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會員
中國現代政治學的發端與拓展:北京大學政治學(1899-1929)
最新章節:
后記
中國政治學學科的發軔與源起是與中國近代社會轉型密切相關的,是中國近代社會政治轉型的學術折射。本書將從兩條主線敘述和研究中國政治學學科與學術的發軔。一條主線是從京師大學堂仕學館的政治堂、政治科到北京大學政治學門的演變,研究政治學學科作為中國近代大學的學科與學系建立的歷史;一條主線是從清末《皇朝政治學問答》的出版到民國初年西方政治學著作的引進和編纂,研究中國近代政治學學術的建立。該書首次使用大量檔案材料和原始材料,對政治學學科與學術在中國的萌發和早期發展做出描述和考證,并研究和分析政治學這一現代學科的落地與生長與中國近代社會政治轉型的關系,此書,既是學科史的研究也是政治社會學的研究。對于厘清北京大學乃至中國政治學學科發展的源頭及發展脈絡,進而以史為鑒,建設世界一流學科,具有重要價值。
目錄(34章)
倒序
- 封面
- 版權頁
- 序 近代中國政治學科的發端、初創及其啟示
- 第一章 導論
- 第二章 中國近現代政治學緣何在此發端
- 一、京師大學堂的雙重身份及背景
- 二、京師大學堂雙重身份的優勢與困境
- 三、京師大學堂的地位嬗變為接納現代學科創造了條件
- 第三章 政治學專業設置從籌劃到現實:京師大學堂的三個章程
- 一、《總理衙門奏擬京師大學堂章程》與仕學院
- 二、《欽定京師大學堂章程》與速成科
- 三、《奏定京師大學堂章程》的預備科與“政法科——政治學門”的設計
- 第四章 從政治學門到政治學系:中國現代政治學學科與學系的建立
- 一、分科大學理想的實現(1909)
- 二、教育改革與廢門改系(1919)
- 三、民國前期北京大學政治學系架構(1912—1929)
- 四、民國初年政治學系學生的就業和職業生涯
- 第五章 政治學“知識資源”向“學術資源”的轉變
- 一、中國政治學知識的早期積累
- 二、北大政治學學術共同體的初步形成
- 三、北大早期政治學學術的建立與發展
- 四、北大政治學系代表性的學者及學術貢獻
- 第六章 北大政治學在全國的擴展
- 一、清華政治學與北大政治學的交相輝映:現代中國政治學的展開[1]
- 二、燕京大學政治學系的建立發展
- 三、全國范圍政治學專業和學系的建立與北大影響
- 尾聲
- 附錄
- 附錄1:京師大學堂仕學館與進士館教習(1898—1911)簡介
- 附錄2:京師大學堂仕學館進士館學生簡介
- 附錄3:1912—1929年北京大學法科政治學系任課教員(專職與兼職)
- 附錄4:1913—1929年北京大學政治學系歷屆畢業學生簡介
- 參考文獻
- 后記 更新時間:2020-10-23 11:16:54
推薦閱讀
- 住房產權與政治參與
- 奧古斯特·倍倍爾社會主義思想研究
- 中東問題研究(2015年第1期/總第1期)
- 資本主義的未來
- 政治人類學:亞洲田野與書寫
- 以案說法·保險法篇
- 西式民主怎么了Ⅱ
- 崇德向善:公民價值準則解讀
- 變化社會中的政治觀念:政治學理論前沿講演錄
- 社會協商的理論體系和立法建構研究
- 國家:本質、發展和前景
- 縣級政府社會治理質量測度標準研究
- 人權研究(第20卷)
- 亞洲的精神性:印度與中國的靈性和世俗
- 越南社會主義定向革新
- 國家核心競爭力三元素:人才、創新、制度
- 橘黃色的浪潮:印度國民志愿服務團研究
- 社會正義與政府治理:在理想與現實之間
- 新制度主義政治學十講
- 怎樣認識民主社會主義(居安思危·世界社會主義小叢書)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教學札記
- 保守主義:為傳統而戰
- 東南亞女政治領袖研究
- 自由主義為何失敗
- 中國古代契約發展簡史
- 大數據時代的政府治理變革
- 勝利與和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重要文獻
- 南非和解事實的再思考
- 全球化進程中的中國共產黨先進性建設
- 談談列寧主義(居安思危·世界社會主義小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