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相較于英國文化研究和美國文化研究,同為文化研究“三A”軸心的澳大利亞文化研究更重視民族問題。澳大利亞文化研究學者一方面重視文化研究的民族性與反英美霸權的實踐,另一方面又在具體研究維度中展示澳大利亞民族性的建構性。本著首先討論澳大利亞文化研究民族關涉的由來,進而探討其在后殖民批評、電影研究、身份政治研究等具體維度的展開,最后借助約翰·佛柔的研究展示澳大利亞文化研究的多樣探索及其對文化研究內在困境的反思。
張成華 ·文化研究 ·16.6萬字
1945年,戰(zhàn)后的歐洲滿目瘡痍,數(shù)千萬人流離失所,重建的需要和東西歐的沖突合成一股強大的動力,推動著歐洲各國領導人、各國際組織及知識分子群體持續(xù)思考歐洲文明的歷史和未來。保羅?貝茨以“文明”的概念和話語為線索,講述了歐洲的重建及其政治文化版圖變遷的故事,呈現(xiàn)了另類的20世紀歐洲史。戰(zhàn)爭尚未結束,聯(lián)合國善后救濟總署即已成立,與其他國際救濟機構和慈善工作者一道在物質和道德上重建歐洲。為恢復國際司法秩序,戰(zhàn)犯被新成立的國際軍事法庭以反人類罪起訴。瀕臨破碎的基督教世界重新團結起來,提出了基本人權與信仰自由的主張。在戰(zhàn)爭破壞與核威脅的陰影下,舒適的家庭生活成了歐洲人首要關心的問題,各國都把捍衛(wèi)家庭價值作為社會文明化的核心,致力于發(fā)展社會福利。老牌殖民帝國不甘失敗,試圖通過掠奪殖民地來挽救衰敗的命運,卻不得不面對非殖民化運動的巨浪。而以蘇聯(lián)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也在推進物質與道德建設,力圖發(fā)展現(xiàn)代化的社會主義文明。文化多元主義逐步壓倒了歐洲中心論,世界的文明版圖朝著多文明共存的方向演變。“9·11”事件、恐怖主義和難民危機再次喚醒了人們對文明遭受威脅的恐懼和不安,各種保守勢力趁機將“保衛(wèi)文明”作為分裂和進攻的借口。重新審視“文明”的內涵,或許能夠幫助人們跨越民族、國家和政治的藩籬,構想國際合作與和平的圖景。
(英)保羅·貝茨 ·文化史 ·31.8萬字
20世紀80年代以來,民族神話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豐碩成果。拙著在前人的基礎上,梳理了學術史發(fā)展軌跡。第一章是研究對象與學術分析。選擇近四十年民族神話研究學術成果為研究對象,然后進行甄辨、闡釋,集中分析,探討出規(guī)律性的結論。第二章論述民族神話收集整理期的學術成就,涉及“形象思維”討論和文化人類學等。第三章分析民族神話理論闡發(fā)期的學術成就,論述了方法論熱潮、跨學科研究和域外研究等。第四章探討了21世紀民族神話研究的全面繁榮,涉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第五章是對當代民族神話研究的學術期盼。拙著力求勾勒出不同文化區(qū)域、不同民族的神話流變、演化軌跡,結合田野調查和文本研究,力求拓展新的研究空間與研究方法。對學術研究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提供建設性的意見。
汪保忠 ·民族文化 ·22萬字
本書以“歷史—記憶—再現(xiàn)”為內在邏輯,通過追問“文藝評論何為?”“文藝評論是否依然有效?”“文藝評論是否足夠?”“如何實現(xiàn)文藝評論在解構基礎上的建構潛能?”“文藝評論何以激發(fā)人文學科的想象力?”等問題,結合經(jīng)典文學及影像文本分析,深入探討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時代化、中國化的最新動態(tài),闡釋中國式現(xiàn)代化背景下文藝評論的價值內涵與實踐路徑,勾勒新時代文藝批評與文化研究的地形圖一隅。
鄒贊 ·理論 ·27萬字
本書主推“差異即對話”命題,一方面意在反對某些后現(xiàn)代和后殖民理論家之固執(zhí)于絕對的不可言說、絕對的他者,以文化差異和特色拒絕異質文化的進入,拒絕文明互鑒、文明對話,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解構價值觀上的西方霸權主義,將西方價值地方化、語境化、文化化,其最終目標則是形成“價值星叢”或“文化星叢”。這意味著,差異既以事物自身為根基,但同時又不屬于事物自身。差異位居事物之間,標識事物之間的關系,是諸事物之“間在”。本書其他篇章多是對文化理論、文學理論以及美學等領域的一些新現(xiàn)象和新問題的探討,追求學科內、學科間與超學科之價值。
