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環境影響評價》(第二版)共分為11章,主要內容包括環境影響評價概論、環境法規與環境標準、環境影響評價程序與方法、建設項目工程分析、大氣環境影響評價、地表水環境影響評價、聲環境影響評價、固體廢物環境影響評價、生態影響評價、環境風險評價、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環境影響評價》(第二版)可作為高等學校環境工程、環境科學等專業的教材,也可供從事環境影響評價及相關領域的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參考。
李淑芹 孟憲林主編 ·環境科學 ·20.7萬字
本書介紹了一個前瞻性的、與當前國內外方法不同的工藝——“勢能增氧生態床”的研制、工程實例(鑒定以后至今的)以及科研思路和今后發展。采用本技術處理污水可以使直接運行費用比常規處理方法節省2/3~3/4。書中內容包括插圖中的開卷見績效、八面取經、八代研究、科研四路、當今狀況和今后方向以及生產應用。本書可供從事污水治理工作的科研院所和設計院的研究人員、環保企業和公司技術人員,高等院校環境專業師生參考閱讀。
陳鳴釗 馮騫 夏敏等 ·環境科學 ·15.4萬字
本書共分6個方面的內容:1我國農村環境污染現狀與原因分析;2我國農村環境保護的重點與必要性;3我國農村環境保護的理論基礎與措施;4我國農村污染的現狀與法律對策;5我國農村生活垃圾污染的防治;6培育農民的信仰等。
魏佳容 ·環境科學 ·10.4萬字
本書介紹了與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置相關的幾項創新技術及其優化組合,推出了一種適合中國國情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顛覆性創新模式:“兩網融合”的互聯網環衛收運體系+生活垃圾混合收集運輸+終端干濕分離+干垃圾潔凈氣化技術產生合成氣+濕垃圾干式厭氧技術產生天然氣+兩種可燃氣體直燃發電或提純利用。本書分三篇共十四章,第一篇全面介紹了國內外生活垃圾收運處置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第二篇介紹了適合中國國情的最新技術創新成果,包括“兩網融合”的收運體系、生活垃圾終端干濕分離技術、熱解氣化技術的優化創新——潔凈氣化技術、新型干式厭氧技術、一系列技術創新的優化組合——生活垃圾清潔處理技術及示范工程應用;第三篇介紹了垃圾收運處置現有運營商業模式及創新模式。本書適合從事生活垃圾收集及處理處置的政府環保部門、設計研究院、科研院所及相關企業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閱讀,也適合高等學校相關專業的師生參閱。
文一波 ·環境科學 ·12.3萬字
《自然災害與防災應急避險實用百科(彩繪圖解版)》共分8章,詳細介紹了地震、風災、海嘯、洪水、滑坡和崩塌、火災、泥石流以及雪暴8種自然災害的特點、形成原因、對人類及社會的危害、預防的方法和災害來臨時的自救和互救方法等內容。《自然災害與防災應急避險實用百科(彩繪圖解版)》結構清晰、語言簡練、趣味性強,可供社會各界人士參考閱讀。
科普圖鑒編輯部 ·環境科學 ·18.3萬字
本書針對城市河流環境修復技術的原理、特點、適用條件、相關案例和運行管理等有關問題進行總結和梳理,主要介紹了城市河流污染現狀及問題、城市河流環境修復基礎與技術體系、城市河流外源污染控制與治理、城市河流的原位水質凈化、城市河流水質旁位處理、城市河流生態修復與重構,以及城市河流污染和修復技術的發展趨勢等內容。本書可供環境工程、市政工程等領域的工程技術人員、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參考,也供高等學校相關專業師生參閱。
賈海峰 ·環境科學 ·18.3萬字
11位國內外院士級專家圍繞聯合國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從生態和能源的視野,對如何指導中國的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進行詳細探討,從戰略的高度提出了高屋建瓴的建議。
王浩 呂永龍 李百煉 吳建平 伍業鋼 嚴晉躍 (新加坡)鄒邵強 (美)羅伯特·科斯坦薩 (英)菲利普·埃爾斯 (奧)克勞斯·胡巴切克 (德)羅蘭·斯潘 ·環境科學 ·0字
目前我國有關重金屬污泥的處理正在引起更廣泛的關注,如電鍍、電子、五金、化工、冶煉等眾多企業產生的重金屬污泥數量正在迅速增加。本書從介紹重金屬污泥的來源、性質、危害開始,全面介紹了重金屬污泥資源化利用與無害化處置的最新技術,其中包括了作者最新科研成果。全書重點敘述了重金屬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技術、重金屬污泥金屬資源化技術、重金屬污泥的分析、重金屬污泥的收集、運輸和貯存,以及重金屬污泥的管理現狀及展望等。本書不僅介紹重金屬污泥資源化利用與處置的新技術、新方法、新研究,還有理論基礎介紹,也有大量具體工程應用實例介紹。本書內容全面、新穎、翔實,反映了近年來重金屬污泥處理研究的最新成果;實用性強,對污泥的處理和利用實踐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可供環境工程技術人員、研究人員參考,也可供大專院校相關專業的師生作為教學參考書或教材使用。
程潔紅 ·環境科學 ·16.5萬字
河南省內黃河流域及周邊地區整體處于工業化中后期轉型發展階段,其集聚功能大于擴散效應的虹吸效應明顯,作為黃河中下游流域統籌協調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高質量發展對其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生態保護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本文以河南省內黃河流域及其周邊地區為研究區,綜合運用多指標綜合評價法、分類比較法、GIS空間分析等方法技術,從自然生態因子、環境保護因子和經濟社會因子等多層面進行研究,得出河南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的功能定位和實現路徑研究。
