解,而不是空泛的“懂”。
《道德經》有言:“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就算是一個簡單的“懂”字,也有不同的深度。深度的區別在于我們花費了多少代價,去換來那個“懂”的感覺。
我一直認為,道理不是一聽就能懂的。為了懂得一個道理,我們往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很多人不免覺得,懂一個道理需要什么代價,知道了不就懂了?但是,知道道理的字面意思,不代表你真的領悟了其中的真諦。
不懂裝懂就要付出代價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常識可以說是“靠譜得可怕”。你如果不怕高,在高處毫無恐懼,可能會不慎跌落而亡;你如果不怕火,一旦麻痹大意,可能會葬身于火場。我們有了足夠多的生存常識,來幫助自己不在進化中被淘汰。
在物質世界中,尤其在對錢的看法上,我們特別清醒。沒錢就是沒錢,我們不會把別人的錢當成自己的錢,甚至自己有錢,都要說自己沒錢。如果我們手里只有1萬元,就不會去簽1000萬元的購房合同。哪怕是去商場,我們也會避開那些遠超自己消費水平的商店。走在高樓林立的上海陸家嘴,我們會拍照留念,而不會想“我要把這條街全部買下來”。在錢的問題上,我們如果不懂裝懂,超前消費,過度舉債,就要付出代價。
但在精神世界,我們有時卻特別不靠譜,常常把別人的當成自己的,把自己的當成別人的。
一些深刻的道理就像現實世界的資產,大量實踐和無數代價的累積才凝結出一句朗朗上口的話,傳承至今。隨口聲稱“懂得了一個道理”,就像隨意表示自己買得起一棟樓,這是在吹牛。
我們不能天真地以為,知道了道理的字面意思,自己就理解了道理的本質。倘若隨便一聽就覺得懂了,就和看到別人兜里的錢就認為這是自己的,沒有本質區別。別人口袋里掏出的錢是別人賺到的,別人理解的道理是在別人從實踐里收獲的。
世界運行的方式不是“所見即所得”,不是你看到的東西就屬于你。否則的話,世界上最有錢的人應該是銀行柜員。如果我們的認知水平由聽過的道理決定,那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可能是新媒體編輯,他們每天通過網絡接觸大量的信息,里面包含了大量的“濟世良言”和“深刻道理”。
這個世界上除了有買不起的東西,還有弄不懂的道理,為此要下的功夫,有時候真是讓人望而卻步。
作為普通人,未必有那么多時間和精力去弄懂各種道理,持有“一聽就懂、感覺良好”的心態,也無可厚非。只是我們要知道,自己可能不懂,不要沉迷于自以為是的優越感里。
即使我們買不起一棟樓,仍然可以在晚上欣賞高樓林立的美麗夜景。一些大廈還被開發成景點,專門供人觀光游覽,僅僅需要一張門票而已。如果我們參觀完大廈,卻問自己為什么沒能擁有它,明顯就是一件讓人哭笑不得的事情了。
既然自己只是一名參觀“道理大廈”的游客,我們就應該擺正心態。這樣的話,至少我們在生活不順心時,也很清楚問題出在哪里,知道這是自己的選擇,而不是盲目地抱怨“道理我都懂,卻仍舊過不好這一生”了。
畢竟,過好一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