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統特色腌臘肉制品加工技術
- 王衛 張佳敏主編
- 1197字
- 2020-04-30 17:30:40
(一)調味料
調味料主要有食鹽、食糖、酒、酒、醬油、醬、味精等。
1.食鹽
化學名稱為氯化鈉,根據其產地和制法可分為海鹽、井鹽、池鹽、礦鹽及精制鹽和加工鹽等。純凈的食鹽,色澤潔白,呈透明狀,無苦澀味。
食鹽是肉制品加工中必不可少的咸味劑,使用得當,有助于提高和強化肉的保水力與結合力,增加制品風味。同時,食鹽還具有抑制微生物繁殖、殺菌防腐的作用,使制品易于貯存。食鹽在肉制品中的用量,一般在腌臘肉制品中添加量為3%~5%,西式火腿、灌腸類制品中添加量為1.8%~2.2%,醬鹵類制品中為2%~5%。
2.食糖
糖易溶于水,甜味,口感好。在肉制品中適量添加可以在味覺上與其他調味品取得平衡,可使肉制品松軟、增加色澤。從形狀上可分為砂糖、綿糖和糖粉;從色澤上可分為白糖、黃糖和紅糖;從原料上可分為蔗糖、果糖、麥芽糖和蜂蜜。肉制品生產中,食糖是一種重要的風味改良劑。食糖在肉制品中的用量,臘腸等腌臘肉制品中1%~5%,灌腸制品1%~2%,醬制品2%~5%,干制品2%~8%,糖排等制品6%~10%。在廣式香腸、蘇式醬汁肉、太蒼肉松等肉制品中,糖是必不可少的調味料。
3.酒
酒具有醇香味,主要成分為乙醇,還有高級醇、酯、酸、醛等。加適量的酒,可使肉制品有特殊的醇香及其他特殊香味,還可以去除一些異味,改善滋味,增加香氣。常用的酒類主要有料酒(黃酒類)、曲香白酒、葡萄酒等。西式肉制品加得較多的則是朗姆酒。加量因品種不同而不同,一般為1%~3%。
4.醬油
醬油按生產工藝可分為發酵醬油、化學醬油和固體醬油三類,是使用很廣的調味品。醬油的主要成分由鹽、多種氨基酸、有機酸、香料及色素組成,既有咸味,又有鮮味和香味。醬油是一種具有獨特風味和色澤的調味品。
肉制品生產中,根據產品特色加入適量醬油,可以改善制品風味和色澤,從而增強制品特色。同時,醬油也具有一定的營養價值。
5.醬
按其原料不同分為豆類醬、面醬、蝦醬、番茄醬、果醬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和多種維生素等。肉制品生產中,醬對豐富產品種類、突出產品特色具有一定的作用,可根據產品類型按需求添加。
6.味精
化學名稱為谷氨酸鈉,是通過發酵合成法生產出的一種無色或白色的柱狀結晶或粉末,是一種鮮味劑。根據谷氨酸鈉含量分為60%、80%、95%、99%等不同的規格。味精呈微酸性,易溶于水,在70~90℃溫度范圍助鮮作用最大。但是,味精在堿性溶液中能生成谷氨酸二鈉,不僅沒有鮮味,反而有不良氣味,失去調味的作用;其次,味精在水中久沸或122℃以上時會脫水生成焦谷氨酸鈉而產生微量的毒素,從而得不到應有的助鮮效果。因此,在肉制品生產中,應根據原料肉種類、鮮度及其調味品的使用量,合理、正確使用味精,以達到助鮮目的,確保產品鮮度。在肉制品中,味精主要是增加肉制品的鮮味,使用量0.15%~0.25%為宜。
7.肌苷酸鈉和鳥苷酸鈉
兩種物質均屬核酸類物質,比味精產生的鮮味強很多。與味精按比例混合使用效果好,使肉制品更鮮美。一般與味精一起使用,用量為味精用量的1/50或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