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在中華文明賡續傳承中,儒學思想已長久而深刻地滲透在中國幾千年的政教體制、社會習俗,以及中國人文化心理結構的塑造過程中。本書從梳理儒學學派發展脈絡切入,縱觀解讀了近3000年中國儒學發展流變,講述其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嬗變的各個階段,并對不同階段儒家派別的起源、繼承和影響進行了詳盡的講解。通過本書,廣大讀者不僅可以對儒家及儒家學派史有系統而清晰的了解,而且能更好地看懂中國歷史、政治和文化演進的底層邏輯。
韋力 ·文化史 ·56.1萬字
《史通》是一部系統性的史學理論專著,為唐代劉知幾所撰。全書現存49篇,分為內篇、外篇兩個部分。內篇為其主體,著重講史書的體裁體例、史料采集、表述要點和作史原則,而以評論史書體裁為主;外篇論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雜評史家得失。《史通》論述了唐以前的史籍源流以及前人修史之得失,其中一些史觀,時至今日也具有借鑒意義。
白云譯注 ·中國文化 ·55.1萬字
關于“黃河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曾作出重要論述,他指出:“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本書立足中華文明的高度,著眼于黃河流域的不同地域文化,深入探索黃河文化的整體性、歷史性、多樣性、時代性。全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對黃河文化作歷史性考察,下編對黃河文化分門別類作重點論述,以期深入細致地闡明黃河文化的整體面貌。上編共包含10章,主要對黃河文化的孕育、形成、發展進行歷史回顧,并圍繞黃河文化發展史中具有典型性的文化現象、歷史事件展開論述。下編共包含12章,涉及黃河流域的區域文化、歷史名人、文學藝術、科技教育、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民間藝術、民族服飾等方面的情況。
王志民主編 ·地域文化 ·54.9萬字
2015年7月,“禪與人類文明研究中心”與中國佛教學會合作,舉辦“第十屆青年佛教學者學術研討會”,并與北京大學佛學教育研究中心、澳門大學人文學院、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中山大學哲學系、臺灣大學哲學系暨佛學研究中心合辦“第七屆兩岸四地暨國際佛教學術研討會”,研討主題為“中國佛教與人類文明”。本書即為這兩次研討會的文章集結,內容涵蓋“文獻文化”“修證實踐”“宗派義理”“歷史與現狀”“禪宗研究”等。
學愚主編 ·文化研究 ·54.9萬字
文化概念很大程度上濃縮和代表著一個民族的世界觀、價值觀、倫理觀、生命觀、哲學觀、自然觀,是一個民族精神道統和文明義理以及情感、性格、心智、思維特征的集中反映。文化概念的分析成為走進一個民族心智世界、探尋一個民族思想本真的文化樞要和進路。本書主要從詞源分析、文化語義內涵分析、隱喻搭配分析、格式塔分析和話語綜合分析等幾個方面著手,分別對分布在俄羅斯民族精神、情感、道德倫理、世界觀、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等6個場域中的核心文化概念進行探討,對其同俄羅斯民族文化精神傳統、語言文化意識和民族心智、社會歷史發展相關的文化思想和觀念價值內容進行了系統闡發和深入揭示,從文化概念的結構、語義和文化認知分析多維融合視角動態化、全景式地展現了俄羅斯民族文化世界圖景。
彭玉海 ·各國文化 ·54.4萬字
“刻書家”是古籍編撰出版傳播鏈上的重要環節,但一向被研究者所忽略。本書廣泛利用正史、地方志、家(族)譜以及摩崖、碑刻等史料,挖掘由宋至清福建八百多位刻書家的事跡,不僅為古籍編撰出版的傳播鏈補上“刻書家”這一環節,也為糾正以往古籍鑒定中所出現的誤判提供更多的文獻佐證。書中提出,應以是否接受官私方的委托刻書作為判定“刻書中心”的重要標準;判斷古籍版本,不宜僅憑刻書家的籍貫,而應以刻書地點為主。
方彥壽 ·文化研究 ·54.3萬字
