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31章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11)
- 第30章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10)
- 第29章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9)
- 第28章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8)
- 第27章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7)
- 第26章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6)
第1章 托馬斯·杰斐遜(1)
托馬斯·杰斐遜(Thomas Jefferson 1743年4月13日~1826年7月4日),美國第三任美國總統。杰斐遜是美國獨立革命運動的一位積極領導者和組織者,著名的美國《獨立宣言》和《弗吉尼亞宗教自由法規》的起草人。他前后從事政治活動近六十年之久,在美國人民的心目中是一位偉大的英雄。杰斐遜任總統期間,從法國手中購買路易斯安那州,使美國領土近乎增加了一倍。他還派遣遠征隊西行,使美國的西部邊界伸向太平洋海岸。他執政期間進行過一些民主改革,為美國的民主進程和資本主義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熬S持公正,哪怕天塌下來!”是他終身信仰并始終實踐的一句名言。
除了政治事業外,杰斐遜同時也是農業學、園藝學、建筑學、考古學、數學、密碼學、測量學與古生物學等學科的專家,又身兼作家、律師與小提琴手,也是弗吉尼亞大學的創辦者。所以,人們稱他是美國歷任總統中最有智慧的人。
序
因愛之名——向杰斐遜致敬
托馬斯·杰斐遜,美國開國元勛之一、《獨立宣言》的執筆人、革命家、政治家、學者、思想家和教育家。后人在拉什莫爾山總統雕像中為他留下位置,將他與華盛頓、林肯和羅斯福并列,為其功績證明。
美國人受賜于杰斐遜的實在太多,他不只給了美國人《獨立宣言》、《人權法案》,還有美國歷史中民主的形成、在平等中覓取自由的原則、美國的貨幣制度、宗教自由的觀念和奴隸應該獲得自由的偉大思想;他還致力于最為實際的事業,拓展了美國的領土,發展了西部。正如林肯說:“如果你想證明托馬斯·杰斐遜的偉大,你可以注意下述的事實:持不同政見的人,無論他們的政見多么不同,都可以從他們的思想里找到根源。美國的每一個政黨,都遵奉杰斐遜為它的導師?!?
杰斐遜為美國和美國人民所做的一切皆源自于愛。杰斐遜愛自己的妻子、愛自己的子女,愛兄弟姐妹,愛鄰人,愛朋友,愛人民,乃至于愛全人類——他對于這些不同層次的人的態度,是用一個“愛”字貫穿起來的。
杰斐遜在家里是一個模范丈夫、模范父親,慈愛的祖父。他對朋友也以情誼為重,與一生的對手漢密爾頓惺惺相惜。他提拔獎掖后進,不遺余力。更難能的是,他的仁愛不僅施于親近的人,而且也施于一般人。他同情窮人,時常救濟窮人,幫助黑人和印第安人。他熱愛祖國,時刻為祖國前途而憂患,無論是擔任弗吉尼亞州州長、國務卿、副總統,還是總統,他的心中永遠充滿著對民眾的愛。他退休之后仍然播撒自己對教育事業的一貫的愛,為美國創辦了著名的弗吉尼亞大學。
的確,如果沒有深沉的愛,杰斐遜不會在愛妻瑪莎去世之后孤獨度余生;如果沒有博大的愛,當北美人民面臨淪為奴隸的危險,他很有可能依然是一個種植場主,并從事他所愛好的學術活動和律師職業;如果沒有無私的愛,他不會在連任屆滿之后決意不再連任,把自己的馬栓在國會的木柵上等候新上任的總統麥迪遜,然后策馬回鄉。
托馬斯·杰斐遜,因愛而生,向善以終。讓我們以愛之名,向杰斐遜致敬!