金惠敏 ·理論 ·16.8萬字
齊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鮮明的開放、包容、務實、創(chuàng)新的文化精神,不僅在我國古代社會產生過重大影響,而且已經(jīng)穿越時空,歷久彌新,對今人依然有許多啟迪和借鑒意義。《中華傳統(tǒng)文化:齊文化讀本》叢書編寫委員會以教育部《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為指針,從傳統(tǒng)文化與時代精神的結合上把握齊文化的特點,遵循青少年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教育規(guī)律,面向中小學生,一體化設計讀本的編寫內容與編寫體例,使讀本由淺入深,由分到總,由具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點面結合,縱向延伸,呈現(xiàn)出層級性、有序性、銜接性、系統(tǒng)性。
《中華傳統(tǒng)文化——走進齊文化》編委會編 ·中國文化 ·4.9萬字
《文化研究》集刊創(chuàng)刊于2000年,至今已出版50期,是國內文化研究領域唯一連續(xù)出版的大型集刊。該刊由廣州大學人文學院、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聯(lián)合主辦,陶東風教授、周憲教授輪流擔任執(zhí)行主編,胡疆鋒教授、周計武教授擔任副主編。該刊從2008年開始連續(xù)入選CSSCI來源集刊,被“中國學術期刊網(wǎng)絡出版總庫”全文收錄。《文化研究》主要以專題形式刊發(fā)論文,常設的欄目有記憶研究、空間研究、藝術學研究、聽覺文化研究、跨文化形象學研究等,深度參與推動了相關研究在中國的落地和推進。本輯是《文化研究》第52輯,內容包括偵探小說研究、性別與消費、新媒體文化研究、創(chuàng)傷記憶研究、電影研究及其他論文。
陶東風 周憲主編 ·文化研究 ·28.5萬字
本書是陳可抒老師近年心血之作,是一本含金量很高的莊子解讀類專注。書中對《莊子·內篇》七篇的字、句、篇進行了細致的解讀,并用通俗的現(xiàn)代語言將原文呈現(xiàn)出來,并且作者在書中進行了結構邏輯性很鮮明的點評,讓讀者不僅理解了莊子的意思,而且透徹明白地讓讀者體驗到了莊子循環(huán)往復、層層遞進的文字精妙之處,并且聯(lián)系到了現(xiàn)實人生的反思。全書最重要的學術價值在于,其中的很多觀點是近年莊學界的集大成之作,不落窠臼,解讀獨特。同時也是一本普通讀者接觸傳統(tǒng)經(jīng)典國學著作的入門讀物。
陳可抒 ·中國文化 ·26.5萬字
《區(qū)域文化與文學研究集刊》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與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區(qū)域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聯(lián)合打造的學術品牌,是全國致力于區(qū)域文化與文學研究的學人們共享的重要研究平臺。本書為該集刊的第14輯,精心選用了22篇文章,設置了7個欄目。其中,除常設的經(jīng)典欄目“區(qū)域文化與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區(qū)域文化與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區(qū)域文化與比較文學研究”之外,特別推出的欄目有“云南文化與抗戰(zhàn)文學研究”“巴渝文化與文學檔案·王余杞”以及”“‘區(qū)域文化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特稿”,而不定期欄目“書評”所評介的,亦是區(qū)域文化與文學研究的最新成果。集刊編委會一如既往,在常中求變、從傳統(tǒng)中求創(chuàng)新,努力將學界在區(qū)域文化與文學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集中推出,為進一步推動文學研究的區(qū)域視角盡心竭力。
周曉風 楊華麗 凌孟華主編 ·文化研究 ·24.7萬字
