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為集刊《法律文化研究》的第十四輯,以英國法律文化為專題,收錄英國法研究論文13篇,分三編(英國法的歷史形成、英國法的理論發展、英國法的制度構建)安排,另有一篇主編導讀。本書在系統梳理英國法已有相關研究成果基礎上,側重選取了作為普通法系起源和主要部分的英國法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包括最重要的區別性特征、關鍵性的傳統流變、與大陸法迥異的特色法律制度。由這些研究成果可以形成對英國法律文化的概覽性認識。
洪蕎主編 ·學術 ·28.6萬字
《中國佛學》是中國佛學院主辦的綜合性佛學研究學術刊物,其宗旨是以展現中國佛學院為主,兼顧與佛教學術研究相關的專家學者最新研究成果,促進教內外學術交流。本刊以漢傳佛教教史、義理研究為主,同時也刊登南傳佛教、藏傳佛教以及與佛教文化相關的研究綜述、動態等。
中國佛學院學報 《中國佛學》編委會 ·學術 ·20.3萬字
《政治人類學評論》是由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上海師范大學政治人類學研究所主辦的國內第一份政治人類學專業集刊;旨在緊扣“權力-權利”互動博弈邏輯,運用田野研究、民族志文本和扎根理論等“三位一體”的扎根理論方法論,展開交叉跨學科綜合性研究。本書為第12輯,收錄了4篇博士論文,內容分別涉及移民治理、救災政治和村莊網絡空間治理。
陶慶主編 ·學術 ·20.6萬字
《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研究》由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主辦,以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為主要研究對象,收錄海內外學界相關主題的原創性學術論文、書評和研究綜述,是學界唯一以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為研究的學術刊物。本期為第十四輯,共收錄《清華簡“受幣”考略》等論文十三篇,以及2019年度臺灣地區與國外中國法律史研究論著目錄。
桂濤主編 ·學術 ·32.6萬字
《日本學研究》由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與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基地日本研究中心共同主辦,設有特別約稿、熱點問題、國別和區域、海外日本學、日本語言與教育、日本文學與文化、日本社會與經濟、書評等欄目,內容涉及日本的語言、文學、文化、社會、經濟、教育等多個研究領域,是我國日本學研究的綜合學術平臺。
郭連友主編 ·學術 ·20.3萬字
本書為論文集,主要設有漢傳佛教、南傳佛教、藏傳佛教三個欄目,其中漢傳佛教部分下設教史研究、義學研究、佛教與傳統文化。本期共收錄19篇文章,主要來源于全國從事佛教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碩博研究生以及佛學院的老師、研究生等,皆為學術前沿的研究成果,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中國佛學》編委會 ·學術 ·21.7萬字
本書內容涉及先秦遺址、新石器時代墓葬、戰國楚墓、唐代墓葬和明清時期窯址的考古調查與發掘資料;對石器微痕、鈴的起源、商代中原地區中小型城邑、弓形器與鉆木取火、漢代枝燈、東晉墓出土銅銙帶、四川資中西巖五代毗沙門天王大像窟等方面的專題研究;對安徽蚌埠雙墩一號春秋墓白土功用進行了分析與探討;斯里蘭卡賈夫納阿萊皮蒂遺址2018年考古新發現;收錄對于賈湖遺址出土綠松石器微孔工藝的分析與實驗一文,以期促進相關研究。
朱巖石主編 ·學術 ·21.8萬字
本書為連續出版物,主要設有漢傳佛教、部派佛教、藏傳佛教三個欄目,其中漢傳佛教部分設有教史研究、義學研究、佛教與傳統文化三個欄目。本期共收錄18篇文章,各位作者或從古代佛教經典入手,或從佛教義理入手,對相關的文獻分別進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新的觀點,對佛學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中國佛學》編委會 ·學術 ·23.7萬字
本期共15篇文章。本期有一篇特稿,為《法學怎樣跟上時代的腳步》。評論欄目的主題為“法教義學的四種想象”,包括《隔岸觀法:如何看待法教義學與社科法學的發展前景》《參照適用法律技術是照亮大民法典的阿拉丁神燈》《部門憲法的回歸之道:以中國勞動憲法為例》《民法規范的屬性與刑民交叉的判斷邏輯》。名家論道欄目,包括《數字法治的三維面向》。論文部分包括《刑事訴訟法發展的新動向:比較法上的考察》《從萬民法到萬國法——論歐洲中世紀到近代早期“國際法”理論的嬗變》《“轉向歷史”如何可能——海外國際法史研究新動向及其啟示》《英國國王專權的思想史考察》《辯護律師程序獨立論——獨立辯護論的第三維度》《刑事責任年齡的爭議、設定與反思——以德國法為路徑的展開》《法治現代化視閾下的“習慣法”與“民間法”之辨——兼論怒族傳統規范的現代性轉型》。譯文欄目包括《語言、文化、法律傳統與國際刑事司法》《強奸何以為惡》。
《北大法律評論》編輯委員會 ·學術 ·28.4萬字
《中東研究》是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主辦的國內唯一一本專門以中東問題為研究對象的學術集刊,涉及中東政治、中東經濟、中東文化、中國與中東國家關系等內容。集刊圍繞中東國家的政治、經濟、安全形勢,中國與中東國家的關系,中東國家對于“一帶一路”倡議的參與及其影響展開分析研究。本書是總第11輯,分為“文明交往與觀念流變”“土耳其史研究”“中國與中東國家關系”“中東經濟、政治與社會”四個欄目,對學界前沿問題進行了討論。
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 ·學術 ·22.7萬字
