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討論的公辦中小學的“辦學自主權”是學校在符合《教育法》、《義務教育法》和相關政策規定的前提下,自主確立辦學目標、規劃學校發展、開展教育教學,同時在學校人事、財務及招生事務上擁有一定自主空間的專門權力。書中以學理闡釋為基礎、以區域視角的實證調查為依托,在研究分析框架的引路下,展開了對于豫中地區中小學辦學自主權“權力主體”、“權力要素”、“主體間關系”與“保障機制”等各要點的分析探討。
蒿楠 ·經部 ·20.4萬字
本書首次對已公布的所有戰國秦漢魏晉簡帛文獻中的量詞進行了窮盡性的系統的整理研究。首先將量詞分為三大類進行研究:一,自然單位量詞,下分個體單位量詞和集體單位量詞。二,借用單位和制度單位量詞,制度單位量詞分度量衡單位、面積單位、貨幣單位三類。三,動量詞。最后附“簡帛物量詞呈現總表”和“簡帛動量詞呈現總表”,通過這兩個表,可概覽簡帛量詞的全貌。然后對簡帛量詞的特征及其歷時發展進行研究。此外,對與量詞關系密切的數詞在簡帛中的使用情況也進行了整理研究,并對數詞同量詞、名詞在句子中配合的各種情況進行考察。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最后研究了簡帛量詞在構建量詞發展史上的價值。本書對漢語量詞史的研究有著重要意義,很多結論均改寫了先秦兩漢魏晉量詞史。
張顯成 李建平 ·子部 ·33萬字
縱觀高等教育發展史,代價是其發展進程中的普遍和必然現象,高等教育發展史是不斷通過付出代價獲得發展的歷史。以往的高等教育研究盡管也關注到代價問題,但還沒有從代價論視角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這無疑會影響到高等教育發展研究的整體性和高等教育發展代價問題的有效解決。本研究擬運用哲學、社會學、發展學、高等教育學的理論和方法對高等教育發展代價的內涵與原因、本質與分類、高等教育發展與代價的關系、合理付出高等教育代價的途徑等進行探討,為豐富高等教育發展代價理論作出一點努力。
湯曉蒙 ·經部 ·20.4萬字
漢代學者在大量分析漢字“音、形、義”的基礎上創立了六書理論,由于當時所見古文字資料的局限和六書理論的不完善,自許慎《說文》之后,不斷有人對六書理論提出批評、修正和補充,明代學者趙撝謙潛心六書研究,完成力作《六書本義》。本書在綜合考察趙撝謙《六書本義》的基礎上,對比古今學者關于六書理論的觀點,就六書理論及《六書本義》涉及的俗字、異體字、古今字、同族字等文字學現象進行了分析和歸納,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六書理論,對字典編纂、漢字研究也具有重要價值。
張治東 ·古籍整理 ·27.4萬字
本書是一部中華國學經典思想的史料摘編及研究專著,秉承“道器合一”的思想,力爭擇其精要地將中華文化教育傳承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匯集一體。包括《師道》《家道》《教法》三個大部分;《師道》分“教理哲思、明德師范、圣賢論學、誨人師訓、啟智傳心”五部分,集納了中國歷代古圣先賢,書院山長/院長、私塾/學堂塾師對教育的思想認知、實踐方法和切身體悟等,可作為從教者的教研參考書。
葉寬主編 ·國學普及讀物 ·32.6萬字
《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萃編續刊》,是《萃編》的后續配套產品,是一部史志目錄匯集與整理的大型叢書,對所收之書,每種都精選底本,加以標點校勘,旨在為學界提供質量上乘、便于閱讀的版本。
王承略 劉心明主編 ·古籍整理 ·20.5萬字
科舉制度濫觴于隋,在唐代逐漸健全而興盛,作為一種重要的人才選拔制度,曾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唐摭言》是一部專門記載唐代科舉制度特別是進士考試的筆記小說,書名中的“摭”,為拾取、摘取之意。全書共15卷,分103門。對唐代科舉制度的規制、禮儀、風俗做了真實詳盡的記載,多為史志所不載,具有非常高的史料價值,為我們全面認識和評價唐代科舉制度提供了寶貴的文獻資料。唐代科舉以進士為重,進士以文學為重,作者進士出身,偏愛才學之士,意在增其鼓吹,助其流傳,凡有一言可記、一事可載者,皆不吝收錄,以光耀才人,傳于后世。因此《唐摭言》除了記載大量科舉相關的社會風尚、舉場習氣之外,更收錄了諸多士子文人的詩文書信、趣聞軼事,生動展現了唐代科舉社會的真實生態,使讀者得以窺見當時士人的生活風貌與精神氣質,以及他們沉浮科舉、悲歡喜怒的人生百態,充分體現了作者“旌表贍敏而矛楯榛蕪”的撰寫目的。部分條目后附有“論”與“贊”,作者于記人敘事之際評判是非得失,隱寓褒貶規箴,供人取法或警戒,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謂“法戒兼陳”。書中記載的眾多唐代士子,有名者固多奇人偉事,無名者亦不乏嘉言懿行,其中的一些人物故事,被后世小說、戲曲廣泛演繹,流傳頗廣。