本書通過詳盡的考證,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作出了詳細分析,全書共分為九章,分別從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對日本、韓國、朝鮮的影響,解讀了這幾個國家古代王朝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學習,還對南亞、中亞、西亞等國家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力。對于西方文明,本書從古代中世紀歐洲對中國法律文化的關注,到中國法律文化對英國、法國、德國、美國和俄羅斯的影響,解讀了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
馬小紅 史彤彪主編 ·文化研究 ·53.8萬字
本書搜集、整理歷代關中詩歌文獻,再輔以相關的圖像(包括文獻圖像、古跡圖像、出土文物圖像等),按照時代的發展分類排列,互相對應,互相印證,以“志”為主,力圖以詩歌文獻與圖像文獻相結合的方式,展現關中詩歌的發展歷史,展示關中文化乃至文明的發展史。
劉鋒燾 ·文化史 ·52.9萬字
本書從國學常識、國學經典、國學精粹三個方面深入講解國學知識。國學常識,重點介紹中國的天文歷法、職官制度、倫理道德、禮儀風俗、飲食服飾、考古發現、小說戲曲、醫學養生等方面的國學常識。國學經典,收羅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介紹浩如煙海的中國文化典籍,評點經典、解析經典,讓讀者全面通覽中華傳統文化之博大、浩瀚,對于國人重建文化自信、重振文化尊嚴具有重大作用。國學精粹,精心選取國學中最精華的部分,通過經典名句、精彩華章和趣味典故等形式展示出來,讓讀者在短時間內領略中國傳統文化之精髓,順利完成今日復興和古老文明內在文脈上的傳承與對接,古今貫通,再創文明輝煌。本書薈萃百家,包羅萬象,充分體現“國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優秀傳統文化的總稱”。國學常識、國學經典、國學精粹,通過豐富的知識體系和文化架構,讓你一本書學通國學知識。
《國學常識 國學經典 國學精粹 一本通》編委會 ·文化評述 ·52.8萬字
《房龍地理》是一本專屬于房龍的、不同于傳統意義的地理書。它打破了常規地理書的寫作方式,緊扣“人”的觀念,將人的活動和重要性提升至首位,自始至終關注的是“純人”的那一面——科學、藝術、商業、宗教和政治,從歷史的高度闡釋了人與地理以及地球的關系,生動地演繹了“人文地理”這一概念。同時,在歷史的敘述中還穿插回顧了人類與自然相互協調和適應的漫長過程,以及在這一過程中人類發掘自身潛力并努力探求與地球——人類唯一家園達到和諧的最終方式。房龍在此書中貫穿了其慣有的行文風格,詼諧幽默的文字將枯燥的地理知識講得深入淺出,趣味無窮,在輕松愉快的閱讀中,帶人領略并把握人類的厚重歷史。
房龍 ·各國文化 ·52.7萬字
本書是一部關于生態文化理論及其主要流派的學術著作。它將“生態文化理論”界定為“深綠”意義上的生態哲學與倫理、深生態學、生態美學、生態自治主義、生態文明理論,“紅綠”意義上的生態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綠色工聯主義、生態女性主義、社會生態學與環境新社會運動理論,和“淺綠”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理論、生態現代化理論、環境公民理論、綠色國家理論與全球環境治理理論等主要代表性流派,并著重分析了這些國內外生態文化理論是否以及在何種程度上提供了關于當代人類社會綠色變革的合理想象或實踐路徑。
郇慶治等 ·理論 ·52.6萬字
本書為研究宋元時期寧波科舉錄的專著,內容包括北宋、南宋、元代進士名錄三大部分。綱目上以朝代榜次排序,進士錄下記載生卒、小傳、著述、研究成果、圖像,來源文獻包括文集筆記、有關宋元的基本史籍、地方志、宋元登科錄和同年小錄及碑刻及出土文物等資料。本書資料考證詳盡、進士名錄齊全,尤其是收錄了較多圖像文獻,不僅在同類研究著作中有較為明顯的特色,也具有重要的文獻史料價值、學術價值。
萬湘容 ·文化研究 ·52.3萬字
19—20世紀初葉,正處于中亞地理大探險、考古大發現的時代。西方列強不斷入侵中國;而在中國的西部敦煌藝術卻征服了西方世界,引來了西方的竊掠者、覬覦者和探險者。小說從普爾熱劫天馬起筆,到梵歌與香音之戀,并遭暗殺,引出斯坦因的辨別古書,王道士的打開藏經洞,斯文·赫定的撿到靈光玉,伯希和的北京辦展覽,河口的進西藏,榮赫鵬與1904拉薩的槍聲,最后,以終身未婚的大探險家斯文·赫定得到了羊皮地圖而收束。
馮玉雷 ·隨筆 ·51.5萬字
本書從不同角度講解了日常生活中的禁忌文化現象,此外,還提及了一些民間神話傳說以及民間禳解禁忌的方式方法,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體味到民俗禁忌的神秘性、趣味性。
