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香山地區人文歷史積淀深厚,清代、民國、建國初期、改革開放以來均有重要的事件再次發生。本書收集了香山地區多年來的具有歷史感的老照片,用以記錄歷史,傳承香山地區的民俗文化。本書編纂歷時半年多,有十幾位作者撰文投稿,總字數約15萬字。本書出版后,將成為香山地區歷史的重要記載,也是香山歷史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一環。
香山街道辦事處 ·文化研究 ·12.3萬字
關帝信仰雖源于中原,但在中國邊疆民族地區具有很大的影響。關帝帶上風靡藏區、獨一無二的完美英雄——格薩爾的面具,以格薩爾的稱謂流傳至今,體現了漢、滿、蒙、藏等民族通過宗教文化這一特殊紐帶相互聯系、彼此交流的歷史本相。本書通過對大量的藏文文獻資料,尤其是格薩爾拉康、功德林白度母殿所藏簽文的解讀,深刻揭示了關帝信仰轉化為格薩爾崇拜的傳播歷程及其意義。
加央平措 ·文化研究 ·12.3萬字
本書共分為六個部分,包括北京名勝概述、北京名勝與建筑文化、北京名勝與園林文化、北京名勝與宗教文化、北京名勝與碑刻文化、北京名勝與楹聯文化等內容,詳細介紹了北京具有代表性的名勝古跡及其文化內涵與歷史價值。
李洪波 趙藝 編著 ·文化研究 ·12.2萬字
本書通過作者多年來在全國尋茶、品茶的親身經歷,為熱愛生命的人展現了一種明心見性的生活方式。
老甌 ·文化研究 ·12.2萬字
《人人都讀得懂的〈易經〉》是一部通俗、系統詮釋中國易經文化的著作,繼承傳播了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是《易經》通俗化、大眾化普及的優秀作品。劉祺庸認為,易經主要強調兩個字:“道”和“德”。學習《易經》,要尊道崇德。“道”是規律,“德”就是按規律辦事,并養成正確的行為規范。基本要求是,思考問題動機純正,行事態度端正,品性行為符合規律或原則,不主觀妄斷,隨順自然,戒慎恐懼。在日常生活中,主要就是加強道德修養。劉祺庸用直白的語言、熟悉的典故介紹了《易經》這樣的國學經典,既能增長國學知識,也能引導讀者走出精神危機。
劉祺庸 ·文化研究 ·12.1萬字
《前期與后期》是清華大學國學院劉東教授以獨特視角研究思想史,深刻反思當今人文學科學術狀況之作。劉東教授認為,對于人文學者來說,創作生涯的前期與后期同樣重要,從前期到后期是一個自我修養、磨煉心性的過程。在前期,需要視野的確立與充分的積累;而后期,則是一個在大量積累的基礎之上進一步發揮,走向成熟,釋放出更多創造性的過程。有志于學術的學者,應該有所堅守與執信,不必在意短期、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而在學術生涯的后期,要以刻苦與堅忍,堅持進行“后期寫作”。
劉東 ·文化研究 ·12.1萬字
曹伯韓先生以淺顯通暢的文字,對中國的語言文字、金石考證、四書五經、史學地理、先秦諸子、佛學思想、理學流派、詩詞文章、自然科學及藝術門類,作了全面的介紹。此書搭建了一個國學知識體系的框架,是國學愛好者的必備讀物。對年紀尚輕的大學生或工作繁忙的上班族,此書也可以作為探索國學入門的捷徑。
曹伯韓 ·文化研究 ·12萬字
本書將火車作為觀察民國史的一個窗口,不僅講如何坐火車,也講火車上發生的故事,深入研究鐵路與歷史變遷的影響。利用散見于民國時期各種文集、書信、日記、游記及官方文件等相關資料,研究的問題幾乎全部是開創性的,題材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
李子明 ·文化研究 ·11.9萬字