李麗娟等 ·環境科學 ·10.2萬字
本書以有機廢氣與惡臭氣體等離子體凈化的前沿研究成果為主要內容,共分為21章。主要介紹了揮發性有機物與有機廢氣,等離子體與等離子體凈化有機廢氣,電子束凈化器、輝光放電等離子體凈化器、介質阻擋放電等離子體凈化器、電暈放電等離子體凈化器、滑動弧放電等離子體凈化器、射頻放電等離子體凈化器、微波等離子體凈化器,等離子體與其他方法的聯合技術,包括等離子體協同光催化技術、吸附與等離子體組合凈化技術、等離子體與生物過濾組合處理技術,基于有機廢氣的結構分類介紹等離子體凈化效果,包括等離子體分解烷類氣體、等離子體凈化醛類氣體、等離子體凈化苯系物、等離子體凈化醇類氣體、等離子體凈化酮類氣體、等離子體凈化含氟烴類化合物、等離子體凈化含氯烴類化合物、等離子體凈化含氮惡臭氣體、等離子體凈化含硫惡臭氣體。本書具有較強的技術性和針對性,可作為從事環境、能源等領域的科研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也可作為高等學校環境科學與工程、能源工程及相關專業師生的教材。
杜長明編著 ·環境科學 ·30.8萬字
“十三五”時期是國家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的決勝階段,國家《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大綱》對加快新型城市建設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以建設綠色城市、建設智慧城市、建設創新城市為目標,努力打造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城市。智慧城市是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空間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服務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建設智慧城市,對加快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融合,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智慧城市是城市管理革命和發展模式的創新,是現代城市整合發展的更高形態,其核心在于運用現代信息通信技術構建無所不在的高速融合網絡、智能感知環境和超強海量運算能力,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務水平,提升公眾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推動高端產業和產品的高端環節,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科學發展。根據黨的十八大精神和國家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部署要求,在定興縣十四屆人大四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以“京南生態衛星城智慧城市”建設為方向,探索建立覆蓋城市交通、教育醫療等領域的智能化系統,提升信息化服務水平。充分發揮信息化的帶動引領作用,提升定興縣城市管理與服務水平,促進產業升級,提高市民生活品質,加快實現“生態定興、智慧定興”的發展目標。對定興縣未來5-10年的生態智慧城市建設發展奠定了基礎。
李宇 ·環境科學 ·5.4萬字
本書針對重金屬的污染問題,詳細闡述了重金屬的特性及其危害、重金屬在環境中的遷移轉化、重金屬對人體健康及對生態系統的風險等;分析了我國鉛、鎘、汞的生產、使用和排放現狀,提出了相應的污染防治和廢物管理措施;針對含重金屬的產品提出了替代產品生產和替代技術等。本書具有較強的技術性和應用性,可供從事重金屬污染控制的科研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參考,也供高等學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及相關專業的教師參閱。
臧文超 葉旌 田祎等編著 ·環境科學 ·23.9萬字
京津冀地區屬于典型的資源型缺水地區。本書從系統分析農戶農業用水和節水技術推廣現狀,探索影響農戶節水技術采納行為的關鍵因素,定量評價農戶在不同政策情景下減少農業用水的意愿,量化節水政策組合中各項政策措施的優先序,在此基礎上研究設計合理的政策機制,探討適宜于農業實際生產、更具有長期性、穩定性和靈活多變的水資源管理模式,引導農戶使用高效節水技術。這對政府制定有效合理的農業節水政策,緩解水資源緊缺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政策價值。
趙姜等 ·環境科學 ·13.6萬字
《氣候變化與寧夏生態建設實踐》在項目一期培訓教材的基礎上,又廣泛收集整理了其他有關資料,增加了氣候變化與西部地區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對寧夏中部干旱帶造林、圍欄、種草、中藥材種植、農業生產及生態環境的影響,寧夏農業綜合開發適應氣候變化,農村沼氣建設規范等內容。《氣候變化與寧夏生態建設實踐》緊密結合寧夏氣候資源、環境及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目的在于使其更加通俗易懂,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
陳延 ·環境科學 ·14.4萬字
本書突出反滲透系統的各項設計原則、設計方法及設計步驟、針對溫度及污染等條件變化的運行特征與應對措施,分析了膜元件及膜系統的數學模型,包括了納濾系統設計及海水淡化系統設計。上述內容在國內圖書中尚未得見。書寫過程中,通過大量的相關計算比較,進而得出設計方案,因此所述設計理論及方法具體可行,具有較高的可信度與可讀性。本書的另一特點是突出了在原有設備資源條件下,如何進行系統的優化設計,以提高系統的設計與運行水平。本書主要針對大中小型水處理膜技術企業的工程技術及企業管理人員,也包括各類設計院的設計人員。書中關于數學模型及軟件開發的內容將對高校的研究提供一個較高的平臺,以促進國內針對實際工藝的科研水平的提高。
