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從歷時性和共時性的雙重維度系統地展示了《三國演義》在泰國長達數百年的傳播的動態過程,并分析這套傳播機制及其背后的深層動因,總結《三國演義》在泰國傳播的模式。《三國演義》在泰國的傳播是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根據傳播主體人群、傳播文本、傳播方式和手段、傳播特點等方面的差異,可將整個傳播過程劃分成2個傳播階段,分別歸入上下兩編,而作為兩編分水嶺的標志性事件就是昭帕耶帕康(洪)版《三國》經典泰譯本的產生。
金勇 ·文化交流 ·35.1萬字
本書立足于中國大力推進融媒體發展、提高主流媒體網絡輿論引導能力的需要,對網絡輿論的界定、網絡格局的變遷、網絡主體及其心理、網絡輿論的載體等進行了分析,同時結合案例對十年來媒介融合發展的不同階段中網絡輿論的不同特點、變化及發展趨勢展開研究,在總結當前中國突發事件中網絡輿論應對的優勢、劣勢、機會與威脅基礎上,探索了一系列對策研究,重點提出了“網上網下互動儀式鏈”的應對模式。本書既可以作為黨政部門輿論應對與輿論管理的參考,也適用于高等院校從事新聞傳播、網絡輿論研究的學者及媒體從業者。
任雅仙 ·文化交流 ·21.6萬字
本書主要是圍繞“珠澳中西文化走廊”這一概念從不同角度對于珠海、澳門在中國近代歷史特別是中國近代化過程中所起到的中心文化交流作用進行了論述。內容涉及以下七個方面:珠海和澳門的早期歷史;珠海、澳門與早期中外交流;澳門、珠海隊近現代中國的影響;珠海、澳門與近代中國留學運動;珠海、澳門歷史人物研究;珠海、澳門與中國歷史進程的宏觀觀察;其他學術問題。本書從微觀角度圍繞澳門、珠海歷史上的事件、人物或者關系中國近代化的關鍵問題進行的闡述,分析且澄清了有關的歷史事實,對于讀者充分認識和深入理解“珠澳中西文化走廊”這一概念有所助益。
珠海市委宣傳部 澳門基金會 中山大學近代中國研究中心主編 ·文化交流 ·40.2萬字
本書主要從不同角度對珠海、澳門在中國近代化過程中所起到的中西文化交流橋梁的作用,及韋卓民先生對中西方文化交流所起的作用進行論述。
澳門基金會 珠海市委宣傳部 華中師范大學主編 ·文化交流 ·40.2萬字
《跨文化對話》46輯,共收入專稿9篇,論稿12篇,書評1篇,簡訊2篇,約30萬字。本輯特色有:第一,對已去世的著名漢學家汪德邁有持續的關注,本輯發表了汪德邁生前的訪談及相關紀念文章;第二,對外國文學家的跨文化寫作和跨文化接受的相關研究,比如黑塞、揚·卡普林斯基的跨文化寫作研究,及中國但丁研究的關注;第三,跨文化相關領域研究,如城市衛生觀念與跨文化寫作,物質生產的跨文化研究等。本輯學術會議的前沿綜述有季羨林誕辰110周年學術研討會和國際孔子日討論會的相關報道。
樂黛云等主編 ·文化交流 ·23.3萬字
本書講一個文化跨國流傳的故事;故事發生在兩個不同地域、兩種不同文化傳統、兩個不同時代之間。它講德國十九世紀史學家蘭克的思想,歷經輾轉傳述,在二十世紀進入中國后,受與拒的曲折過程。蘭克終身對抗抽象理論的歷史哲學,堅持從歷史現象、歷史事實里了解各個歐洲國家的特質。史實與史料對蘭克而言,有“科學”之外更深一層的意義,它們蘊含特定的政治取向,甚至有宗教的內涵。十九世紀后期,隨著學術急速的專業化,蘭克史學“求真”的面相被后人凸顯出來,被人們以特定的方式崇拜著,他的史學思想被狹隘化。透過世紀轉換期間里的史學方法論、史學史專書,蘭克的科學形象在全世界傳遞開來。二十世紀伊始,蘭克進入中國,在人們熱情追求新社會、全心信仰科學的氛圍里,他的治史方法在中國被輾轉傳述著,反映出國人心中殷切的期望,也呈現出現實中多重的局限。
