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者的人間情懷:跨世紀的文化選擇
最新章節
- 第25章 注釋
- 第24章 視野·心態·精神——如何與漢學家對話
- 第23章 史識 體例與趣味[104]——文學史編寫斷想
- 第22章 附錄五:歷史學與文學的對話
- 第21章 歷史敘事與文學想象的糾葛
- 第20章 中國學家的小說史研究——以中國人的接受為中心
第1章 《學者的人間情懷》新版序
從珠海出版社1995年版《學者的人間情懷》,搖身一變,成了三聯書店2007年版《學者的人間情懷——跨世紀的文化選擇》,其中變化及寫作策略,在三聯版自序中已有說明,沒必要再啰唆。需要斟酌的是,既然有機會推出新版,是否加以增訂?我談當代中國學術、教育及文化的文章還有不少,若補充進來,可讓新書顯得更有分量。最終決定不動,是希望保持此文本的歷史性。
雖說術業有專攻,“當代中國”并非我的專門研究對象,但身處歷史大潮之中,不免有所眷戀與關懷,于是陸續寫下若干不成體系但頗有感觸的大小文章。與本書宗旨及時段大略相同的,有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初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增訂再版的《當代中國人文觀察》。至于近年我對于當代中國文化及教育的觀察與反省,則散見《大學何為》(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修訂版,2016年)、《讀書的“風景”——大學生活之春花秋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修訂版,2019年)、《六說文學教育》(北京:東方出版社,2016年)等書中。
因是學術隨筆,本書論及“學術史”“走出‘五四’”“左圖右史”“述學文體”“演說現場”“報刊研究”等重要話題,只能點到為止,好在大都日后在專業著作中有所展開。不管是當初的篳路藍縷,還是日后的鴻篇巨制,放在學術史上看,都只是前進路上深淺不一的印記而已。在這個意義上,后世讀者所關注的,不僅是具體文章的得失,還包括那些“壓在紙背的心情”。
己亥大年初四于京西圓明園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