孔燕妮譯注 ·古籍整理 ·49.6萬字
本書以《四庫全書》和《四庫全書總目》“小說家類”作為研究對象,對四庫“小說家類”的纂修史料進行全面、系統的搜集、整理,對纂修過程中的采進、篩選、編校、刪改、禁毀等相關問題進行探討,并比較研究《總目》的現存稿本、諸閣本、《四庫全書薈要》《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和浙本、殿本《總目》“小說家類”提要,勾勒四庫小說觀念和著錄體例的生成歷史。
張玄 ·古籍整理 ·22.5萬字
清代王琦輯注的《李太白全集》是李白研究最重要的底本之一。當前研究多從文學文獻的角度解讀其版本價值和王琦的文學思想,從訓詁學和注釋學角度研究王琦注釋的成果相對較少。本書立意於此,以語言層面的基礎性注釋和文學性注釋為基本架構,從訓詁學和注釋學角度對王琦的注釋條分縷析,探討了王琦針對不同內容進行注釋的方法和特點,肯定了王琦溯源出處和採用徵引式注釋李白詩文的價值,客觀評價了王琦注本的成就和不足。
李紅霞 ·古籍整理 ·23.8萬字
本書專為重校《公羊注疏》而作,不但廣搜《公羊》諸本,一一讎校,并細考何氏義例,以為論斷依據。如考論熹平石經,知石經本與何注本不同。辨今本《解詁》通用字,知御、禦不相通用,甯、寧義異。此何氏家法如此。論弒、殺異同,謂當決于何氏弒例,知古來“弒君三十六”之說有據。此皆文字校勘與義例相關者。凡斯種種,是知校書之難,非僅羅列異同,更在論定是非。明義例、廣異本、正文字,三者兼顧,則可以言重校《公羊注疏》矣。
郜積意 ·古籍整理 ·26.5萬字
為了讓現代人走進國學、理解國學,并在其自我修養、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中更好地汲取國學的智慧,本書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了嘗試:第一,通過對“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大學》八條目的系統解讀,把國學的內在邏輯從內向外、從個人向世界全面展開,讓今人尤其是普通讀者,全面理解古人是如何對待自身、家庭、社會、國家和世界的。第二,將國學的基本范疇——道、性、天、仁、德、氣、圣、體用等,進行了貫通性的分析,闡釋了其歷史由來和發展脈絡,劃清了它們與現成化抽象概念之間的邊界,并嘗試以之建立起現代人系統理解國學的基本構架。第三,全面論述了國學的工夫論,介紹了古人自我修養的具體方法,揭示了國學的實踐性,倡導把國學工夫融入現代生活方式中。第四,系統論述了國學的家庭觀、社會觀、政治觀,為今人進行社會實踐和國家治理提供了中國式的智慧經驗。國學是人的身心性命之學,國學的讀與做,就是把對國學的領會與人自身的生命體驗和人生踐履相融會,使之有益于人的自我實現和社會的協調發展。
潘志堅 江洋 ·國學普及讀物 ·32.3萬字
《曾文正公全集》為晚清一代名臣曾國藩的作品全集,于清光緒二年(1876年),由清政府頒旨下諭,李翰章編撰,李鴻章校勘。此次采用的是經典版本——傳忠書局刻本。同時為順應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全集均采用了簡體橫排的出版形式,裝幀設計精美,可讀宜藏。曾國藩曾被人推許為孔子、朱子以后,再度復興儒學的圣哲,號稱清朝咸同“中興名臣”。“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這是后人對曾國藩一生的總結性評價,而其中很大部分依據便集中體現在這套《曾文正公全集》中。全書不僅收錄了曾國藩一生主要的學問精華,而從不同側面反映了這位“千古第一完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謀略智慧,同時也以平實易懂的語言,深淺出的筆觸將許多人生感悟、妙理玄機完整袒露給世人。權臣、名將、高師、慈父……一個最近距離的曾國藩。
(清)曾國藩著 李瀚章編撰 李鴻章校刊 ·國學普及讀物 ·41.1萬字