本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關于非洲的學科理論和學科綜述,共有7篇文章,涉及非洲史學的書寫、當代中國非洲人類學概述、殖民主義與學術研究的關系等。第二部分是關于非洲歷史的研究,包括尼羅河源頭探險過程中的人群互動、美國在英布戰爭中的外交政策、埃及馬穆魯克時期的私人慈善與公共政策作用等。第三部分為非洲文化與社會,其共同點是體現了文化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第四部分是一篇書評和幾位正在非洲的中國青年學者的實地調研手記,這也是本集刊的特點。
李安山主編 ·學術 ·32.1萬字
《清史論叢》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主辦,是一本面向海內外的清史研究學術論文集刊,創辦于1979年。本集刊在海內外有廣泛影響,頗受學術界的重視,潛心研究、學風嚴謹、把握學術前沿是其重要特色。書中所收文章,既有清代考辨歷史的研究文章,也有涉及清代學術史論的研究文章;既收錄有關清代傳統文化的博學鴻詞科研究,也收錄對清代地方中西文化交流研究的文章。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 ·學術 ·22.6萬字
《中國四庫學》為湖南大學岳麓書院、中國四庫學研究中心、古籍研究所主導的輯刊,每年兩輯,旨在為四庫學研究者提供一個學術交流的陣地。每輯文章按照四庫經史子集分欄,常設欄目有經部研究、史部研究、子部研究、集部研究、文獻整理等。本書為《中國四庫學》第七輯,除常設分欄外,另有四庫學綜合研究、四庫提要研究等分欄。
鄧洪波主編 ·學術 ·23.2萬字
《外國文學評論》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主辦的國家級核心期刊,重點刊登關于外國古典和現當代重要作家作品的研究論文,關于當代文學思潮、理論流派及重要思想理論家的研究論文,關于中外文學關系、中外作家作品的比較方面的研究論文等,并及時提供國外有關文學研究的一手重要信息。本書匯編了《外國文學評論》成立三十周年以來的每一期目錄、編后記的內容,并根據每一年編輯部的建設情況,撰寫了三十年大事記。
《外國文學評論》編輯部編 ·學術 ·21.1萬字
本書是《醫療社會史研究》的第八輯,以“醫療傳教士研究”為主題,覆蓋“傳教士與醫學人才培養”“傳教會的地方化”“傳教士的帝國背景”“傳教醫學的知識結構”“傳教會的實用主義傾向”“醫學傳教與醫校特色”“傳教士與戒煙管理”“西藥入華”“傳教士的中國認知”“早期教會醫院的運作”和“圖書傳疫”等各大主題。書中通過各個角度和各種方法的專題研究、原始材料和近著(或重要著作)評論,展示歷史進程中的醫療傳教士的各種細節、各種邏輯、各個層面和各個維度。
張勇安主編 ·學術 ·22.6萬字
《中國歷史研究院集刊》是由中國歷史研究院主辦,歷史研究雜志社編輯出版的集刊,主要刊發史學理論和史學史、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等方面的優秀學術成果。本輯為第2輯,收錄了6篇文章。
高翔主編 ·學術 ·24.7萬字
《杭州學刊》原名《杭州研究》,是杭州市委、市政府及所屬部門的專題性工作調研的成果發布、杭州市社會科學成果發布的平臺,主要探討杭州城市領域的理論與實際問題,跟蹤城市學研究的國際學術前沿,特別關注在杭州城市經濟、管理、社會、法律、文化等發展進程和最新研究成果,同時,亦關注杭州都市圈發展與合作。
杭州市社會科學院 杭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學術 ·21萬字
《中國中古史集刊(第五輯)》,共收錄《〈宋書·州郡志〉與史料所見劉宋封國》《由燕入唐:安祿山形象的改易與認知》《岡崎文夫的南朝貴族制理論》《〈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中的王肅》等論文16篇,同時收錄有《使職之國:讀賴瑞和〈唐代高層文官〉》等書評3篇。包括中古時期政治、經濟、宗教、軍事等諸多方面,涉及面廣,新論疊出,夾雜著宗教史、民族史、農業史等一系列的學問。其中魏晉南北朝史方面的論文主要討論了“漢魏故事”、南岳慧思的求學與傳教行跡、北魏九錫名物略等一系列問題,隋唐史方面則涉及唐代西州農業的發展、安祿山形象的改易與認知、中唐關中防秋諸軍時空駐防、晚唐的雕版印刷、百濟與中古中國政治關系等方面的內容。
中國中古史集刊編委會編 ·學術 ·28萬字
本期共12篇文章。本輯主題是“程序法理論前沿”,具體包括《從馬賽克理論到完美監控理論:大數據偵查法律規制的理論演進》《行政訴訟目的視角下行政公益訴訟之立法模式》《規范解釋論下“訴訟請求”概念的再認識》三篇文章。論文欄目包括《論信義義務的法律性質》《論信用體系的規范構造》《繪制法律圖像學》《占有的規范性結構與占有保護的相對性難題》四篇。評論欄目包括《論近代中國核心問題與中國憲法序言“三重邏輯”》《法律語境下正義感的含義——基于相互性的解釋》《論故意作為犯的結果歸責——基于結果避免義務的歸責路徑之提倡》,經典譯苑包括《法律自身的品性》《模范刑法典》。
《北大法律評論》編輯委員會 ·學術 ·29.7萬字
《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是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集刊,常設中國古代史學研究、中國近現代史學研究、外國史學研究、歷史文獻學研究、當代史學評論等欄目,已被收入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集刊。本書為第23卷,增設“新時代中國特色歷史學基本理論問題研究”欄目,收入孫立新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歷史詮釋》和陳安民的《西方史學批判的傳統、方法與啟示——基于“西方史學,中國眼光”的解讀》兩篇文章。
楊共樂主編 ·學術 ·29.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