第一節成長的腳步
1.年輕有為的父親
我出生在弗吉尼亞的阿爾貝馬爾縣。弗吉尼亞州位于美國東部,當地最早的居民是印第安人。1570年,西班牙人最先到達這里。隨后,1606年12月,在獲得英王的特許后,英國倫敦公司選擇、組織了144名男子和男孩,從英國本土出發,于1607年5月來到弗吉尼亞,在弗吉尼亞的詹姆斯河河口安營扎寨,并將此地取名為“詹姆斯敦”。從1608年1月至1609年8月,英國本土先后將三批共790名新移民補充到弗吉尼亞,還隨船帶來了不少給養。于是,弗吉尼亞的詹姆斯敦便成為了英國在北美的第一塊永久殖民地。
我的祖先是英國人,他們從英國威爾士的斯諾登出發加入了當時的移民潮。歷盡千辛萬苦,經過長途跋涉,來到了弗吉尼亞。我的祖父有三個孩子,其中一個夭折;另一個在羅阿諾克,結婚后生了不少兒女;第三個名叫彼得·杰斐遜,他出生于1707年,就是我的父親。
父親彼得是一名真正的勇士,在阿爾貝馬爾縣甚至是弗吉尼亞都是響當當的人物。他年輕時因身體強壯、勇猛無比而出名。有一次,父親讓三個奴隸把一棵被毀壞的樹拉倒。那三個奴隸用繩子套住樹身,用盡渾身氣力,那樹卻紋絲不動。看到他們那副狼狽樣,父親跑上前去,伸手抓住繩子,使勁一拉,那樹就被連根拔起。他是個打獵專家,還是一個游泳好手,他還可以吃生肉,可以在猛獸出沒的森林中坦然睡在空心的樹上。因此,平少時期父親在同齡人中已經出類拔萃,是移民中的佼佼者。
父親性格和藹、善解人意,又善于交際,與所有的鄰居都和睦相處,并且還和有名望的威廉·倫道夫上校交往甚密。倫道夫上校被公認為是18世紀中葉殖民地社交和經濟生活中的中心人物。兩人的關系非常之密切,據說,當父親需要一塊地建造新家時,有錢的倫道夫上校僅以一缽潘趣酒(當時弗吉尼亞當地一種普通的酒)就換給了他四百英畝的土地。而我的母親簡·倫道夫,正是倫道夫上校的堂姐,可見兩人之間的感情非常深厚。
父親雖然沒有接受過多少正規的教育,但非常喜歡讀書,志向遠大。他非常善于學習,而且異??炭?,所以年紀輕輕已經很博學了。其中,他通過自學,學到了土地測量技術,成了一名有成就的勘測員和地圖繪制人。
要知道,當時北美有大片的土地尚未開發,而測量員由于掌握著土地測量技術,是當地政府最需要、最受人們歡迎的人才。父親從事測量工作的一個重要成果就是與他人合作繪制了第一張弗吉尼亞地圖。這張地圖于1751年在倫敦出版發行,地圖非常詳盡、權威,上面包括了與賓夕法尼亞、新澤西和北卡羅來納毗鄰的大片地區。當談及第一張弗吉尼亞地圖是父親和喬舒亞·弗萊伊一起繪制的時候,我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父親不怕吃苦的精神使我深受熏陶。
他畢生信奉“萬事不求人”的理念,崇尚個人奮斗。憑借自己的努力和勤勞,在年輕時就擁有了一個叫沙德威爾的莊園。它地處弗吉尼亞殖民地居民區的西端西南山脈山峽下游,遠眺藍橋,密林山坡,景色壯麗。到過沙德威爾的人一看便知這里是經過精心選址后建造起來的。1735年,經政府批準,父親在肥沃的里范納河沿岸4平方千米的土地上經營,這一區域即成為后來的阿爾貝馬爾縣,也就是我的出生地。
由于父親掌握了一手好的測量土地和繪制地圖的技術,有一定的文化知識,而且人品又好,人緣也不錯,因此,他漸漸成為當地公認的頭面人物。父親還熱心政務,當過地方治安法官,負責過與印第安人交界地區的秩序維持工作。由于他能夠與印第安人公平友好地相處,樂于助人,從而保障了一方平安。他對黑人奴隸也比較友好,不允許監工用鞭子打奴隸。
我的母親叫簡·倫道夫,上面提到的父親的好朋友威廉·倫道夫上校就是她的堂弟。1739年,32歲的父親與母親結婚,此時她剛剛19歲。
父親和母親的結合是父親個人發展歷程中的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的外祖父家是弗吉尼亞殖民地最富有、最有權勢、最有名望的倫道夫家族,其祖先和著名的蘇格蘭默里伯爵有著血緣關系。外祖父艾沙姆·倫道夫是位年輕的船長。他有11個孩子,而母親是家里的老大。艾沙姆·倫道夫由英國輾轉來到弗吉尼亞并定居下來。他多次販賣過奴隸,自己也擁有100個奴隸,是當地首屈一指的富貴人家。和倫道夫家族的聯姻使父親增添了不少土地,奴隸也增加到一百多。他也一躍成為弗吉尼亞最富有的貴族之一。結婚后第五年,即1743年4月13日,母親生下了第一個孩子,就是我。
2.父愛無疆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父親對我的影響非常大。父親對我像朋友一樣,我們之間的深厚友誼無處不在,田野中、書房里、集市上……父親的愛在點滴之間,無時無刻不為我照耀人生前進的道路,他的勇敢、堅韌、善良的品質無一不是我學習的榜樣。我非常崇敬自己的父親,他是終生我奮斗的目標。