本書對臧庸及其《拜經堂文集》的整理和研究,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研究篇、點校篇、資料篇。研究篇即《臧庸及其〈拜經堂文集〉述論》,主要內容有兩個方面:一是對現存《拜經堂文集》的版本和內容進行評介,一是依據臧庸之《拜經堂文集》和《拜經日記》、相關史籍和清人詩文集的記述,以及近現代學者的相關研究。點校篇即對《拜經堂文集》進行文本識讀、分段、標點和必要的校勘。或有少助。資料篇。研究歷史必須以可靠的史料為基礎,研究學術史同樣如此。本書匯輯、點校了部分相關史籍和清人詩文集中對臧庸其人其事及《拜經堂文集》的記述和評語,以及國內外學者研究臧庸生平、著述的相關《年譜》《年表》等資料,冀于臧庸研究乃至清代考據學研究和學術史研究者或少有幫助。
丁喜霞 ·古籍整理 ·29.3萬字
民國時期的古籍叢書是中國近代圖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文化的重要載體。由于西方新式印刷技術的廣泛采用,民國時期的古籍叢書在刊印方式、裝幀形式、結構及內容等方面與傳統古籍叢書存在諸多差異,在中國古籍出版印刷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歷史地位。本書分上下兩編,從歷史背景、編纂出版狀況、編纂出版機構、編纂出版家、匯編叢書、類編叢書等角度,對民國時期古籍叢書的編纂出版狀況做了系統研究,并對相關代表性古籍叢書做了個案考述或介紹。
崔建利 ·工具書 ·21.2萬字
《拜經日記》是清代乾嘉時期的考據學家臧庸的代表作。本書以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武進藏氏拜經堂自刻本爲底本,以清費念戀光緒十年(1884)所校清抄本、清阮元編《皇清經解》所轉本屬參校本,擇要吸收前賢的相關成果,對《拜經日記》進行標點、校勘和必要的注程,便於學界據以開展進一步深入的研究,以期能夠對研究臧庸及其學術成就在乾嘉考據學和清代學街史上的學術地位,進一步瞭解乾嘉時期考據學、校勘學、訓話學相互促動的學術盛況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丁喜霞 ·古籍整理 ·27萬字
上個世紀馮友蘭先生提出“新理學”,賀麟先生提出“新心學”,熊十力先生提出“新唯識論”。當代,本書作者提出“新經學”。“新經學”的“新”在于將現代價值理論與傳統經學結合起來,而成為一種新學術。其學術宗旨在于,經過現代詮釋之后的經典理念能被今人理解和接受,并融入到現實的日常生活當中。換言之,即以“新經學”為平臺,重建人文信仰。這部書以講述群經大義的形式呈現。共有十四講。前四講為綜論,講述經學概念的由來、經學形成的歷史背景、“六經”為中華文化之源、先秦大儒對于經典的傳承等。后十講為分論,實際是對“十經”的分別講述,這“十經”就是傳統意義上的“五經”加“四書”,再加《孝經》。最后有一個總結式的《編后語——以“新經學”為平臺,重建人文信仰》。
姜廣輝主講 ·國學普及讀物 ·20.5萬字
本書稽考有傳本的唐人詩集、文集、詩文及詩詞文合集共一百零六家。與一般敘録類著作泛泛敘及唐集各種版本不同,本書特別注重對百余家唐集的歷代數千種傳本的具體考察,手檢目驗,勘查其版本特征、編次體例、文字正誤、版本源流以及該集在唐宋以來直到近現代的流傳、演變等情形;并對這些唐集的書名、卷數、成書年代、編輯者、刊刻者、收藏者等等,亦按時代先后作了較為詳盡的考述;對研究唐代文學、史學以及目録學、版本學、古籍整理、版本鑒定、版本收藏而言,是一部資料豐富、實用便捷的參考書。
齊文榜 ·古籍整理 ·48.2萬字
本書全面搜集了漢魏六朝作家及其作品研究的著作并撰寫提要,起于漢賈誼,迄于隋顏之推,按照作家生存時代及其生卒年先后編排。全書共收錄撰寫116位作家及其作品研究的2100多部著作的提要,包括從1900—2015年在中國正式出版的漢魏六朝作家及其作品研究的學術著作、提交的博士學位論文和博士后研究出站報告;每位作家及其作品研究的著作提要,也均以出版(或提交)時間順序編次,力求呈現漢魏六朝作家及其作品的專題研究(或個案研究)學術史。
楊曉斌 馬燕鑫 楊沐曉 ·古籍整理 ·43.8萬字
《關中石刻文字新編》是清代學者毛鳳枝所輯的一部金石學著作,全書收錄了關中地區漢魏以迄隋唐的石刻資料一百六十多種,是研究關中石刻文獻的必備書之一。本書首先對毛書進行了點校整理,在此基礎上又廣泛收集了毛氏所輯石刻資料的相關研究成果,以匯考為目逐一編次。其次,全書還包括了整理者對具體石刻資料所做的討論,以按語的形式附于最末。本書集文字點校、資料匯編和研究于一體,對中古時期石刻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清)毛鳳枝編 魏宏利點校匯編 ·古籍整理 ·37.9萬字
齊文榜 ·古籍整理 ·4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