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國傳統建筑十五講》依據作者在北大開授中國傳統建筑通選課的講義而成,該課程在北大很受歡迎,是歷年來最為學生喜愛的課程之一。《中國傳統建筑十五講》與通常講述中國傳統建筑的著作相比,突出了中國傳統建筑的人文特質,尤其注重思考在當下西方建筑觀念和建筑設計占據強勢的情況下,如何挖掘和發展中國傳統建筑中的精華。與此同時,作者也全面地介紹了中國傳統建筑的各種類型,宮殿、園林、佛塔、橋梁等,并配有大量插圖,與精湛的文字相得益彰。
方擁 ·歷史文化 ·19.3萬字
本書包括三個部分:首先是歷史溯源,提供一個總體宗教發展的背景和宮廷宗教建筑的演變情況,主要著眼于宗教史研究成果的介紹,為正文的展開做了鋪墊。其次是清代宮廷宗教建筑具體而微的個體介紹,著重回答與文化相關的幾個問題,即為什么建、如何建、如何使用、歷史演變等情況。這部分主要反映本書研究基礎工作的成果,包括具體的考證和推斷。這一部分的展開在大的方面以空間位置為線索,從最核心的紫禁城逐漸向外擴散,直至西郊離宮御園中的宗教建筑。在一定的地理位置內部,一般以宗教屬性作為細目展開,這樣便于進一步在宗教文化方面進行討論。第三部分就是在充分占有第二部分資料考證的基礎上進行綜合分析,重點在于循著建筑特有的線索解讀文化現象,因此不乏建筑上具體特色的探討,如空間關系、建筑尺度、藝術特點等,以建筑印證歷史、文化。同時將考察的范圍略為放大到建筑的管理系統和不同帝王個人的宗教態度等方面的研究上,以期有一個全面的認識。這一部分是本書的核心內容,結論在論述中自然產生。全書試圖通過宮廷宗教建筑所涉及的多個方面來研究、探尋清代宮廷宗教文化的本來面目。
方曉風 ·歷史文化 ·18.5萬字
圍龍屋是位于粵東北的一類鄉土建筑類型,也是重要文化遺產。本書從文化遺產的視角,以鄉土建筑為研究對象,將圍龍屋作為切入點進行調查研究。研究主要聚焦在圍龍屋的空間上,并將其分為私有空間和共有空間兩部分,共有空間是本書研究的重心。研究具體從三個角度展開:一是從哲學的角度對鄉土建筑進行分析,重點引入列伏斐爾的空間生產理論,統領本書的行文脈絡;二是從歷史學的角度探討傳統宗族制度對圍龍屋社會性的影響;三是從建筑人類學的角度展開對鄉土建筑的研究。
熊寰 ·歷史文化 ·18.4萬字
本書以中國古建筑構造技術為主線,根據中國古建筑的構造組成,按照從基礎到屋頂,從結構到裝飾裝修的順序,分別介紹了古建筑下分“基礎、臺基與地面”的構造,古建筑中分“墻體、木構架、斗栱”的構造,古建筑上分“屋頂”的構造以及古建筑木裝修和古建筑彩畫等知識。全書滲透了宋《營造法式》、清《工程做法則例》、江南《營造法原》的內容,在學習中可以相互比照。本書在第一版的基礎上對內容進行了較大幅度的修訂與完善,增補了綜合實訓內容,以便將構造理論與實踐工程相結合,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增補了古建筑地杖分層做法表、古建筑各類彩畫特征表、古建筑常用名詞對照表,以供讀者查用。與第一版相比,質量進一步提高,實用性進一步加強。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及高職高專古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教學用書,也可作為崗位技術培訓及從事古建筑設計、施工、監理等的工作人員的參考用書。
王曉華主編 ·歷史文化 ·18.3萬字
本書是一部圖文并茂、縱覽中國建筑發展歷史的普及讀物。作者以開闊的視野,全方位展示了南北建筑的多樣性和豐富性。特別是在民居、會館、書院、祠堂等章節,展現了中國傳統建筑從北至南,由東至西各自不同的地域特色,帶領讀者鑒賞中國建筑所蘊含的獨特的文化底蘊和要表現得精神氣質。
趙逵 李純 丁援 ·歷史文化 ·17.9萬字
中國古代建筑不僅是一種技術,還是一門藝術,甚至是各種文化形態的綜合產物。《營建的文明——中國傳統文化與傳統建筑(修訂版)》選取中國傳統文化中與建筑密切相關的八個方面,用生動通俗的語言解說中國古代建筑與政治、哲學、宗教、教育、文學藝術、生活方式、民俗文化、地域文化之間的關系,分析建筑中的各種文化現象,從而進一步揭示建筑的文化內涵和文化背景。《營建的文明:中國傳統文化與傳統建筑(修訂版)》內容超出建筑學的界限,旨在向大眾介紹傳統建筑的寶貴價值,增強文化自信,促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繼承。《營建的文明:中國傳統文化與傳統建筑(修訂版)》適用于普通讀者及建筑學方向的學生。
柳肅 ·歷史文化 ·17.3萬字
