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統特色腌臘肉制品加工技術
- 王衛 張佳敏主編
- 2960字
- 2020-04-30 17:30:41
(二)香辛料
香辛料是香味料和辛味料的總稱,由植物的根、莖、葉、花、果、籽、皮或其制品等組成,具有芳香、辛味和營養價值。使用香辛料,可以去除某些原料肉的腥味和膻味,抑制和矯正肉品不良氣味,能給肉制品增添各種香氣和滋味,有增進人的食欲和消化功能的作用。香辛料是熟肉制品加工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輔料之一。例如五香料、十三香、鹵料等,就是選擇八角、肉桂、陳皮、肉菇、丁香、白芷、砂仁、小茴香等天然香辛料組成。
各類肉制品中都需要加香辛料,只因產品不同,加的香辛料品種也不同,添加量也隨之不同。例如辛辣香辛料:胡椒、姜、芥末、辣椒,用量一般在0.03%~0.2%;芳香型、辛辣型混合香辛料:香辣椒、肉豆蔻、丁香、麝香草等,用量一般在0.02%~0.1%;芳香型香辛料:芫荽、鼠尾草、月桂葉、小茴香、大茴香,具有特殊的芳香氣味,加入適量可以明顯改善產品風味,用量一般是0.02%~0.05%。
1.花椒
花椒,又稱香椒,為蕓香科花椒樹的果實。花椒分大椒和小椒兩種,一般在秋季果實成熟后采收。主要產地在我國四川、陜西、河北、河南、云南等省。花椒呈紅色或淡紅色,具有特殊強烈的芳香氣味。生花椒呈麻味,炒熟后香味才溢出,是常用的調味香料,多用于醬鹵制品,灌腸中使用較少。花椒既能單獨使用,如花椒粉等,又能與其他調味品制成復合調味料,如五香粉等。
2.大茴香
大茴香,又叫八角或大料,是木蘭科茴香樹的果實,產于我國廣西、廣東、福建等省(區)。大茴香長有八個角,形狀似星,顏色紫褐,有光澤,稍有甜味,具有強烈的芳香氣味。大茴香在肉制品加工中應用廣泛,能去腥,增加肉的香味,而且也是加工制作五香料的主要原料。
3.小茴香
小茴香是傘形科草本植物茴香的成熟果實,主要產于我國甘肅、內蒙古、四川、山西等地。小茴香形狀是4~8毫米具有5棱的長圓形,顏色呈灰色,稍帶甜味,香味濃郁。適用于腥膻味強的肉制品,有去腥解膻作用。
4.丁香
丁香是桃金娘科丁香樹的干燥花蕾。我國廣東、廣西有栽培。當花蕾呈鮮紅色時采集,去除花梗后曬干即為丁香,含有揮發性丁香酚、丁香烯,具有濃烈的香氣。磨碎后加入制品中,香氣更為顯著。但丁香對亞硝酸鹽有消色作用,所以只在醬鹵制品和少數不經腌制的灌腸制品中使用。
5.肉桂
肉桂,又叫安桂、玉桂、樹桂、桂皮,是樟科植物肉桂樹的樹皮,皮外表灰棕色,有細紋及小裂紋,內皮紅棕色,芳香而味甜辛,主要產于廣西、廣東、福建、浙江等地。在肉制品的加工中,肉桂是一種主要的調味香料,能增加特殊的香氣和風味。同時,肉桂還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
6.肉豆蔻
肉豆蔻,又叫肉果、肉蔻、豆蔻,為常綠喬木豆蔻樹的果實種子,呈橢圓形,紅褐色或深棕色,外表有淺色不規則溝紋,質地堅硬,斷面呈大理石樣花紋,氣味極芳香,主要產于印度尼西亞、巴西、印度、馬來西亞等地。在肉制品加工中加入肉豆蔻有很強的調味作用。
7.砂仁
砂仁,又叫小豆蔻,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陽春砂的果實,主要產于我國廣東、廣西、云南、福建、四川等地。尤以廣東陽春縣所產砂仁最著名。砂仁呈橢圓形,棕紅色,氣味芳香濃烈,是肉制品加工中的一種主要調味香料。含砂仁的制品食之清爽可口,風味別致,且口感清涼。
8.白芷
為傘形科當歸屬植物杭白芷、川白芷、興安白芷的根。秋季葉黃時挖出根后,除去須根,洗凈曬干或趁鮮切片曬干。白芷外皮黃褐,切面含粉質,香氣濃厚,在醬鹵制品中是常用的香料,因其氣味芳香有去腥的作用。
9.月桂葉
月桂葉,又叫香葉,為一種月桂樹的樹葉,主要產于地中海沿岸及南歐各國。月桂樹葉隨時可采,陰干即成,有肉桂香氣。
