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此為中國儒學通志明代卷的紀事部分,內容主要是有明一代重要的儒學事件。《中國儒學通志》擬分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七部分,每部分再分紀年篇、紀事篇和學案篇。結合《20世紀儒學通志》,基本覆蓋先秦至20世紀末的整個儒學歷史,為中國儒學的演進、發展理清脈絡。該書以歷代大儒的研究成果為基礎,以傳統文獻為依托,從較高的高度俯瞰整個儒學發展脈絡,體系完備,方法科學,可望著成新時期儒學研究的里程碑著作。
苗潤田等 ·文化史 ·16.4萬字
本書研究的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前的澳門新聞出版事業,研究的年限為1557年葡人正式入居澳門至1840年,時間跨度近300年,包括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和羅明堅的宗教出版活動、基督教新教傳教士馬禮遜的宗教和新聞出版活動,以及林則徐和馬禮遜的譯報活動等。本書在廓清歷史疑團、填補中國新聞史上澳門部分的一段歷史空白的同時,從不同角度總結了鴉片戰爭前澳門新聞出版事業在澳門史、中國新聞史、出版技術史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意義,具有較大的學術價值。
林玉鳳 ·文化史 ·15.2萬字
元曲以其特殊的藝術成就,與唐詩、宋詞并列為“一代之文學”。本書稿首先將元曲置于多元文化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分析元曲興盛的原因;然后從宏觀上介紹元散曲與元雜劇的體制特征與歷史分期,再詳細介紹元代曲家的生平思想和他們的代表名篇,讓讀者領略到元代曲壇的星漢燦爛之美。
曹明生 ·文化史 ·16萬字
高演村是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畬族自治縣梧桐鄉東南部的一個古村。該村在文化上歷來推崇讀書入仕、獎掖地方公益,在建筑上比較完整地保存了清中后期的村落格局。2014年11月,高演村入選住建部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本書以民俗學的視角,挖掘該村歷史文獻資料,歷時六年先后四次入村進行田野調查,構建出高演村社會結構與村落精英的變遷史,從文化空間、時間生活、儀式生活三個方面勾勒了高演村日常生活從傳統向現代的轉變。歷史煙云已成過往,卻未曾遠離古村。本書從高演村出發,立足當下,討論傳統村落文化資源的挖掘、傳承和利用等問題,這一學術探索或可為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提供借鑒。
蕭放等 ·文化史 ·12.1萬字
本書共分為六章,是作者對晉派電影創作進行的一場歷史性回溯。晉派電影,特指山西籍編劇、導演創作的電影,以及非山西籍編劇、導演創作的山西題材作品。如呂班、伊琳執導,林杉編劇的電影《呂梁英雄》,賈樟柯導演的《山河故人》等。作者從現代晉派電影創作的初興出發,在傳承發展中回望當代晉派電影薪火相傳的歷程,為探索發展方向的同時,發掘出晉派電影的文化、藝術價值,并對其未來的發展進行一定程度的反思。本書以作者獨特的角度解答了如何用電影服務文化強國建設這一新時代命題。
劉子琪 ·文化史 ·14.1萬字
《掌故》一向歡迎“老先生”的稿件,為本集撰稿的文化老人鄭重先生已是第二次出手支持我們。他記下與高二適先生的一面之緣,于他而言是一段“長久的牽掛”,于《掌故》又正好呼應了集中朱銘先生為《蘭亭》論辯五十周年而寫的《天下一高吾許汝》。陶潔女士作為在現代文學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的著名編輯家陶亢德之女,以豐富的家庭檔案與親身經歷,勾勒出父親與周作人之間近乎完整的交往過程。韓天衡先生藝事之余,近年來常有憶舊妙文見諸報端,此番再度追懷恩師謝稚柳,細節歷歷,十分精彩。
徐俊主編 ·文化史 ·11.3萬字
中東地區綻放了人類文明最早的花朵,對整個人類社會的影響延續至今。然而,多年以來,人們對中東地區的歷史知之甚少,唯一的史料就是《圣經》。然而由于《圣經》的宗教屬性,18、19世紀的許多學者對其中的歷史記載并不重視,認為只是古代的傳說。但是,隨著19世紀在伊拉克、敘利亞、巴勒斯坦等地的重要考古發現,人們意識到了《圣經》的歷史價值,因此重新將其作為重要的考古參考,并取得了許多有意思的發現。