一部關于美、建筑與人生的經典巨著,普魯斯特男神之作;講述哥特式建筑的杰作,享譽英美藝術界,影響后代建筑及建筑美學,為好幾代人評判藝術價值提供了標準。1849年,羅斯金寫下了《建筑的七盞明燈》。那是一個追求機械化的時代,工業量產、效率、速度,因著經濟大家沖向了一個羅斯金眼中崩壞的世界。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羅斯金對哥德式建筑的追求便成了影響當時極深的想法。書中從不同的面向分析哥德式建筑,提出建筑的七盞明燈,包括奉獻、真理、美麗、生活、記憶與順服。“獻祭之燈”與“真實之燈”談論建筑的生命力,來自建筑師、創作者、工匠建筑師、創作者、工匠的付出;“力量之燈”與“美感之燈”則自探討建筑的美,一種來自心靈、精神層次的美;在“生命之燈”中,羅斯金認為作品在生產勞動的過程中,會將創作者、作品和用戶關聯在一起;“記憶之燈”與“遵從之燈”重新定義我們該如何看待歷史。
(英)約翰·羅斯金 ·歷史文化 ·17萬字
本書初版于1957年。在現代主義晚期建筑文化快要窒息的氛圍中,此書從現象學和象征意義的角度,對建筑展開了獨到的思考和想象。作者認為,空間并非填充物體的容器,而是人類意識的居所,建筑學就是棲居的詩學。書中最精彩之處,莫過于對親密空間的描繪與想象。他指出,家是人在世界的角落,家的意象反映了親密、孤獨、熱情的意象。我們在家屋之中,家屋也在我們之內。我們詩意地建構家屋,家屋也靈性地建構我們。
(法)加斯東·巴什拉 ·歷史文化 ·16.2萬字
本書基于作者收集的大量有關長城的第一手資料,通過輕松易讀的語言和圖文并茂的形式,以對長城的了解和講述為主線,配合所繪制的手繪作品與圖示,復原和剖析曾經的及現存的長城的知識及構造,并展示及解讀大量碑刻類文物實例。本書包括長城的定義、長城的履歷、巨龍的身軀、個性的敵樓、迅捷的警報、強大的武備、不凡的關隘、失去的記憶、毀滅與傷痛九章內容,以常人不熟悉和不了解的角度,解讀一個與眾不同的長城。本書適合愛好歷史文化與建筑的廣大讀者閱讀。
連達 ·歷史文化 ·15.9萬字
《中國城池史》是古建筑專家張馭寰先生的城建智慧。我國城池開始甚早,經過五千多年筑城的發展,歷代建設的城池,從都城到一般城池,近于千座,再加上明清以來各縣鎮建城至少有三千多座,總計四千至五千座城池。這是浩大壯偉的工程,顯示出中國先民的氣魄。這些城池不僅僅數量多,而且其中有許多城池規劃設計手法與今天做城市規劃有直接應用的意義。
張馭寰 ·歷史文化 ·15.7萬字
《中國建筑常識》精心選取林徽因關于建筑學方面的文章,包括中國古代建筑傳統及其歷史發展階段的詳細論述,以及外出考察古建筑的調查報告。因其內容科學嚴謹,文字清新凝練,將專業知識、美學思想熔鑄于散文化的講述之中,既可以看做資深建筑學家的學術文章,也可以當成著名散文家有關建筑的優美篇章。書中亦附有專業圖表,圖文并茂,入之深而出之顯,既可作為建筑研究者的參考書,亦可成為普通讀者的入門讀物。
林徽因 ·歷史文化 ·15.6萬字
本書從上古時期開篇,一一再現了人類建筑的非凡智慧。金字塔五千年永屹的奧秘是什么?古羅馬角斗場是古代建筑的巔峰嗎?科隆大教堂是歌特式建筑的璀璨華彩嗎?克里姆林宮見證了俄羅斯帝國的興衰嗎?悉尼歌劇院是海浪托起的不隕的風帆嗎?盧浮宮剔透的水晶折射的是人類聰慧的心靈嗎……本書懷著景仰與虔誠的情懷,如數家珍般將人類建筑史上最具代表性、最美麗、最輝煌的建筑神話給予了生動、專業、翔實、有趣的記述。
陳文斌主編 ·歷史文化 ·15.3萬字
本書以時間為軸,以地標性建筑為線索,介紹了自先秦時期到現代的中國建筑,將中國的建筑發展史及各個時期的建筑風格娓娓道來,并輔以豐富多彩的插圖,將中國建筑的形象清晰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本書共分為十一章,重點介紹了先秦時期的木構建筑、秦朝時期的經典建筑、兩漢時期的宮殿建筑、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建筑、隋唐時期的宏大建筑、五代遼宋金時期的多元建筑、元明時期的建筑群、清代的皇家建筑、中國近代的中西融合建筑以及中國現代的城市建筑。本書內容豐富、史料翔實,文字簡潔明雅,是一部富有實用價值的中國建筑知識普及讀本。
肖鵬 ·歷史文化 ·15.2萬字
行走美國,你想體驗不一樣的城市嗎?行走美國,你想發現建筑背后的故事嗎?行走美國,你想感受當地文化與特色嗎?行走美國,你想欣賞城市不同建筑中蘊含的美嗎?旅居美國的名校畢業生們將帶你領略他們學習和生活過的城市。一人一城,不同的城市,不一樣的旅行方式,不一樣的故事。去一個城市旅行,換個尺度看世界,換個視角品味建筑之美。
建道筑格編著 ·歷史文化 ·14.9萬字
