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生產 銷售偽劣商品罪》:生產 銷售偽劣產品罪
- 經濟犯罪立案標準與法律適用(圖解版)
- 孫樹光
- 4312字
- 2025-05-12 16:36:33
刑法規定
第140條
生產者、銷售者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銷售金額五萬元以上不滿二十萬元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銷售金額二十萬元以上不滿五十萬元的,處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銷售金額五十萬元以上不滿二百萬元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銷售金額二百萬元以上的,處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第149條
生產、銷售本節第一百四十一條至第一百四十八條所列產品,不構成各該條規定的犯罪,但是銷售金額在五萬元以上的,依照本節第一百四十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生產、銷售本節第一百四十一條至第一百四十八條所列產品,構成各該條規定的犯罪,同時又構成本節第一百四十條規定之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第150條
單位犯本節第一百四十條至第一百四十八條規定之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各該條的規定處罰。
立案標準
生產者、銷售者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追訴:
(1)偽劣產品銷售金額5萬元以上的;
(2)偽劣產品尚未銷售,貨值金額15萬元以上的;
(3)偽劣產品銷售金額不滿5萬元,但將已銷售金額乘以3倍后,與尚未銷售的偽劣產品貨值金額合計15萬元以上的。
量刑標準
(1)犯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的,分四個檔次量刑:
①銷售金額5萬元以上不滿20萬元的,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銷售金額50%以上2倍以下罰金;
②銷售金額20萬元以上不滿50萬元的,處2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銷售金額50%以上2倍以下罰金;
③銷售金額50萬元以上不滿200萬元的,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并處銷售金額50%以上2倍以下罰金;
④銷售金額200萬元以上的,處15年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銷售金額50%以上2倍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2)單位犯本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上述規定處罰。
重點解讀
一、罪與非罪
本罪的成立,要求生產者、銷售者違反國家的產品質量管理法規,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銷售金額超過5萬元。犯罪客體是消費者合法權益和國家對產品的管理秩序。犯罪主體包括自然人和單位。單位犯本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刑法》第140條的規定處罰。犯罪主觀方面是故意,即明知自己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會侵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和國家對產品的管理秩序,仍然希望或者放任這一危害結果的發生。
(一)生產、銷售偽劣產品行為
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的行為包括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等。
1.摻雜、摻假的判斷,需要進行“質”與“量”的雙重把握。對于“質”而言,要合理區分在產品中摻“雜”與摻“假”。“雜”側重于強調摻入與本產品組成成分不同的物質,即雜質。“假”側重于強調摻入不屬于本產品的其他物質,即異物。對于“量”而言,一方面,要求摻雜、摻假致使產品質量不符合國家法律法規或者產品明示質量標準規定的質量要求;另一方面,要求摻雜、摻假致使產品降低、失去應有的使用性能。需要注意的是,“量”的兩個方面缺一不可,即必須同時具備“不符合國家法律法規或者產品明示質量標準規定的質量要求”和“致使產品降低、失去應有的使用性能”。
2.以假充真的判斷,是從使用性能上進行的區分,即將不具有某種使用性能的產品冒充具有該種使用性能的產品。對此標準進行判斷時,會出現本罪適用與假冒注冊商標罪之間的競合判斷問題。比如具有同樣使用性能的貼牌香煙,并不屬于“以假充真”的行為,應以假冒注冊商標罪論處。
3.以次充好的判斷,是對產品質量等級的衡量對比,與產品是否合格無關,是指以低等級、低檔次產品冒充高等級、高檔次產品,或者以殘次、廢舊零配件組合、拼裝后冒充正品或者新產品的行為。次等品根據規定只要標明質量狀況是可以銷售的,只有冒充沒有瑕疵的產品時才是“不合格產品”。
4.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是指不符合以下產品質量要求:(1)不存在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有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應當符合該標準;(2)具備產品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但是,對產品存在使用性能的瑕疵作出說明的除外;(3)符合在產品或者其包裝上注明采用的產品標準,符合以產品說明、實物樣品等方式表明的質量狀況。
對上述行為難以確定的,應當委托法律、行政法規定的產品質量檢驗機構進行鑒定。
(二)偽劣產品
偽劣產品作為本罪的犯罪對象,包括了“偽產品”和“劣產品”兩類。其中,偽產品,是指“以假充真”的產品。對其認定,需要結合產品明示或產品性能或者生產者、銷售者承諾的產品性能進行把握。劣產品,包括摻雜、摻假的產品,以次充好的產品和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的情形。只要是不符合國家強制性標準的產品以及不符合生產者、銷售者對產品性能、質量作出承諾的產品,均屬于劣產品。“三無”產品并不必然等同于本罪中的“偽劣產品”。
(三)銷售金額