本書首先追尋美國作家麥爾維爾的創作思想根源,考察他同美國社會、文化、文學傳統之間的關系,論述他的創作方法與世界觀的關系以及他與英國傳統文學之間的淵源,為解讀他的文本世界搭建一個歷史、文化和思想框架。再從主題思想、人物創造、創作方法等方面宏觀研究麥爾維爾的創作和藝術成就,重新給他定位。本書從一個中國學者的視角對美國經典文學、文化現象進行審視,充分運用當下文化研究的最新理論,揭示麥爾維爾矛盾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楊金才 ·文化研究 ·11.7萬字
本書圍繞澳門國際音樂節的宗旨定位、發展歷程、藝術特征、品牌效益及未來發展等問題,采用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多模態話語分析,從傳播學、音樂學、文化人類學等視角進行跨學科研究論證,探討澳門國際音樂節舉辦30余年來,對澳門開埠400年中西文化的融合及音樂傳播的媒介使用和受眾效果,以及音樂表演活動主題、創演者和受眾一體的媒介傳播系統鏈的形成。關注了澳門音樂文化與澳門經濟、旅游、城市建設相輔相成的關系。對如何利用音樂節,發揮地理和制度優勢,打造城市文化形象,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王瀟 ·文化研究 ·11.7萬字
中國生命的學問,從來就緊扣著體會與實踐,務求當下之對應。《論語》之所以迷人,也正因那里頭的生命對應,處處鮮活。薛仁明談孔子,對應書名,講的是個“喜”字,如實對應,又隨緣歡喜。《孔子隨喜》,談的是兩千五百年前的孔門話語,對應的則是這個時代。《論語》是既往,更是當下。《孔子隨喜》是薛仁明代表作,此次由中華書局進行增訂出版,本書力圖將古往今來對孔子抽象而遙遠的宏大敘述,融入個人情感,轉變為具體而真實的細微解讀,為當代讀者還原一位可親可敬、生機活潑,極尋常而又極不尋常的歷史人物。
薛仁明 ·文化研究 ·11.7萬字
本書從理論層面對古琴弦歌文化雅俗演變的歷史軌跡、詩樂教化等特質,進行了系統的梳理與分類剖析,尤其重點考察了河南省許昌古琴弦歌文化的四期雅俗演變軌跡與教化精神;同時也從實踐教化的角度,通過大量的文獻資料,深入探討了許昌古琴弦歌名曲傳播實踐的歷史地位與文化價值。認為古琴弦歌是古琴樂曲與詩歌融會后由雅轉俗的技藝形式,具有文化精神的普及教化功能。本書采用理論與實踐的雙重視角,詳細梳理了古琴弦歌在許昌區域的文化傳承與當代創新性教育推廣價值,對古琴弦歌的文獻價值和詩樂文化精神內涵進行了深度提煉,并結合當代詩樂教化應用型學術實踐活動的考察,論辯古琴弦歌在參與城市公共文化宣教活動、文化進校園進社團等系列實踐活動中的詩樂教化復興之效,為城市文化復興之路,提供理論與實踐參考。
張蘭花等 ·文化研究 ·11.7萬字
本書是張維為主編“中國話語叢書”中的一種,由相對獨立的8篇文章組成。作者聚焦“工業黨”文學、“速食電影”(如B站up主“谷阿莫”)等網絡文化新現象,在總結西方國家和新中國成立以來文化與意識形態工作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深入討論、思考在互聯網新技術條件下如何實現更為合理、有效的文化治理邏輯與途徑,實現文化宣傳工作中的群眾路線。
林凌 ·文化研究 ·11.6萬字
《歐洲語言文化研究》是由北京外國語大學歐洲語言文化學院主辦的學術集刊,主要刊發歐洲非通用語國家或地區的文學、歷史、哲學、宗教等領域的研究性文章,同時涉及中國與歐洲非通用語國家人文交流方面的研究成果,是國內外歐洲非通用語教學與科研人員交流的重要平臺,突出展示中國歐洲非通用語教學和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同時也為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文化層面的參考。
趙剛主編 ·文化研究 ·11.6萬字