(英)彼得·馬斯特斯 ·文化史 ·6.1萬字
腰鼓的淵源上溯到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陶鼓,自北魏至隋唐時期,受到西域傳入雙面細腰形鼓影響,逐漸為中國多民族繼承發展。可謂源遠流長,枝繁葉茂。自唐代傳入嶺南后,腰鼓扎根于這片古老的文化沃土上成長和發展,延綿至今。嶺南腰鼓文化是中華文化滄海之一粟,一部嶺南腰鼓史,不過是恢弘的中華文化史的驚鴻一瞥,但見微知著,從中可以看到文化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的圖景,看到中華文化的浩翰無垠,更可以領略和體悟到中華文化海納百川的品質和特性。這是造就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和生生不息的品質和特性,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精神力量。
李富強 黃娟 何安益 ·文化史 ·11萬字
好萊塢天天有好戲上演。有人來此追逐夢想,有人在此大獲成功,也有人在這里幻滅,甚至死亡……電影從來都不僅僅只是電影,它還與權力、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性別、欲望等相勾連,但當燈光熄滅,剩下的就是電影了。相比起銀幕上的光鮮亮麗,本書展現的是好萊塢的另一面,一個為利益(Benefit)、賄賂(Bribe)、鮮血(Blood)、背叛(Betray)、摯愛(Beloved)、身體(Body)、奇觀(Bizarrerie)……所籠罩的B面。
(英)基隆·康諾利 ·文化史 ·10.9萬字
本書主線清晰,語言生動,內容簡潔明了,是一本易讀的藝術設計史書籍,作者將龐雜的藝術設計發展歷史進行了提煉,囊括了世界著名的一些設計師與和設計運動風格,按照時間發展線,將不同藝術運動分為起因、特點、影響和意義、代表人物等進行講述,內容簡單、清晰易讀,為大家提供了一個簡潔、完整的知識點提煉及發展脈絡的講解,即使是初學者、愛好者也可以輕松閱讀。本書以手賬本的形式為載體,將藝術設計史與便攜的筆記本相結合,讀者既可以隨時記錄,隨意圖畫,又可以閱讀其中的知識,輕松掌握藝術的發展脈絡。同時,本書也可作為藝術類考研的讀者作為考試補充閱讀,隨時拿出來就能學習、記憶其中的知識點,因此,也可以說這是一本考試必備的書籍。相對于其他“藝術設計史”書籍,作者通過對不同時期的藝術風格特點進行提煉,創作大量的原創插圖,非常精美、時尚,適合大家作為普適性閱讀。
張云綺 龔心宇 ·文化史 ·3萬字
擁有83年歷史的上海中醫藥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家醫學博物館。著者為上海中醫藥博物館副館長,本書依托上海中醫藥博物館珍藏文物為載體,圖文并茂,以一件件文物為主線,串聯起中醫藥發展的歷史長河,生動講述中醫藥發展的精彩歷程。從古代最原始的醫療工具砭石骨針、酒與中醫藥的關系、到鮮為人知的中醫手術器械、針灸銅人、人痘接種術的發明、香薰爐、葫蘆、海派名醫的處方等,翻開本書就仿佛走進了直觀的中醫藥歷史長河,娓娓道來,與歷史對話,通過一個個文物的介紹鑒賞以及挖掘文物背后承載的中醫故事,讓文物活起來,從而展現中醫藥的悠久歷史和博大精深,反映中醫藥千年發展史的燦爛輝煌和百年史的艱難曲折。以文物鑒中醫,以史鑒文化,在傳播中醫文化,講好中醫故事和中國故事的過程中,增強公眾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王麗麗 陳麗云 ·文化史 ·11.1萬字
《宋元戲曲史》是王國維多年從事戲曲研究的一部總結性著作,被公認為中國近代古典戲曲研究的“開山之作”。它大大提升了戲曲在文學中的地位,把他從“托體近卑”的俗文學拉升到了文學藝術的范疇。全書共十六章,以宋、元兩朝為重點,徵引歷代有關資料,考察中國古典戲曲形成、演變、發展的過程,描繪出清晰的途徑和線索。對戲曲語言的藝術特點和審美價值作了具體的分析和發揮。是中國第一部系統研究戲曲發展史的專著,材料豐富,治學態度謹嚴,影響深遠。此次整理出版以1933年3月商務印書館《國學小叢書》本為底本,同時參考上海古籍出版社本,內容更加完善。
