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對焦慮:九種消除焦慮、恐懼和憂慮的簡單方法(原書第2版)
- (美)埃德蒙·伯恩 洛娜·加拉諾
- 1806字
- 2019-07-26 18:34:51
原書第2版序
現代社會焦慮問題越來越普遍。2015年約有18%的美國人(5000萬人左右)患有焦慮癥。總體而言,焦慮癥是美國人的行為障礙(behavioral disorder)中最常見的一種。為什么焦慮在我們這個時代如此普遍呢?是不是當代社會的某些方面特別容易讓人焦慮?縱觀歷史,人類經歷了戰爭、饑荒、瘟疫和疾病等各種考驗,但是焦慮問題似乎在現代尤為突出。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呢?
要解釋如今焦慮如此普遍的原因,至少要提及三個因素——現代快速的生活節奏、統一標準和準則的普遍缺失、后工業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疏離。
最近幾十年,生活節奏急劇加快。50年前的電影顯示過去人們走路、開車的速度比現在慢,生活的節奏也比現在慢。現在我們大多數人都在不停地忙著做事,這是與人體的自然生命節奏相矛盾的。沒有了休息,沒有時間讓自己靜下來,我們遠離了自己,變得更加焦慮。
在面對快速生活節奏的同時,我們還面對著社會、技術和環境各方面前所未有的快速改變。我們的環境和社會制度在過去50年里的改變比之前300年間的變革幅度都要大,而且變化的速度在未來只可能更快。因為沒有足夠的時間理解及適應這些變化,所以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變得更加焦慮。
現代生活的準則是極其多元化的。與1960年以前不同,現在沒有一套共有的、一致的、全社會都認可的價值觀和標準讓人們去遵循。在這種“價值真空”中,我們大多數人都嘗試獨立生存、照顧自己,繼而對該如何生活產生不確定感,這種不確定感為焦慮提供了充裕的滋長空間。面對媒體以排山倒海之勢呈現給我們的相互矛盾的世界觀和行為準則,我們需要建立自己的價值和道德體系。一旦找不到價值,很多人就會用各種各樣的逃避和沉迷方式來填補這種缺失。我們用與自己不合拍、不搭調的方式活著,然后發現自己陷入了焦慮。
安全感和安定感源于聯系感,即與他人或外在事物相聯系的感覺。當人失去與自己、他人、社會、自然乃至信仰的聯系感,焦慮就會出現。感覺與外界無關聯或感覺疏離的時候,人更容易把某件事——幾乎所有事——看成是對自己安全、健康和快樂的潛在威脅。尋找現代生活焦慮的根源,你會發現,多數時候焦慮都源自聯系感缺失下的威脅觀念。
第1版《應對焦慮》問世已經12年了,其中很多內容到今天仍然適用,也在新版中得以保留。出新版的目的是為了讓書的內容跟上最新的發展,與新的研究成果保持一致。新版的改動如下:
第2章“放松精神”修改了錄制引導式內觀、練習和音樂等部分內容,把使用錄音帶錄制改成了使用智能手機錄制。
為了體現《心理醫生為什么沒有告訴我》(第6版)(The Anxiety & Phobia Workbook,sixth edition)中關于暴露療法的新增內容,對本書第4章正視恐懼進行了大篇幅的重寫。暴露過程分為“應對”和“控制”兩個階段。應對階段為初級階段,通過使用應對策略幫助接受治療者面對恐懼;控制階段是第二階段,要停止使用應對策略,學習在不使用任何輔助手段的情況下完全掌控恐怖情境。此外,第4章還增加了一節,內容是關于如何保持正確心態實現成功有效的暴露。為了能與《心理醫生為什么沒有告訴我》最新版的相應內容匹配,我們對本書第4章關于想象暴露療法的內容進行了重寫,同時刪除了約瑟夫·沃爾普(Joseph Wolpe)大約60年以前提出的“系統脫敏(療)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這一術語。
第8章“停止焦慮”新增了兩節。其中一節是關于“解離”(defusion),解離是接納與承諾療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的一個內容,包含若干方法,所有這些方法的核心都是正念(mindfulness),即置身事外地觀察當前的焦慮思想,而不在焦慮思想中糾纏。新增的另一節是關于焦慮暴露法(worry exposure),焦慮暴露法是一種意象療法,指在腦海中不斷重復令人擔憂的情境直到對這個情境感到厭倦。
第9章“即刻應對”介紹了很多可以幫助中斷焦慮思維的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包括使用應對陳述。這些方法會分散人的注意力,讓人無法完全面對恐懼,影響恐懼癥的暴露治療。因此本章在開始做了附加說明,指出本章介紹的轉移注意力方法對消除憂慮有效,但可能影響第4章介紹的暴露療法的療效。
最后,本書結尾處還更新了參考書目,包括一些舊書的新版,同時也刪掉了一些已經絕版的參考書。
很多人都在尋找解決辦法,尋找簡單的方法,希望讓生活少些焦慮、更有價值。幸運的是,確實有可以幫助人們應對焦慮的好幫手。本書就是要努力成為這樣一個好幫手。我們的目標是為讀者提供一些簡單的工具,幫助讀者在這個復雜甚至可以說是混亂的時代尋得更多的平靜和安定。找到消除焦慮的方法、創造平靜安寧的生活,這不但可以讓自己受益,還可以讓你幫助周圍的人,成為他們的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