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賈氏譚錄》,北宋張洎撰,孔一校點。《賈氏譚錄》系張洎于庚午歲(開寶三年,970)為南唐出使宋時,對宋左補闕賈黃中言談所作的記錄,故名《賈氏譚錄》。賈黃中出身官宦世家,熟知臺閣故事,以張洎實錄,得存唐代軼聞,間有足補史書之闕者。本書以《守山閣叢書》本為底本,校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并以有關史料參校。《涑水記聞》十六卷,北宋司馬光撰,王根林校點。主要記宋太祖至神宗幾朝的軍政大事、朝典政章,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向為研治宋史的學者所重視。
(宋)張洎 司馬光撰 孔一 王根林校點 ·集部 ·11.5萬字
《山居新語·至正直記》收錄《山居新語》、《至正直記》兩部文言筆記小說。其中:《山居新語》,一名《山居新話》,元楊瑀著,李夢生校點。此書成于元末,是作者歸老山中后所作,“皆記所見聞,多參以神怪之事,蓋小說家言”(《四庫總目提要》)。于當時朝廷異聞、文人逸事知之甚詳,足資談助。所記杭州事多為后世地方志書采納。以《武林往哲遺著》本為底本,校以《四庫全書》、《知不足齋叢書》等本。《至正直記》,又名《靜齋直記》、《靜齋類稿》,元孔齊撰,莊葳、郭群一校點。全書四卷,元末避居四明(今浙江寧波)時所作,提供了不少有關當時政治、經濟等方面的資料,還記載了許多文學家和藝術家的逸聞軼事。以《粵雅堂叢書》本為底本。
(元)楊瑀 孔齊撰 李夢生 莊葳 郭群一校點 ·集部 ·8.5萬字
《括異志》,宋張師正撰,傅成校點。全書十卷,記述北宋時期的奇聞異事,篇末多說明故事來源,以示可信。書中有的故事對后代傳奇小說產生影響。以《四部叢刊》續編本為底本,校以明鈔本、《類說》、《說郛》等本。
(宋)張師正撰 傅成 李裕民校點 ·史類 ·6.4萬字
澳門既未經戰火蹂躪,又未因政權更迭而出現動亂,所以大量珍貴的古籍圖書得到保護與傳承。明清古籍善本、澳門地方文獻以及西方宗教圖書,構成了澳門中文古籍藏書的三大特色。知澳門古籍,享人文底蘊。書內介紹的澳門古籍珍本善本包括劉承干《嘉業堂》舊藏十六種,《盛世危言》刻本,汪兆鏞、汪宗衍父子舊藏古籍,中文天主教古籍等。
鄧駿捷 ·古籍整理 ·3萬字
本書一方面介紹了精密機械技術、傳感檢測技術、伺服驅動技術、計算機控制技術等機電一體化共性基礎知識;另一方面立足應用,有機聯系理論與實際,立足實際案例講解理論知識,從而對實際生產工作起到指導作用。另外,本書還引入了機電一體化的新技術、新思想,如機電一體化知識在工業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方面的應用。本書為本科教材,亦可供相關人員閱讀參考。
劉進 張力瑋 ·經部 ·14.7萬字
《了凡四訓》本為明朝思想家袁黃的訓子書,該書由四部分組成,分別是“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和“謙德之效”。四篇文章各自獨立成文,而義理又一以貫之,講述“趨吉避兇”的方法;強調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積善累德、謙恭卑下、感格上天,就能夠求福得福,善報無盡。該書糅合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學說,運用因果報應、福善禍淫之理,闡明忠孝仁義、諸善奉行以及立身處世之學。通過對此書的閱讀,我們可以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感性的認識,從而一窺儒、佛、道三家之學的梗概;同時也對我們個人品格的修養大有助益。
尚榮徐敏 趙銳評注 ·子部 ·11.8萬字
《人物志》全書共三卷十八篇,三國魏劉劭所作,南北朝時西涼劉炳曾為之作注。是一部系統地闡述人才理論的典籍,也是一部研究魏晉學術思想的重要參考書。湯用彤認為,從《人物志》中可以看出曹魏初期學術雜取儒名法道諸家的特點,“故甚具歷史上之價值”。
梁滿倉譯注 ·子部 ·9.1萬字
《伊川擊壤集》是北宋理學家邵雍的詩集。邵雍精于易學,“遇事能前知”,以致后世占卜術士謬托他為祖師。江湖上的大名,反而遮掩了他“粹然儒者”的本來面目。與周敦頤、張載、二程相比,大儒邵雍還擅長吟詩。他以詩抒情言志、闡述哲理。他生于北宋國力鼎盛、經濟繁榮之時,當時世風恐怕也是浮躁的,但他的詩展現給我們的是閑適、自在。他自命居所為“安樂窩”,誠然他是既安且樂的。邵雍一生作詩三千余首,收入《伊川擊壤集》中。我們這次從理學叢書本《邵雍集》中抽出相關部分,橫排改簡化字單行。
邵雍 ·古籍整理 ·9.9萬字
《老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經典之一,共八十一章,多為韻文,分道經和德經兩部分,所以又稱《道德經》。與《莊子》如雙峰并峙,是先秦道家學派的代表性著作。《老子》五千言,重在詳盡論述作為宇宙本體、萬物之源和運動規律的天道,并將這種天道用以關照人道,指導治國和修身,直面現實社會,涉及到宇宙、自然、社會、人生的各個方面,用樸素的辯證思維構建起獨特的理論體系。
饒尚寬譯注 ·子部 ·6.3萬字
《后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由我國南朝劉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398—445)編撰而成。全書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共一百卷。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年(220),共196年的東漢史事。《后漢書》吸收綜合了當時流傳的十多家東漢史書的優長而成一家之言,真實而敏銳地反映出東漢社會和時代特征。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
陳芳譯注 ·史類 ·14.9萬字