季羨林自言,到了耄耋之年,忽發少年狂,一系列引人關注的怪論、奇思問世。在這些怪論奇思中,影響大的莫過于本書闡述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作者主張文化起源多元論、文化交流論,認為東方文化的綜合思維方式可以彌補西方文化的分析思維方式。
季羨林 ·文化研究 ·11.6萬字
什么是超藝術托馬森?是附著于土地或建筑,且被保存得很美的無用之物,也是日復一日的熟悉街道中埋藏的獨特趣味。本書為風靡日本、至今不衰的“路上觀察學”“考現學”經典著作,目前依然常常殺入日本亞馬遜社會學暢銷榜前十。作者赤瀨川原平在偶然散步于東京街頭時,發現了一座不通往任何地方但被悉心保存的樓梯,至此開始了對整個都市的另類探索,掀起了一場觀察街頭和認識附近的運動,并于1986年與建筑家藤森照信、插畫家南伸坊等人發起“路上觀察學會”。作者詼諧、調侃、充滿玩樂精神的文字背后,是對都市現代化進程的嚴肅思考以及對日常風景的探尋和解剖。在城市居民步行經驗越來越少的當下,以散步為基礎的路上觀察旨在喚回人們對附近的親切感,找回個人與外界的切身接觸。
(日)赤瀨川原平 ·文化研究 ·11.5萬字
本書主要采用傳統方言學和方言地理學的方法,利用大連地區18個漢語方言點(14個漢族漢語方言點、4個滿族漢語方言點)田野調查的材料,進行大連方言的語音專題性研究以及地域差異、民族差異的研究,以期揭示大連方言的全貌,加強大連方言形成歷史的研究,為遼寧省膠遼官話的研究提供參考;并結合前人的相關研究成果,將大連方言與山東膠遼官話、與北京官話進行對比,深化大連方言的語音演變研究,推動大連方言與山東膠遼官話、與北京官話的接觸研究。
劉麗麗 ·文化研究 ·11.5萬字
地名是歷史的產物、地理的反映,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被聯合國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深港的地名文化既是傳統的,又是現代的;既有華夏主體(中原文化)的影響,又有嶺南特質;既是多元的,又有獨樹一幟的改革創新文化,甚至西域文化的熏染。本書全面系統研究深港地名共性特征、地域特色,并比較二者的不同之處,分析深港地名文化景觀形成的機制,考察深港地名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地名規范化的建議,考論部分深港地名的由來及演變,以期對弘揚嶺南地域文化和創新文化、保護深港兩地的地名文化遺產、開發兩地的地名資源有所裨益,并為兩地的地名規范化工作提供參考。
卞仁海 ·文化研究 ·11.4萬字
漳州地區西南部的南靖、平和、云霄、詔安四縣與龍巖永定、潮州饒平、梅州大埔交界地帶,大約有20萬人所說的客家話,學界稱為“閩南客家話”。本書選取了南片詔安官陂和北片南靖梅林進行調查,主要通過聲學分析,研究了官陂和梅林客家話元音的時間結構、韻尾對元音的影響、元音的共時變異三個方面的內容。本書首次用實驗語音學方法對福建地區的客家話元音進行了系統而全面的研究,用SS-ANOVA方法對元音共振峰的軌跡進行擬合,揭示了共振峰的動態特性,還對介音進行了聲學分析,構建了介音的音變鏈條。
邱春安 ·文化研究 ·11.3萬字
《中國文化與跨文化交際》教材,在中國文化理論和跨文化交際理論的指導下,對中外文化進行比較。教學內容主要圍繞交際進行設置,以直接影響中國人交際的幾個方面為主,例如:人情與關系、面子、禮貌與禮儀等。本教材同時設計了與交際不直接相關但在中國人的交際生活中有重要意義的內容,例如:家庭與夫妻關系、餐飲文化與飯局、民間傳統游戲等。希望幫助學習者全面系統地了解和掌握影響中國人交際的諸多文化特點。
王暉 ·文化研究 ·11.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