本書立足于中國文化多樣的復合傳統(tǒng)和當代實踐的基礎之上,對民族文學學術史進行梳理,并總結其研究范式的更迭,討論民族性的嬗變,進而確立民族文學研究方法、立場和觀念的中國話語:中華多民族文學的共同體意識。全書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理論總結和命題提煉,第二部分為文學史梳理及專題討論,第三部分為族別文學現(xiàn)象與個案的具體研究,集中于揭示多樣性的民族文學表述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間的辯證關系。核心觀點推進并豐富了由“文學共和”所衍生出來的族群性、地方性與集體性和國家認同之間的協(xié)商共識,為講述完整、全面的中國故事,塑造可信、可親、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提供了獨特的視角。
劉大先 ·民族文化 ·21.9萬字
本書是作者從教四十年來所撰寫的科研論文的自選集。作者以傳統(tǒng)文獻作為基礎史料,選擇一些具體學術問題,從現(xiàn)代學術的角度予以論說,嚴謹為學,不發(fā)空論,力求對相關學術研究有所裨益。按文章內容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關于近代漢語及語言學的研究。二是關于宋遼金時代的文化研究。三是關于巴蜀文化學術的研究。
李文澤 ·文化研究 ·28.1萬字
本文集匯編了作者的21篇論文,代表了作者在國際諺語學研究方面的貢獻。這些文章從建設諺語學理論、探討社會實踐中的諺語與認同、解析美國的諺語與政治生活、挖掘諺語與日常生活的意義等四個方面系統(tǒng)而完整地介紹了作者在半個世紀里的探索與成果。在理論上,作者基于歐美的宏大文化史,從多學科視角深入探究諺語的起源、傳播與意義,充實了諺語學的理論與方法框架,對構建任何一種語言內的諺語學體系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和研究模式。在方法上,每篇文章都對具體的諺語的起源、歷史演變、傳播、用途、功能與意義等方面進行了詳實的考證與分析,為研究諺語提供了有益樣板。
(美)沃爾夫岡·米德 ·文化研究 ·30.7萬字
在中國文學史上,元代文學是特殊的也是復雜的。這種文學上的特殊性和復雜性,根源于元代文化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元代是草原文化、農耕文化、西域商業(yè)文明的多元沖突、融合后形成的多元一體文化,這對元代社會環(huán)境、政治秩序、文人精神、審美趣味、文學藝術等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在這個多元一體的新的文化體系中,以蒙古族為代表的草原文化的影響不可忽視。本書探討的是草原文化對元代文學的影響,以及元代文學對原有文學傳統(tǒng)的繼承,以此來探討元代文學在中國文學發(fā)展史上的變遷和歷史作用。
王雙梅 查洪德 ·民族文化 ·24.8萬字
本書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宏觀語境下,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展開研究,將甘肅民族文化還原到歷史地理的時空坐標中,著眼于民族生活空間、生計模式與生活方式,并對處于數(shù)字革命浪潮中的民族文化現(xiàn)狀與未來進行探討。
柴亞林 才旺鬧日 師璐 丁力編著 ·地域文化 ·22.9萬字
《區(qū)域文化與文學研究集刊》是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區(qū)域文學委員會、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積十年之功打造的學術品牌,是全國致力于區(qū)域文化與文學研究的學人共享之重要研究平臺。第9輯收文21篇,洪子誠先生特稿之外,設欄目6個。“區(qū)域文化與古代文學”“區(qū)域文化與抗戰(zhàn)文藝研究”“區(qū)域文化與外國文學研究”是常設欄目,呈現(xiàn)南北學者新收獲。作家專題研究欄目,特推“巴蜀作家研究·巴金”,刊發(fā)中堅新秀新成果。“巴渝學人掠影”欄目新推李敬敏專集,展示前輩名家新風范。有經(jīng)有權,求新求變,持續(xù)推進區(qū)域文化與文學研究,編委會一直在努力。
周曉風 凌孟華 楊華麗主編 ·文化研究 ·23萬字