《列子》,道家學派著作,相傳為列子所撰。列子,生卒不詳,名御寇,戰國時期鄭國人,主張虛靜無為,獨立處世,善于修身養性。《莊子》中有其事跡傳說,西漢劉向《列子傳》謂“其學本于黃帝老子”,屬道家學派。《列子》共八卷,《漢書·藝文志》有著錄,今本已非原書,約成于晉太康二年后。內容形式多為神話、傳說、寓言,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等成語便均出自其中。《列子》把“道”融匯于故事之中,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并包含深刻的哲學思想,以《天瑞》、《力命》、《楊朱》三者為最。主旨為萬物生于無形,變化不居,人要掌握并利用自然規律。《列子》有晉人張湛作注。唐天寶年間詔號為《沖虛真經》。北宋景德年間加封“至德”,號曰《沖虛至德真經》,列為道教重要經典之一。
葉蓓卿譯注 ·子部 ·13.8萬字
《管子》,作者托名管仲,是戰國諸子中的重要著作,主要追尋、總結春秋早期政治家管仲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的歷史經驗。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他的“富國”主張和消費刺激就業的經濟論,不僅是中國思想史中的奇異一筆,而且至今仍有借鑒價值。
李山譯注 ·子部 ·15.5萬字
《漢書》,又稱《前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是繼《史記》之后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與《史記》、《后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前206),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史事。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萬字。它以史料豐富、聞見博洽著稱,“整齊一代之書,文贍事詳,要非后世史官所能及”。其語言整飭詳瞻、富麗典雅,在文學史上有較高的價值。
張永雷 劉叢譯注 ·史類 ·15.6萬字
現代人常常提到的蒙學讀物“三百千千”,就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其中,《千家詩》是明清兩朝流傳極廣、影響深遠的兒童普及讀物。所選的詩歌大多是唐宋時期的名家名篇,題材多樣,它從一開始就受到廣大讀者的青睞,而“千家詩”這個書名更是廣被采用。
張立敏編注 ·子部 ·9.8萬字
《了凡四訓》又名《命自我立》,為明代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訓,以其親身經歷教戒他的兒子袁天,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的故事。本書將了凡四訓四篇分為若干章節編寫,每一章另外提煉標題,如第一篇立命之學,其章節為:第一章解題,第二章孔先生算命……除了解題這一章外,其他每一章都分為原文、注釋、譯文、解讀、名言哲語五個部分。本書的通俗性表現在注釋、譯文,一般讀者讀完這兩部分就弄懂了原文的含義,注釋則具有知識性,將古漢語基本知識告訴讀者。本書的趣味性在于例證這些故事,用事例更好地說明本段文字的含義,形象生動,引人入勝。本書的權威性體現在解讀和名言哲語。本書解讀注重用簡明通俗的語言解讀原文內容,同時引用古今圣賢對原文道理的說明。其中的名言哲語則引用古今中外名人的話或者人們長期以來經驗總結的警句哲言,以這些最權威性的話來最后說明本文的道理。
(明)袁了凡著 顧四國注解 ·國學普及讀物 ·5.8萬字
本書是鄭福田先生創作的舊體詩詞的結集,共720首,分為草原風懷、中華心印、鄉國關懷、節候怡人、浮生文韻、物我欣然、學海詩航七部分,后附碑記、賦文數篇。每部分大體按七律、五律、七絕、五絕、七古、五古、詞排列,詠物懷人,至純至真,含英咀華,口齒生香。
鄭福田 ·經部 ·6.4萬字
本書是“中華經典藏書”書系之一種,是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關于文學批評的著述中最為人所重視的一部作品。本次我們約請專家重新搜集整理,共分四卷,收錄通行本64則,未刊手稿62則,《盛京時報》本31則,輯佚30則。是目前收錄《人間詞話》最全、注釋最為詳盡、譯文最為精當的版本,并配以深入淺出、切中肯綮的解說。圖書版式疏朗大方,性靈文字適于怡情養性、提高審美品位。
彭玉平譯注 ·集部 ·9.8萬字
《菜根譚》是明代文人洪應明所著的一部格言體人生智慧書,內容主要包括如何做好自己,如何涉世待人,如何過好生活,如何面對命運等方面,從方方面面教導人們如何超越現實人生的苦難和復雜的人際關系,正心、修身、養性、育德,讓自己能夠正義有效而又悠閑從容地活在世間。本書以武進陶湘1927年序刻的《還初道人著書二種》之一的《菜根譚》刻本為底本,從中精選264條,進行注釋、翻譯和點評,以方便現代讀者閱讀理解。
楊春俏譯注 ·集部 ·13.5萬字
《圍爐夜話》,儒家通俗讀物,是明清時期著名文學品評著作,對于當時以及以前的文壇掌故,人、事、文章等分段作評價議論。作者虛擬了一個冬日擁著火爐,至交好友暢談文藝的情境,使本書語言親切、自然、易讀,并由于其獨到見解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張德建譯注 ·集部 ·12.4萬字
《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儒家十三經之一。《左傳》既是古代中國史學名著,也是文學名著。《左傳》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根據魯國國史《春秋》編成,記敘范圍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本次出版的《左傳》,系由中華書局“三全本”《左傳》譯注作者郭丹教授等根據新叢書體例選篇改版而成,注釋簡明扼要,譯文流暢清晰。
郭丹譯注 ·集部 ·19.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