我記憶中最早的童年往事,也是我兒時經歷中最為難忘的是我們全家搬遷到距沙德威爾80公里的堂舅的農場。3歲那年,住在塔卡霍的堂舅威廉·倫道夫去世了。由于父親彼得是遺囑執行人之一,為了幫忙照顧堂舅年幼的孩子,我們不得不舉家遷往距沙德威爾80公里的堂舅的農場,這里離里士滿市只有幾英里的路程。在塔卡霍,我們一家住在一幢陌生的房子里。陌生的生活環境讓我難以適應。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都難以接受這些變化,經常感到很不自在。
搬到塔卡霍之后是個大家庭。堂舅威廉有3個孩子,分別是9歲和7歲的女孩及一個4歲的男孩。那時我已經有了兩個妹妹,而且小妹妹伊麗莎白則剛剛出生,還在媽媽的懷里。搬到塔卡霍一年后,母親又為我生了一個妹妹。我5歲那年,母親又為我生了一個弟弟彼得·菲爾德。然而,小彼得出生5周后便夭折了。
父親對我細心培養,用心良苦。雖然自己讀書不多,但他堅持認為自己的后代應該享有比他們更好的受教育的機會,因此,在我5歲時就決定把我送到阿爾貝馬爾地區最好的學校去學習,同時還請來一位家庭教師,教我讀書寫字。
作為一名成功人士,父親一心一意想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我,教給我一個年輕富有的紳士所應具備的一切品質。他向我灌輸嚴格要求自己的做人原則及勤學苦練的思想,教導我認真仔細地讀書、寫字、記賬和工作。他還常教導我:“你自己能做的事,千萬不要讓別人替你去做?!备赣H的諄淳教導對我以后的生活和成長起著巨大的影響作用。后來我在威廉斯堡求學時,在紈绔子弟成群結隊、花天酒地的環境中,不但沒有隨波逐流,反而潔身自好,力求上進,發奮讀書,這完全歸功于父親的教育。
父親不但要求我向書本學習,而且注意培養我向大自然學習的興趣和習慣。就像他的行為,父親認為勇敢是男人的重要品質,男孩子10歲時就應當有槍,然后就該送到森林中去,靠自己的力量應對一切挑戰。像其他望子成龍的父親那樣,父親也教我騎馬、打槍。我的記憶中有這樣一件童年趣事:當里瓦納河漲水時,父親帶我逆流而上。這是我第一次到山上打獵,因沒有經驗,一無所獲。不過在回家路上我們發現了一只被困在一個小圍欄中的野火雞。于是,父親用自己的吊襪帶把火雞捆在樹上,然后舉槍瞄準、開槍,最后把被打傷的火雞吊在槍筒上,得意洋洋地扛回家去。
受父親的熏陶,我從小就非常熱愛大自然,愛好戶外運動,因此我有許多荒野情趣的回憶。那時,我時常上山或鉆到森林里去狩獵,或是在溪流山澗中垂釣。正因為如此,我積累了非常豐富的自然知識,比如各種鳥獸的名稱及其習性,甚至連野地及森林中的各種昆蟲的生活都了如指掌。我也認識許許多多的植物、花草,對它們的特性、用途等有所了解。大自然對我來說充滿了魔力,簡直是一本敞開的引人入勝的大書,極大地滿足了我的好奇心。
9歲那年,父親決定把家遷回沙德威爾,并送我進入威廉·道格拉斯牧師的拉丁語學校,專門學習拉丁語、希臘語和法語。這期間,我寄住在這位牧師家里,父親每年要為我交納住宿費及學費16英鎊。我在這里一住就是5年,直到父親去世。由于遠離家庭,長期寄宿在牧師的家里,這5年的學習生涯對我的意志是極大的磨煉。
在童年時期,我接觸到了許多印第安人,并且成為他們的好朋友。其實,我從小就同黑人奴隸和印第安人生活在一起。我家有一百多個奴隸,所以我早年的朋友都是黑人。生活告訴我:白人是統治者,黑人與白人是不同的,黑人是被統治者,即使是兒童也是如此,白人的孩子能上學,而黑人兒童則不可以。但父親對印第安人非常友好,經常無私地幫助他們,而且他善待奴隸,從來不體罰他們。父親用言傳身教告訴我生命的價值是相同的,無論你是黑人還是白人。
5歲那年,我聽說俄勒岡縣附近的種植園一個名叫伊夫的奴隸被指控要毒死她的主人,被判以火刑燒死了。這件事情對我觸動很大,同樣是人,為什么卻有不同待遇,為什么白人要野蠻對待黑人!這世間的不公激發了我的善良性情,當時,許多奴隸主家庭中的白人兒童都趾高氣揚地對待黑人兒童,但我認為他們都是我的朋友,并且像父親一樣善待他們。
3.沒有父親的日子
我人生最黑暗的一段時期恐怕就是父親去世。1757年8月17日,正當壯年的父親突然去世,時年50歲。他留下了妻子和6個女兒、兩個兒子。這一年,我剛剛14歲。
父親去世后家里一下子失去靠山,什么都不一樣了。作為長子,我繼承了沙德威爾莊園,成為一家之主,擔負起照看家人的責任。從那以后,一下子都變了,什么都得自己拿主意,照顧自己,找不到什么親戚朋友能給予忠告或指導.作為家庭中的支柱,我意識到了自己的地位和責任,感到了自己肩負的擔子是多么沉重。一夜之間,我仿佛長大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