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周易》被稱為“第一國學”“古代東方奇書”,人人想知卻又人人難知。易學名家王振復教授的《〈周易〉通識》,既介紹閱讀《周易》須知的基本常識,又詳細解析與《周易》有關的各種符號、圖式及相應文辭,還原古老的占筮流程,并進一步梳理《周易》三千年的歷史,旁及其世界影響,正本清源,為讀者打開通向《周易》世界的門戶,構建《周易》學習的基本知識框架,是理想的學《易》入門讀物。
王振復 ·中國文化 ·8.8萬字
《中國人的精神》是系統反映辜鴻銘思想的一部作品,1915年發表于北京,用英文寫成,旨在對外展示中國文明的價值,呼吁東西方文化彼此融合。1915年,歐洲正深陷一戰的泥潭,仿佛大廈將傾,西方人幾百年來第一次對自身文化產生集體性的反思。辜鴻銘旁征博引,以歌德、卡萊爾和阿諾德的思想為對照,向西方闡釋古典儒學的精神內核。
辜鴻銘 ·中國文化 ·9.8萬字
《詩經》在中國文學目前的崇高地位和深遠影響不必言說。本書是民國學者繆天綬專為初學者而做的選注本,共選詩67篇,選篇精當,體現了《詩經》的特點和藝術價值,其中22篇配有名物類插圖,插圖共計44幅。本書編排時打破了傳統的“風”“雅”“頌”分類,而是按詩歌性質分為抒情詩、描寫詩、陳說詩三類;注解時打破了“賦”“比”“興”和“篇篇有美刺”的傳統注法,而是“誦詩論世”,回歸到時代、社會和詩歌所傳達的情感本身上來。新編本改用簡體橫排形式,內容上基本保留了原書面貌,對部分注文進行了調整,對地名進行了核查修改,刪除了原書的“古讀”,并將直音注音改作了漢語拼音。又在書前增“新編導言”一篇,介紹閱讀方法,以助力初學。
繆天綬 ·中國文化 ·5.1萬字
博大精深的玉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近萬年的發展演變過程中逐步形成的。獨特的玉石文化保持著及其旺盛的生命力,同時被賦予了越來越多的文化內涵,其影響是世界上任何文化都難以比擬的,其地位在中國人心中也是不可低估的。中國玉器以其7000年的歷史,與中國的瓷器和絲綢一樣,成為我國古老文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在全世界都享有很高的盛譽,堪稱東方藝術。《中國文化知識讀本:中國四大玉石》全面介紹了和田玉、岫巖玉、獨山玉、綠松石四大玉石的文化故事。
金開誠 ·中國文化 ·3萬字
本書內容取材自中國經史子集中有關妖怪的記載,包括《山海經》《子不語》《酉陽雜俎》等,廣泛參考現代學術研究,以白話的形式,演繹為故事或整理為檔案。全系列總計數百種妖怪,分為山精、水怪、巨獸篇。順序邏輯由山精、水怪等小物開始,以“巨怪”類別壓軸,視野逐漸開闊磅礴,最后以“創世級”做全書的升華。
蟲離先生 ·中國文化 ·16.2萬字
明清城墻是明朝初年在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思想指導下建成的。城墻完全圍繞“防御”戰略體系建造,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墻、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城墻的厚度大于高度,墻頂可以跑車、操練,非常堅固。該書詳述了關于明清城墻的歷史過往,特點及價值,可謂是洋洋大觀,精彩紛呈。
周麗霞 胡元斌編著 ·中國文化 ·4萬字
本書以馬克思主義國家與社會關系理論為分析視角,圍繞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建設這一主題,系統回溯了我國鄉村社會治理體制的演變軌跡,探討了鄉村社會治理體制歷史變遷的內在邏輯和發展趨勢,具體剖析了當前我國鄉村社會治理體制運行面臨的現實境遇、主要問題及其制約因素,并從“過程—事件”的角度聚焦探討了鄉村社會治理體制改革創新的案例實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建設的價值取向、目標建構及其優化途徑。
李德虎 ·中國文化 ·18.2萬字
《論語故事》,以《論語》章句為根基主干,參考史料文獻,闡發《論語》的真義,用情景劇般的故事形式生動活潑地表達出來。作者以一種對人而非對神的心態,揣測《論語》情貌,但行文之間又滿是謙卑和中和的態度,頗適應現代人的閱讀口味和理解力。面世之后即風行日本,對日本之戰后重建與復興影響深遠,再版重印不絕。譯為中文后,亦暢行中國臺灣、香港等地,成為臺港地區振興騰飛的重要精神資糧。
(日)下村湖人 ·中國文化 ·12.7萬字
本書通過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方式引導讀者,讓更多的父母學會給孩子、更多的企業界人士學會給企業和產品起獨特、有內涵、有品味的名字,從而起好名、改好運。
李雯 ·中國文化 ·18萬字
《沿著中庸的美與丑:中國民族性研究隨筆》采用研究隨筆的寫作方式,將作者多年執教過程中對中國民族性的研究做了梳理和總結,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對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進行了分析和探討,更以“中庸”和“美丑”為核心,通過對“中庸美”的審視,對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民族特性進行了多角度的解讀和深入思考。
沙蓮香 ·中國文化 ·15.9萬字