王國維 ·文化史 ·9.1萬字
此為中國儒學通志隋唐五代卷的紀事部分,內容主要是隋唐五代儒學的重要事件。《中國儒學通志》擬分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七部分,每部分再分紀年篇、紀事篇和學案篇。結合《20世紀儒學通志》,基本覆蓋先秦至20世紀末的整個儒學歷史,為中國儒學的演進、發展理清脈絡。該書以歷代大儒的研究成果為基礎,以傳統文獻為依托,從較高的高度俯瞰整個儒學發展脈絡,體系完備,方法科學,可望著成新時期儒學研究的里程碑著作。
馮建國等 ·文化史 ·11萬字
中國營造學社是中國私人興辦的、研究中國傳統營造學的學術團體。學社于1930年2月在北平正式創立,由朱啟鈐任社長,梁思成、劉敦楨分別擔任法式、文獻組的主任。學社從事古代建筑實例的調查、研究和測繪,以及文獻資料搜集、整理和研究,為中國古代建筑史研究作出重大貢獻。本書以詳實的史料,嚴謹的搜證,流暢的文筆,介紹了中國營造學社的歷史故事,以圖文并茂的方式生動地介紹了中國營造學社創始人朱啟鈐、中國營造學社機構及職員、中國營造學社經費來源等方面內容。
林洙 ·文化史 ·10.7萬字
這是城市文化學者嬰父先生的最新非虛構類作品,《水龍吟——一座城市的飲水思源》講述鄭州人民的“生命源泉”的前世今生。逐水而居是人類的天性,“水源”也是古今中外城市發展的第一要務。本書從鄭州的河、湖、井、渠、溝的歷史梳理著手,從逐水而居,到鑿井而飲;從就近取水,到千里引流,為讀者提供了認識鄭州這座城市水之命脈的方法和依據,啟示我們飲水思源,珍愛生命。口述史的方法,資料來源的嚴謹、扎實,延續了作者《二七塔——一座城市的精神造像》一書的優勢,大量珍貴的一手資料以及難得一見的歷史當事人圖片,共同構成鄭州歷史文化的獨特讀本。
嬰父 ·文化史 ·10.6萬字
古希臘神話中,人類邂逅神靈變為植物,通常是由于神靈對人類產生的情欲。達佛涅變成了月桂樹、敘任克斯變成了蘆葦、德律俄佩變成了忘憂樹、赫利阿得斯姐妹變成了楊樹、米拉變成了沒藥樹,而許阿鏗托斯變成了風信子、克羅科斯變成了番紅花、阿多尼斯變成了銀蓮花、那喀索所斯變成了水仙花……但為什么,在這些神話中,女孩變成了樹木,男孩變成了美麗的花朵?攜著這個疑問,古希臘神話專家弗朗索瓦絲·馮蒂希-迪庫把我們帶入一場流浪形式的探索。它將走入神話,穿過那些或虛構或真實的地中海植物。它將不憚于離題、旁逸,甚至打亂時代順序。專博的文章和著作,繞不過去的關鍵評論,它們不但助長了遐想,有時甚至指引著遐想的方向。
(法)弗朗索瓦絲·馮蒂希-迪庫 ·文化史 ·7.8萬字
虱子、蚊子、螢火蟲,跟人關系最為密切的微蟲,與人類愛恨糾葛,綿延數千載,產生出了無數的傳說、故事、詩詞、典故、笑話、習俗……人類的歷史若缺少了這些昆蟲,恐怕會失色不少。人間小蟲,構成了一道道饒有趣味的文化和審美景觀。
王宏超 ·文化史 ·8.8萬字
近年來,紙品收藏日趨興盛,花箋、書札是其中的重點,其審美價值與文化價值都得到社會的高度關注。影印名家書札、花箋圖案的出版物不勝枚舉,但系統準確的追源析流之作,仍不多見。本書簡述箋紙、書札以至信封的前世今生,上溯淵源,下追變異,并以實物為例,對于近代以來的書信載體,分門別類予以介紹,希望對于晚清江南花箋與文人制箋,能有窺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其中對現當代書信及其載體的衍生變化的分析,也能對收藏者有所啟發。花箋、信札這一收藏專題,遂成為窺探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新窗口。得閑時手持一紙,品評揣摩,個中滋味,如魚飲水。
薛冰 ·文化史 ·6.7萬字
你相信嗎?80個漢字就能展開一個朝代的歷史!“習字通史”是一套集提升書寫水平、了解漢字演變、速通朝代歷史為一體的多功能叢書。每冊圍繞一個朝代,通過80個漢字的演變過程與書寫指導,展開80段歷史故事。《寫好八十字,通習元代史》圍繞元代展開,成—成吉思汗、太—太子真金、坡—南坡政變……一本書讀下來,讀者既能夠掌握80個漢字的書寫技巧(提供軟筆、硬筆書法雙視頻),了解80個漢字在演變過程中的“前世今生”(從甲骨文到今天的楷書),又能夠在80段歷史故事中輕松學習元代史。內容豐富,發散性較強,可以讓讀者多方面地了解中國文化。
張矗編寫 陳泊涵繪 景喜猷 楊子實書 ·文化史 ·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