靜荺 ·中國文化 ·51.4萬字
歷史上,其實有兩種中國史觀。一種是二十五史里的中國,叫王朝中國;一種是貫通于所有王朝之上的中國,叫文化中國。所有王朝,興亡交替,短則數十年,長則二三百年;唯有文化中國,越千年、歷百世,凝然而成文化的江山。王朝中國是青銅時代的產物,文化中國是玉器時代的產物,文化中國是禮玉文明的一個政治成果。歷來寫史,多以王朝為本位,以帝王為中心,以宮廷政治和帝王權謀為主線,被王朝史觀牽引進王朝中國的歷史。王朝不過歷史表象,江山實乃歷史本體。重讀中國歷史,要把歷史放到江山中讀,不要放在王朝里讀,要用詩性的眼光讀,不要用“資治”的眼光讀。以詩性之眼,能讀取文化的江山,用“資治”的眼光,只能圍繞王朝打轉。文化中國,不一定非要呈現某種既定的國家形態,在與王朝中國的互動中,它以文化的江山表現出來,即便在當下民族國家的世界之林里,它依然漂洋過海,以全球化的天下觀的方式存在。
劉剛 李冬君 ·文化史 ·51.4萬字
在近年來的社會史研究中,對于“日常生活”的關注蔚成風氣。日常生活史研究從生育、交往、休閑活動、消費行為等看似瑣細的對象中理解人類生活的實態,內容涵蓋從皇室到平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時通過與物質文化、社會性別、科技、醫療、身體、藝術諸領域研究的融合,逐步發展出多視角、跨學科的研究方法。本書以日常生活史研究為主題,精選國內外學者的相關研究十八篇,從學術史、基本理論、重要方法、個案研究等不同層次,反映了這一專題領域的最新進展。
常建華 ·中國文化 ·51.3萬字
作為漢末一將,關羽生前得到的評價總體而言并不顯赫,卻于千載之下傲視群雄,成為中華大地“護國佑民”的神明。“縣縣有孔廟,村村有關廟”,足見關公信仰深入基層、植入人心的群眾基礎。清代關廟這樣一幅對聯頗能概括關羽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的歷史地位和巨大影響。關公信仰對審視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很有意義。在這一“造神”過程中,傳說、筆記、平話、戲曲、小說等文學諸樣式與民俗、宗教、倫理、哲學、制度相生互動。關羽的形象不斷發展變化,至今已過一千八百年,似乎成為中國歷史文化的不解之謎。
胡小偉 ·文化史 ·51萬字
為了幫助讀者提高人文素質,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快速了解中國文化的精髓,編者對浩如煙海的中國傳統文化史料進行了適當的取舍,選取了具有中國文化代表性的主題,推出了此書。全書分為文學、戲劇、音樂、舞蹈、茶、中醫、養生、飲食等卷,文字通俗易懂。
文實 ·中國文化 ·50.4萬字
早期郵壇(清末民國時期)的上海集郵文獻,其重要性和郵學價值,是構成中國集郵通史和專業史的核心。研究早期郵壇的上海集郵文獻有助于考察、梳理中國郵政史、郵票史、集郵史上的許多重要問題。本著以甄別搶救清末民國時期上海集郵文獻為主旨,將散見于清末民國時期各種報刊、文集、日記等文獻中的有關集郵資料進行剔抉爬梳,置清末民國時期的上海集郵文獻于中國集郵史、郵政史、郵票史的大視野中,從文獻學視角系統記述從1872年至1949年上海集郵文獻的編輯、出版、發行狀況及其特點,客觀評價這一時期上海集郵文獻的歷史地位。并且力圖將集郵文獻史這一課題擴展深化,挖掘華郵珍品、郵商行業、郵票拍賣、郵會、郵展以至新郵炒作、郵票造假等在當時集郵書刊披露的史實遺聞。
朱勇坤 ·文化史 ·50.4萬字
本論文集主要收錄了2018年涼州文化與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學者發表的論文,共43篇。內容涉及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涼州歷史文化、絲綢之路、西北歷史文化,以及涼州文化的保護、傳承與開發。學者們利用傳世文獻以及武威地區出土的漢簡、墓葬、石窟、碑刻材料,對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武威的歷史和絲綢之路文化等進行了多層次、多視角、跨學科的學術解讀。
中國秦漢史研究會 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 武威市涼州文化研究院編 ·地域文化 ·50.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