本書精選中國優秀自然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共50項,以申報遺產項目的批準時間為序,依據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改編成頗具趣味性與可讀性的故事。語言優美生動,情節流暢且富于感染力,可使讀者在增長知識的同時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意蘊。每則故事后附有用于拓展相關知識的“博聞館”,內容豐富詳實。
聶昕 ·中國文化 ·11.2萬字
功夫是中國文化的一面鏡子。中國功夫有著深刻而豐富的內涵,其所體現的中國文化和中華美德,對我們的幸福生活有很大借鑒意義。多年來,作者通過大量實地走訪研究,采訪了少林、太極、八卦、形意、詠春等知名流派的代表人物,進而提煉出功夫中蘊含的中國文化哲學的十二個維度:忍、根、忠、敬、和、易、平、中、空、無、實、武。十二個章節分為三組,即本書的三個部分——天、地、人,象征天人合一。作者認為,中國功夫的本質并非好勇斗狠,而是勇于奮斗,勇于拼搏,也是充分釋放潛能,從而達到“功夫不是格斗的藝術,而是停止格斗的藝術”之境。
(美)龍安志 ·中國文化 ·7.3萬字
《圓覺經略說》是南懷瑾于1983年在臺北十方書院講述《圓覺經》的記錄,首次出版前曾陸續在《十方》雜志連載,獲得廣大讀者們的熱烈回響。《圓覺經》是了義經,是可以徹底解決人生痛苦煩惱的經典,且經文文字優美。南懷瑾先生深入淺出的講解,對初學者而言,可作為學佛入門讀物;對有心習禪和參研佛法者而言,亦有助益。
南懷瑾 ·中國文化 ·18.3萬字
中國傳統節日包羅萬象,是一場集各種人文藝術于一體的盛宴。作者繞著中國過節,從節日的起源與發展說起,結合歷史、習俗、風物、舞樂、節慶美食、游歷見聞與百姓的動人故事等多維度,將節日里的中國躍然紙上。《歲月歡:中國傳統節日中的四時歡》內容豐富翔實,集文化科普、游記與攝影作品為一體,讓讀者感受到歲月的歡愉與人間的溫情,也帶領讀者通過此書一探中國傳統節日的魅力。
黃元琪 ·中國文化 ·8.8萬字
春秋五霸崛起的時代,誰在維護封建秩序最后的尊嚴?《左傳》幫助我們在兩千多年后,都能夠具體感受到什么是封建秩序,封建秩序中人們如何思考、如何行事,也能夠具體感受到,這樣一套存在了幾百年的秩序逐步衰頹瓦解,對這些人的生活、感受,產生了多大的沖擊。今天被通稱為“春秋”的歷史時期。“春秋”之名源自《春秋經》,不過若是光看《春秋》經文,我們只能對那個時代霧里看花,很難談得上認知了解,“春秋”的人與事,今天我們能夠談論“春秋”的歷史,其實主要靠的是《左傳》所提供的扎實內容。
楊照 ·中國文化 ·5.4萬字
牟氏家族是明清以來山東久負盛名、頗有影響力的家族之一,綿延六百余年,人才輩出,一則得益于其在科舉道路上的非凡成就,二則與其醇厚的家風及文化底蘊密不可分。牟氏家訓因其自身的理論化、系統化,日益衍化為家族的規范,向子孫后代傳遞家族文化精神,對家風的形成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山東棲霞牟氏家族作為家訓家風成就數百年大族的典型個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王海鵬 藺騰飛 ·中國文化 ·13萬字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原為王力先生主編的漢語言專業大學教材《古代漢語》通論部分中的“古代文化常識”,由馬漢麟先生執筆,自成體系且架構完整。全書分為天文、歷法、樂律、地理、職官、科舉、姓名、禮俗、宗法、宮室、車馬、飲食、衣飾、什物十四章,涉及中國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內容詳明,干貨滿滿。每章結合古代著作里的案例講解該部分最核心的概念或常見的習俗、器物,行文平易簡潔,雅俗共賞,為學習中國古代文化知識的入門經典。
王力主編 馬漢麟著 余才林補訂 ·中國文化 ·8.8萬字
用英語講述中國文化,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含精美圖片插畫,生動活潑,圖文并茂。在7000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勞動人民創造出獨特的建筑結構、建筑技巧及建筑哲學,與西方建筑形成鮮明的對比。中國建筑之美無與倫比,而其精髓往往透過磚瓦,隱藏在歷史故事之中。《中國古建筑及其故事》介紹了近50處中國歷史建筑,其中包括“秦皇陵”“岳陽樓”“山西民居”等,為讀者開啟了通往中國古代王朝的歷史之門。
張慈贇 陳潔 ·中國文化 ·3.8萬字
越劇長于抒情,以唱為主,其聲腔優美清婉,表演真切動人,無論是音樂、唱腔、表演,還是布景、道具、服裝,都有其獨特的藝術特點。成為廣受喜愛與贊譽的戲曲藝術瑰寶,如今已享譽全國,蜚聲海外。
金開誠 ·中國文化 ·3.7萬字
擔心看不懂《易經》?有了這本書,輕輕松松讀懂《易經》!《易經》被稱為群經之首、文化之源、諸子百家之始,其內容極其豐富,上論天文,下講地理,中談人事,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從社會生產到日常生活,從管理之道到做人處世……幾乎包羅萬象,無所不含,它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深刻影響。馮戈吸收易經智慧精華,以趣味十足的漫畫形式講解這部流傳已久的國學經典。其風格詼諧幽默,文字深刻直白,讓我們笑著笑著就讀懂了《易經》,學會了《易經》里的做人處世哲學。
馮戈編繪 ·中國文化 ·658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