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犯罪立案標準與法律適用(圖解版)
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前言[1]
本書在體例安排上,按照刑法規定、立案標準、量刑標準(量刑參考)、重點解讀和法律適用等部分進行設計。全面客觀地呈現經濟犯罪各罪的立案、定罪和量刑標準,結合經濟犯罪罪名空白罪狀的規范特征,將需要援引的法律、行政法規等前置法規范進行法律條文的精準梳理。重點解讀部分,在解讀各罪構罪邏輯的基礎上,側重對重點構成要件要素的理解和闡釋。對于司法解釋及司法解釋性文件、指導性案例等形成共識的知識點,進行歸納梳理。對于上述規范性文件尚未涉及但實踐中確存爭議和規范性文件適用出現的盲點和難點,在遵循罪刑法定原則的基礎上,提煉、總結法律職業共同體對該問題的闡釋邏輯和解釋結論,以饗讀者。總體而言,本書具有以下特色。
全面性。經濟犯罪作為行政犯的典型類型,往往以空白罪狀的形式被規定在刑法中。對該規范的理解、適用,需要援引法律、行政法規等前置法。必要時,還需要借助部門規章甚至是行業協會規定等進行規范概念的解讀、認定。故而,本書除了收錄刑法規范及各罪對應的司法解釋及司法解釋性文件外,還收錄了對各罪刑事不法判斷起重要作用的前置法規范,包括但不限于《證券法》《稅收征收管理法》和《商標法》及相對應的行政法規。方便法律職業共同體在統一的法秩序體系下,更好地觀察行政犯法律規范在不同部門法之間質與量的區別,更好地理解適用行政犯法律規范體系。
實用性。作為一本經濟犯罪工具書,不僅需要對法律文本進行歸納梳理,對構罪要素進行理論解讀,更要對實踐類型進行規范適用層面的比對。具體而言,既有對刑事立法類型的分類解讀,比如在侵犯商業秘密罪中,將侵犯商業秘密行為分為非法獲取型、非法使用型和非法披露型,進而匹配不同類型“情節嚴重”的衡量標準;又有對司法解釋等兜底條款的適用解釋,比如在操縱證券、期貨市場罪中,法律規范對應的其實是實踐操作中的九種交易類型,即“坐莊操縱”“對倒”“對敲”“恍騙交易”“蠱惑交易”“搶帽子交易”“重大事件操縱”“控制信息操縱”和“跨市場操縱”;還有對已然類型化的實踐焦點的總結解讀,比如在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中,實踐中出現的“有貨開票”虛開型、“變票”虛開型和“對開”“環開”虛開型等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行為;更有對存在行刑交叉、民刑交叉的辦案指引,比如在合同詐騙罪中,對于托盤融資業務領域、對賭協議簽訂領域、汽車租賃領域和金融機構貸款領域中的合同欺詐行為等,整理、歸納公檢法一線的辦案智慧和理論前沿的解決思路。
說理性。經濟犯罪的治理過程,是法律職業共同體在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及司法解釋性文件等框架下,利用犯罪構成理論,在法律文本規范與個案案件事實之間不斷往返比對的過程。在這一往返比對的過程中,對于解釋模型和說理邏輯的把握,既需要關注司法解釋執筆者、一線公檢法辦案人員對于經濟犯罪規范適用及解釋的再解釋,也需要借鑒來自高校、科研院所等學者對司法實踐的理論解讀。筆者通過閱讀相關學術專著和整理近千篇經濟犯罪文獻資料,提煉總結來自《人民法院報》《檢察日報》《人民司法》《法律適用》《中國檢察官》《中國法學》《法學研究》《中外法學》等報紙、期刊中的重點論述,為經濟犯罪的法律適用提供辦案指引、裁判思路和說理邏輯參考。
初版不足之處,還望批評指正。
孫樹光
注釋
[1]此書為中央高校新任教師科研啟動基金“行政犯案件中裁判規范的邏輯及展開”(2022JKF407)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