本書作者是一位著名的建筑師、中科院院士,大家所熟知的毛主席紀念堂、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首都機場2號航站樓等都為他的設計作品;作者不僅是建筑界的精神領袖般的人物,其人文素養也很高,近些年來,寫了一些回憶幾十年來建筑界的人與事的文章,讀來令人感動。書稿即為這樣一部懷人憶事之作。全書稿約17萬字,共26位建筑學人。這其中有為作者的前輩,有的是同輩,還有少量篇幅寫的是晚輩。這其中有我們所熟知的張镈、陳占祥、華攬洪等大師級的建筑師們,他們的作品與思想精神不僅僅影響了五六十年代的建筑學人,還對后世的建筑學人有著深遠的影響;還有,梅葆琛、楊寬麟等人,為作者的同輩中人;而列入書稿的兩位作者的晚輩,則為作者極其青眼相加之人。作者書稿中所涉的三代人,都有過共事與交往,有的甚至一起合作,留下了傳世建筑作品。作者晚年回憶起這些人與事,充滿了情感,用樸素的文筆娓娓道出這半個世紀以來的深厚情誼,讀者更可從這些溫情的文字中讀到半個世紀以來建筑學界的變遷。
馬國馨 ·歷史文化 ·14.8萬字
本書一共介紹了20世紀以來的205個瑞士及周邊建筑案例。每個案例都在給出基本信息的同時,附上了額外的介紹。這些額外的介紹有些是技術細節,有些是文化背景,有些是設計感悟,有些是國情對比,有些是背后故事。這使得本書不僅可以作為一本瑞士建筑旅行指南,更是一本瑞士當代建筑案例合集。作為旅行手冊,讀者可以根據目錄之后的“主題線路推薦”制定特色線路。作為建筑介紹,讀者可以根據“閱讀話題推薦”更深入地了解各個案例的來龍去脈。作為作品合集,讀者可以根據正文后的“建筑師索引”了解該建筑師的重要作品。作為史料匯編,讀者可以根據正文后的“年代索引”了解特定時期的瑞士建筑全景。但無論如何,本書大目的是讓讀者獲得一個切入瑞士建筑的角度,無論通過旅行還是閱讀,終建立對瑞士建筑的個人化理解。
于洋 ·歷史文化 ·14.7萬字
本套裝書由《得乎檐角梁柱間:尋訪晉南鄉野古建》《藏在木頭里的靈魂:中國建筑彩繪筆記》兩本書構成。
連達 佚名 ·歷史文化 ·14.5萬字
北京和巴黎具有相似的歷史背景和城市性質,均為國家的首都、政治和文化中心,兩者都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盡管它們受到不同文化與規劃理論的影響,但在城市的發展和空間布局上卻呈現出許多相似之處。作為古都,北京和巴黎并沒有在城市現代化的過程中消亡,而是繼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并都面臨著舊城更新與保護的難題,也都在這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本書將北京和巴黎進行比較,分析它們城市空間發展的趨同性和差異性,不但具有理論價值,更具有現實意義。全書包括城市的發展沿革及歷史背景、城市總體規劃及布局、城市空間形態及主要構圖軸線的形成、高度控制和城市輪廓線的保護、歷史文化保護區、市區交通組織六章內容。本書適合對城市歷史、文化、傳統空間形態及典型東西方城市發展特征感興趣的普通讀者,以及大專院校的城市規劃、歷史保護、城市設計、建筑學、景觀設計等相關專業的師生閱讀。
王小舟 ·歷史文化 ·14.4萬字
中國建筑是延續了兩千余年的工程技術,本身已成一個系統,許多建筑物便是中國文化的具體表現,是中華民族藝術的大宗遺產。《中國建筑史》是由SHOU位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筑的學者梁思成先生編寫,同時也是SHOU部由中國人自己編寫的公正權威的中國建筑史。其按照中國歷史發展順序:上古、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清末及民國以后,涉及了中國歷史上幾乎所有的建筑類型,小到階基、勾欄、柱礎、斗栱、雕飾、門窗,大到陵墓、石窟、寺觀、宮殿、住宅、都市。在豐富的歷史文獻基礎上,列舉實物、分析特征,清晰地展現了各種建筑形制及其發展變化。我們今天讀中國建筑史,是為了防止犯之前削足適履、張冠李戴式的錯誤,是為了在未來選擇、創造自己的理想生活方式。
梁思成 ·歷史文化 ·14.2萬字
本書稿從中國建筑文化著眼,落腳于寧夏民居建筑藝術,既有宏觀視野,又有微觀上的發現。從寧夏地區的文化特色出發,對寧夏傳統民居建筑的藝術特色和類型進行歸納、總結,以期為寧夏民居建筑研究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
曾明 ·歷史文化 ·1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