李孝遷 胡昌智 ·文化交流 ·29.8萬字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統籌國際國內大局的重大發展倡議,文化構建是推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的核心組成部分,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和諧、包容,以及與沿線各國合作、互利共贏的思想。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求同存異,共同發展是21世紀國際社會共同期盼的目標。本書運用了多種調查研究方法,從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傳統自身的傳承與新變切入主題,著重梳理五年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的文化構建及其成效。
王蕾 ·文化交流 ·22.5萬字
《跨文化研究》為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跨文化研究院組織編撰的綜合性學術集刊,其主旨是矚望人文,學宗博雅,拆解古今中西樊籬,匯通人文,“六藝”兼容;立足語言文學,卻無學科本位,嘗試將文學、歷史、宗教、哲學、語言融于一體。書中以跨文化的方法和視野審視人類古今精神問題,通過對話與交流,致力于推進以中化西、中學西傳和中國文化的現代化,為拓展中國文化世界化的渠道,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做不懈的努力。
王柯平 胡繼華主編 ·文化交流 ·24.3萬字
本書是作者有關絲綢之路的研究論集,分做五編,探討漢唐絲綢之路的走向,絲綢之路與某些區域或城鎮的關系;研究通過絲綢之路的東西文化交流,包括中國與波斯、大食(阿拉伯)、印度、朝鮮半島、日本的文化交往。作者利用對西域出土文書的諳熟,致力于探討漢文典籍向西域地區的傳播,這是前人比較忽略的絲綢之路研究的重要內涵。另外,作者還利用考古、美術、文獻材料,研究了西方物質文明和宗教文化如何沿絲綢之路向東方傳播,以及他們的傳播者——粟特商人、于闐使者、景教徒,并以此為基礎進而討論了絲綢之路上的宗教文化的并存現象。
榮新江 ·文化交流 ·26.9萬字
上篇:亙古之理論難題:“中土材料—中土形式”義理脈絡梳理:1.中國古代文化“天人合一”中之心性功能論與體用論——兼論中西文化之本義及比較;2.許慎六書說與中國古代學派形態;——兼論拼音文字與象形文字意含之比較。中篇:中西文化交匯之理論難題:3.近百年中西文化撞擊中之理論難題——兼論五位大師少壯時節之理論突破;4.中國有無哲學和美學——中西哲學與美學轉換的契機與模型。下篇:正本清源之理論難題:5.當前探索“文學思想”之真實及其本源之出路——回到民族文化發生的原點上復活文化生命;6.馬克思美學藝術觀念之索源與求真——“經濟學—哲學—人之主觀形式”三聯式之人文價值與意義。
勞承萬 ·文化交流 ·30.7萬字
本書是“一帶一路”文化遺產合作與交流國際研討會的文章匯編,內容涵蓋了從2009年10月在四川省阿壩州九寨溝舉辦的“2009首屆中國(九寨溝)瀕危文化遺產保護論壇”,到2020年10月在廣州舉辦的“‘一帶一路’文化遺產合作與交流國際研討會”的專家發言。研討會采用學術理論研討加實踐經驗分享、地方政府官員與部門城市管理者互動、傳統手工藝人與當代設計師相互賦能的生動靈活形式;參會者從大專院校學者、行業領域專家、傳統手藝從業者、當代設計師、國際組織代表、政府管理者、地方官員等不同層面與不同領域的人士,體現出跨界、跨領域交流的多樣化;論壇主題聚焦文化遺產,既有文化遺產的保護經驗分享、傳統手工藝的創新發展與創意設計、文化遺產與地方旅游業的相互賦能、文化遺產與世界各國的交流與合作、文化遺產與鄉村振興、文化遺產與數字化保護與應用,又有新媒體、多媒體跨平臺合作對文化遺產的推廣與傳播等專題研討,新穎生動,社會影響深遠。
陳平主編 ·文化交流 ·2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