銷售金額,包括生產者、銷售者出售偽劣產品后所得的全部違法收入和應得的全部違法收入。其中,生產者、銷售者出售偽劣產品所得的全部違法收入,包括出售偽劣產品后所得的全部或部分貨款、買方支付的定金等。對于尚未出售的偽劣產品,其估價只是生產者、銷售者的成本,并不屬于銷售金額考慮的范疇。生產者、銷售者出售偽劣產品后應得的全部違法收入,是指生產者、銷售者與買方就偽劣產品按照合同或者約定應得的全部違法所得。此時,只要合同雙方基于真實的意思表示,達成買賣合意,該合同或約定的貨款即是“銷售金額”所考慮的應得的全部違法收入。
(四)貨值金額
貨值金額,以違法生產、銷售的偽劣產品的標價計算;沒有標價的,按照同類合同合格產品的市場中間價格計算。貨值金額難以確定的,按照《扣押、追繳、沒收物品估價管理辦法》的規定,委托估價機構進行確定。
(五)未遂形態
偽劣產品尚未銷售,貨值金額達到本罪司法解釋規定的銷售金額3倍以上的,以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未遂)定罪處罰。為了銷售而單純地購買、存儲、運輸偽劣產品,尚未銷售就被抓獲的,購買、存儲、運輸偽劣產品的行為只能算是銷售偽劣產品罪的預備行為,不存在未遂犯的可能,不夠定罪標準的,應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移送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對于違反行政法規的行為,給予相應的行政處罰。
(六)既遂、未遂并存
對于既遂、未遂并存的案件,首先要分別根據行為人的既遂數額和未遂數額判定其各自所對應的法定刑幅度,未遂部分還需同時考慮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的情形;之后根據比較結果,如果既遂部分所對應的量刑幅度較重,或者既遂、未遂所對應的量刑幅度相同的,采用既遂吸收未遂方法,即以既遂部分所對應的量刑幅度為基礎,酌情從重處罰;反之,如未遂部分對應的量刑幅度較重的,則需要采用未遂吸收既遂的方法,以未遂部分對應的量刑幅度為基礎,酌情從重處罰。[1]
二、此罪與彼罪
1.本罪與合同詐騙罪。合同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使用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等欺騙手段,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額較大的行為。二者的區別主要在于客觀上有無施詐取財的行為,主觀上有無真實交易的意圖。此外,也可以通過對犯罪中使用的物進行界定來辨別,如果行為人交付的產品在主要組成、性能、外觀上與合格產品相似,可以轉手流通進入市場,應以本罪論處。反之,如果行為人交付的產品與合格產品相去甚遠,無法流通進入市場,宜認定為詐騙犯罪。[2]
2.本罪與其他關聯犯罪。本罪作為“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罪”一節其他犯罪的兜底條款,是一般法條與特殊法條的關系。在適用時,應當從主客觀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即行為人主觀上是否明知或者應知生產、銷售的對象是特殊的偽劣產品,客觀上該行為是否可能危害到特殊產品背后所保護的特殊法益。對于主觀明知的判斷,不能脫離日常生活判斷標準和行為人的認知水平。[3]對于主客觀均符合特殊法條的,則按該特殊法條的罪名論處。對于不構成各特殊法條規定的犯罪,但是主客觀方面符合本罪,且銷售金額在5萬元以上的,以本罪論處。
三、一罪與數罪
行為人利用偽劣商品假冒他人注冊商標進行生產、銷售的,屬于牽連犯罪,應從一重罪處罰。在具體操作時,應認真把握兩種罪名的性質,結合案件的具體情況,如產品的屬性、質量、數量(銷售金額、貨值金額、非法經營數額)、假冒商標的種類、犯罪既遂、未遂等情況綜合判斷罪名輕重。
行為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他人實施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犯罪,而為其提供貸款、資金、賬號、發票、證明、許可證件或者提供生產、經營場所或者運輸、倉儲、保管、郵寄等便利條件,或者提供制假生產技術的,以本罪的共犯定罪處罰。
法律適用
司法解釋及司法解釋性文件
1.《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生產、銷售偽劣商品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條、第2條、第9~12條
2.《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生產、銷售偽劣商品刑事案件有關鑒定問題的通知》一~三
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妨害預防、控制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的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條、第2條
4.《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非法生產、銷售煙草專賣品等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條
5.《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煙草專賣局關于辦理假冒偽劣煙草制品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問題座談會紀要》一、四~六、十、十一
6.《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0條、第15條
相關法律法規
1.《產品質量法》第2條、第5條、第26~32條、第49~55條、第61條、第72~74條
2.《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18~29條、第48~61條
3.《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第2條、第36條、第78條
4.《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第1條、第2條、第21~50條
規章及規范性文件
《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一)》第16條
注釋
[1]參見聶昭偉、陽桂鳳:《生產、銷售偽劣產品既遂與未遂并存時的定罪處罰》,載《人民法院報》2012年8月16日第7版。
[2]參見馬建平:《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與知識產權犯罪擇一重罪處罰的適用》,載《人民法院報》2015年12月29日第7版。
[3]參見賀衛:《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及其特殊罪名的犯罪對象區別——以“銷售假口罩案”為例》,載《政治與法律》202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