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持續行動
- Scalers
- 2211字
- 2025-07-07 13:59:47
每天都有借口阻止你前行
半夜12點,我接到小明打來的電話。
他語氣局促地說:“S老師,我要學習英語,想和你一起行動!”
“怎么了?受到什么刺激了嗎?記住,不管發生了什么,睡一覺就好了。年輕人不要老熬夜,早點兒休息。”
“不不不,我這次是認真的。”
“你上次來找我,也說是認真的,然后就再無下文了。”
“這次是真的!自從你告訴我‘懂’分為不同的層次之后,我就再沒說過‘道理我都懂了’。”
“看來有進步,這次你遇到了什么事情?”
“我今天和外國客戶開會,其中有位漂亮的女士,她的英文講得特別好,用英文問我怎么連接公司的無線網絡,但是我不知道怎么用英文表達。要是我英語很流利,就能和她談笑風生了,說不定還能跟她交朋友……”
我笑道:“你想多了吧。果然是‘雞血’不如荷爾蒙啊。那這樣,你明天睡醒之后再來找我,如果你到時候還想學英語,我們再聊。”
說完,我便掛斷了電話。
欲望是進步的動力,只是有些欲望來得快,去得也快——第二天一睜眼,我們便忘得一干二凈,這就是所謂的“晚上睡前千條路,早上起來走老路”。
受到刺激才行動,萬一沒有刺激呢
《大腦的未來:神經科學的愿景與隱憂》一書寫道,響應環境刺激是最原始生命的求生方式,連細菌都會根據溶液里食物的濃度信號調整運動方向,最終向食物最多的源頭逆勢前進,這叫“化學趨向性”。我們也會根據環境刺激來行動,“受到刺激—開始行動”是根植于我們心中的行為模式。
在酒店大廳里看到有人在優雅地彈琴,想到自己小時候放棄的鋼琴訓練;
在商務談判中被對方以英語優勢施加壓力,想到開始又放棄的英語學習;
競爭重要崗位卻因在最終面試環節發揮不好而落敗,想到曾經中斷的演講練習;
在高鐵上偶遇畫畫的小朋友,想到小時候自己深愛卻沒堅持學下去的繪畫;
看到人工智能行業薪水高,想到自己曾經因為畏懼困難而放棄報考計算機專業;
……
生活就像戲劇,一幕幕場景串聯起一個又一個故事。我們聽到別人的故事,看到別人完成了我們未能實現的心愿,就特別容易受到刺激。
在《刻意學習》一書中,我提到一件對自己影響很大的事。在綜藝節目中,嘉賓們住的房子寬敞明亮,而當時觀看節目的我卻坐在光線陰暗的出租屋內,透過屏幕見識別人的幸福生活。我深深地受到刺激,下定決心開啟自己的持續行動之旅,改變現狀。
生活還像小河流水,而刺激就是往河里投擲的石子。石子激起漣漪,漣漪散開后很快消失,水面又恢復如初。石子被流水沖走,零散地沉到河底。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就是一個又一個刺激,有的很快被忘卻,有的深埋在心中。刺激不斷積累,小刺激攢成大刺激,直到某一天,突然某個關鍵刺激出現,喚醒我們所有沉睡的記憶——可能是一個重大的決定,可能是內心絕望的呼喊,可能是最后的奮力一搏,可能是逃命狂奔。那一瞬間,我們的渴望如此強烈,猶如窒息時渴求空氣一般強烈。
既然小刺激的積累最終可以產生如此強大的力量,那么是不是只要等待那個關鍵時刻出現就好了?我現在問自己,如果當時沒有受到那個節目的刺激,我會開始持續行動改變生活嗎?結論是,如果錯過了那次機會,我并不知道下一次會是什么時候。
誠然,如果沒有綜藝節目的刺激,可能還有其他節目的刺激,刺激不斷積攢,終有一天,我們臨門一腳,自此改變人生。但是,我們并不知道臨界點到底什么時候出現。我們甚至不應該這樣期待,因為萬一積攢了一輩子也沒有遇到關鍵刺激呢?生命有限,每一刻都不容荒廢,等待一件遙遙無期的事情,猶如在黑夜中行走,看不清前進的方向。我們不能做命運的奴隸,不能只依賴關鍵刺激來下決心,不能被外界支配。萬一我們沒有那么幸運,沒有遇到改變一生的大轉折、大事件、大刺激,難道只能像溫水中的青蛙一樣,不溫不火地結束此生?
那是在一個閑暇的周末,我在自己的小破屋中,百無聊賴地打開了那個節目。這個關鍵刺激指引我最終走上持續寫作的道路。如果沒有這些事情的影響,我現在會變成什么樣的人,我也不知道。當我們通過行動取得成果時,成果會變成新的現狀,我們需要再針對新的現狀采取行動,繼而產生新的成果……改變就像滾雪球,越滾越大。
在平行世界里,我也許完全不會寫作,這本書也根本不可能出版,世間只是多了一個焦慮的身影。我們不能光靠刺激做事,萬一刺激遲遲沒有到來,而我們一直等待,就會延誤“戰斗機會”。這樣不僅會浪費大好年華,更會錯失為我們的成長提供助力的時代浪潮。與時代浪潮擦肩而過,我們可能會一直原地踏步,無法實現人生目標,只能旁觀別人的成長故事,給別人點贊。我們要么被別人刺激,要么活出自己的故事,刺激別人。
主動給自己制造刺激
生活中,每時每刻都有事情刺激我們的大腦,我們無處可逃。但是,我們能選擇如何處理這些刺激,甚至賦予它們不同的意義。雖然我們無法完全掌控、預測外界的事情,但我們不應該被外界的刺激束縛,任由外界影響自己的情緒狀態。
然而,“受到刺激—開始行動”的行為模式已經深刻地印在我們的腦海里,以至于僅僅知曉“我們應該”和“我們不應該”,并不能讓我們真正獲得持續行動的力量。各種刺激會不停地出現,與其等待關鍵刺激影響我們的行動,不如主動地給自己制造刺激,把自己往理想的方向引導。
如果我們想開始行動,就不要等待關鍵刺激發生時才讓自己下定決心。如果我們想走出壓抑糾結的狀態,那么就不要指望通過沖動購物、暴飲暴食等行為來改變這種狀態。我們必須從被動接受刺激變成主動給自己制造刺激,給自己講故事,用自己制造的刺激代替外界環境的刺激。
選擇什么樣的刺激來影響我們的行動,是每個人都需要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