靖大為 席燕林 ·環境科學 ·21.1萬字
《中國二氧化碳地質封存環境風險評估》共分8章。第1章主要介紹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的緣起和基本原理;第2章主要介紹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的技術特征;第3章主要介紹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在全球中長期減緩氣候變化中的作用,即大規模實施和推廣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的重要意義,以及相關政策法規;第4章主要介紹中國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的研究、管理和實踐進展;第5章主要介紹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可能存在的環境風險和環境影響;第6章精選國際和國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項目的典型案例,分析其運行特征和環境評估;第7章主要介紹《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環境風險評估技術指南(試行)》的核心內容,當前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以及下一步的重點研究方向;第8章主要介紹中國二氧化碳地質封存環境風險評估培訓第一期(呼和浩特)的基本情況以及現場獲取的問卷調查分析主要結果。本書強調基本原理和技術實踐的結合,期望能體現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相關環境風險評估的系統性、完整性和全面性,并能涵蓋技術的科學性、前沿性和交叉性。《中國二氧化碳地質封存環境風險評估》可作為從事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環境評估等相關專業科技人員的培訓教材,也可供對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環境變化以及應對氣候變化等感興趣的科技人員參考。
中國二氧化碳地質封存環境風險研究組 ·環境科學 ·4.3萬字
全書共分為七章,第一章指出了海河流域河口水環境與水污染現狀,以及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問題。為高強度人類活動干擾的河口水環境風險評價研究奠定基礎;第二章從流域角度,通過分析流域生態風險時空分布差異,確定高風險研究區;第三章對典型河口不同介質污染物的污染指數進行了分析;第四章研究了水質對于海河流域典型河口細菌的群落特征的影響;第五章建立了生物膜完整性指數,基于其對環境因子的響應,對海河流域河口健康進行了評價;第六章建立了構建了水質、水量及食物網綜合作用下的濕地AQUATOX-PRFW模型,應用該模型,評估了海河干流河口濕地生態系統功能,辨識了影響濕地凈生產力主要環境因子,探索了河口濕地凈生產力時空變化規律及環境影響機制;第七章對研究進行了總結,并依據研究結論進行了展望。
劉靜玲 史璇 孟博 ·環境科學 ·7.5萬字
本書分為基礎篇和應用篇,共九章。基礎篇主要介紹了農產品生產對土壤質量的要求,土壤污染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土壤環境質量監測與評價對農產品安全生產的重要作用;現行農田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及評價體系;新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及評價體系的研究與建立;土壤(重金屬)環境質量監測技術;農田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結果的評價等內容。應用篇主要介紹了新評價體系的應用概述;新評價體系在土壤環境質量等級劃分及種植結構調整中的應用;新評價體系在農田污染土壤修復效果評估中的應用以及對土壤環境質量高風險區的預測等內容。本書具有較強的知識性和針對性,可供環境、農業、食品等領域的工程技術人員、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參閱,也可供高等學校相關專業師生參考。
劉鳳枝 李玉浸 劉書田等 ·環境科學 ·21.5萬字
本書系統地介紹了有機污染物小分子與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領域中所應用的多種光譜學方法、色譜分離方法及計算機化學方法,包括研究方法及技術的基本原理及應用;同時以研究角度從分子水平介紹了有機小分子與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實例,圖文并茂,理論與實用并重。本書適合化學、生物、環境等領域科研人員以及大專院校相關專業師生參考。
趙剛 魯奇林編著 ·環境科學 ·10.8萬字
本書共分11章,系統地介紹了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體系構建、應急監測評價方法、應急處理處置技術,并通過典型案例剖析,深入分析了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處理處置技術與管理方法的實際應用情況。本書理論介紹深入淺出、系統全面,案例分析覆蓋面廣、參考性強,可供環境科學與工程、安全工程、市政工程和水利工程等領域相關專業科研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及政府相關部門管理人員使用,也可供高等學校相關專業師生參考。
陳志莉等編著 ·環境科學 ·2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