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傅義春編著的《漢字與傳統文化》旨在通過系統介紹漢字的起源、形體演變以及孳乳衍生方法等的基礎上,緊緊依托漢字闡釋其所蘊含的我國古代傳統文化,主要包括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居寢文化、行旅文化、祭祀文化、喪葬文化以及婚姻文化等諸方面。該教材注重將文字學、文化學理論與漢字形音義的分析相結合,既充分揭示出漢字作為文化載體的獨特功用,又為傳承我國傳統文化提供了很好的路徑和啟示,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較強的現實意義。
傅義春 ·文化研究 ·15.9萬字
本書對苗族銀飾文化產業課題的提出及其意義進行闡述,定義了苗族銀飾文化產業的內涵,明確了苗族銀飾文化產業調查研究的目的,敘述了銀飾藝術與苗族群體的依存關系;對苗族銀飾的市場分布與制作工藝的調研,敘述了作者在黔東南、黔東、黔南及湘西實地調研的情況;通過與工作人員、苗學專家、銀匠通信訪談以及文獻收集、鑒別等多種研究方法對苗族銀飾的文化與產業價值進行調查;對苗族銀飾文化產業的現狀與發展進行研究。
鄭泓灝 ·文化研究 ·12.6萬字
自從1936年衛聚賢創立“吳越史地研究會”以來,關于吳文化與越文化的研究日益深入,但是由于關于吳國和越國的文獻數量很少、內容又極其零碎,僅僅依靠這些已知的文字史料來研究吳文化與越文化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本書旨在依靠考古資料把吳文化與越文化的研究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社會上有許多好心人把吳文化與越文化的下限一直延伸到現代,這種看法是不科學的。本書明確地把吳文化與越文化的時限界定于先秦。本書要探索的問題有:吳文化與越文化的起源,土墩墓與石室土墩墓的性質與族屬,吳人與越人的原始瓷、印紋陶、玉器、青銅器與金文,吳國與越國的城址,戰國前期的越墓與越人的華夏化傾向,戰國后期吳越地區的文化轉型,吳文化與越文化融入漢文化后吳人和越人的去向。本書附有13張篇幅頗大的表格,匯集了大量相關研究資料的信息,可以提供給后學者作為進一步深入研究本課題的檢索資料。
葉文憲 ·文化研究 ·15.3萬字
本書為顧頡剛民俗文學研究的代表作。眾所周知,顧頡剛對民俗學及民間文學的研究,有很好的貢獻。他自述研究民俗文學的意義在于“歷史研究之輔助”,具體而言就是“從戲劇和歌謠中得到研究古史的方法”,“想用民俗學的材料去印證古史”,“解釋古代的各種史話的意義”。本書收錄顧頡剛民俗學研究的經典論文,涉及孟姜女、妙峰山、民歌等內容。
顧頡剛 ·文化研究 ·18.5萬字
米克·巴爾是世界知名的符號學和敘述學專家,也是荷蘭阿姆斯特丹文化分析學派的核心文論家。本書重點探討米克·巴爾的文藝思想,尤其是她關于文化分析的觀念體系和理論貢獻。在國內外學界將首次以理論專著的形式,系統梳理米克·巴爾關于“文化分析”的文藝思想和理論體系,并在此基礎上總結探討阿姆斯特丹文化分析學派的學術志向、批評觀念、理論體系和歷史經驗。
王進 ·文化研究 ·19.5萬字
書稿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傳統祭祀儀式的道德整合機制研究(15BZX092)結項成果。作者梳理了中國傳統祭祀儀式的基本形態,重點研究了中國傳統祭祀儀式道德整合的社會基礎,主要包括農耕生活、天人關系、宗族社會、禮樂文明和政治權力等五個方面;中國傳統祭祀儀式道德整合的外部機制,主要包括祭司體系、儀式規范、情境熏染、榜樣示范、重復固化等方面;中國傳統祭祀儀式道德整合的內部機制,主要包括文化心理、思維統合、情感共鳴、價值整合、人格導向等方面。此外,對中國傳統祭祀儀式道德整合機制做了調查,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三個重大祭祀儀式,即黃帝陵祭典儀式、中國抗戰勝利紀念儀式、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作為調查對象進行重點研究、分析。
張鯤 ·文化研究 ·19.2萬字
這本書專注于解讀《黃帝》,書中對于每段話的講解,都有對應的正本、原文、清源、見知和今譯。解釋內容詳細而明確,對于讀者理解《黃帝》有很大的作用。
曾品元 ·文化研究 ·13.4萬字