本書主要探討唐代朝野政治與文化發(fā)展。全書分上、下編。上編涉及初唐時代重要人物尉遲敬德、武則天與狄仁杰、姚崇事跡,以及唐朝與武周政權交替時期朝野政治演變,永泰公主與懿德太子關聯(lián)問題,新出土的武氏家族后裔石刻墓志探討等。下編首先考察唐代飲食與官場政治,涉及唐代仕宦的飲食觀、唐代的獻食、政事堂食、廊下食、公廚、道教徒的養(yǎng)生飲食,相信對當今社會會有所啟示。其次論考唐代帝王巡幸文化、唐代都市佛教文化的交融與傳播、唐代文化與長安、唐代學術文化的發(fā)展、隋唐官吏的用笏等。附錄收錄了26件武則天家族及其后裔石刻墓志資料,堪稱學界的第一次集中搜羅,對探討唐與武周交替時期政治提供了很好的史料。本書對唐代朝野政治、唐代文化發(fā)展的一些具體事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探討唐代朝野政治與文化的專門之作。
拜根興 ·文化研究 ·27.1萬字
“奧威爾批評”(OrwellCriticism)是重要的學術史課題,但必須要放置到相關思想史語境才能得到有效和深入的闡釋。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GeorgeOrwell,1903—1950)巨大的影響力和文學聲望導致20世紀以來不同政治譜系的知識分子團體和個體(特別是英美知識界)競相發(fā)表評論。這些極其豐富的評論褒貶不一,策略各有不同,不僅凸顯出重要的學術史價值,而且還因其特殊的歷史語境和顯著的政治動機承載著重要的思想史意義。本書以學術史和思想史雙重視角考察西方重要知識分子團體和個體如何圍繞奧威爾而展開的文學批評,揭示其對奧威爾進行政治和文化利用的本質特征。本書主要由緒言、文學批評與奧威爾文學聲望的確立、英國左派的奧威爾批評、英國新左派的奧威爾批評、紐約知識分子的奧威爾批評、1984年前后的奧威爾批評、2003年前后的奧威爾批評、結語和附錄九部分章節(jié)組成,旨在對奧威爾學術史進行系統(tǒng)梳理,論及不同時期重要的批評家及文本,兼顧文獻與闡釋、史料和思想的關系,具有較大學術價值,同時以思想史切入外國作家學術史研究,并對批評文本背后的政治和文化動機進行深度闡釋,在研究方法上具有顯著特色。
陳勇 ·文化評述 ·22.1萬字
《北學研究》由河北省社會科學院北學研究院主辦,是國內首家專注于北學研究的學術刊物,力圖為北學研究提供一個思想交流的學術平臺。輯刊目前為一年一期,主要關注問題有:北學的源流、內涵、學術傳統(tǒng)、文化精神、當代價值等研究,北學的代表人物及學派研究,北學文獻整理研究,北學與其他地域之學比較研究等。
康振海主編 ·地域文化 ·25.2萬字
本書是“2020愛國詩人陸游與浙江詩路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選集。內容主要分陸游本體研究、陸游接受研究和唐宋浙江詩路文化研究三大部分。陸游是著名的愛國詩人和鄉(xiāng)土詩人,他筆下描寫的浙江山水詩是浙江詩路文化的瑰寶,傳承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當代價值。
中國陸游研究會 紹興市陸游研究會 紹興市宋韻文化研究中心主編 ·文化研究 ·57萬字
在俄羅斯,俄羅斯文學扮演著俄羅斯文化代言者的角色。文學不但深刻地表達了俄羅斯思想的訴求,同時也向外界展示了俄羅斯精神和俄羅斯民族心智,樹立了俄羅斯文化形象,輸出了俄羅斯民族的價值觀。俄羅斯文學不但是語言的藝術,也是俄羅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分幾個方面系統(tǒng)探討了當代俄羅斯文學與文化軟實力的關系,深入分析了當代俄羅斯文化軟實力的發(fā)展變化和文學在其中起的作用。對當代中國文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鄭永旺 孫影 宋羽竹 石馥毓 ·文化研究 ·24萬字
網(wǎng)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wǎng)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lián)網(wǎng)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yè)執(zhí)照 網(wǎng)絡文化經(jīng)營許可證:滬網(wǎng)文 (2023) 3296-228號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wǎng)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lián)網(wǎng)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