10.山柰
山柰,又叫沙姜、山辣,產于我國廣東、廣西、云南、臺灣等地。山柰為多年生草本植物,每年秋季苗枯時挖出根莖,加工成片,曬干即成。山柰切面白色,粉性,光滑細膩,中央略突起,質堅且脆,味辛辣,有樟腦香氣。醬鹵類肉制品常用其作香辛料。
11.生姜
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新鮮根莖,肥厚扁平,黃色,有芳香和辛辣味,具有調味去腥、增香、解毒、散寒等作用。在肉制品生產中常用于紅燒、醬制,也可將其榨成姜汁或制成姜末加入灌腸制品增加風味。同時,生姜具有抗氧化能力和阻斷亞硝酸胺合成的特性。
12.蔥
蔥,又叫大蔥,為百合科蔥屬植物的鱗莖及葉,具有強烈的辛辣味。在肉制品中添加蔥,有增加香味、除去腥膻味的作用,廣泛用于醬制、紅燒等制品。
13.大蒜
多年生草本植物。大蒜特有的辛辣味,可起到壓腥去膻的調味作用,并有增進食欲、幫助消化和殺菌的作用。肉制品生產中常將大蒜搗成蒜泥后使用,以增加香味或形成特殊風味制品,如歐式灌腸、中式蒜泥白肉等。
14.胡椒
為多年生藤木植物胡椒的果實,呈球形,當果實還未成熟時,干制后果皮皺縮呈黑色(黑胡椒),果熟時去掉紅色皮后呈白色(白胡椒)。胡椒有辛辣味,在肉制品生產中常使用。
15.五香粉
五香粉是由多種香辛料配制而成的混合香料。其配方因地區不同而有所不同。
16.咖喱粉
咖喱粉是混合香辛料,以姜黃、白胡椒、小茴香、桂皮、八角、花椒、豆蔻、芫荽等多種單味香辛料配制研磨成粉狀,呈黃色,味辛辣。(三)充填料
充填料的作用是使肉制品增味,增加黏結性,提高保水力,改善品質,還可增重,降低成本。常用的充填料有淀粉、植物性蛋白質、酪蛋白、卵蛋白、食用膠類等。
1.淀粉
肉制品加入淀粉可提高黏結性,使腸餡黏結性好,腸體堅實,能保水保油,多吸收水和游離的油,提高出品率。淀粉的種類很多,由含水量多少可分為濕淀粉(即團粉)和干淀粉。干淀粉好保管、貯存。淀粉中以玉米淀粉、綠豆淀粉、馬鈴薯淀粉、紅薯淀粉、木薯淀粉使用較多。還有其他淀粉如豌豆淀粉、蠶豆淀粉、小豆淀粉、菱角淀粉等。綠豆淀粉制作肉制品性質最好,制品彈性大,肉餡緊密,切面光而亮,但價格貴,原料源少。改性淀粉是將玉米淀粉、馬鈴薯淀粉經交聯反應,使其膠黏性、加工性能改善,提高使用性能。改性淀粉用于肉制品,對制品彈性、風味等都有改善。在肉制品中淀粉的添加量隨制品品種的不同而不同,在腌臘肉制品中,除個別臘腸有極少量使用外,一般不添加。
2.植物性蛋白質
常用的植物性蛋白質主要有大豆蛋白、花生蛋白、小麥蛋白、芥末蛋白粉等。這類蛋白質一般是經過處理,消除異味后使用。肉制品中添加植物性蛋白質的作用是保水保油、乳化和改善風味。肉制品中常用的植物性蛋白質主要是大豆蛋白。大豆蛋白可分為三種:一種是組織蛋白,含蛋白質50%左右,這種蛋白質是粒狀;另一種是脫腥的大豆蛋白,含蛋白質60%~65%,一般是粉狀;還有一種是分離大豆蛋白,蛋白質含量在75%~80%。在一些肉制品中常使用的是后兩種,使用量一般在2%~5%,但在腌臘肉制品中不添加。
3.酪蛋白
酪蛋白是從乳汁中沉淀出的蛋白質,營養價值高。加入酪蛋白可以改善口感,增加乳化性。在一些肉制品中添加量一般在1%~2%,但在腌臘肉制品中不添加。
4.卵蛋白
卵蛋白是有黏度的水溶性蛋白質,水分約占86%。肉制品加工中也可使用其干粉。其作用是增加蛋白質含量,改善制品的質地和彈性等,但在腌臘肉制品中一般不添加。
5.食用膠類
包括骨膠和明膠等動物膠,以及卡拉膠等植物膠。這類膠蛋白質含量高,約在75%以上。具有一定的凝結力、彈性,可增加肉品的彈性和切面的硬度。植物膠主要有卡拉膠、瓜爾豆膠、果膠、海藻酸鈉、瓊脂等。其成分為多糖類物質,具有保水性、黏結性和彈性。在一些肉制品中動物膠加量為0.5%~2.0%。植物膠以卡拉膠、瓜爾豆膠為多,在一些肉制品中添加量為0.1%~0.5%,但在腌臘肉制品中一般不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