本書選取擁有豐富神話傳說的古城20座,帶領讀者跨越五大洲15個國度,探尋從人類文明曙光中崛起的偉大城市。神話故事的時間跨度從人神共居的年代延展到中世紀及近代,除了希臘神話、羅馬神話等廣為人知的神話體系,還包括北歐神話、凱爾特神話等普通讀者陌生、但奇幻文學常常涉及的神話,兼及兩河流域神話、美洲神話、南太平洋神話等冷門神話體系,也囊括了現代人造克蘇魯神話,是一部名副其實的世界神話旅行手冊。本書描寫的神話故事資料翔實準確,語言風趣輕松,宗教學、語言學等跨學科知識信手拈來,將紛繁復雜甚至有些混亂的神話脈絡梳理清晰,并用故事的形式娓娓道來,同時融入自己的觀點,務求客觀。本書精心編寫的20篇神話故事,配上引人入勝的圖片,既可以讓安坐書房的神游者穿越古今,徜徉于虛實交融的歷史現場,也可以讓說走就走的行動派隨身攜帶,踏上古文明遺址的探索之旅。
席路德 ·文化研究 ·13.7萬字
《中國文化與跨文化交際》教材,在中國文化理論和跨文化交際理論的指導下,對中外文化進行比較。教學內容主要圍繞交際進行設置,以直接影響中國人交際的幾個方面為主,例如:人情與關系、面子、禮貌與禮儀等。本教材同時設計了與交際不直接相關但在中國人的交際生活中有重要意義的內容,例如:家庭與夫妻關系、餐飲文化與飯局、民間傳統游戲等。希望幫助學習者全面系統地了解和掌握影響中國人交際的諸多文化特點。
王暉 ·文化研究 ·11.3萬字
佛教誕生自遙遠的西域異邦,這種帶有深刻異文化印記的信仰來到中土之后,在諸多方面與中土文化進行整合,最終在印度佛教的基礎上發展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佛教。本書選取現存最為完整、體例亦頗精湛的佛教類書《法苑珠林》為切入點,透過靜態知識所展現的文化切面,探討佛教文化與中土文化沖突、轉化、立足過程中幾個核心的問題,包括:佛教與祭祀,佛教與中土巫術傳統,佛教與儒治社會倫理,佛教因果論對中土善惡報應觀的轉化等,從而展現一個動態的文化發展歷程。
李華偉 ·文化研究 ·17.6萬字
“三國”與“建安”經歷了一個從歷史走向文學,從史實走向浪漫化的過程,這是一場迷人而又影響深遠的建構。作者跨越了詩詞、小說、電影、電視等雅俗載體,勾勒出“三國想象”的變遷史,在文本細讀中尋覓被選擇性遮蔽的文化信息,再現那段“歷史”如何被建構成我們心中的“三國”:建安風骨、慷慨悲歌、浪漫豪情。
田曉菲 ·文化研究 ·17萬字
本書以俄羅斯戰爭文學傳統為觀照,力求全面揭示俄蘇文學中獨特的反法西斯衛國戰爭文學的歷史傳承、發展歷程,深刻的創作內涵及其特殊的審美體驗。特別是通過重點探討六十余位俄蘇作家動人心魄的軍事題材創作,深入剖析蘇聯文學中獨具特色的戰壕真實派的崛起,關注社會問題的前線一代作家,史詩性的全景文學、紀實文學,戰爭文學的抒情風格及其戰爭創傷、戰后反思,戰爭中的道德叩問等諸多問題,以其探尋蘇聯文學軍事題材作品綿延不斷、持久不衰的恒久魅力。
李毓榛 ·文化研究 ·17.3萬字
《人人都讀得懂的〈易經〉》是一部通俗、系統詮釋中國易經文化的著作,繼承傳播了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是《易經》通俗化、大眾化普及的優秀作品。劉祺庸認為,易經主要強調兩個字:“道”和“德”。學習《易經》,要尊道崇德。“道”是規律,“德”就是按規律辦事,并養成正確的行為規范。基本要求是,思考問題動機純正,行事態度端正,品性行為符合規律或原則,不主觀妄斷,隨順自然,戒慎恐懼。在日常生活中,主要就是加強道德修養。劉祺庸用直白的語言、熟悉的典故介紹了《易經》這樣的國學經典,既能增長國學知識,也能引導讀者走出精神危機。
劉祺庸 ·文化研究 ·12.1萬字
本書集中探討了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儒釋道三家的人生智慧、中國傳統文化的管理智慧、中國哲學的特點、何謂國學等問題,對于文化自覺、文明比較與文明對話有著積極意義。在廣泛參考前賢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作者歸納出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特質是:和而不同,厚德載物;剛健自強,生生不息;仁義至上,人格獨立;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整體把握,辯證思維;經世務實,戒奢以儉。在中西哲學的比較研究中,作者將中國哲學的精神與特點概括為七個方面:存有連續與生機自然,整體和諧與天人合一,自強不息與創造革新,德性修養與內在超越,秩序建構與正義訴求,具體理性與象數思維,知行合一與簡易精神。這些歸納,揭示出中國夢的文化底蘊,它們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文化基礎。
郭齊勇 ·文化研究 ·9.6萬字
本書敘述中國小說發展的過程,一方面概述秦漢古小說、六朝志怪、唐傳奇、宋元話本、明清章回小說及近代小說的發展歷史,一方面又突出中國小說史上文言小說與白話小說的相對獨立演進和互相影響的趨勢,以及“史傳”傳統與“詩騷”傳統在中國小說藝術發展中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書行文雖高度濃縮,卻也多角度地體現了小說注重世態人情、細節瑣事、奇談怪論以及娛樂色彩深厚的特征,反映了作者獨到的眼光與見識,是一部適宜大眾閱讀的學術普及著作。
陳平原 ·文化研究 ·14.6萬字
傳統認為,新約書卷《使徒行傳》中的敘事來自基督教的歷史記憶,或至少來自對口傳傳說的記錄。但《模仿荷馬》挑戰了這一認識,主張《使徒行傳》中的故事來源是荷馬史詩,而非早期的基督教傳說。作者首先設定了六個鑒別文學模仿的可靠標準,然后挑選出《使徒行傳》中的四個故事作為切面,參照這些標準,一一評估它們與荷馬史詩之間是否存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存在模仿關系。最后作者得出結論:《使徒行傳》的作者是以荷馬作品的著名場景為模型,創作了筆下的故事,而不是來自任何歷史的記憶。作者進而研究了《伊利亞特》中的故事對后來的古代文學的影響,并提出,在《使徒行傳》之前,這一故事已經創生了一個充滿活力的模仿性的文學傳統。
(美)丹尼斯˙麥克唐納 ·文化研究 ·16.9萬字
《紅樓夢》是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也是中國人談之不盡的話題。本書從《紅樓夢》四十個經典問題入手,以現代性的視角重新解讀《紅樓夢》中的令人迷惑或忽略的問題,別開生面地分析紅樓人物背后隱藏的人生哲學。本書人物解讀精彩,觀點新穎獨到,語言簡潔優美,致力于引導廣大讀者走進《紅樓夢》這座神奇瑰麗的文學殿堂,從中賞讀中國人情社會的文化密碼,領略中國古典文學的藝術魅力。
王玉珍 ·文化研究 ·15.4萬字
本書是一部歷史學田野實踐教學教材。編者積十余年田野教學實踐之經驗,撰成本書。全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理論方法,解答了歷史學田野實踐教學的目的、意義等問題,闡述了田野實踐教學所使用的主要方法,包括如何在歷史場景中解讀族譜、契約、碑刻等民間文獻,以及在田野中閱讀信仰儀式、開展口述訪談的辦法;下編為教學案例,以編者在國家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的教學實踐為例,從問題導向出發,細致地模擬了教學中的指導、提示、提問、討論等情景,展示了學生從進入基地到課程結束將會得到的完整訓練過程,充分展現了歷史學田野實踐教學的田野與文獻結合、扎根鄉土與宏大關懷結合的特色。
黃國信 溫春來 ·文化研究 ·14.4萬字
本書結合文獻學、民俗學、宗教學、歷史學以及文學等多種學科知識,廣泛運用比勘考證、鉤稽考索、文史互證以及文本闡釋等研究方法,對《三遂平妖傳》研究進行了較為詳細完備的綜述考稽,并通過大量民間宗教典籍、寶卷等文獻,追溯考稽明代社會文化潮流與宗教潮流的趨勢,探尋了作者創作心態以及作品的表現張力。本書緊緊圍繞著宗教文化視野對小說文本進行闡釋和分析,通過嚴謹的論證,不僅揭示了明代“三教合一”民間社會信仰對小說創作的影響,同時對于當時白蓮教民間運動在小說中的折射也進行了文史互證的分析和論證,對認識明代宗教生態于文學創作以及對民間社會的影響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意義。
劉彥彥 ·文化研究 ·17.5萬字
本書從宇宙論的角度契入,將古代政治分為工正型與臣正型兩種,并分別討論他們與儒墨兩個學派的關聯。本書重點討論戰國秦漢法律文化的轉型,對于改法為律、九章律等關鍵問題進行了討論,并進一步論證了文法與質法的差異,提出了認識秦漢政治的新范式。
陶磊 ·文化研究 ·19.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